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顺绲澦篮蟮囊恍┦虑?,歡迎閱讀評論。
1644年4月25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率領(lǐng)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跑到煤山自縊身亡,歷史稱“甲申之變”。也標志著大明王朝已經(jīng)結(jié)束歷史使命,雖然之后南明成立,但已經(jīng)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明朝了。
崇禎皇帝上吊后,李自成進入北京,按常理說當皇帝是板上釘釘?shù)氖?,但李自成在北京城并未呆很長時間,最后被迫撤離北京,這期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大事?崇禎皇帝死后,并未立即在中國歷史上誕生一個王朝,而是發(fā)生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
一降
李自成進北京,面對的敵人除了吳三桂以外,就是關(guān)外的清朝。在李自成看來,清朝不會輕易入關(guān),因為吳三桂畢竟是漢人,不可能投降清朝。但越是想不到的事情,越容易發(fā)生。
山海關(guān)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進出關(guān)里關(guān)外重要通道。此關(guān)位于遼西走廓與華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燕山,南瀕渤海,是東北進入中原的門戶。山海關(guān)坐西朝東,有四個座城門,東門叫鎮(zhèn)東,西門叫迎恩,南門叫望海,北門叫威遠。東西兩座城門是關(guān)內(nèi)與關(guān)外的通道,東北以外是關(guān)外,東北外的甕城以及甕城這外的東國城,是第一道屏障,南北兩座城門則與長城相連
山海關(guān)是由明朝初年徐達所建,他在北齊長城的舊址上,修建連接山海關(guān)與嘉峪關(guān)的長城。為了防止敵人從海上進攻,又在長城的入??谛藿藢幒3恰C鞒衅?,戚繼光又把長城向海上延伸。經(jīng)過明朝歷代守邊人的修建,山海關(guān)是明朝“九邊”之中最穩(wěn)固邊城。
皇太極從努爾哈赤手里接過皇權(quán)后,他在關(guān)外統(tǒng)治清朝17年,在這17年中,皇太極念念不忘的就是奪取山海關(guān),因為只有奪取山海關(guān)才有望推翻明朝,入主中原,與明朝決一雌雄。正是在這一戰(zhàn)略構(gòu)想下,皇太極發(fā)動松棉大戰(zhàn),并對松山、錦州、塔山、杏山等城的進攻,就是為了奪取山海關(guān)。皇太極曾對屬下說:“今不取關(guān)外四城,豈能克山海關(guān)乎?!”
皇太極占領(lǐng)錦州兩個月時間里,他兩次催促祖大壽給吳三桂寫信,讓吳三桂降清。此時吳三桂應(yīng)該是明末最重要的一支明軍,因為吳三桂駐守的山海關(guān)、寧遠一線,明朝給予其大量的駐守兵力,再加上他身邊厲害的“關(guān)寧鐵騎”,其實力連皇太極都畏懼三分。
此時吳三桂心情最為矛盾,在他心里投降皇太極是最終的打算。1643年,皇太極親自寫信給吳三桂,勸吳三桂看清形勢,早日歸降:“大清國皇帝敕諭吳大將軍:爾遣使遣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此機會,殊可惜恥。我國自興師征明以來,攻城略地,歷有年所,明之將士,至今有立功名、保身家、全忠義者乎?非陣亡于我軍,卿受戮于爾主。軍機一失,峻法隨之,良將勁兵,殆將盡失,將軍知此,可為昧于從事,蹈覆車之轍哉!
