袁崇煥的大名無人不知,儼然明朝晚期的第一名將。不過,袁崇煥其實是文人出身,當年還考上過進士。
以袁崇煥的實力,您覺得他應(yīng)該考第幾名?其實還真不高,只考了個三甲第40名,別說狀元了,連二甲都沒進去。
當然,咱今天要說的不是袁崇煥,而是跟他同科的狀元:莊際昌。
那是在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殿試結(jié)束后,莊際昌同學名列第一,萬歷皇帝也同意了。但有一個考官不知道是真的認真負責,還是故意顯示自己,又給提了個毛?。呵f際昌卷子里有個“馬”字,本來下面是四個點(繁體字“馬”),他卻寫成了一個橫,分明是在暗喻我大明朝被捆住了馬腳,動彈不得!
越是大人物,對一些忌諱越是在意,萬歷一看,還真是,這樣的人哪能當狀元?就把小莊的卷子扔在了一邊,繼續(xù)看第二名。
第二名叫孔貞運,是孔夫子的第62代孫,萬歷大喜,這樣的人先不管卷子如何,光這個名字和身份就很吉利,于是就有心把他列為狀元。
這時候,主考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對萬歷說:“皇上,莊際昌的水平是最高的,不能因為一個字就否定他,不如讓他進殿,解釋一下那個字是怎么回事,要是答不上來再定他的罪也不遲。”
萬歷對這位主考官很尊重,就同意了。
莊際昌也嚇出了一身冷汗,我就是一時疏忽寫錯了,哪兒有那么多說道兒啊?不過,人家皇上都這么認為了,總得說個理由出來,不然不光這狀元沒了,連小命兒都難保!
于是,小莊靈機一動,解釋說:“皇上啊,草民其實是故意那么寫的,因為在皇上您的英明領(lǐng)導下,現(xiàn)在的大明朝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再也沒有戰(zhàn)亂之苦,所以那些戰(zhàn)馬也應(yīng)該歇歇腳了?!?/p>
這番話一出,萬歷心里也樂開了花,自己在宮里這些年,經(jīng)常有大臣危言聳聽地說哪里又打仗了,哪里又叛亂了,其實哪有那么多仗打啊?還是小莊肯說實話,不換了,狀元就他了!
好險!小莊暗自抹了一把冷汗,多虧我的馬屁功夫還不錯!
不過,萬歷也跟他開了個小玩笑:“既然馬都歇腳了,那你也別去騎馬游街了,都歇歇吧?!卑磻T例,新科狀元要騎馬游街,據(jù)說從這以后,這個項目就取消了。
說起來是“馬屁”,但背后也體現(xiàn)了莊狀元的急智和對文字的精準概括。其實這個才能在他小時候就體現(xiàn)出來了。
莊狀元小時候曾寄居在一座廟里讀書,離開時,為了表達謝意,就做了塊匾,送給廟里的老和尚,匾上面只有兩個字——“弗去”。什么意思呢?小莊沒解釋,老和尚也沒問,出家人嘛,一問就俗了,盡在不言中。
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人解釋說,“佛”字去一邊為“弗”,“法”字去一邊為“去”,“弗去”即“佛法無邊”。
莊狀元雖然會拍馬屁,但也不是誰都拍的,比如大太監(jiān)魏忠賢,幾次想拉攏他,他都沒干,讓魏公公很沒面子,就撤了他的職。
崇禎上臺后,莊狀元又重新被起用。為了表達對新皇帝和大明朝的忠心,經(jīng)常“病不假,勞不休”,最后積勞成疾,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而險些替代他當狀元的孔貞運,混得比他要好,干到了內(nèi)閣首輔,為大明朝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崇禎上吊后,已70歲高齡的孔貞運還跑去哭靈,最后竟然哭死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跟莊際昌、袁崇煥同科的考生中還有兩個牛人,一個是跟李自成打了好幾年仗的孫傳庭,名列三甲41名,跟袁崇煥緊挨著。
另一個就是大奸臣馬士英,名列二甲19名,后來官至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內(nèi)閣首輔,《明史》評價他“為人貪鄙無遠略,復(fù)引用大鋮,日事報復(fù),招權(quán)罔利,以迄于亡”。
現(xiàn)在的人都喜歡穿越,以為穿越回古代有多么多么好,其實,古人生活非常累,光一個忌諱就讓你受不了。
尤其是皇帝,好像都敏感得不得了,本來一句正常的話,他也能從里面挑出點毛病來,立刻就賜你個死罪。
比如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的殿試上,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要不是這個考生馬屁功夫高,不但狀元沒了,連小命兒都難保。
這個考生名叫莊際昌,福建泉州市人。
那年殿試結(jié)束后,莊際昌同學名列第一,萬歷皇帝也同意了。但有一個考官不知道是真的認真負責,還是故意顯示自己,又給提了個毛?。呵f際昌卷子里有個馬字,本來下面是四個點(繁體字R),他卻寫成了一個橫,分明是在暗喻我大明朝被捆住了馬腳,動彈不得!
