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痹娛ザ鸥σ皇住稇浳簟?,寫盡大唐盛世的繁華與富強。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這才是一個盛世應(yīng)該有的樣子。
作為一名吃貨,假如生活在大唐盛世,居住在都城長安,那么一天應(yīng)該這樣度過。
一
美好的一天,當然得從熱氣騰騰的早餐開始。
長安的早餐挺簡單的。數(shù)來數(shù)去無非是這三大樣:粥、面片湯和面餅。
粥是一種做法簡單、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是唐朝人的最愛。白居易就說了:“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币煌胂銡鈸浔堑娜橹啵怯慕^佳之物。白居易所提到的乳粥,是往粥里加奶。還有往粥里加蔬菜、加肉、加水果、加干果,包羅萬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唐朝人加不了的。大詩人王維就喜歡在粥里加芝麻,“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
面片湯,有一個專業(yè)名詞“馎饦”,是把面團扯成拇指大小的片兒,用急火煮熟,再加上佐料,大功告成。面片湯“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動。據(jù)說,這種面食的做法還通過日本遣唐使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名小吃烏冬面的原型。
早餐也不能光吃稀的,還得來點實在貨。那就吃面餅吧。面餅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上籠蒸出來的面食,包括饅頭、包子之類,叫蒸餅;一類是放爐子里烤熟的面食,包括烙餅、油餅之類,叫燒餅;一類是用水煮出來的面食,包括餛飩、餃子之類,叫湯餅。這里面,燒餅的受歡迎程度最廣,《唐六典》里記載,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和三月初三,皇宮里都要賞賜吃燒餅。想象一下大伙兒人手一個燒餅美滋滋地啃的場景吧。
二
吃貨屬火車——逛吃逛吃逛吃。逛了一天的街,掐指一算,到了正餐時間,找一家飯館坐下:“小二,點菜!”
唐朝人的正餐,那就豐富多姿了。
有羊肉。唐朝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喜歡吃羊肉。根據(jù)記載,唐太宗長子李承乾愛用白水煮羊肉,煮熟后用佩刀割著吃。武則天的吃法就精致多了。將羊后腿切片,在加了蔥段、生姜、陳皮等調(diào)料的水中煮熟,撈出后攤平于盤中;再將鹵汁澆入盤中,晾一涼后隨時食用。武則天品嘗后寫詩:“珍郎殺身以奉國?!币浴罢淅伞眮肀扔餮颍梢娢鋭t天對羊肉的喜愛程度。
有魚肉。唐朝人吃魚,較常見的做法是“膾”,將魚肉切片,類似于今天的生魚。杜甫詩云:“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闭f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為了做出更薄的魚膾,唐朝人還發(fā)明了制作魚膾的專業(yè)工具。唐玄宗就送過安祿山一把制作魚膾的刀。唐朝時期,魚的種類很多,有鯽魚、鳊魚、魴魚、鯛魚、鱸魚等。有意思的是,唐朝皇帝姓李,因此禁止民間吃鯉魚,違者杖六十??墒?,這并不能堵住吃貨的嘴,大伙兒還是偷偷摸摸地吃鯉魚。王維在《洛陽女兒行》中就提到吃鯉魚的事情:“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顏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鲙鯉魚。”
有牛肉。在唐朝,牛是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官府也不允許吃牛肉。當然,如前所述,吃貨們還是照吃不誤,還發(fā)明了一種很有名的“牛頭煲”?!芭n^煲”的做法是,把牛頭烤了,加上各種酒、豉、蔥、姜調(diào)料煮熟。隨后放在一口大缸里,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芭n^煲”的味道怎么樣?吃過的人說比熊掌還美味。
有豬肉?,F(xiàn)代人吃膩了的豬肉,在唐朝時卻并不常見。這并非朝廷禁止吃豬肉,而是大家不愛吃。唐朝著名的宮廷宴燒尾宴里,菜品琳瑯滿目,主材料有魚、蝦、蟹、雞、鴨、鵝、牛、羊、鹿、熊、兔、鶴等,甚至還有青蛙,但唯獨沒有豬肉。豬肉的做法也比較簡單,一般就是蒸了就蒜泥吃。
有各種蔬菜。唐朝的餐桌上已經(jīng)有了菠菜、萵筍、豇豆、茄子、秋葵、韭菜、白菜、薺菜、胡蘿卜的身影。唐朝名臣魏征經(jīng)常勸諫唐太宗李世民,讓他下不來臺。李世民從大臣那里得知魏征喜歡吃醋芹后,便請他吃飯,上了一道醋芹。魏征見了,食指大動,飯還吃完,醋芹就吃光了。李世民馬上揭短,說:“你看,你說自己沒什么嗜好,我現(xiàn)在終于見到了?!蔽赫鳈C智地回答:“陛下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崩钍烂衤犃耍袊@良久。
佳肴的最好伴侶是美酒。在唐朝生活,一定要品嘗葡萄酒。唐朝滅了高昌國后,獲得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能夠釀出芳香四溢的葡萄酒。打仗的將士們,在出征前都是要來一杯葡萄酒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敝劣诎拙?,由于釀酒技術(shù)不成熟,酒精度數(shù)不高,里面還有霉菌,看起來是綠色的,因此,白居易寫詩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是好詩,酒的味道就不知道了。
男人喝酒,女人吃水果。飯后來一盤水果,想來也是極好的。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等水果都出現(xiàn)在市面上。比較難得一見的是櫻桃,這種水果是皇家貢品,尋常人根本吃不到。一次,唐玄宗心情愉快,賞賜了王維一顆櫻桃。王維感激涕零,寫了一首《敕賜百官櫻桃詩》。
三
吃了正餐后,還有晚餐嗎?不存在的。唐朝人一天只吃兩餐,即早餐和正餐。然而,對于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現(xiàn)代人來說,只吃兩餐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那么,可不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點宵夜?
如果是在唐朝初期,這是不可能的。
唐朝實行嚴格的宵禁和坊市制度。傍晚坊門關(guān)閉后,一律不許出入。那時候,還在街道上晃蕩的人,被巡夜人抓住后,會面對“笞二十”的處罰。有權(quán)有勢的官宦人家,只好在家里舉行夜宴,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雖然描繪的是五代十國南唐名臣韓熙載家的夜宴場景,也可以作為唐朝的參考。
到了唐朝后期,坊市制度比較松弛,夜市逐漸出現(xiàn)在一些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方。詩人王建在《夜看揚州市》一詩中寫道:“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闭f的便是揚州夜市場景,看上去蠻熱鬧的。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鑒》《全唐詩》等】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后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739年),陜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huán)(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功臣將領(lǐng)有:(凌煙閣)
