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朱允炆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故宮,并留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侍珜O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駕崩之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何朱棣會在其死后篡奪朝政呢?洪武帝究竟被葬在哪里,為何時至今日史學界仍沒有答案呢?
朱元璋的身后事,成為了朱棣靖難的理由。
朱棣在北方蠢蠢欲動,暗中蓄力,終于發(fā)動“靖難”,將朱元璋親自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趕出了南京,被群臣擁立上位?!扒寰齻取笔侵T侯造反的慣用說辭,但是,朱棣謀反的理由卻不完全是“清君側”,在朱棣靖難的檄文中,第一條就是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未等皇子奔喪,自作主張將朱元璋埋葬,有違孝道。
史料中,關于朱元璋死亡日期的記載均比較模糊,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準確的說法:一說是明太祖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殯天;一說是閏五月初五;一說是閏五月十七,莫衷一是。當然,我們不能將原因全部歸結于史書記載模糊,帝王駕崩江山易主,對于國家來說是頭等大事,帝王的死亡日期一定會記錄在冊,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被篡改甚至被掩蓋了。
這就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是誰隱瞞了朱元璋的死亡日期?
這里,我們先來看看各類史料中,對于朱元璋駕崩的記載:
《明史》中是這樣說的:“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敝惶岬搅酥煸榜{崩的月份,并沒有留下具體日期,不過,《明史》對洪武皇帝下葬的時間說的比較具體:“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詔行三年喪?!睆摹靶撩倍挚芍煸氨辉嵊谛⒘甑臅r間是五月十六日。
按照明朝皇室的喪葬制度推算,大部分明朝皇帝都會在死后第七天下葬,所以,朱元璋的死亡日期應該在五月初九。
就算史書中不留下明確的記載,后人也能根據(jù)皇帝的下葬日期推算出死亡日期,那么,史官們何必要遮掩呢?從朱棣靖難檄文中“嫌其太速,事理有不盡然者”這句話來看,朱允炆顯然違背了祖制,還未等祖父的遺體停靈七天,便將朱元璋火速下葬。由此看來,史官們是出于某種目的掩人耳目,所以,才對朱元璋駕崩的具體日子避而不談。
的確,從《明皇大政記》等史料的記載以及朱元璋死亡日期及下葬日期來看,這位大明江山的奠基人,在死后未滿七天的情況下就被朱允炆速葬,那些被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皇子們都來不及回京城守喪,顯然不正常。也難怪朱棣在聽到這個消息后火冒三丈,“燕王入臨,將至淮安”,以為父皇奔喪為由,前往南京責問朱允炆,也為今后的靖難大業(yè)找到了借口。
那么,朱允炆速葬朱元璋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明史》之外,其他正史對于朱元璋下葬日期的記載也非常模糊,對此《明書》是這樣解釋的:“他書多不敢及,疑之也。于是有六月初一之說。夫即位,必先告幾筵,以明授受繼體之正。建文即位,實在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僅七日,即于是日完葬事?!?/p>
雖然,正史中的記載含糊不清,但是,雜史卻說得很明白。
在《龍飛紀略》中則稱:朱元璋死后停靈七個月,隨后,才被朱允炆下葬。《龍飛紀略》對這種說法給出的理由是朱允炆是一個孝順守禮的皇帝,所以,他不可能做出速葬朱元璋這種有違禮制的事。然而,這種理由太過牽強,所以,參考的價值很低。
現(xiàn)在的史學界普遍認為,朱允炆的確沒有遵照祖制停靈,朱元璋死后沒過幾天,朱允炆匆匆忙忙地發(fā)喪,在其他皇子趕回京城之前將朱元璋下葬。
那么,為什么朱允炆敢公然對抗禮法,做這種挑起眾怒的事呢?
有些史書給出了答案,稱這是朱元璋臨終前自己做的決定,“故即位而葬,同日并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有些野史則稱,朱允炆在登基的前一天,就將祖父下葬了。古人死后,停靈供親友哀悼幾日,這是無可厚非的。為什么朱元璋不想停靈呢?
筆者認為: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后那幾個野心勃勃的兒子會借機篡權,這才讓皇孫朱允炆負責自己的喪事,且囑咐朱允炆越快越好,遲則生變。而朱允炆既是朱元璋的孫子,又是將來的一國之君,他不論出于孝心還是急于上位,這么做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朱允炆在安葬了朱元璋后,立即登基的原因應該也是遵從了祖父的遺愿。
正如《明皇大政記》中的解釋:“并初虞致祭,不啻數(shù)壇,尚稱皇太孫。寧有大葬無嗣皇帝主祭之理?”這已經(jīng)說的很明白了,主持國喪的朱允炆還是個黃太孫,若在安葬了祖父后仍不即位,明顯不符禮制。況且國不可一日無君,朱允炆上位迫在眉睫。
除了這些原因外,朱允炆還有可能是考慮到了南京的特殊氣候,才將祖父速葬。眾所周知,南京素有“火爐”之稱,閏五月的天氣已經(jīng)相當炎熱,將朱元璋的遺體停在宮中,恐怕用不了幾天便會腐敗發(fā)臭。
話說,在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的時候,朱元璋便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就在此年的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并由朱元璋親自將其定名為“孝陵”。朱元璋去世后就埋在這里,和馬皇后合葬于此。
但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為什么朱允炆在埋葬朱元璋的時候要擺下“迷魂陣”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76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