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的第一個諸侯國就是齊國,周天子封其為侯爵,位置在今天的山東地區(qū)。齊國對周代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諸侯國,從太公望建國開始,齊國一直穩(wěn)步發(fā)展,直到齊桓公時期更是富甲一方的大國。
當時的齊國疆域臨海,齊桓公也很善于利用海上資源,很快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當時還有一個稱號就是“海王之國”。除了齊桓公這個好的領袖之外,當時也有很多名臣輔佐在他身邊,包括管仲、鄒忌等人,這些人也是齊國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齊國商業(yè)發(fā)達,當時周邊鄰國也都受到秦楚兩國的壓迫,因此不存在任何威脅。在如此有利的條件下,為什么齊國沒能夠統(tǒng)一天下呢?
戰(zhàn)略眼光短淺,頻繁修改政策
不論是春秋的姜氏齊還是戰(zhàn)國的陳氏齊在戰(zhàn)略方面的眼光都是有所欠缺的,只顧自己的那一套,全然沒有從大局考慮,導致政策搖擺不定,沒有最核心的支柱。特別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這種現(xiàn)象尤為嚴重。而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一直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以法治國,這也是它在后來能夠一統(tǒng)天下的主要原因。
軍事發(fā)展薄弱,重視程度不夠
《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一個齊國人,但是在齊國卻并沒有受到重視,最后到吳國做官。齊桓公統(tǒng)治時期的齊國是最為強大的,但在這個時期也不敢與楚國交戰(zhàn)。不過即使交戰(zhàn)估計也會慘敗,當時經常與齊國交戰(zhàn)的是魯國,但齊國卻多次失敗。到了齊威王這里打敗魏國就能夠得到滿足,大將孫臏的能力也得不到施展。
任由大國發(fā)展,沒能形成壓制勢力
齊桓公在位時,楚國就已經逐漸興起,但齊國對此卻并沒有采取任何壓制措施。放任楚國、秦國這些國家不斷壯大定會成為齊國的威脅,也不利于齊國的發(fā)展。
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思想和精神
到底能不能一統(tǒng)天下還得看國君是否有這個想法,齊國的底子這么好,齊國人認為無需征戰(zhàn)也能富足度日,對外界的發(fā)展也絲毫不關心。齊桓公只想做到尊王即可,而齊威王更是容易滿足,能當霸主就已經非常滿意了。
驕傲自負,自毀滅亡
齊威王最后留下的這些積蓄全部敗在了蘇秦的手里,齊國滅了燕國讓齊閔王開始有些傲慢自大,蘇秦在此時又一直慫恿其攻打其他國家。本來合縱是想要對付秦國,沒想到這些國家卻和秦國一起瞄準了齊國,造成齊國最終慘敗。
有很多人都認為齊恒公那么的厲害,但是他卻沒能夠統(tǒng)一天下,是不是因為他虛有其表,根本就沒有那么厲害呢?但實際上并不是這個樣子的,齊恒公在位的時候,國力真的是非常的雄厚,而且他們的能力也遠在秦國之上??墒菫槭裁雌乔貒軌蚪y(tǒng)一中原,而他們卻落得了一個被滅國的下場呢?畢竟大家要知道當時的齊國可是被公認的第一強國,這個地方物產豐盈,人口充足,而且地處中原,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條件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他想要一統(tǒng)天下的話,真的是有很大的優(yōu)勢。
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齊恒公這個人,他是沒有太大野心的,一國之君沒有野心自然就不可能會統(tǒng)一天下。齊恒公他只想做一個讓人敬仰的霸主,而不是做這個天下的主人。雖然他是天下公認的霸主,但是統(tǒng)一這兩個字卻從來都沒有出現(xiàn)在他的計劃當中,他根本就沒有往這方面想過,也沒有往這方面發(fā)展過,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會統(tǒng)一天下?他覺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國家,然后別人敬仰他,這就夠了,其他的事情他不想要想那么多。
而且想要統(tǒng)一國家的話,是需要非常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對于當時的齊國來講,經濟能力是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的,因為他們非常的繁榮昌盛。但是他的軍事能力的確也是差了那么一點點,雖然說《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都是出自于這個國家的,但是并不意味著這個國家所有的軍事能力都特別的強大。他們對整體的作戰(zhàn)能力是比較忽略的,雖然說個人的能力是非常的強的,但是如果團結能力不夠的話,那么上了戰(zhàn)場也是很容易輸?shù)摹?/p>
齊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國家,但是齊國在當時為什么沒有同意全國的想法呢?可能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為什么只有秦國想到了自己稱霸以后要統(tǒng)一,而早年其他國家一點動作都沒有呢?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當時的周天子,雖然在春秋早已不是周天子能一人說了算大,但大家心里還是會遵循尊周攘夷的政策。如果真想統(tǒng)一那就成為全民公敵了。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魯國是周公的封地,齊魯兩國鑲嵌在山東大地,齊國大地也成了山東的代名詞。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齊國是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然而奇怪的是,從齊國立國到齊國被秦國滅國,領土面積一直局限于山東半島,而不像秦國一樣,吞并巴蜀,領土面積不斷擴大,最終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齊國為什么不能突破山東半島,擴大領土?
