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從永樂二十年(1420年)建成至今已經(jīng)接近600年的歷史了,作為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住所和政治權(quán)力中心,北京故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古代的能工巧匠為中國留下了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數(shù)不清的文物,故宮也成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名片之一享譽全球。
但是,大家是否曾經(jīng)想過,我們差點錯過這座美輪美奐的紫禁城,如果朱棣當年沒有遷都北京,也就不會興建北京故宮,而如果沒有明朝對北京的建設,清朝入關(guān)也不太會選擇北京作為京城,自然也就沒有這座跨越明清兩代、直至今日的北京故宮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并且興建這座偉大的皇宮呢?
北京故宮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為燕王,坐鎮(zhèn)北京為明朝守衛(wèi)邊塞,即使他的長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燕王朱棣也與皇位無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嫡孫朱允炆,是為建文帝。但是富有野心的朱棣卻并不愿認命,以“清君側(cè)”為借口于建文元年(1399年)發(fā)動了靖難之役,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攻入當時明朝的京城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即位稱帝。而在即位后的最初十幾年,朱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南京皇宮中度過,但是從即位那一刻起,朱棣就已經(jīng)在心中打定主意要遷都北京了。
靖難之役
永樂元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進言:“昔帝王起……于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敝扉Ρ沩槃荻鵀?,“制曰:可。其以北平為北京?!庇罉匪哪?,淇國公邱福上奏:“請建北京宮殿,以備巡幸?!边@當然也出自朱棣本人的授意,邱福的上奏得到批準之后,北京建造宮殿的事宜已經(jīng)正式啟動,當然并不是以遷都的名義,而是假借“建造行宮”之名。
隨后,朱棣又有計劃地增加北京人口,各地移民、退伍的軍人,甚至是罪犯都被安置到北京,以增加其人口,為日后作為京城打下人口基礎。此外,朱棣還身體力行,多次借巡狩、北征等名義多次到北京居住,減少在京城南京的居住時間,使得帝國的政治權(quán)力中心實質(zhì)性地轉(zhuǎn)移到北京。永樂五年,朱棣的徐皇后(徐達女兒)去世,朱棣將皇后陵寢建造在北京,而這一切都已經(jīng)明白無誤地表達了自己即將遷都北京的意愿,向朝中大臣們釋放了信號。遷都北京,已經(jīng)勢不可擋。
朱棣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朱棣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遷都呢?可能有如下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朱棣本人對南京沒有什么好的印象。朱元璋定都南京,創(chuàng)建了大明王朝,然而這一切都與自己無關(guān),畢竟這是朱標、朱允炆一家的,自己遠在北平,與南京的一切帝王尊崇都無關(guān)。更加讓朱棣對南京失望的是南京臣民對朱棣的印象,朱棣進入南京之后,“諸臣或死或遁,幾空朝署”,不僅是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三位建文帝的近臣,其他大臣如兵部尚書鐵鉉、戶科給事中龔泰等人也用不同的方式對朱棣表示了不屈和抗爭。
南京地圖
南京是一個見證了朱棣“篡位”的城市,京城的百姓對建文帝頗有好感,自然不可能認同這個篡位的新皇帝,而朱棣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身處高位,但是也極其希望能夠得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認同,所以這讓朱棣更加思念北平——他當年就藩的舊國,他正是從這里崛起,他相信北平的民眾一定會支持他。
其次,作為“篡位之君”,朱棣一直希望通過某些豐功偉績來洗刷自己的污點。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雖然他極力掩蓋、想要試圖消除建文帝存在的所有痕跡,但是他深知歷史肯定會給自己一個“公正”的裁決,所以要想在青史之中為自己正名,必須不能只做一個守成之君,必須立下一些豐功偉績才行,就像奪取了皇兄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那樣。