祖總兵初不攜其妻子來歸,今悔之無及,料將軍亦所知悉。當祖總兵被圍錦州時,明以各省鎮(zhèn)兵,傾國來援,一朝覆敗,錦州、松山、杏山、塔山俱已失守。今我軍圍困寧元,不知更有何處援兵以解將軍之厄耶?若不乘此時急圖歸順,勉立功名,儻我國蒙天眷佑,南北兩者。皆為我有,蕞爾守遠豈能獨立乎!逮至糗糧罄絕,阽危待斃之際,將軍悔不可追矣。此非朕自矜詡,實至論也。我國原以武力精強、言詞謙遜者為貴,若徒為大言,又何益于勝負之數(shù)哉!將軍試思之?!?/p>
皇太極給吳三桂這封信可以說軟中帶硬,既分析了當下形勢,又逼迫吳三桂,如果不降,后悔就來不及了!此時吳三桂的確很危險,從戰(zhàn)略位置上看,錦州一丟,山海關(guān)形勢就危險。最要命的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城,如果投降李自成還好,如果既不投降清朝,又不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兩面夾擊,最難受的是他。
1644年三月初一,寧武城被李自成攻破,李自成從晉北直逼北京。三月初三,崇禎皇帝急令吳三桂來救駕,封他為平西伯,令共率關(guān)寧之師入衛(wèi)。在此期間祖大壽與養(yǎng)子祖可法以及洪承疇等人,紛紛勸吳三桂投降皇太極,吳三桂仍在猶豫中,到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得知李自成占領(lǐng)北京城,并把其父吳襄抓起來,還奪走了他的愛妾陳圓圓之事后,吳三桂恨李自成入骨。這段史料,后人不一直不明白,李自成明明知道吳三桂勢力不可小視,如果擠壓太厲害,他可能降清,為什么還要逼迫其家人呢?難道以吳三桂的家人逼他投降?出此招的人必定腦殘!
吳三桂得知李自成抓了他的家人,才決定投降皇太極,他派副將楊坤、游擊郭云龍帶他的書信向清朝獻忠心“泣血求助”,吳三桂很鬼,他并沒有自己去,因為還要觀察形勢,隨時改變主意,吳三桂這種聰明,恰恰最后害了他。做事不果斷,還總有幻想。反正他當不了忠臣。
一戰(zhàn)
吳三桂寫信給皇太極:“速選精兵,直入中協(xié)西協(xié),三桂自玄所部,合失以抵都門,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吳三桂此句話既想當裱子又想立牌坊。
皇太極接到吳三桂的來信后,隨即回信:“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蓖瑫r,多爾袞早派人到錦州,讓漢軍攜帶大炮到山海關(guān),一場關(guān)乎歷史命運大戰(zhàn)馬上開打。
1644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率20萬大軍到達山海關(guān)討伐吳三桂。李自成兵力占優(yōu)勢,他迅速將山海關(guān)圍住,并發(fā)起攻擊,吳三桂眼看頂不住了,趕緊又向清軍請求出兵。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李自成。多爾袞率軍急行軍200多里趕到歡喜嶺。第二天早晨,吳三桂向山海關(guān)突圍,當他跑到清軍大營時,剃發(fā)稱臣。多爾袞令吳三桂部“以白布系肩為號”,防止誤殺。
吳三桂重返山海關(guān)后,正式開關(guān)投降,清軍就這樣沒廢一兵一卒便占領(lǐng)明朝生死存亡最重要的關(guān)隘。李自成庇大順軍列陣“自北山亙海”,準備再次進攻山海關(guān)。
多爾袞留個心眼,他擔心吳三桂投降有詐,讓吳三桂率軍再次戰(zhàn)斗,“以觀三桂之誠偽,一心覘賊兵之強弱”,多爾袞此計可以說一舉兩得,既檢驗一下吳三桂真降還是假降,再利用吳三桂看看李自成部隊戰(zhàn)斗力如何。
吳三桂也不傻,他立即整裝出戰(zhàn),“銳卒博擊,殺賊數(shù)千人”,“圍開復合,戰(zhàn)良久”,直打到午時“大風揚塵,咫尺不見,沙石飛走”。多爾袞也早已列陣準備投入戰(zhàn)斗。多爾袞的部隊主要針對李自成起義的軍層部,“對賊陣尾,鱗次布列?!辈痪猛度霊?zhàn)斗。
李自成對吳三桂投降清朝的事一無所知,這就造成了誤判。他在一山上寺廟觀戰(zhàn),僧人對他說“此非三桂兵,乃東兵也!”李自成立即騎馬下山,因為李自成并不知道吳三桂已經(jīng)投降清朝。
吳三桂與清軍兩面夾擊之下,李自成大敗而跑回北京。當時李自成兵敗跑回北京。此戰(zhàn)失敗也就決定了誰將入主中原了。李自成除非有強大救兵可以翻盤,如果沒有,那這一戰(zhàn)實際上已經(jīng)改寫歷史。
一逃
1644年6月3日,李自成著急的又北京舉行登基大典,重新坐了一把皇帝。6月4日,李自成率隊逃離北京城。為什么李自成著急撤出?
