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將大清王朝帶領(lǐng)走向鼎盛時期的帝王,乾隆皇帝的歷史功績和豐功偉業(yè)得以彪炳史冊,流傳后世。但作為清朝乃至歷史上有名的長壽皇帝,乾隆皇帝漫長的一生又給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謎案和疑惑。其功過是非、文治武功,我們暫且不做討論,但乾隆皇帝對后繼之君的選擇卻讓我們著實摸不著頭腦。清朝歷代帝王中,最為重視皇子出身,最渴望讓自己的嫡出皇子繼承皇位的乾隆皇帝為何會選擇非賢非長非嫡、出身不高的皇十五子永琰承繼皇位呢?這與皇十五子永琰的生母令妃有無關(guān)系?讓我們重回乾隆盛世,一探究竟!
1、立嫡不成,選賢不得,無奈之舉
清朝帝王中,乾隆皇帝因為對于自己出身的疑惑倍感憂煩,所以他對皇子們的出身問題尤為重視,清朝建立以后,沒有任何一位嫡出皇子能夠承繼皇位,事事都要爭先的乾隆皇帝是非渴望能夠打破這一傳統(tǒng),能夠?qū)⒒饰粋鞒杏诘粘龌首?。所以,在乾隆即位之初就早早的將自己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所生嫡長子永璉密立為皇太子,準(zhǔn)備讓其承繼大清皇位??墒?,天不遂人愿,永璉年僅九歲便早早夭亡,讓乾隆皇帝的希望落空??墒牵瑘?zhí)著于嫡子身份的乾隆皇帝并未放棄,等到富察皇后的第二子永琮的出生,讓乾隆皇帝再度燃起希望??墒沁€沒等乾隆皇帝將永琮立為皇太子,不到兩歲的小皇子便再次夭亡,讓乾隆皇帝立嫡子為太子的渴望再次落空。
對于嫡出皇子的兩次選擇,兩次希望落空讓乾隆皇帝徹底放棄了選擇嫡出皇子承繼皇位的想法,乾隆皇帝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對于嫡子的執(zhí)著惹怒了老祖宗,才將兩位嫡出愛子奪走以示懲罰。放棄了嫡出皇子,乾隆皇帝又將目光轉(zhuǎn)移到賢明的皇子身上,決定跟從清朝歷代先帝們的腳步,采用“立賢”方式選擇大清繼位之君。這時候,自幼聰慧、博學(xué)多才,最具帝王才能的皇五子永琪便走入了乾隆皇帝的視線。乾隆皇帝也不止一次的公開表示過對于皇五子永琪的重視和厚愛。可是,上天再一次將乾隆皇帝的期希打破,乾隆三十一年,年僅26歲,剛被乾隆皇帝封為親王爵位的永琪一病不起,不幸薨逝,那一年,乾隆皇帝已經(jīng)56歲了。
選嫡不成,立賢不得,已經(jīng)步入晚年的乾隆皇帝無可奈何,只得按照排除法選擇繼位之君。在皇五子永琪死后,乾隆皇帝用了長達(dá)七年的時候仔細(xì)觀察自己的眾位皇子,在選擇皇十五子永琰之時,乾隆皇帝尚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基可供選擇。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承繼旁支宗室為嗣,已經(jīng)不算是乾隆皇帝的兒子?;拾俗佑黎?,雖然已經(jīng)27歲,但是舉止輕浮、辦事很不得皇帝圣心,乾隆皇帝曾經(jīng)數(shù)次公開申斥。皇十一子永瑆只是一個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也不是乾隆皇帝所中意的皇子。
最為讓我們惋惜的便是最為重視皇子出身、嫡子身份的乾隆皇帝對后來繼皇后嫡出的皇子——永基甚是不喜愛?;适佑阑鳛槔^皇后的長子,也算是乾隆皇帝的嫡子,卻受到其生母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牽累,所以便不得圣心。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當(dāng)時其生母已經(jīng)貴為皇貴妃,行使皇后職權(quán),統(tǒng)攝六宮。深得乾隆皇帝信任。所以,利用皇子排除法選擇后繼之君的乾隆皇帝選擇皇十五子永琰有很大的無奈成分,而這一切與其生母令貴妃并無關(guān)系。