而重視北京的建設則可以為他的豐功偉績提供戰(zhàn)略支撐,北京(或者北平)原本就是朱元璋分封的九位塞王(鎮(zhèn)守邊疆的藩王)之一燕王的駐地,也就是朱棣本人的駐地,北京是防守蒙古的前沿陣地,當蒙古人已經(jīng)被趕回塞外之后,朱棣的豐功偉績只能通過深入大漠草原去追擊蒙古人才能實現(xiàn)。作為當時明朝著名的戰(zhàn)將,朱棣想要從南京出發(fā),那么勢必太遠,而且南京不能為前線提供足夠的戰(zhàn)略支撐,而北京卻正合適,所以朱棣建設北京就是為自己遠征蒙古做打算。而事實證明,朱棣日后以北京為據(jù)點,分別于永樂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五次征蒙古(韃靼和瓦剌部),最終死在最后一次北征的歸途之中。
朱元璋分封的九位塞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朱棣要解除北方塞王的兵權(quán),為了填補北方防線的真空,只能“天子守國門”。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相繼分封自己的九個兒子坐鎮(zhèn)北方,被稱作“漠南塞王”,這些塞王們權(quán)力極大,有兵權(quán),可以調(diào)動地方軍隊,甚至任命地方官吏。建文時期,建文帝鑒于各地藩王權(quán)力過大,所以才推行削藩,取得了一些小的進展。而燕王朱棣自己正是因為對建文帝削藩不滿而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
朱棣在登基之后,自然知道塞王們對自己的威脅,也擔心藩王們會相仿自己再來一次“靖難之役”,所以必須繼續(xù)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棣計劃將邊境上的塞王們遷往內(nèi)地,而內(nèi)地則不需要對外作戰(zhàn),所以自然就可以削去或限制他們的兵權(quán),但是這樣就使得北方防線出現(xiàn)了真空,所以朱棣的對策是“以己填之”,作為建文和永樂時期明朝最有戰(zhàn)斗力的統(tǒng)帥和將領(lǐng),朱棣確實有這個能力親自鎮(zhèn)守北方。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慮,明成祖朱棣才決定遷都北京,并且仿照南京紫禁城的模樣再重新建造一座更大的皇宮,所以這才有了今日的北京故宮,試想一下,如果朱棣沒有篡位,或者朱棣沒有那一系列的“小心思”最終導致的遷都北京,那么我們今天可能就看不到這一座莊嚴巍峨又富麗堂皇的故宮了。
明朝遷都北京的原因如下:
建都在北方,全國的精銳在北方駐扎,一則守護邊疆,二來拱衛(wèi)都城。有了邊疆異族侵襲,王朝的軍隊也會時常出動,保衛(wèi)邊疆,常年下去,軍隊的戰(zhàn)斗力是不會下降太多的。外患不斷,軍隊戰(zhàn)力長存,當然也就保住了大明江山。
其次,選擇北京作為都城的原因就是朱棣在解決分封藩王制度留下的難題與北方游牧政權(quán)的侵襲之間做的一個決定。或者說朱棣遷都北京,一來解決藩王問題,二來解決少數(shù)民族侵襲的問題。采用分封藩王的方式,兩個兒子去守北方,他們勢必會握有重兵,可以將北方游牧文明打的逃竄的重兵。
明朝介紹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后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guān)。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qū)設有羈縻衛(wèi)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tǒng)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gòu),加強了專制集權(quán)。明代手工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繁榮,大量商業(yè)資本轉(zhuǎn)化為產(chǎn)業(yè)資本,出現(xiàn)商業(yè)集鎮(zhèn)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shù)呈現(xiàn)世俗化趨勢。據(jù)《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也有逾億、近兩億的不同說法。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明朝
樓主您好: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鞏固自己的江山,因為朱元璋給朱棣的封地是燕,也就是北京河北區(qū)域。也就是大家所稱燕王朱棣,因為當時靖難之役過后,還是有很多文人雅士,政府官員反對朱棣的奪權(quán),所以朱棣只能回自己的老窩才可以更好的統(tǒng)治。
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北京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中原之地被外族占領(lǐng),那么明王朝只能是控制長江以南,也是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全國,戰(zhàn)略目標,
純手工,請采納
朱棣遷都北京的唯一目的就是:穩(wěn)固自身權(quán)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思考古代的事情,并不以當時的情況為依據(jù),而是用后世的近現(xiàn)代內(nèi)容去反補當年問題。所以,要理解古人的視角,就不能將今人的需求,強加進去。
這樣一來,便可以看出很多牽強附會的依據(jù):
什么天子守國門
什么北京自古有王氣
等等等等......
