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魏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魏國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而將魏國推向超級大國地位的就是他的首任君主——魏文侯。
魏文侯時期,晉國卿大夫只剩下韓趙魏三家,趙氏陷入內(nèi)亂后實力衰弱,魏氏成為三卿之手,統(tǒng)帥三晉。在魏文侯的治下魏氏成了魏國,并東制齊楚,西挫秦國,內(nèi)修政治,外和趙韓,魏國迅速強大起來。
魏文侯治國的方略有很多,最為主要的一個就是識人用人,在戰(zhàn)國初期,壓根沒有哪個君主比他更能招募人才,他的大臣里面多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等等,尤其是李悝,完成了戰(zhàn)國時期第一次變法,雖不如后來商鞅變法徹底,卻給其提供了藍本,魏國也是在此基礎(chǔ)上強大起來的。
魏文侯之后,其子魏武侯基本上沿用了他的政策,雖然魏武侯沒有那么高的招賢能力,還逼走了吳起,但魏國國勢的確仍然在上升,到魏惠王時期達到頂峰,而后衰落。
魏武侯丟棄了“三晉一體”的政策,有事沒事就去打一下韓趙,他臨終前又沒有處理后繼承人問題,導致去世后兩個兒子爭位,韓趙趁機介入,差點攻下魏國都城。
魏惠王最終獲得了奪位之戰(zhàn)的勝利,并逼退韓趙,三晉聯(lián)盟也從此破裂,強大的魏國,需要面臨領(lǐng)土上的天然弊端。
三晉都是原來晉國的卿大夫,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發(fā)展才三家分晉,他們的封地不是一次分封所得,而是一代一代的分封累積所得和自己搶的,這就使得三晉各自的領(lǐng)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幾乎被分割的。
魏國的領(lǐng)土就類似一個啞鈴,東西兩邊都有大量的領(lǐng)土,西邊以安邑為中心,東邊以大梁為中心,中間只有一小段魏國領(lǐng)土連通,這段魏土北邊是韓趙核心地帶,南邊是韓國核心地帶,魏文侯曾想跟趙國換地,但趙國不愿,所以魏國的東西兩部聯(lián)系非常之弱。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魏國的都城都在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南部,這里往西過了黃河就是秦國的河西之地,魏文侯奪取河西之地后,從安邑出發(fā)可以穩(wěn)固統(tǒng)治河西。
都城在西部,魏國的重心自然也是在西部,在遷都大梁以前,魏國統(tǒng)治重心一直是西部,西部也較為發(fā)達,不過東部也不差,魏國不想放棄這塊肥肉。
在魏文侯時期,齊國國內(nèi)鬧著田氏代齊,楚國還在春秋末期被吳國滅掉后的恢復期,魏文侯借著三晉聯(lián)盟的便利,從齊楚兩國奪取土地,把東部做大做強。
魏武侯時期,秦惠公意圖奪回河西之地,結(jié)果在陰晉之戰(zhàn)中被吳起率領(lǐng)的魏武卒大敗,秦國被迫退守渭水平原,并龜縮于此。
秦國的慘敗讓魏武侯認為其不再是主要威脅,繼而將目光轉(zhuǎn)向東部,以此時魏國的實力,繼續(xù)東進抵達汜上地區(qū),宋、魯?shù)葒囟ǔ挤?,魏國將成為霸主?/p>
魏惠王沿用了父親的政策,往東進逼,不過魏國的稱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齊威王繼位后,齊國也迅速發(fā)展,重新成為大國;楚國也度過了恢復期,對重返中原躍躍欲試。
為了更好地參與東部爭霸,魏國遷都大梁,同時威逼韓趙換地,更好地聯(lián)系東西。
至此,魏國已經(jīng)跟所有鄰居交惡,這個處在天下正中的國家將要面臨多線作戰(zhàn)的困境,并因此而衰落。
一般來說,在位久的君主都會犯渾,有些犯得很的,如梁武帝,甚至導致亡國,魏惠王也沒逃出這個慣例,他在位四十年,小部分時候糊涂,一糊涂就會壞事。
到魏惠王后期,商鞅變法已經(jīng)在秦國展開,但魏惠王沒有注意到這個正在崛起的強敵,依舊在東方與齊國爭霸。
爭霸以魏國的失敗告終,不過魏國國力強勁,盡管桂陵之戰(zhàn)敗于齊國,卻仍攻下了趙國邯鄲,逼迫趙國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合約。舊都安邑被秦國偷襲占領(lǐng),沒兩年魏國擊潰齊國主力,秦國主動交還安邑服軟。
接下來的逢澤會盟,趙國、秦國和泗上十二諸侯等都參與了會盟,魏惠王霸業(yè)鞏固。
輝煌只是暫時的,魏國在與齊國的爭霸中消耗了太多力量,一旦爭霸失敗,這些臣服于強權(quán)的諸侯盟友頃刻間就會離魏國而去,還不介意咬上幾口。
魏惠王并沒有醒悟,揮兵進攻沒有參加會盟的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就有了馬陵之戰(zhàn)。
隨著馬陵之戰(zhàn)魏國戰(zhàn)敗,魏國的強國威懾瞬間破除,齊國順勢西進,楚國趁火打劫向北攻魏,秦國也在西邊重創(chuàng)魏國,商鞅用計奪取河西,一系列的打擊之下,魏國就衰落了。
魏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要歸結(jié)于戰(zhàn)略的事物,魏武侯和魏惠王還沒意識到戰(zhàn)國時期跟春秋時期的不同,他們還做著春秋時期霸主的夢,以為秦國、魯國等諸侯臣服就好,最后卻陷入東西兩線作戰(zhàn),如果魏國的重點一直放在西部,秦國很可能連變法的機會都沒有。
應(yīng)該。這是統(tǒng)一中國順應(yīng)歷史潮流,人心所向,
蜀國丞相諸葛亮為何六出岐山都失敗而回
作者:朱驥
我個人是這么認為。諸葛亮是名偉大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但卻是個不合格的軍事家與領(lǐng)袖。而更可惜的是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的諸葛亮擔負起了軍事家與領(lǐng)袖的角色。