趙公長孫無忌
趙郡王李孝恭
萊公杜如晦
鄭公魏征
梁公房玄齡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遲敬德
衛(wèi)公李靖
宋公蕭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儀 秦叔寶.程咬金.羅成.薛仁貴 安祿山
史思明,楊國忠等有好有壞
詩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賀,賀之章,劉禹錫,駱賓王 王 勃 盧照鄰 楊 炯 陳子昂 張九齡 王 維 孟浩然
王昌齡 岑 參 柳宗元 孟 郊 韓 愈 溫庭筠等
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與薛稷 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quán)
女性:平陽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
文成公主,
長孫皇后,韋皇后,楊貴妃
唐朝名人表
閻立本(?-673)
唐代畫家。雍州萬年(陜西臨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大將、工部尚書、右相。閻立本承其家學,尤長于繪畫。
擅道釋、人物、肖像、山水、鞍馬等,其肖像畫多描繪唐初建功立業(yè)的功臣形象,如繪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的《秦府十八學士圖》,又在凌煙閣壁上畫長孫無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閻立本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古雅沉著,人物神態(tài)刻畫細致。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王 勃(649~675),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楊 炯(650~693?),唐代詩人。弘衣華陰(今屬陜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br>
盧照鄰(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長安古意》。《盧升之集》?!队膽n子集》?!氨碧靡挂谷巳缭?,南陌朝朝騎似云”見《長安古意》。
駱賓王(約619~687)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的詩人,稱初唐四杰之一。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代表作:《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耙槐廖辞咧掳苍凇?《討武檄》
賀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市)人。武則天證圣元年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后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
八十六歲告老還鄉(xiāng),旋逝。屬盛唐前期詩人,著名書法家擅草隸。作品大多散佚,現(xiàn)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孩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顏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他的“顏體”楷書與柳公權(quán)楷書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王 維(701-761)
字摩詰,蒲州(山西永濟)人。9歲負名,19歲赴京城試第一名,21歲進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亂,被拘禁于菩提寺,裝病疾。安史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降官。后官至尚書右丞,晚年陷居。王維在邊塞、山水,律詩、絕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畫家。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蓖蹙S《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詞人和散家家,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chuàng)作者。
在日本的影響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薄扒Ш羧f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李商隱(約812或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詩人。祖籍懷州河內(nèi)(河南沁陽),漢族。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滎陽。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蒼生問鬼神”。
杜 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漢族。進士,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也是一位書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溫庭筠:(約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溫彥博,著名詞人,有花間派鼻祖之稱。還是一位小說作家、學者。兩《唐書》有傳。傳世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鑒 真(687-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yī)學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