春秋五霸中(齊晉楚秦越),就齊國開疆擴土最少。戰(zhàn)國時期:秦楚繼續(xù)大規(guī)模開疆擴土,就連燕國都北上開疆擴土。
三四百年間,所有大國只有齊國領土增加最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齊國強大卻領土沒有擴張的呢?
齊對王道執(zhí)迷不悟,論客辨士,整日空談,缺乏戰(zhàn)略上為其指導之人物,故而徒有常打醬油之名而無拔城取地之功。反觀秦國奉行霸道,張儀連橫破合縱,范雎遠交而近攻,策士爭相入秦,名將層出不窮,故能拓地千里,橫掃六國。
管仲對未來的戰(zhàn)略誤判:未來不是稱霸戰(zhàn),不是把別人打服了、自己當老大了就算。未來是兼并戰(zhàn)、生死戰(zhàn),是打死別人,奪取別人一切的戰(zhàn)爭。
齊國自從姜太公建國就一直奉行尊周攘夷的政策,到管仲的時候,這一國策被強化。加之其通往中原的唯一出口魯國是周公旦子孫的封地,與周朝淵源太深,從齊國國策的角度看,不好大張旗鼓地侵略魯國,最終連魯國都是讓楚國滅的。
齊國立國之初國力弱小通過必要地戰(zhàn)爭擴大領土作為增強實力的保證,而領土達到一定程度,足以支持強生國力之后,所進行的戰(zhàn)爭皆因樹立自己權威,捍衛(wèi)霸主地位,幾乎不出現(xiàn)以擴張領土為目的的戰(zhàn)爭,這也是齊國未能一統(tǒng)的根本原因,只想稱霸,未想滅亡其他國家。
齊國戰(zhàn)略空間小,楚能向南發(fā)展,秦可以向巴蜀發(fā)展,燕趙可以北上,齊國要想開疆擴土上來就得面對六國,難度太大。秦國立國之后可以無限向西北的西戎要土地,楚國可以不斷兼并無窮無盡的南方小諸侯,燕國、趙國可以向北推進到匈奴人的草原,就連處于四戰(zhàn)之地的魏國、韓國,起碼四周都是陸地,可以攻伐。
三面環(huán)海的齊國,地理位置確實不好,齊國沒有什么山川之險。這導致他想兼并別人的時候,很可能被人趁虛而入。齊國不能吞并魯國和泗上諸侯的關鍵原因就在這里,齊國離晉國太近。晉國又是一個體量超過齊國的大家伙。如果他想攻打魯國,晉國一定會來救的。
歷任周天子中,也只有它的外甥周成王對齊國最好,公開允許齊國征伐其他不從周朝的蠻夷:“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范圍內,可征討之。”周成王給齊國劃定的這個可征伐范圍,比起齊國最初的封地大多了,齊國也沒有用多少年就全部收歸己有。可是這個范圍之外,齊國就不能再越雷池一步了,因為周邊全部是姬姓諸侯。
齊國商業(yè)發(fā)達,大家都在賺錢,沒有人喜歡打仗。齊國地處東海,背靠大海,經濟上有漁鹽之利,西接中原,北燕南楚,交通便利,管仲奠定良好的制度,重視商業(yè),齊國臨淄是當時數(shù)一數(shù)二的商業(yè)都市。
齊國更像一個現(xiàn)代國家,齊國人思想自由,商業(yè)發(fā)達,與中國歷代不同,更與秦國那種酷刑暴政有天壤之別。齊國之后宋朝,也是這樣,難道思想自由經濟發(fā)達了軍事就不行了嗎?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
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有三個國家最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齊國人多物博財力雄厚,而楚國地廣人眾帶甲百萬,秦國則占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優(yōu)勢。