2、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給永琰加分不少
自清朝揮師入關(guān),定鼎中原以來,清朝的歷代帝王對皇子們的教育事業(yè)非常重視,皇子們的學(xué)業(yè)成績更是皇帝們選擇后繼之君的重要依據(jù)?;适遄佑犁m然資質(zhì)一般,也并不是天賦異稟的奇才,但是永琰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其對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似乎他深知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的道理,自入上書房以后就刻苦學(xué)習(xí),一刻不敢放松。在嘉慶皇帝后來的自己編撰的書集中有一段回憶自己讀書生涯的描述:“安身立命之處,必應(yīng)以經(jīng)書為標(biāo)準(zhǔn),朕日親宿儒,克勤力學(xué)?!睆倪@里也看出皇十五子永琰對于學(xué)習(xí)是非常重視,非常用心刻苦的!這一點從永琰的老師朱珪的評價中也能看出——“我皇上好學(xué)敏求,勤孜則日日不怠。”永琰之所以能夠成功走入乾隆皇帝的視線,和其好學(xué)不倦的求學(xué)之道不無關(guān)系。
另外,皇十五子永琰和其師傅朱珪的關(guān)系親近、異于常人也讓永琰間接得到乾隆皇帝更多青睞。朱珪能夠在人才濟濟的乾隆朝被乾隆皇帝選中成為皇子們的老師,說明乾隆皇帝對于朱珪的信任程度和倚重程度很是不一般。這個歷任兩廣總督、兵部、戶部、吏部尚書的協(xié)辦大學(xué)士、太子太傅可謂是權(quán)傾朝野的一代權(quán)臣,同時作為皇子們的老師,甚為了解皇子學(xué)習(xí)成績、生活性情,所以朱珪的意見和建議對于乾隆皇帝來說至為重要。而永琰和朱珪的關(guān)系比起其他皇子來說,要好上很多,這也讓永琰得到了其他皇子不能得到的協(xié)助。
乾隆皇帝費力選擇的后繼之君雖然在即位之初兢兢業(yè)業(yè)、力反貪污,整頓吏治,但面對乾隆皇帝留下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清王朝,資質(zhì)平平、能力一般的嘉慶皇帝到底也沒能挽救大清王朝于狂瀾,清朝正式走入衰敗,不復(fù)輝煌。
乾隆帝曾立過兩位皇太子,都幼年夭折了,乾隆帝為此十分傷心,命令大臣不準(zhǔn)提立太子之事,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62歲了,已無法回避這個問題。
永琰是乾隆的十五子,原本沒有多大希望被選為太子,但乾隆的理想太子人選兩個嫡子永璉和永琮(子以母貴,生母為孝賢皇后)早夭,這時乾隆帝在世的皇子只有6位,兩個兒子永珹(嘉妃生)、永瑢(純妃生)被過繼他人,可選擇的只有4位,都不太成器,相對而言永琰為人比較忠厚,學(xué)習(xí)比較努力,行為舉止也比較得體。
最終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秘密立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又封為嘉親王。
嘉慶皇帝颙琰親政后的一系列的措施。并沒能挽救清朝的頹勢,反而使得清朝衰落的更加的嚴(yán)重,嘉慶皇帝颙琰這樣一個平庸且沒有什么能力的人,難道當(dāng)初乾隆皇帝就沒看出來嗎?如果乾隆皇帝看出來的話,為什么還要選擇平庸的颙琰呢?,而不選擇比各方面都要比颙琰強很多的永瑆呢?
