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家門閥為什么能傳承千年,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泱泱五千年華夏,在科舉制度完善之前,整個天下絕大多數(shù)的人才都出自世家門閥,尤其是漢末至唐初,世家門閥興盛到極點,他們主宰王朝更替,影響天下興衰。真真切切做到“沒有千年的王朝,卻有千年的世家”,世家門閥到底是如何保持千年不衰,并且在一次次王朝更替中存活呢?
崔琰-清河崔氏的奠基人
首先是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保證家族代代出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古代能夠傳承久遠的世家門閥,都是對家族子弟教育極其重視的家族,人才與知識才是世家門閥傳承的根本。例如著名的聞喜裴氏,其家族千余年來,將相接武,代有偉人,僅宰相就出過59人,大將軍也有59人;這么多人才主要是靠著“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yè)并舉,廉潔自律”的裴氏家風。裴氏曾有家規(guī),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謹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在隋唐時期,裴氏族學,赫赫有名,士子多慕名而來,以能進裴氏族學為榮。大多世家門閥多是秉持耕讀傳家,詩書傳家的傳統(tǒng),家族子弟以耕讀為本,保持家風淳樸,縱然需要經(jīng)商斂財,也多是安排旁支子弟。
裴寂-唐朝開國元勛
其次是聯(lián)姻,通過與皇室顯貴聯(lián)姻,所結(jié)成的封建裙帶關系,促使自己的家族子弟更容易嶄露頭角。例如裴氏家族歷史上共出過駙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通過大范圍的聯(lián)姻,世家門閥編制一張巨大的關系網(wǎng),觸角伸到整個封建王朝的方方面面,保持家族的長盛不衰。
聞喜裴氏
最后是家族子弟從政做官,因為良好的家風和家族充足的財力支持,世家子弟大多為官清廉,風評很好。同時秉持“忠于當朝”但絕不會為出仕的王朝殉葬的原則。通俗來說就是食漢祿則忠于漢,食魏祿則忠于魏,其實說穿了世家門閥子弟真正忠于的是自己的家族。
古代的世家門閥受到君王的猛烈打壓,當然會逐漸消亡,而君王打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舉制度。
在隋朝以前,中國古代采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察舉制,顧名思義就是地方官員在主政期間,對當?shù)匕傩债斨杏胁拍芑蛘咝㈨樀娜诉M行考察。如果官員認為這個人可以當官,那么他就會向朝廷舉薦。得到官員的舉薦,這個人就有了做官的機會。但是一般官員都會舉薦自己的親屬或者是有利益關系的人,不會平白無故舉薦寒門士子。察舉制盛行于兩漢時期,在東漢滅亡之后,由于它自身的弊端,就被廢除了。
九品中正制起源于曹操執(zhí)政時期,當時曹操采用尚書令陳群的建議,廢除察舉制,改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九品中正制大致和察舉制一樣,它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把天下讀書人的品行劃分為久等,由中正官進行評級,然后定檔、送往朝廷進行選拔。聽起來這個制度似乎具有較高的可行性,不過選拔官員的權(quán)力依舊掌握在世家門閥的手里。
從隋朝開始,各個朝代的君王通過科舉制度打壓世家門閥的實力。以前世家門閥在朝中的勢力很深,只要君王有一點異動就會遭到來自他們的猛烈反撲。所以君王選擇通過科舉制度?溫水煮青蛙?,把朝中官員換成自己的心腹,這樣在收拾他們的時候就很穩(wěn)了。
除此之外,君王還會找一些理由來打壓世家門閥的成員,在各個方面削弱他們的實力。對于君王來說,用自己手里的滔天權(quán)勢給他們戴幾個帽子,再收拾他們簡直是輕而易舉。
君王的手段這么多,世家大族的影響力不斷減弱,不斷地走下坡路,最終被君王除去。
袁紹,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司馬懿是司州河內(nèi)郡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潁川荀氏是漢晉時期的主要士族之一,主要是一個士大夫官僚世家。荀氏的婚姻之家基本上屬于高門大族,且與皇室聯(lián)姻,綿延兩晉,一直與皇室保持親戚關系。荀氏的婚媾狀況有國婚、身份內(nèi)婚、地域婚,聯(lián)姻之家不是皇貴,就是當時一流的士族。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在現(xiàn)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fā)戶、土包子。
……
門閥士族依靠社交關系興旺了900年,最終又在時代變遷中,因為社交網(wǎng)絡斷裂而消散。
表面上看,他們敗給了黃巢的屠刀。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
形成于魏晉時期,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階層。東漢的累世公卿,經(jīng)學世家等豪強世族是門閥的前身。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使其取得政治特權(quán),西晉的占田制又使其取得經(jīng)濟特權(quán),遂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典型門閥制度。這種制度在東晉達到鼎盛。門閥制度確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jù)的科舉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國特點的官僚選拔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