那么為什么最終是由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而不是由齊、楚兩國統(tǒng)一天下呢?秦國軍隊素質好、戰(zhàn)斗力高是一個原因,自商鞅變法以后用耕戰(zhàn)之術富國強兵是另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它六國不具備秦國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
秦國既占有關中平原產糧區(qū)又占領了巴、蜀富饒之地,不僅保障了秦軍的足兵、足食,而且憑借崤山之險、函谷關之雄,外出可以攻城掠地,內收也可據(jù)險自固。正所謂:秦國可以任意出兵討伐山東六國,而山東六國卻對秦國無可奈何。由此,戰(zhàn)國后期的戰(zhàn)略主動權便落入了秦國的掌握之中。因此在這種局面之下,其他六國自然就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了。
而此時的楚國卻早己不是楚莊王時代的所謂荊蠻之國了,在那長達幾百年的漫長發(fā)展期間,楚國因為汲取了中原文化,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文明。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原有的野性己被消磨殆盡,故而在應對虎狼之秦時總是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一點可以從楚懷王輕信秦國的諾言,被騙入武關軟禁于秦,并最終死在了秦國便可見一斑——設想如果還是當年那個野蠻的楚國,那秦國又豈能輕易得手?也因此楚國在這場兼并爭霸戰(zhàn)中,己經失去了蠶食鯨吞的資格!
而齊國在戰(zhàn)國時代也曾雄起過,齊愍王曾經將秦國以外的其他五國得罪了一個遍:不僅因獨吞滅宋之利得罪了周邊各國,而且還趁燕國內亂之際,對燕國趁火打劫,從而激起了燕國上下的憤恨。此外,齊愍王的殘暴不仁更是搞得齊國國內怨聲載道!但是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危機之下,齊愍王卻因依然感覺良好,而放任隱患潛滋蔓延。
最終燕國在燕昭王的苦心治理下強大了起來,于是燕、趙、魏、燕、秦組成了五國聯(lián)軍在濟水打敗齊軍主力,驕傲的齊愍王終于嘗到了物極必返、驕兵必敗的后果!隨后燕軍乘勢發(fā)動了滅齊之戰(zhàn),幾乎將整個齊國吞并。雖然最終因燕國以騎劫代替樂毅使燕軍軍心浮動,而田單則趁機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并趁勝將燕軍逐出齊境,恢復了齊國。但是齊國經此一劫早已是實力大削、力量大損,其雄風銳氣也隨之而消散了——因此想要指望劫后余生而又實力大挫的齊國去統(tǒng)一天下,當然是既不現(xiàn)實更不可能的事兒了。
再看其他幾國:燕國雖然雄起過一回,差點揍得齊國亡國了。但畢竟是在燕昭王的竭盡全力刺激下才得以實現(xiàn)的。所以當興奮劑的藥效一過,燕國就又暴露了其虛弱無力的本質,這樣的國家又豈能統(tǒng)一天下?
至于趙、魏、韓這三個國家,因為橫亙于秦國攻奪天下的要路上,所以是秦國必欲滅之而后快的,他們自保尚且艱難,又豈能統(tǒng)一天下?在秦國的蠶食鯨吞之下,這幾個國家自然是首先要被滅亡的。
結語:在三晉各國無力兼并天下,燕國無能兼并天下,楚國無心兼并天下,齊國又只想自保的情況下,最終能夠打破局面統(tǒng)一天下的自然就只能是虎狼之秦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3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