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法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法正是蜀漢歷史上僅有的十二位得到追謚的大臣之一,被稱為劉備的“謀主”。法正在蜀漢文臣中的政治影響僅次于諸葛亮,《三國志》則是將法正與龐統(tǒng)放在同一列傳中記載。
但奇怪的是,相比較諸葛亮、龐統(tǒng)、五虎上將這些蜀漢的核心重臣,法正在民間的知名度卻相差很多,以至于在成都武侯祠中都沒有法正的塑像。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法正雖然才華橫溢、足智多謀,但性格上確實有“睚眥必報”的缺點,清朝理學先生更是以此為借口將法正搬出了成都武侯祠?!绊{必報”的缺點確實讓法正在民間不太討喜。
其次,法正雖然蜀漢的核心重臣,但他真正活躍的時間也就不到十年。相比較諸葛亮、五虎上將這些蜀漢的核心重臣,法正在蜀漢核心領導層活躍的時間確實有些短。
最后,三國人物在民間的知名度高低固然與其真實的歷史表現有關,但決定性因素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一直在削弱法正的人物形象和影響。
比如歷史上法正表現最出彩的漢中之戰(zhàn),羅貫中卻把大部分智謀表現給了歷史上沒參戰(zhàn)的諸葛亮。可以說《三國演義》是法正的知名度不如諸葛亮和龐統(tǒng)等蜀漢名臣的主要原因。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后任尚書令,相當于劉備的秘書長;從二人正式的職務來看,諸葛亮的職務是軍事將軍,而法正是護軍將軍,二人不差上下,從實際作用上來看,法正和諸葛亮分工不太一樣,諸葛亮主要負責留守成都,法正主要是跟隨劉備在身邊出謀劃策,在這一階段,誰是劉備身邊的二把手,這個問題比較模糊,不太容易做出這個結論。
內容參考南門太守《三國英雄記》
一、追隨劉備時間
諸葛亮到劉備陣營的時候,是公元207年,劉備46歲,諸葛亮只有26歲。
龐統(tǒng)投奔劉備是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攻占荊州,大概是208年,
法正是211年投奔的劉備。當時劉璋聽聞曹操攻打張魯,恐懼曹操會接著攻打益州,所以就聽從了張松的話,派法正和孟達出使劉備,接劉備入川。
二、三人地位相仿
諸葛亮、法正、龐統(tǒng)都是劉備的重要謀士,他們地位相近。比如諸葛亮和龐統(tǒng),同為軍師中郎將。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云: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諸葛亮總理后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
三、諸葛亮在龐統(tǒng)、法正、劉備相繼去世后,擔任CEO,與李嚴一起輔佐后主劉禪
龐統(tǒng)去世的最早,214年,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tǒng)率眾攻城,被飛箭射死,年僅三十六歲。劉備非常悲痛,把龐統(tǒng)葬在落鳳坡。真實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是不一樣的,三國演義說龐統(tǒng)在落鳳坡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其實是不對的,是死于雒城城下,葬于落鳳坡。
龐統(tǒng)被射死
法正是220年去世的,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法正的死,是劉備集團的重大損失,因為劉備對法正幾乎是言聽計從,陳壽評價法正就是蜀國的程昱和郭嘉。
劉備帶兵征戰(zhàn),都是帶著法正當軍師,讓諸葛亮留守后方。
從這個安排來看,法正相當于劉邦的張良,諸葛亮相當于劉邦的蕭何。
222年,彝陵大戰(zhàn),劉備戰(zhàn)敗,逃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由此可見,在法正活著的時候,他對劉備決策的影響,是超過了諸葛亮的。也就是說,劉備更聽法正的話。
法正出謀劃策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死去,臨死前,召見諸葛亮和李嚴,命令他們兩人輔佐少主劉禪。
劉禪登基后,諸葛亮又經過了一系列的運作,比如讓李嚴鎮(zhèn)守永安,得以大權獨攬,當上了西蜀的CEO。
諸葛亮與法正劉備進位漢中王前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
《三國志。龐統(tǒng)法正傳》記載?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tǒng)都畿,內為謀主?。
實職:諸葛亮主管左將軍府,負責全面工作,其實就是丞相。
法正成都市長兼首席軍事顧問,其實就是代替了龐統(tǒng)的角色。
榮銜:都是雜號將軍,兩人相當。
信任度: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時候基本就是擔當了監(jiān)國的角色,類似蕭何。
法正則隨同劉備出征,參贊軍機,類似張良。
綜上所述,諸葛亮實職上略勝法正,信任度上不想上下,只是從事的工作不同。
諸葛亮與法正在劉備稱帝后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龐統(tǒng)法正傳》記載:?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這時候的區(qū)別就逐漸拉開了,諸葛亮不但是丞相,還有兼職錄尚書事,而且假節(jié),有臨機處置的權力,而法正只是尚書令,還是雜號將軍。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雙方的權力是基本相當的,諸葛亮深知法正受劉備信任,并不能制約法正,這也在三國志中有記載。所幸法正第二年就病故了,雙方未曾發(fā)生沖突反而惺惺相惜。
從歷史上看,這種分工其實還是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的格局,所以劉備伐吳諸葛亮才嘆息說:法正要在就能勸住劉備了。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諸葛亮在親密程度上是略勝于法正的,也是蜀漢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假節(jié)),負責蜀漢政權的全面工作(丞相)。
但是并不具備壓倒性的優(yōu)勢,這既是政治需要(法正代表著蜀派),也是諸葛亮的才干上政略強于軍略的結果。
實際上在龐統(tǒng)投奔劉備之后,就產生了龐統(tǒng)主軍諸葛亮主內政的格局,龐統(tǒng)死后是法正代替了這個職位。
這是劉備在戰(zhàn)略上傾向于重心放在蜀中的結果,龐統(tǒng)和法正都是不支持隆中對的,他們都主張將重心放在蜀中。
因此從龐統(tǒng)入伙開始到白帝城托孤,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都沒有很出色的軍事表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9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