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從742年開始,受日本有關(guān)方面和人士的聘請,開始東渡日本,748年后,為庸醫(y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東渡才成功,鑒真對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貢獻,是醫(yī)藥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yī)藥始祖。日本豆腐業(yè)、飲食業(yè)、釀造業(yè)等也認為其行業(yè)技藝均為鑒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張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時代到長安拜師求學,研究天文和數(shù)學,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武則天當皇帝后,張遂不愿與其侄武三思為伍,憤然離京,東去嵩山當了和尚,取名為一行,故稱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數(shù)學,就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學顧問。張遂在長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機會從事天文學的觀測和歷法改革。與梁令瓚共同制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恒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shù)。從而發(fā)現(xiàn)恒星在運動,領(lǐng)先英國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725 年開始編訂歷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歷》,728年頒行。733年,此歷傳入日本。
孔潁達(574-648)唐代經(jīng)學家。字沖達(亦作仲達、沖遠),謚號憲,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對《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學觀主要有∶(1)義象兼采。(2)易理備包有無。(3)乾坤二元論。認為六十四卦皆來自乾坤兩卦。(4)太極說。圍繞大衍義的問題解釋了太極,以太極元氣說否定了虛無實體說,拋棄了《易緯》中的太易說和大一神說。易學著作有《周易正義》、《周易正義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稱李長者,華嚴學家。滄州(今河北滄縣)人。早年研究《易經(jīng)》。年四十以后,轉(zhuǎn)攻佛學,尤潛心《華嚴》。其時正值武周時代,于闐沙門實叉難陀譯出八十《華嚴》。開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譯《華嚴》抄本,至并州孟縣,住高仙奴家,擬造論弘揚。傳說他日食棗十枚、柏葉餅一張,故人稱其為“棗柏大士”。他專心著書,三年足不出戶。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龕(即太原壽陽方山土龕,俗稱窯桐),繼續(xù)寫作,經(jīng)過五年努力,全論告成,號曰《新華嚴經(jīng)論》(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釋新華嚴經(jīng)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會釋》七卷(附論文)、《略釋》(亦名《華嚴經(jīng)中卷大意略敘》一卷、《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一卷,現(xiàn)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門義?!?、《普賢行門》、《華嚴觀》、《十門玄義排科釋略》、《眼目論》及若干詩賦等。
補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書達禮,并信仰佛教。
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區(qū)。他統(tǒng)一藏區(qū),成為藏族的贊普(“君長”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敹嗫h)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后,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長孫皇后(600—636)
姓名不詳,小字“觀音婢”,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wèi)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生性節(jié)儉,母儀天下。貞觀十年(636)六月,長孫皇后在后宮立政殿去世,年僅36歲。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涼國(西突厥)寒江關(guān)守將,后投唐,與薛丁山結(jié)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后,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是傳說中唐代著名的女將軍。
武則天(武曌) (624年-705)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絕頂?shù)牟拍芎统说闹腔?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tǒng)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儐的一種)。李世民死后,成為唐高宗-李治的昭儀(妃儐的一種),經(jīng)過長期的苦心孤詣她當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當上皇帝。雖然在武曌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tǒng)治她的王朝,但并沒損害整個中華帝國的元氣,并使中華帝國順利地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690年-705年期間稱帝,國號大周。
太平公主(約665—約713)
李令月,高宗與武后的小女兒,中宗、睿宗胞妹,極受父母兄長的寵愛,權(quán)傾一時。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紹。688年,宗室李沖謀反,牽連薛紹,薛紹受杖責,餓死獄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擁護李唐。705年,參與宰相張柬之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中宗)。時韋后與安樂公主亂權(quán), 710年6月,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與上官婉兒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7月,參與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誅殺韋后的行動,擁立李旦復位,是為唐睿宗,并積極培植黨羽。712年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退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準備起兵奪權(quán)。李隆基先發(fā)制人,誘殺公主黨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請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賜死家中。
