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是由亭長出身的劉邦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后來西漢衰弱,亂臣賊子王莽廢漢帝而自立。作為漢皇后裔的劉秀,揭竿而起,殺伐決斷,橫掃群雄,終于中興大漢王朝,建立東漢。同為劉姓開國皇帝,為什么要分為西漢、東漢?
當時的西漢和東漢之間其實夾了一個“王莽篡漢”。因為時間太短,只要區(qū)區(qū)13年,所以歷史課本上并沒有詳細提及。王莽作為西漢末年的外戚權臣,總攬朝政,后來又因為西漢皇帝年幼,耍了一點手段,自己當上了皇帝,并且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但是,他的改革太過于激進,最后矛盾激化,而且又趕上饑荒,于是饑餓的百姓組成綠林軍發(fā)動起義。而西漢劉氏的一些宗親,趁機也跟著起義,目的就是推翻王莽,恢復漢室。
自然,劉秀建立的王朝承襲劉邦建立的漢朝。王莽侵犯眾人利益,遭到普遍反對。眾人紛紛揭竿而起。劉秀和兄長劉縯的志向就是“復高祖之業(yè)”。以“復漢”的名義舉兵反王莽。
公元22年,兩人加入綠林軍。不過之后,綠林軍立了劉秀的族兄劉玄為帝,史稱“更始帝”。劉秀則以“破虜大將軍”的身份,被遣派往河北。劉玄是被赤眉軍殺死的。劉秀本就是漢皇族之后,所以,借此發(fā)展壯大。最終重建“漢”王朝。
在各類人馬一頓操作猛如虎之下,劉漢宗室的劉秀脫穎而出,重新樹立其漢的旗號,以恢復漢室為已任,最終消滅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在洛陽重建漢朝基業(yè),此后再傳12帝。對于劉秀及其后任之君而言,他們都是200年前漢高祖所建立的大漢基業(yè)的繼承人,而非重新建立一個國家,因此,世上只有一個大漢。而在后世的史學家而言,劉秀所重建的漢朝與之前的漢朝本質上已不同,首先世系傳承 發(fā)生了改變;二是自王莽篡漢,大漢實際已經(jīng)滅亡,世祖劉秀實際上是開創(chuàng)之君而非繼承之君。
因為東漢和西漢本身就是兩個朝代啊。不過兩個朝代的國號都是漢,但一個都城長安,一個都城洛陽,所以為了區(qū)分,分別稱為東漢、西漢。
東漢的建立要從王莽的新朝開始。所謂合久必分,西漢末年,社會矛盾已經(jīng)空前激化,隨時都要孕育一場起義的樣子。這時王莽就開始改革了,不可避免的,改革觸犯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加之改革措施相當理想化,也就是說改革方案與當時的生產力不相匹配、脫離了實際、難以執(zhí)行,于是社會矛盾不但沒有緩和,反而更一步激化了。加上王莽新政的幾年水旱災害不斷,農民們活不下去了,就有了赤眉、綠林起義。
群雄逐鹿的時代又開啟了。劉秀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擊敗了王莽的軍隊,后又在河北得到了地方豪強的追隨和擁護,最終打敗了其他的起義部隊,登基稱帝,是為光武,建立東漢。
劉秀是漢室后裔,但是和劉備一樣,和皇室正統(tǒng)相比,不知道已經(jīng)遠到哪里去了,要說和漢室的共同點,估計也就是大家都姓劉吧。但是姓劉就是資本,劉秀呢,就將自己的起義對外宣稱為匡復漢室之舉。于是,別的起義部隊都是亂黨,而他自己呢,可是匡復漢室的忠勇之人。
就這樣,為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劉秀強行作為漢室子弟,將國號也設立為漢。后人為了區(qū)分這兩個沒有一點關系,強行攀扯上關系的朝代,只能將一個成為西漢、一個稱為東漢了。
理由很簡單,劉秀的江山并不是從西漢繼承來的,而是通過征戰(zhàn),從新朝手里以及新朝末年的其他起義軍手里奪過來的。
東漢和西漢是事實上的兩個王朝。但因為劉秀是劉邦的后裔,因此打著劉氏皇室宗親的旗號,奪取江山后依然使用國號“漢”。
劉秀是把自己的江山與劉邦開創(chuàng)的大漢朝合二為一的。至于西漢、東漢之分,是后人為了區(qū)分而給予的命名。就像三國時的劉備一樣,他在蜀地稱帝,使用的國號也是漢。他打的也是劉氏皇族宗親的旗號。但后世仍然稱之為“蜀漢”。
王莽開創(chuàng)的新朝,夾在西漢、東漢之間,雖然只存在了區(qū)區(qū)13年,但那是確切存在的一個朝代。盡管歷史課本上直接把它忽略掉了,但史實就是如此。
王莽改朝換代,歷史上給予的稱謂是“王莽篡漢”。這倒比較確切。因為王莽本是西漢末年的外戚權臣,擔任過大司馬,總攬朝政。后來趕上西漢皇帝年幼,他便使了一些手腕,讓漢帝禪位,他自己當了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
但是,王莽上位后,不去解決西漢末年因為土地兼并造成的社會矛盾,反而采用了一些激進手段進行改革,結果使的矛盾不小反大,又正好趕上饑年,于是引發(fā)了饑民結成的綠林軍起義。
而西漢劉氏的一些宗親,趁機也跟著起義,目的是推翻王莽,恢復漢室。
劉秀正好是這些宗親中的其一。剛開始,劉秀和哥哥都是更始帝劉玄的手下將領。后來劉秀的哥哥被劉玄所殺,劉秀暗自積蓄力量,最終自立。又經(jīng)過四處征伐,終于一統(tǒng)天下。
既然打著恢復漢室旗號,劉秀稱帝后自然就繼續(xù)使用“漢”的國號了。
其實,劉秀和劉備一樣,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皇室宗親。所謂恢復漢室,也都是奪取天下的一個手段而已。
劉備稱帝后,并不會把皇位讓給最近支的漢室宗親,劉秀稱帝后,當然也不會這么干。
總之,旗號只是為實際利益服務的。
至于為什么分為西漢、東漢,這是根據(jù)兩漢的都城位置而定的。西漢的都城是長安,在西邊;東漢的都城是洛陽,在東邊。
當然,也有史家根據(jù)時間前后,把西漢和東漢叫做前漢、后漢。
但不管怎么說,只是個命名而已。實際上,劉秀就是開國之君。
東漢、西漢是根據(jù)時代和都城劃分的。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后遂以封國名為國號,又都城長安位于劉秀所建東漢都城洛陽的西邊,故稱“西漢”,而劉邦建立的漢室在劉秀所建漢室之前,故又稱為“前漢”。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室后裔,延續(xù)“漢”的國號,建都洛陽,由于都城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之東,故稱東漢。又西漢在前東漢在后,又稱后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定都長安。秦末時期,天下揭竿而起,經(jīng)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初都洛陽,后遷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社會經(jīng)濟迅速恢復。文帝和景帝時期,繼續(xù)推行與民休息政策,勸課農桑,減省租賦的政策。文帝與景帝統(tǒng)治時期并稱為“文景之治”。漢元帝即位后,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新朝末年爆發(fā)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于_城,后定都于雒陽,延續(xù)“漢”的國號,史稱東漢。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后,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后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并土地。初平元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后,建安元年西歸,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jù)時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