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科舉考試最盛行的時期,以功名而論分為三級制,即秀才、舉人、進士。一般情況下,只有到了舉人這個級別才能入仕為官,從實際情況來看,清代舉人入仕也有很高的難度。只有進士才是天子門生,可以享受優(yōu)先授官的待遇。
秀才雖然也是功名,但它是明清社會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他們的地位既高于普通的百姓,同時又不能出仕為官,只能有限度地享受讀書帶來的特權。秀才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和當?shù)氐母改腹儆袑υ挼馁Y格,見面也無需下跪。
除了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外,真正帶給秀才實惠的是經(jīng)濟利益。按制度,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錢糧和差賦徭役,不僅如此,秀才這個名號也可以成為讀書人的一種謀生手段。秀才可以擔任私塾教師,盡管收入不算豐厚,但養(yǎng)家糊口不算難事。據(jù)統(tǒng)計,清代的秀才擔任私塾的年收入為24兩銀子左右,這個收入顯然高于壯年雇工的年收入10兩。然而,取得秀才的讀書人大多不會止步于此,他們的目標是向舉人發(fā)出沖刺。
那么,考中舉人又有哪些好處呢?舉人是明清時期一種正式的科名,即使他們在會試中落榜,也已經(jīng)是一只腳邁入了官場。清代初期,在進士人數(shù)不多,官缺又多的情況下,舉人一般可出任知縣、教職。因此也有“頭頂知縣,腳踏教官”這個說法。
清代中后期,舉人入仕難度較大,新科舉人是沒有任官資格的,只有三次會試落榜的歷屆舉人才能參加朝廷十年舉行一次的大挑。但說實在的,清代的大挑主要看重的還是長相,只有那些遺傳基因好的舉人,才能選得一官半職。
不過,當不成官也不會阻礙舉人在經(jīng)濟圈吸金。舉人向來是封建社會士紳最重要的群體,他們在地方大多都是有權有勢有實力的人物,舉人見知縣,與秀才拜見不同,他們是同等級的會見,甚至還可以稱兄道弟。
明清時期,出身舉人的名人不少,明代的海瑞就是舉人功名,有“海青天”的美名;清代的左宗棠也是舉人出身,他的功績更了不起,鎮(zhèn)壓太平天國,收復新疆,興辦洋務,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既然秀才不能入仕,舉人也只有一只腳踏入官場,那么最高功名的進士又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自宋代開始,進士及第后即可馬上授官,明代大抵也是如此。但清代的情況略有不同,清制,狀元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二、三甲進士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觀政,還有一種叫法稱“學習行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習。
這些新科進士只有通過了實習期(一般為期二年),然后由各部堂官考核通過后,吏部才能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年)規(guī)定,二甲前50名授主事;51名至三甲前10名授中行評博,11至20名授知州,21名至70名授予推官,其他進士以知縣選授。
康熙時期又規(guī)定:二甲進士授推官,三甲進士授知縣。其后雍正、乾隆朝對進士授官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從整體趨勢來看,進士們的待遇也是一朝不如一朝,倒不是皇帝們不看中進士,而是確有苦衷,國家的文官編制總數(shù)才三萬人左右,進士三年一科,短時間內(nèi)朝廷也根本找不到這么多缺,所以只能論資排輩,挨個排隊等缺。
如果有上進心,又有一顆能守得住貧窮的心,那么新科進士們還可以通過朝考進入翰林院庶吉士的隊伍。只不過通過考試后,要在翰林院過上三年清湯寡水的日子。不過,回報同樣也是豐厚的,庶吉士是國家稀缺的精英分子,有了這個金字招牌,不管在京城還是外省任職,其提拔速度都要遠遠高于一般進士,而且還有入閣拜相的機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9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沒有肥皂洗發(fā)水,古人一般都用什么···
下一篇: 首席軍機大臣被殺,乾隆讓他死得沒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