越是大人物,對一些忌諱越是在意,萬歷一看,還真是,這樣的人哪能當狀元?就把小莊的卷子扔在了一邊,繼續(xù)看第二名。第二名叫孔貞運,是孔夫子的第62代孫,萬歷大喜,這樣的人先不管卷子如何,光這個名字和身份就很吉利,于是就有心把他列為狀元。
這時候,主考官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對萬歷說:皇上,莊際昌的水平是最高的,不能因為一個字就否定他,不如讓他進殿,解釋一下那個字是怎么回事,要是答不上來再定他的罪也不遲。
萬歷對這位主考官很尊重,就同意了。
莊際昌也嚇出了一身冷汗,我就是一時疏忽寫錯了,哪兒有那么多說道兒???不過,人家皇上都這么認為了,總得說個理由出來,不然不光這狀元沒了,連小命兒都難保!
于是,小莊靈機一動,解釋說:皇上啊,草民其實是故意那么寫的,因為在皇上您的英明領(lǐng)導下,現(xiàn)在的大明朝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再也沒有戰(zhàn)亂之苦,所以那些戰(zhàn)馬也應(yīng)該歇歇腳了。
這番話一出,萬歷心里也樂開了花,自己在宮里這些年,經(jīng)常有大臣危言聳聽地說哪里又打仗了,哪里又叛亂了,其實哪有那么多仗打???還是小莊肯說實話,不換了,狀元就他了!
好險!小莊暗自抹了一把冷汗,多虧我的馬屁功夫還不錯!
不過,萬歷也跟他開了個小玩笑:既然馬都歇腳了,那你也別去騎馬游街了,都歇歇吧。按慣例,新科狀元要騎馬游街,據(jù)說從這以后,這個項目就取消了。
【莊狀元花絮】
說起來是馬屁,但背后也體現(xiàn)了莊狀元的急智和對文字的精準概括。其實這個才能在他小時候就體現(xiàn)出來了。
莊狀元小時候曾寄居在一座廟里讀書,離開時,為了表達謝意,就做了塊匾,送給廟里的老和尚,匾上面只有兩個字——弗去。什么意思呢?小莊沒解釋,老和尚也沒問,出家人嘛,一問就俗了,盡在不言中。
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人解釋說,佛字去一邊為弗,法字去一邊為去,弗去即佛法無邊。
莊狀元雖然會拍馬屁,但也不是誰都拍的,比如大太監(jiān)魏忠賢,幾次想拉攏他,他都沒干,讓魏公公很沒面子,就撤了他的職。
崇禎上臺后,莊狀元又重新被起用。為了表達對新皇帝和大明朝的忠心,經(jīng)常病不假,勞不休,最后積勞成疾,累死在了工作崗位上。
而險些替代他當狀元的孔貞運,混得比他要好,干到了內(nèi)閣首輔,為大明朝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崇禎上吊后,已70歲高齡的孔貞運還跑去哭靈,最后竟然哭死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跟莊狀元同科的考生中還有兩個大牛人,一個是晚明第一名將袁崇煥,另一個是跟李自成打了好幾年仗的孫傳庭。而且這兩位文人將軍考的名次還緊挨著,袁崇煥三甲40名,孫傳庭三甲41名,真有緣。
除了這兩位大英雄,這科還有一位大奸臣——馬士英,名列二甲19名,后來官至南明弘光政權(quán)的內(nèi)閣首輔,《明史》評價他為人貪鄙無遠略,復(fù)引用大鋮,日事報復(fù),招權(quán)罔利,以迄于亡。
在我的眼中,袁崇煥的一生好像都充斥著悲劇色彩,有的人說他認為民族英雄,但是也有人罵他是大漢奸,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在歷史的記載中,袁崇煥最終的下場是十分的凄慘,是受盡屈辱和折磨而死的,并且一直都受百姓的唾罵,據(jù)記載袁崇煥死的時候全城的百姓都在爭相爭搶他的肉的五臟六腑,那么在歷史上袁崇煥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大漢奸"呢?