上官婉兒(664~710)
中宗昭容,女詩人。陜州陜縣(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儀被殺,隨母鄭氏配入內(nèi)庭。年14,為武則天掌文誥。中宗時,上官婉兒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稱上官昭容。
上官婉兒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shè)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韋后亂權(quán)時跟隨韋后,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與韋后同時被殺。后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安樂公主(?~710)
中宗李顯與韋氏之女,小名裹兒。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統(tǒng)治時期,她開府設(shè)官,干預(yù)朝政,賄買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員多出其門。曾向中宗請求立為皇太女,權(quán)力欲特別強。生活奢侈,搶占民田民房,大興土木。
710年,她與韋后合謀毒死中宗后,發(fā)動宮廷政變,企圖挾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韋后為女皇,自己為皇太女。不料臨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籌,殺死了韋后及其黨羽,立相王李旦為帝,安樂公主也被誅。
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紛爭中原逐鹿,馳騁疆場父兄齊名,娘子雄關(guān)今尤在,千年猶憶女將軍。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養(yǎng)女,實為唐宗室雍王守禮之女。唐景龍元年(707)應(yīng)吐蕃之請,詔許嫁吐蕃贊普。沿當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線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進吐蕃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及唐蕃之間友好往來,致力于唐蕃和盟,促進了民族團結(jié)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楊玉環(huán)(719-756)
楊貴妃,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冊立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宮,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quán)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
關(guān)于楊玉環(huán)之死,說法不一。一說,馬嵬坡兵諫時賜死,一說流落于民間,一說去美洲、一說去日本。尚無定論。
虢國夫人,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縣)人,生年不詳,約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國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貴妃楊玉環(huán)的姐姐。楊貴妃因得寵于唐玄宗而揚名于時,事垂千史。虢國夫人又因楊貴妃揚名于時,事垂千史,虢國夫人的這種裙帶關(guān)系正是當時政治昏暗的具體表現(xiàn)。
她曾借助于這種裙帶關(guān)系,一時權(quán)傾天下,奢侈揮霍,收受賄賂,濁亂朝政,對天寶時期唐朝的政治起了很壞的作用。
薛 濤(768~832),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西安)人,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
劉采春(唐代),淮甸(江蘇淮安、淮陰一帶)人,一作越州紹興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深受元稹的賞識,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
大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紀上半期,終于公元八世紀中葉。盛唐時期的中國,國富民強,通過由國都長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陸上絲綢之路,將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傳播四海,眾多的國家的國君、使臣、客商、僧侶、學者、工匠、醫(yī)生、胡姬紛至沓而來,在長安完成了經(jīng)濟、文化、手工、樂舞、民族大融合,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鼎盛時期。
拓展資料
唐朝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帝王開明、人才輩出,經(jīng)濟、文學、風景等領(lǐng)域皆處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其中,唐朝美景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然風光、宮殿、園林都擁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1、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重要典禮儀式在此舉行。從殿址上現(xiàn)存的方形柱礎(chǔ)(下面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徑84厘米)能夠看出,含元殿的尺度規(guī)模相當龐大,含元殿東西兩側(cè)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從正面看,建筑群令人震撼,唐代建筑的雄渾風格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含元殿因此成為后世宮殿的范例。
2、曲江池是唐代美景的典型代表。全園以水景為主體,自然風光美不勝收,岸線曲折,人們可以在池中蕩舟,池中種植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殿閣隱現(xiàn)于花木之間??梢钥闯?,工匠盡可能的保留了自然風光,并將建筑與自然風光充分結(jié)合,進而成為長安的名勝。都人能在景區(qū)開放時游玩,歡鬧的場面令人們倍感懷念。
秦代定小篆為正式字體,但小篆書寫麻煩,所以秦漢時代官吏主要寫隸書,到唐代楷書是正式字體,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該是行書比較多。