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個兒子,永瑆自幼就精于書法,在文學(xué)方面也較為突出,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這個有才華的兒子,乾隆皇帝時常把永瑆召到身邊,在乾隆皇帝南巡時,也帶著他。
在永瑆二十七歲的時候,被乾隆皇帝封為和碩成親王,封號中的成字在滿語中的意思為有能力,有才華,永瑆在后來被乾隆皇帝授予多項官職,且都是要職,可見乾隆皇帝對于永瑆的重視和喜愛。
乾隆皇帝既然對永瑆這么重視和喜愛,為什么沒有將永瑆立為繼承人呢?
主要是因為永瑆身上文人的酸腐氣息太嚴(yán)重,雖然乾隆皇帝是個文化素養(yǎng)極高的人,但是乾隆皇帝并沒有完全沉溺于文學(xué)之中,也沒有養(yǎng)成太過深厚的酸腐文人氣息,這種酸腐的文人氣息,如果在日常方面來說,并沒有什么太過不好的,可是要做皇帝這種文人酸腐氣息是要不得的,因為這種文人的酸腐氣息對于治國來說,危害是致命的,乾隆皇帝也多次規(guī)勸過永瑆改正身上這種文人的酸腐之氣,可是說了很多次依然也沒有改,乾隆皇帝一看永瑆屢教不改,心里自然是十分生氣的,因此才沒有將永瑆立為太子,更別提傳位給永瑆的事情了。
其實乾隆皇帝不立永瑆為太子,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永瑆的母親嘉貴妃金佳氏,雖然嘉貴妃金佳氏一生共生有永珹和永璇以及永瑆這三個兒子,但是嘉貴妃金佳氏卻并受十分受乾隆皇帝的喜愛,乾隆皇帝一生最愛的是他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其次是繼后烏拉那拉氏,只不過烏拉那拉氏最終因為一些事情,使得乾隆皇帝與她反目,因此繼后烏拉那拉氏的兒子,也就失去了繼位的可能以及最后的令妃魏佳氏,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颙琰的生母,令妃魏佳氏在死后還被乾隆皇帝追封為皇后,可見乾隆皇帝對于魏佳氏也是十分喜愛的。
乾隆皇帝對于魏佳氏的喜愛,還體現(xiàn)在魏佳氏的升遷速度和生子數(shù)量上。
魏佳氏在公元1745年進(jìn)宮,當(dāng)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貴人,可僅僅三年的時間就被晉封為妃位,并且經(jīng)常隨乾隆皇帝出巡,又在十七年后,被晉封為皇貴妃,掌管六宮事宜,之后魏佳氏一直在皇貴妃的位置上,沒有遭到廢棄,對于一個出身不高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晉封速度也是較為迅速的,同時魏佳氏還是乾隆皇帝所有的嬪妃中,生子數(shù)量最多的,魏佳氏一生共生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生育子女的數(shù)量如此之多,也足夠體現(xiàn)出乾隆皇帝對魏佳氏的喜愛。
有魏佳氏這樣一個得寵的母親,乾隆皇帝自然也會愛屋及烏的對待他和魏佳氏所生的這些子女,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颙琰,颙琰從小就十分聰明,長大后也依然保持著這種聰明,在讀諸史通鑒之時,能夠達(dá)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了然的程度,同時颙琰的德行方面在皇子當(dāng)中也是排在前面的,這樣一個聰明且德行較為出眾的颙琰加上得寵母親魏佳氏的原因,自然會得到乾隆皇帝格外的重視和寵愛,因此乾隆皇帝會在之后選擇了颙琰作為皇位繼承人,雖乾隆皇帝知道颙琰總體來說資質(zhì)較為平庸,但是在當(dāng)時乾隆皇帝身邊已經(jīng)沒有太過合適的皇子,也就颙琰在各方面來說還算符合乾隆皇帝的標(biāo)準(zhǔn),因此乾隆皇帝才會在最后選擇了颙琰作為皇位繼承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7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