兵不可撤,城不可棄,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且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shè)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guān)門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
——袁崇煥
青年時代袁崇煥念書準備參加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秋天舉行,在現(xiàn)在來看就像我們的中招考試一樣,大都在省城桂林考試,由指定的主考官主持,考試分為三場,每場時間是三天,考中即為舉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當時袁崇煥是在廣西桂林丙午科參加鄉(xiāng)試中,考中了舉人。這一年的他23歲。在當時,對于全國的刻苦考生來說,考中舉人是一件大事。舉人的名額,不同的省地其數(shù)量也不同,能中舉的人數(shù)不多,讀書之人中舉,既是科舉考試中的一件大喜事。當年袁崇煥是23歲中舉雖然在現(xiàn)在來說在這個年齡已經(jīng)很晚了,但在當時,他的年齡其實并不算太大,甚至可以說已經(jīng)是比較早的考中了舉人。
新編京劇《袁崇煥》劇照
袁崇煥中舉后,像其他舉子一樣,要去參加會試。會試每三年一次,就像是現(xiàn)在的高考一樣,鄉(xiāng)試在第二年春天舉行,在北京貢院,由禮部主辦,皇帝指定的高級官員主考。對于外省的來京考試的人給路費和驛馬。滿面風光,風光進京??紙鼋凶鲐曉?,考生按考號依次入號,關(guān)門上鎖??荚嚪譃槿龍?,每場時間三天。當袁崇煥中舉后,繼續(xù)發(fā)奮讀書,一直參加會試,但一直都不順利,屢戰(zhàn)屢敗,一直沒有考上。換句話來說,他從中舉人到中進士,中間大概是經(jīng)過13年。連續(xù)12年,一共有四次機會,他都沒有取得進士的功名。這足以證明了當時考試的難度之高。
歷經(jīng)坎坷之后,他雖然萌生了知難而退,從此歸隱山林的念頭,但實際卻并沒有放棄考學,而是愈挫愈奮,更加努力學習,逆流而上,時時告訴自己一定要金榜題名。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袁崇煥在之后的一次會試考中,成為貢士。但袁崇煥明白,這并不是結(jié)束,因為接著還有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
只有通過了這個考試,那才算是真正的金榜題名。
明朝確立的制度規(guī)定,每三年考一次進士,共分為會試和殿試兩次考試。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除了皇帝之外無人在考試之前知道題目,這就大大的確保了考試的嚴謹性和公正性。在萬歷四十七年,袁崇煥在京城通過會試和殿試,考中了萬歷己未科進士。與他同年的狀元是莊際昌,所以萬歷己未科的進士則又稱"莊際昌榜"進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3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