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絕大部分大一統(tǒng)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宋朝,都城也不在四季如春的緯度上。那么聯(lián)想到當(dāng)今北方的朋友每到冬天,不是在暖氣中茍且,就是在寒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那么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顯然都不需要忍受這種普通人才會經(jīng)歷的瑟瑟發(fā)抖的悲傷。
那么古代的皇帝到底是怎么取暖的呢?以史為鑒就以故宮里的取暖設(shè)施為例跟大家聊聊這個故事!
一、地暖和暖閣
很多古裝劇里能看到宮里放著火盆一類的東西,皇家不怕一氧化碳中毒么。實際上,炭火盆取暖并不是皇帝最優(yōu)的取暖方式,在宮殿建造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取暖問題,也不會讓九五之尊們受寒。
皇宮里都是有專門為帝王設(shè)計的暖閣的。比如故宮里,很多宮殿里都有暖閣。如果你去參觀故宮,是看不到什么暖氣片或者供暖設(shè)備的,這些設(shè)備都藏在墻里或者地下。
首先,暖閣的墻就有講究,是夾層的空心墻,空氣隔熱,用夾層墻可以更好地保溫。暖閣的核心設(shè)備是地磚下面的“火道”,這個火道會一直通到走廊底下一個3尺多深的爐子處,冬天的時候,屋外燒火,暖閣里溫暖如春,想來也是十分幸福,也實現(xiàn)了無煙供暖的要求,可謂是安全又健康。
清朝皇帝們對這個暖閣設(shè)計顯然是很滿意的,超級愛寫詩的乾隆就專門寫過有關(guān)暖閣的詩句:“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fēng)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冬夜偶成》);
后來道光皇帝也用“花磚細(xì)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閑眠常覺體沖融。形參鳥道層層接,里悟羊腸面面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的詩句給冬日里唯一溫暖的暖閣以極高的評價,也寫出了暖閣里地暖的工作原理。
有人可能會想,這么操作屋里是沒有煙,屋外呢?如果各個宮殿都天天燒火,北京看紫禁城豈不是都籠罩在霧霾里成秘境了?不過,皇帝肯定比我們會享受,用的東西都是最好最高級的,炭火也不例外,用的都是皇家特供無煙木炭,真是享受。
這些木炭也不是無限使用的,根據(jù)地位,清朝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5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按照這樣的份例進行分配。由此可見,為了冬天不被凍傻,都要努力提升地位,獲得皇帝的青眼。
二、暖爐和手爐
我們現(xiàn)在在屋里刷劇,還可以抱一個熱水袋或者暖寶寶,古代自然也是有這種設(shè)計的,就是暖爐。
皇家的手爐不僅暖和,設(shè)計也非常精妙,手爐一般是兩層,外殼精美,內(nèi)膽用于燒炭,架在外殼上。外殼的紋飾繁復(fù)美麗,在博物館里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形狀很豐富,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
手爐在唐代就有了,主要是達(dá)官貴族的用具,到了北宋,就逐漸平民化,普通人家也用得到了,不過不會十分精美。晚明的制爐頂級名家張鳴岐,他的作品人稱“張爐”,可以說是手爐藝術(shù)的巔峰。古代人衣著一般都是寬袖,手爐放在袖子里或者揣在懷中,十分便攜又溫暖,所以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到了清代后期,隨著西方技術(shù)的引進,宮里甚至能夠用上電暖爐,雖然清朝閉關(guān)鎖國,皇室還是能夠享受到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宣統(tǒng)時皇帝的寢宮就有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電暖爐,不過實際效果和我們現(xiàn)在的電暖爐肯定沒有可比性。
三、終極方法:人形取暖
這個方法大家看名字估計就能猜到,不算是一個很風(fēng)雅的取暖方式。人體當(dāng)然是一個移動的恒溫體,在皇帝至高無上的古代,他們冷的時候直接將手伸進身邊宮女的衣服里取暖也沒有人能夠反對。這種做法據(jù)說從唐玄宗開始就有了,操作令人窒息。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
充分描述了人體暖手寶的存在。陸游還寫過詩句“寄語長安眾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個“妓圍”,指的就是女人圍在皇帝身邊做人形取暖擋風(fēng)墻的功能;陸游以此諷刺皇帝昏庸無度。
總的來講,寒冬冷死的只有百姓,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在皇家,生活水平自然不會太低,從住所到身邊的器物甚至人,都為不讓皇帝感到寒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身為帝王,不用擔(dān)心冬天寒冷,還是安心辦公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7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開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