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流放的歷史,已經(jīng)幾千年,說是古代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幾種法律懲戒方式亦不為過。甚至不論是文人,還是道家,亦都對其不喜之情溢于言表,如:《漢書》:“ 仲舒 下吏, 夏侯 囚執(zhí), 眭孟 誅戮,李尋流放,此學(xué)者之大戒也?!薄侗阕印罚骸熬囟饶芏谡撸瑐浜醺拆M之?dāng)?,臣必量才而受者,故無流放之禍?!蹦敲戳鞣诺降资鞘裁茨?就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yuǎn)地區(qū)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主要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yuǎn)離鄉(xiāng)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并以此維護社會和統(tǒng)治秩序。
當(dāng)然,這樣的刑法并不是初始就有的,而是在遠(yuǎn)古的零星出現(xiàn),至秦漢時代形成體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才“發(fā)揚光大”,不光是進入五刑,更是占據(jù)“降死一等(死刑之下)”的重刑地位,并一直影響到清末。為什么流放會這么嚴(yán)重?或許許多人不理解,不就是去另一個地方安家落戶嗎?當(dāng)然沒有這么簡單。首先思想方面,古人普遍強調(diào)家族主義,子多福多。
兒孫滿堂,四世同堂。但是流放就是徹底打消了這種安居樂業(yè)的想法,對于思想上也是極大的打擊。另外身體上,許多流放的犯人根本沒有挨到地方,就已經(jīng)病死他鄉(xiāng),就算到了也絕不是過日子,而是工作,而且往往都是極為勞累和危險的工作,兼之發(fā)配的地方往往環(huán)境艱難,更談不上什么醫(yī)療體系,所以病死、餓死、受傷死可以說是最為普遍的結(jié)果,而且往往都不超過5年。
當(dāng)然有人就會問了,流放之刑確實辛苦,一路上罪犯必須自己徒步行走。對于被押解的罪犯來說,還不能輕松,通常都是身戴枷鎖和腳鏈前行。但是除了罪犯以外,還有押解罪犯的衙役啊?罪犯步行,他們也要一路同行,雖然沒有枷鎖等,但是也要盯著犯人,一樣非常辛苦,但是即便如此,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絡(luò)繹不絕的想要來做這份苦差事呢?其實自古至今,對于工作的需求,似乎都未曾變過,便是活少錢多出成績。那么這個工作其實就是如此!一、活少。
不論是影視還是小說之中,常有一對衙役壓著犯人,一路到了流放之地的情節(jié),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對于衙役來說,是有著換班制度的,即押送犯人的并不是一批人,因為一般流放的都是邊遠(yuǎn)的苦寒之地,所以衙役多是到一個新的地界就換成新的人,一來減輕當(dāng)差者的痛苦,二來可以讓他們迅速的返還到本職工作之中,所以說雖然是旅途,但不過是個短期旅途,可以說活并不重。
二、錢多。工作就是為了掙錢,這一點衙役也不例外,首先罪犯的家屬,通常會在流放前,偷偷給衙役們送上一筆“辛苦費”,以期望他們能在路途中對自己的罪犯親屬好一點。其次,因為屬于“苦差”,所以,完成任務(wù)后一般也還能有一筆豐厚的薪酬,總體來說,這樣的收入,是很可觀的,故而許多人愿意賺這個“辛苦錢”。三、出成績。古代衙役,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風(fēng)光!首先衙役不像官員和吏員,有官方身份,衙役屬于衙門自行召集的當(dāng)差人員,朝廷不發(fā)給俸祿,由縣衙自籌俸祿發(fā)放。上面說的還是好的,甚至有的朝代,衙役屬于義務(wù)工性質(zhì),根本就沒有俸祿。衙役往往被列為賤民。
也就是說,要想混出這個“圈層”,就得有一些業(yè)績,才有可能受到提拔,而押送犯人這個高風(fēng)險(可能遇見野獸、劫獄等等)的工作,帶來的成績也是不錯的,只要在自己押送的一段路程上不出事情,那么之后就算犯人逃脫也與自己無關(guān),而只要送到,多少也有自己一份不小的功勞了。所以綜合以上三點,就算這是個看起來辛苦的差事,還是有不少衙役趨之若鶩。
古代對于犯有重罪的犯人,有一種叫做流放的刑罰,由衙役看守押送,將定刑的犯人押送到荒涼偏僻又或者是遠(yuǎn)離鄉(xiāng)土的地方作為懲罰,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首先為荒涼的地方送過去了勞動力,加快當(dāng)?shù)氐拈_發(fā),第二則是讓犯人遠(yuǎn)離故鄉(xiāng),避免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統(tǒng)治者往往把這種對待犯人的刑罰視作自己的一種仁慈,叫做?不忍刑殺,流之遠(yuǎn)方?,可是實際上,過去的流放犯人死亡率卻非常的高,有一些人死在了遙遠(yuǎn)的路途當(dāng)中,還有一些因為不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也是早早就去世。
明朝的開國丞相宋濂,已經(jīng)辭官回鄉(xiāng)了,但是朱元璋認(rèn)為他和當(dāng)時的胡惟庸案有關(guān),硬是把七十多歲的宋濂抓起來準(zhǔn)備殺頭,好在馬皇后拼命勸阻,這才?仁慈?地將他流放茂州,年老的宋濂哪還經(jīng)的這般折騰,在路上就一命嗚呼了。
流放犯人對于押送的衙役來說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睡覺的時候他們要輪流監(jiān)督犯人防止逃跑,同時還得走幾個月的路途,衙門給的工資也是非常的微薄。費力不討好讓很多衙役都推辭這一項工作。
但是他們卻十分樂意押送女性犯人,這是為什么呢?
