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寶船有多大?,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事跡老少皆知,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他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曾經(jīng)七次率領船隊漂洋過海到達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沿岸及非洲東海岸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由2.7萬余人,200多艘船只組成的龐大船隊,其船舶數(shù)量之多,船只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眾,組織配備之嚴密,以及航海技術(shù)的先進,加上影響之巨大,在當時都是舉世無可比擬的。
鄭和
無可否認,在中國古代航海史上鄭和所帶領的船隊有這樣的壯舉與當時明代的造船技術(shù)的高超是分不開的。良好的造船技術(shù)是其遠航的重要保證,而船的穩(wěn)定性則與船的大小是分不開的。根據(jù)文獻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只分為五種不同的型號,有寶船、戰(zhàn)船、馬船和糧船,其中以寶船最大,馬船次之,糧船又次之,坐船又次之,而戰(zhàn)船最小。既然寶船最大,那么以當時的造船技術(shù)而言,鄭和的寶船究竟有多大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所詢問。
據(jù)考證,鄭和的寶船的規(guī)模和雄姿就是在今天也不能不為人嘆為觀止。明初寶船的制造數(shù)量多,規(guī)模也很大,而在短時間完成,的確不是一般的預料所能想像的。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梁啟超也說過:“鄭和本傳云,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容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p>
鄭和寶船
孫中山先生也說鄭和的寶船可與他自己當時的外國頭等郵船相比。而《明史》中記載,其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但是吃水深淺卻不太清楚,然而根據(jù)以上的材料推測,應該在一丈以上,排水量應該有四五千噸以上。對于這樣一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船來說,載有眾多人數(shù)是可以想像它的壯觀場面的。
其實對于鄭和寶船的詳細情況在《西洋記通俗演義》中有著關(guān)于寶船的大小等各方面的詳細描述:
“……只見頭一班畫的船約有三十六號,每只船上有九道桅。”
并且下面的小字部分解釋到: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折合125.65米,總寬50.94米,與《明史》中所說的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基本相符合,《明史》中所記載的大船即為鄭和的寶船,因此以上所記載的鄭和寶船的大小應該是可信的。
當然寶船作為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它在船隊中的地位相當于今天大型艦隊中的旗艦,是船隊的主體船舶。明代才子祝枝山在《前聞記》中說的“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之類”的船名很可能就是這種寶船。根據(jù)當時鄭和隨行人員的記載,說這種船體勢非常的巨大,并且是大到無與倫比的程度。寶船的航行設施當然也是非同一般的了,大型的寶船有桅九桿,有十二張帆,而寶船的篷、帆、錨以及舵等物件非有二三百人不能舉起和搬動的,足見寶船之大。根據(jù)1957年在南京下關(guān)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代寶船廠船塢遺址中出土的一根巨型的舵桿,長11.07米,可以測算,這根舵的舵葉高度為6.25米左右,因此當時的寶船船體巨大可見一斑。
有許多外國學者也對鄭和寶船的大小做出了考證,可見鄭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實中西木帆船的建造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在古代中國船舶的噸位比歐洲的要大得多。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李約瑟也認為《明史》中的記載是可信的。他還說過中西造船的明顯區(qū)別在于中國的船隊中有極為巨大的寶船,西方國家如航海家達伽瑪?shù)拇爡s沒有一條超過300噸的船,有的甚至更小。在造船方面,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曾經(jīng)遠遠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1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