作為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jīng)證明諸葛亮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做丞相是優(yōu)秀的。但是,可惜的是諸葛亮自從劉備去世后,已經(jīng)擔負起江山社稷的重任。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叫克復中原,光復漢室。實際上就是代理皇帝。但諸葛亮真的能做一名英明的皇帝嗎?我說不能!為什么?
諸葛亮自己做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詞在大家看來是個褒義詞。我卻不以為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丞相的本職工作,但絕不是皇帝的工作?;实鄣墓ぷ魇鞘裁??是唯才是舉,用人為賢。皇帝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大放小?;实壑灰贫ù笳结?,其余的事的執(zhí)行交給臣下。諸葛亮呢,是事無巨細,大包大攬、明察秋毫。這樣做只能累著自己。并且于國不利。由于諸葛亮事無巨細,大包大攬、明察秋毫使得他的臣下失去了主觀能動性。他的臣下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什么事都是丞相說了算。我們看每回出征,無論關(guān)羽、張飛、趙云都是帶著諸葛亮的密計一切依計行事。可是戰(zhàn)爭形勢瞬息萬變。一切照既定方針辦往往會將軍隊帶入死胡同。所以,自古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由于諸葛亮的事無巨細,大包大攬、明察秋毫使得他的將士無法充分發(fā)揮個人才智。更關(guān)鍵的是諸葛亮不能唯才是舉,用人唯賢。蜀國即使有賢才良將對諸葛亮也是高山仰止,而不敢各抒己見。即使有好的建議也不敢提。提意見之前瞻前顧后,總是想。我提的意見對嗎?諸葛亮都沒這么說,我這么說,人家豈不是要質(zhì)疑:你算老幾,難道你比諸葛亮還高明?還能神機妙算?這一自問也就不敢提任何建議或意見了。所以,諸葛亮總是缺乏人才。不是諸葛亮不能識人善用,而是,沒人敢毛遂自薦。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魏國曹操就能做到唯才是舉。
再說軍事上。諸葛亮打仗總是老一套。幾乎每一步棋都是司馬懿熟門熟路的。司馬懿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諸葛亮是固步自封,步步為營。打仗靠什么?靠出奇制勝。步步為營防御有余進攻不足。另外,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完全是依靠自己縝密的思維與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諸葛亮忽略了,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原則: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諸葛亮是知己的,但不知彼。諸葛亮只是針對他對司馬懿的熟悉,才能一次次取得一時的勝利。諸葛亮幾乎始終都沒有建立針對魏國的諜報網(wǎng)。這就使得諸葛亮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推論來作戰(zhàn),這叫運籌帷幄之中,卻不能決勝千里之外。
我們不妨做個比較:劉邦是個無賴加流氓。為什么他能統(tǒng)一天下。劉邦也是出漢中蜀地統(tǒng)一中國的。劉邦可以說毫無謀略。遇到大事總是說:為之奈何。(怎么辦啊?)可他能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察納雅言。他用蕭何負責全局供給后勤,用張良出謀劃策,用韓信統(tǒng)領(lǐng)兵馬。使得人才各盡所能英雄有用武之地。所以將士用命,天下歸一。而諸葛亮則是以一人之力苦撐舉國江山社稷。試問一人之力何以橫掃六合,四海畢一。
《莊子·說劍》記載: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shù),擊劍的人蜂擁而至門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shù),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喜好擊劍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算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分擔憂,征求左右近侍說:“誰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試劍術(shù),贈予他千金?!弊笥医陶f:“只有莊子能夠擔當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攜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太子說:“太子有什么見教,賜給我千金的厚禮?”太子說:“聽說先生通達賢明,謹此奉上千金用以犒賞從者。先生不愿接受,我還有什么可說的!”莊子說:“聽說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斷絕趙王對劍術(shù)的愛好。