實際上行書起源很早,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可以參見:
/cszp/jidianxueyuan/2001jz7/meishu/shufa/jianshi.htm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shù),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墩f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被靖爬舜藭r字體的面貌。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統(tǒng)一全國文字。秦統(tǒng)一后的文字稱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chǔ)上刪繁就簡而來。
?!墩f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被靖爬舜藭r字體的面貌。
篆書
泰山刻石 (篆書)
魏晉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兼?zhèn)淝揖阏橥晟频囊淮?漢隸定型化了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tài)。隸書演過程就孕育著楷書,而行楷書、草書是在隸書產(chǎn)生的同時就已經(jīng)萌芽了??瑫?、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魏晉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后,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fā)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
王羲之蘭亭序(行書)
鐘繇薦季直表 (小楷)
王獻之鴨頭丸帖(行草書)
王洵伯遠帖(行書)
南朝書法繼承東晉的風氣。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fā)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智永千字文(楷書)
張猛龍碑(魏碑)
漢代出現(xiàn)隸書,其特點是蠶頭燕尾,使?jié)h字趨于方正楷模,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chǔ)。
曹全碑(隸書)
張遷碑
唐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
顏真卿顏勤禮碑(顏楷)
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柳楷)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歐楷)
張旭肚痛帖(草書)
懷素 自敘帖(狂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書)
五代十國的書法藝術(shù)雖承唐末之余續(xù),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楊凝式韭花帖(行書)
彥修 王氏法書苑(狂草)
宋朝書法發(fā)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胺泊蟪嫉嵌砸再n焉?!碧杏幸话胧恰岸酢钡淖髌贰K运纬醯臅?,是宗“二王”的。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
黃庭堅松風閣(行書)
趙佶千字文(行書)
蘇軾天際烏云帖(行書)
米芾蜀素帖(行書)
元初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chuàng)新??v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于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fā)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shù)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趙孟俯汲黯傳(行書)
鮮于樞唐詩草書卷(行書)
康里夔夔草書尺牘(草書)
耶律楚材自書詩翰(楷書)
明朝定都北京后,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tài)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俯的格調(diào)。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至永樂、正統(tǒng)年楊榮和楊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臺閣體”。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氣,使書法失去了藝術(shù)情趣和個人風格。
董其昌草書宋詞卷(行書)
文征明大行書七言詩軸(行書)
祝允明箜篌引(草書)
唐寅行書七律詩軸:(行書)
這是簡單的
唐朝盛世的表現(xiàn)
政治上的建樹、經(jīng)濟繁榮的表現(xiàn)、友好的民族關(guān)系、開放的對外關(guān)系
政治上:
政治清明,人才輩出。
1、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三省六部制,采用科舉選拔人才;武則天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shù),并開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李隆基任用高官主持科舉,提高科舉地位,促進了唐詩的發(fā)展。
2、唐太宗沿襲前朝府兵制;李隆基創(chuàng)建兩稅制;
經(jīng)濟上:
開始征收茶稅,農(nóng)業(yè)上水稻種植的推廣,新型農(nóng)業(yè)器具的發(fā)明應(yīng)用,絲綢技術(shù)的進步,對外貿(mào)易繁榮,城市中的東市西市的劃分等。
這是復雜一點的
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個盛世局面是為歷代人民所稱頌的,經(jīng)過研究,我們認為之所以能出現(xiàn)“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為鑒,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訓,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币蚨?jīng)常告誡各官員要處理好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的關(guān)系。
太宗還比較重視人才選拔和發(fā)現(xiàn)人才。唐太宗深知“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選拔優(yōu)秀人才作為朝廷的頭等大事來對待。他強調(diào)要德才兼?zhèn)?,不避親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對科舉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也為廣選人才開辟了基本途徑。