古代女囚一般很少流放,因為那樣做沒有什么意義,一些女囚通常就是被關(guān)在大牢,或者直接處死,能夠流放到遠(yuǎn)方的,基本都是犯了極其嚴(yán)重的罪行的人,家里有權(quán)有勢將其從殺頭的罪名改判為流放。
因此衙役押送女囚徒,大有油水可撈,女囚親人為了監(jiān)護使讓路上多多照顧一二,自然會送大量的銀子。有的時候周圍人賄賂衙役的銀子完全可以值得起他們一年的工錢。
此外由于女性身子骨嬌弱,如此漫長的路,家里人路上自然會安排馬車,衙役也無需多費腳力,坐馬車一起即可,在路途上,有人也會為他們打點好住宿和伙食,無需再吃比較差的飯菜,住公家簡陋破舊的旅館。
在清朝,衙役的身份地位是非常低的,他們就連公務(wù)員都算不上,通常由縣令私人招募,平時就要早起點卯,縣官開堂也只能干站著,完全沒有什么自由可言。
反倒是押送囚犯路上不會受到限制,只要不耽誤了行程,要走要歇都隨自己處置,在待遇和住宿都得到改善的情況下,衙役們自然會搶著護送囚犯了。
還有一點,女囚犯比起男囚,更加難以逃跑,因此護送的任務(wù)更為輕松方便,衙役沒有太多要操心的事情。
除了這些女囚之外,那些家中有錢有勢的男囚也十分受差役的歡迎,畢竟大家都是出來打工的,只要你給足了錢,押送的路上包你順順利利的。
古裝劇中總是會有這樣的鏡頭,某些罪犯犯罪被判?流放千里?的罪行,通常而言,被發(fā)配至幾千里以外的地方,當(dāng)然是苦寒之地,然而,這種情況下,竟然有許多衙役爭著去押送。這讓人不禁疑惑,這件差事壓根算不上美差,畢竟古代交通并不發(fā)達,幾千里的路來回要走好幾個月,即便有車馬同行,露宿荒郊野外也是家常便飯,一趟流放,可謂歷經(jīng)艱辛。就是這樣的一份苦差事,卻讓衙役們爭著干,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衙役劇照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歷史事實,這些押送罪犯的衙役,根本不可能跟著罪犯來回走幾千里路。衙役解押犯人時,只需要將犯人送入另一地界,自己便可返回原地界交差。用清朝來舉例,如若衙役押送犯人從京城出發(fā),他們只需要將犯人押送至鄰縣,隨后,再由當(dāng)?shù)氐难靡劾^續(xù)向下一地界押送。
如此一來,押送犯人只是一個短距離的差事,并不會耗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所以,押送犯人并沒有讀者想象中那么辛苦,如若衙役真的將犯人押送至千里之外的發(fā)配之地,他們和這些犯人又有何區(qū)別呢?