假如我對上游說趙王卻違拗了趙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還哪里用得著這些贈禮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趙王,對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趙國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難道還得不到!”太子說:“是這樣。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鼻f子說:“好的,我也善于運用劍術(shù)?!碧诱f:“不過父王所見到的擊劍人,全都頭發(fā)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大王竟喜歡見到這樣打扮的人。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趙王,事情一定會弄糟?!鼻f子說:“請讓我準備劍士的服裝?!比煲院髣κ康姆b裁制完畢,于是面見太子。太子就跟莊子一道拜見趙王,趙王解下利劍等待著莊子
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nèi),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而且讓太子先作引薦?!鼻f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shù),特地用劍術(shù)來參見大王?!壁w王說:“你的劍術(shù)怎樣能遏阻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shù),十步之內(nèi)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壁w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
莊子說:“擊劍的要領(lǐng)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趙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趙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shù)了。”莊子說:“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趙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shù)長短都適應(yīng)。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br> 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鼻f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趙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拿晉國和衛(wèi)國做劍脊,拿周王畿和宋國做劍環(huán),拿韓國和魏國做劍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恒山來做系帶;靠五行來統(tǒng)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遵循陰陽的變化而進退,遵循春秋的時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來而運行。這種劍,向前直刺一無阻擋,高高舉起無物在上,按劍向下所向披靡,揮動起來旁若無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這就是天子之劍?!壁w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圣明之士做劍環(huán),拿豪杰之士做劍柄。這種劍,向前直刺也一無阻擋,高高舉起也無物在上,按劍向下也所向披靡,揮動起來也旁若無物;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yīng)日月星辰,對下取法于地而順應(yīng)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而安定四方。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內(nèi),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這就是諸侯之劍。”趙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發(fā)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百姓之劍,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如今大王擁有奪取天下的地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yīng)當鄙薄這種做法。”
趙文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guān)劍術(shù)之事我已啟奏完畢?!庇谑勤w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劉邦用天子劍自然一統(tǒng)天下。而諸葛亮用百姓之劍,縱然武功蓋世,天下無敵,也只能遺恨終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7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開會的
下一篇: 為什么齊國要聯(lián)合其它六國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