洪武時期的大明世界地圖
這些事情放在當年,都不是核心問題,就算有考慮也要先靠邊站。甚至可以說,無需多慮。
對于朱棣而言,遷都北京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首都改到自己的勢力基本盤上去。相比南方文人集團聚集的前首都南京,北京一直都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放眼全國,就這里對自己最為有利。北京地區(qū)對于他的忠誠,在靖難之役中已經(jīng)通過了重大考驗。
明朝的北京城一角
朱棣在完成初步篡位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南方的文人集團對自己并不感冒。所以,除了升級特務統(tǒng)治,對建文朝的遺老們大殺特殺,還要重新選定各部門的接班人,取而代之。但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強調(diào)中央控制的皇權(quán)社會,官員數(shù)量損失,很可能意味著皇權(quán)政治運作的癱瘓。
同時,朱棣也注意到一個事情。在他起兵謀反的數(shù)年里,在北平和南京之外,還有很多握有兵權(quán)的藩王和地方大員。他們沒有幫助建文帝平亂,更多是出于擔憂自身結(jié)局的考慮。但他們同樣也沒有想幫助朱棣的靖難軍。在他成為皇帝后,這些人就直接轉(zhuǎn)化為潛在威脅。在這種形勢下,有什么比縮回老巢更安全的呢?
明末荷蘭人筆下的直隸省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也能理解朱棣為什么要遷都北京?;蛘哒f,為什么一定要遷都北京,而不是找一個折中地點。
明朝建立初期,就曾經(jīng)有人建議在依然是中原大城的開封建都。如果建都開封,對南方的控制會更為便捷。但通過靖難之役,大家都明白,北方軍隊與南方軍隊的戰(zhàn)斗力差距,如此巨大。所以,如果不控制北方的大部分軍隊,朱棣是不可能睡安穩(wěn)的。
于是遷都北京就順理成章的事情。篡位者回到了自己的基本盤,借機將北方邊境上的絕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權(quán),遷徙到遠離前線的內(nèi)地。整個北方防線因此需要向后收縮,以便部隊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
明代的北京城平面圖
至于北京是不是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考慮?顯然明朝時候的人無此意識,也不看重影響。
在朱棣篡位之前,中原大一統(tǒng)王朝從未以北京為首都。不算建都南京的洪武與建文兩代人,中原王朝實際上更愛關(guān)中與中原地區(qū)。當前者因過度開發(fā)而環(huán)境衰敗后,黃河沿線的中原,就是最好的選擇。
相反,倒是在東北方崛起的遼國和金國,對北京格外重視。這些關(guān)外強權(quán),都將當?shù)匾暈樽约簩χ性3謶?zhàn)略優(yōu)勢的窗口。
北京從元朝開始才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京師
這一軌跡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為明顯。北京本身就處于鏈接中原地區(qū)與北方草原地區(qū)的樞紐。忽必烈在此建都,無疑是在宣誓自己的游牧-農(nóng)耕二元帝國權(quán)威。這也就怪不得后世很多人,一直將元朝視為不純正的王朝。后來的滿清入駐中原,更是通過北京地區(qū)展開的。
何況,為了供養(yǎng)京師的龐大人口與官吏隊伍,明朝就必須不斷用大運河從南方的錢糧稅收中抽血。京杭大運河此前在元朝時,得到了重修與復興。但元朝人從未依靠單一手段來解決京師的給養(yǎng)問題。他們會有發(fā)達的海運,幫助分擔壓力。明朝的官府嚴禁海運,自然讓條件有限的大運河,不堪重負。造成的結(jié)果也就是成本暴漲,效率低下。
京杭大運河走向圖
考慮到這些因素,你還會覺得朱棣的遷都之舉,是要利國利民嗎?
現(xiàn)代很多合理的事情,在古代那真的是不予考慮的非主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8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