山海關(guān)失守,北京就無任何屏障了。李自成只能撤出北京,否則堅守就等于等死。李自成從北京撤退時,很狼狽,他從阜成門往西奔,《爝火錄》記載:“吳三桂知賊將西竄,先設(shè)疑兵于西山,密取酒罌數(shù)千,實以古灰,”吳三桂準備數(shù)千個大腹小口的瓶子,裝上石灰,夜晚埋在阜成門外大道上,“覆以浮土,賊萬馬并馳而踐罌,皆穿馬足,驚踣,后騎相壓,石灰瞇目不可視,疑兵遠噪以驚之,賊陣大亂”,“盡棄其輜重、婦女,自盧溝橋至固安百里,盔甲衣服盈路,賊兵散去者又數(shù)萬”。李自成逃到保定,然后從真定,“西逾故關(guān),入山西”。
李自成本以為逃到陜西西安自己的地盤固守,以圖再戰(zhàn)。但歷史已經(jīng)不再給李自成機會了,后來清軍進入陜西,又把李自成趕到了湖北。李自成放出話來,他想奪南京。但此時,已經(jīng)歸順他的明臣明將,又都投靠南明小政權(quán)。李自成奪南京的路也被堵死了。
后來李自成想去西南方向,但清軍已經(jīng)掌握了他的動向。李自成跑到九宮山時,被地方武裝殺死,至此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便被消散了。
一入
1644年五月初二,多爾袞率領(lǐng)清軍由朝陽門進入北京,“時大內(nèi)盡為賊焚,惟太廟及武英殿尚存”,多爾袞居武英殿議事。
不得不承認多爾袞是一個很厲害的政治人物,他知道清朝進入北京,名不正言不順,還不如李自成的起義軍。為得到前明官員和漢人士族的支持,多爾袞再次下令,厚葬崇禎皇實。清朝又為崇禎皇帝舉行了一次葬禮,可以說這次比李自成還要風光。一個皇帝能被一皇一王舉行兩次葬禮,這在我國歷史上都少見。
多爾袞“特令舉國掛孝三日,以盡君父之情,仍令太常、禮部等衙門,尊以天子之禮,葬于原撰文之壙?!薄白猿趿帐?,設(shè)先帝、后位于帝王廟,合京臣民哭臨三日”,隨即又下達命令:明朝的內(nèi)閣、六部、都察院官員,只要沒有民憤的,清朝都錄用。多爾袞給崇禎的禮遇更高,聲勢更大,而且主動奉天子之禮,向世人表明清朝的正統(tǒng)性。而且善待明臣,多爾袞能做到這一點令人佩服。
不久多爾袞決定遷都。在遷都上,雖然有清朝官員阻止,但多爾袞力排眾議,把皇太極搬出來“先皇帝曾言,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1644年八月二十日,六歲的順治皇帝從沈陽出發(fā),九月十九日到北京,“告天即位”,自清朝定鼎北京。
結(jié)束語:
1644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李自成本來攻下北京,也成為改朝換代的皇帝,但為什么沒有守住北京,最后拱手讓給清朝?當時北京發(fā)生鼠瘟疫,這個足以滅亡人類的瘟疫,讓李自成戰(zhàn)斗力大減。而瘟疫的傳播途徑是跳蚤,那清朝八旗兵為什么沒染上瘟疫呢?據(jù)資料說,八旗兵主要是旗兵,而跳蚤不喜馬的味道,因此八旗兵得瘟疫的較少。令人奇怪的是,清朝進入北京后,瘟疫自然消除,著實令人不解。
除了瘟疫,李自成戰(zhàn)斗力大減與他的起義軍過于貪圖享受有關(guān),認為打下北京城,任務(wù)就完成,可以歇口氣。但沒想到如狼似虎的清朝八旗軍。李自成還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沒有善待吳三桂的家人,致使吳三桂降心已決。這些才是李自成兵敗被殺失江山關(guān)鍵點。
而反觀清朝,雖然皇太極已死,但多爾袞卻靈活戰(zhàn)術(shù),巧妙的利用起義軍的弱點,輕易奪得北京。無論多爾袞征伐李自成用了多少陰謀鬼計,他是清朝的奠基人,這一點值得肯定。
1644,改寫歷史最為關(guān)鍵一年,發(fā)生的事太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