押送犯人其次,這些衙役之所以要搶著押送犯人,自然是有利可圖。沒有人會蠢到干一份沒有任何利益回報的工作,衙役也是如此。一般來講,這些能夠被衙役押送的罪犯,基本上都是一些達官顯貴,這些人的身份十分特殊。
畢竟,如果之是普通罪犯,早已經(jīng)斬首示眾,官府乃至于皇帝根本不會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選擇流放。這些被發(fā)配至邊疆的罪犯,大多是官宦之家,家中也多有閑錢,為了不讓犯人在路上受苦,家里人會專門給這些押送犯人的衙役一筆數(shù)目不算小的賞錢,看到這其中有利可圖,衙役們才會爭相押送犯人。
衙役押送犯人最后,衙役之所以貪圖這份押送犯人的美差,其實與衙役陋規(guī)有關(guān)。在此仍然以清朝來舉例,衙役看似為官府工作,其實他們的身份十分低賤。一般來講,出生于書香門第或者官宦世家的子弟,家里人根本不可能讓他們前往衙門當(dāng)差。
在衙門里當(dāng)衙役的這些人,有的是一些帶罪之身的賤民,有的是游手好閑的市井無賴,這些人在衙門里工作更像是一種義務(wù)勞動,據(jù)清朝史書記載,他們每個月拿到的薪水,只夠一天吃一頓飽飯。正是由于衙役身份卑微,沒有可靠的經(jīng)濟來源維持生計,他們自然要另謀出路。
清朝衙役真實舊照長久以來,衙門里就形成了這樣的陋規(guī),能夠參與辦案、押送犯人的衙役,總是能夠從中獲取價值不菲的銀兩回報。這些錢大多都來自于罪犯的家里人,比如衙役在押送犯人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鞋襪錢、酒水錢、住宿錢?等各種各樣的費用,而且這些費用早已經(jīng)成了衙門里最正常不過的潛規(guī)則。
一旦這些罪犯的家中掏不出這筆錢,衙役會對罪犯以及他的家里人進行各種威逼利誘,以此來讓自己獲利。清朝衙門里的陋規(guī),確實為衙役來了不少收入,可是同時,它又破壞了清朝衙門里的官場風(fēng)氣,導(dǎo)致清朝各級官府一步一步走向衰退。
引子
孟德斯鳩: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quán)力。
在古時候有一種刑法,就是把犯罪既不是特別嚴(yán)重,又不是很輕的罪犯給流放到偏遠(yuǎn)的地方。關(guān)于流放的起源,最早應(yīng)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經(jīng)過幾個朝代的迭代,到了唐朝,流放成為重要五種刑罰之一。既然是流放,那就需要官府派官兵押送,這些官兵們不僅要將這些犯人押送到千里之外,還要再重新返回。應(yīng)該說很多人不會愿意干這個差事,但是為何很多衙役爭相搶這個差事呢?
要知道,流放的地方一般都是流放到非常偏遠(yuǎn)的地方,要靠自己的雙腳一步步走上千里。且不論要走很遠(yuǎn),而且押送犯人的衙役們在未來幾個月要遠(yuǎn)離自己的親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路上艱辛不說了,還有可能會遇見猛獸,可以說是一件苦差事。為何衙役們卻都爭搶著去?在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要走數(shù)千里這樣的差事,衙役們更喜歡,這其中是有什么門道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以下三個。第一個理由是古代的俸祿制度。在古時候,每一個差事的俸祿是不同的。對于這種要押送犯人去很遠(yuǎn)的地方的差事,干這份差事的衙役的俸祿可能會比在衙內(nèi)的俸祿高很多。用現(xiàn)代的話來解釋就是出差補貼高。古時候的衙役,別看穿著管家的衣服,在百姓面前耀武耀威的,其實他們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僅僅只能保證溫飽。如果能有押送犯人的差事,自然會有很多人爭搶,在押送的路上難免不能搜刮點油水出來,說不定還會有犯人的家屬送來錢財讓他們的家人過得舒服點呢,這樣的美差誰不想做呢。
關(guān)于衙役押送犯人,在野史上還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說是一位衙役奉命押送一個女犯人,在路途上,這個女犯人和衙役們有說有笑,好像這是一段愉快的旅途。甚至在漫長的押送路途中,衙役愛上了囚犯。為了能和囚犯生活在一起,那位衙役殺害了另外一名衙役,和那名女囚犯隱姓埋名,過起了幸福的日子。或許會問,這樣不會被官府追捕嗎?在古時候,信息交流非常慢再加上押送犯人本就是一個非常耗時的工作,等知道衙役和犯人都失蹤的消息,估計都要好久好久了,過了那么久,官府也沒有再去追求的必要了。
衙役們喜歡押送女犯人的第2個理由是自在。押送犯人的路途上,最大的官就是這些押送犯人的衙役了,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每天自由自由,不用聽領(lǐng)導(dǎo)的吩咐全憑自己做主,每天想走哪里走哪里,想走多遠(yuǎn)就走多遠(yuǎn)。而且因為押送犯人又累又哭,回到衙門后也會安排一些輕松的活計,讓他們享享清福,順便和朋友們吹噓一下路上的新鮮見聞。
第3個理由可能是押送的是女囚犯。為什么這么說呢?能被判流放的女囚犯有一些家境還是比較殷實的大戶人家,這些人家的女人都是嬌生貴養(yǎng)的,怎么吃得了流放路上的苦。不想吃苦就會讓家人為自己打點,比如說提供馬車,提供沿途的吃喝住等等。作為押送的衙役自然也跟著享受這樣的福利待遇。一路好吃好喝的打到目的地,再坐著馬車慢悠悠地返回,還有拿著高額的出差補貼,這樣的差事哪里是苦差,根本就是美差。
結(jié)語
這樣看來,也就不能理解為什么衙役會爭相搶押送女囚犯的差事。不過這也同樣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層層盤剝和黑暗。這樣的封建制度的結(jié)局必定就是滅亡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1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古代劊子手的工資很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