唐太宗能夠虛懷博納,從諫如流。魏征在諫臣中尤為突出,他曾對太宗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蔽赫骱吞谟懻搯栴}能直言進諫,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讓。初唐時由于太宗的虛懷納諫,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獨斷專行而產(chǎn)生的許多弊病。
二、經(jīng)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為了減輕農(nóng)民負擔,李世民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積極推行一系列重農(nóng)業(yè)的政策,輕徭薄賦。隋末唐初戰(zhàn)亂頻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法,限制世族,豪強對土地的壟斷和霸占,一方面鼓勵農(nóng)民遷往荒地開荒,這一系列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同時,李世民比較注意勤儉節(jié)約,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宮殿,大部分已經(jīng)破舊。當洛陽發(fā)大水,百姓房屋被沖毀時,他還下令拆掉洛陽的一些宮殿,把木材分給百姓修房用。
三、軍事上實行“寓兵于農(nóng)”的兵制。
唐前期沿襲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時進一步得到改進,使之更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礎(chǔ)上,府兵戰(zhàn)時出征,平時在籍,春、夏、秋務(wù)農(nóng),冬季習武,兵農(nóng)合一。對“貞觀之治”起到積極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時期,由于邊防危機已十分嚴重,也為順應(yīng)時勢,改府兵為募兵,養(yǎng)馬屯田,憑借強盛的國力和兵力,逐步恢復了失地,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邊疆的安寧,之后不久,便出現(xiàn)了有名的“開元盛世”。由此可見,軍事制度的正確與否,也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重要標志與保障。
四、文化方面,銳意經(jīng)史,倡導儒學。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興國”的道理,極其注重改革科舉制度,發(fā)展學校教育,為唐朝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貞觀時期崇孔尊儒,興學重教,正是儒學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之一。開元年間,是我國文學史上詩歌創(chuàng)作最為繁盛的時代,涌現(xiàn)了李白、杜甫等風格各異的偉大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與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開的,唐玄宗喜愛李白的詩,就把李白從一個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還多次召李白入宮,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給予優(yōu)厚待遇,唐玄宗的行為鼓勵了更多人投身于詩創(chuàng)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詩歌藝術(shù)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五、民族關(guān)系上采取 “華夷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邊,以和親代替戰(zhàn)爭.
漢民族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一直都是歷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的。唐太宗通過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處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關(guān)系。對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動來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注意不強行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并且任命他們原來的首領(lǐng)擔任各級官職,管理本地區(qū)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時,送給他們農(nóng)具、耕牛等物品,幫助他們發(fā)展農(nóng)牧生產(chǎn)。此外,唐太宗還十分注意用“和親”的方式,來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間的聯(lián)系和團結(jié)。他多次把宗室女兒嫁給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干布?;实鄣膽?zhàn)、和兩手的成功運用,實現(xiàn)了邊境地區(qū)的統(tǒng)一和安定,民族間交往的密切。
通過對唐朝盛世治國方略的探究,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的政治和經(jīng)濟要想出現(xiàn)“盛世”局面、使得國泰民安,除了適當學習古人的謀略外,還應(yīng)借鑒以下幾點:
一、治理國家,必須首先確立正確的大政方針,這樣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和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性。而判斷大政方針的正確與否,主要看是否符合實際和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往往欲速則不達,甚至身敗名裂。一個善于治國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崇實務(wù)本,順應(yīng)民意,因循為用。
三、最高統(tǒng)治者應(yīng)抓大事,切不可越俎代庖。其主要職責是,任用人才,掌握大政方針和考察官吏政績的優(yōu)劣而予以賞罰,這樣才能使官吏忠于職守、盡職盡責。
四、統(tǒng)治者要革除國家積弊,不能采取大刀闊斧的方式,而應(yīng)該因勢利導,采取建設(shè)性的措施。否則會引起強烈的社會震顫,其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
唐朝盛世距我們雖已遙遠,但歷史卻埋沒不了它的千痕萬跡,歷史波濤激起了人們的思緒,探索中的我們又回到現(xiàn)代,我們期待著中華大地再次掀起盛世繁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