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為什么楚國這么難打,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歷史上的秦國,自秦昭襄王之后,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到了無法扭轉(zhuǎn)的地步。因為,秦昭襄王在位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山東列國中齊、楚、趙等強國,悉數(shù)遭到了秦國不同程度上的打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秦王嬴政繼位的時候,秦國的國力已經(jīng)到了遠邁山東六國的存在。以至于,秦國發(fā)動的滅六國之戰(zhàn),僅用了十年的時間。
在歷史上的秦滅六國之中,諸如燕、韓、齊等國的覆滅,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但在山東六國中,卻有這樣一個不存在,為了滅掉這個諸侯國,秦國甚至為此動用了全國的兵力,進行征討,這個諸侯國便是南方的楚國。當時,在秦滅六國之戰(zhàn)中,楚國可以說是秦軍最為難啃的一塊骨頭。不同于,滅韓之戰(zhàn)一樣,秦軍一到抵抗便徹底的土崩瓦解。秦國為了能夠滅楚國,更是命王翦率領(lǐng)全國的軍隊進行征討??杉幢闳绱?,雙方卻一度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并且在攻滅楚國主力之后,秦軍還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才做到徹底攻滅楚國。那么,秦滅六國的過程中,為何滅楚之戰(zhàn)最為艱難?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數(shù)百年時間里,近乎沒有任何一國想過徹底滅亡楚國。不同于,五國合縱伐齊,列國希望徹底瓜分齊國,當時所有諸侯都知道的是,沒有絕對優(yōu)勢,滅亡楚國近乎是不可能的。秦昭襄王時期的伐楚之戰(zhàn),一路告捷,可以說是給予了楚國沉重的打擊,使得楚國甚至為此失去了經(jīng)營八百年之久的國都,楚國卻依然屹立不倒。實際上,究其原因的話,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同其余山東列國相比,楚國簡直就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
秦滅六國時期的楚國,雖然疆域與國力相較此前,有著很大的退步。但是,楚國依然坐擁著大半個長江流域,而北部疆域,更是延伸到了淮北泗水流域,并同齊國相接壤。除了疆域遼闊外,楚國的動員能力,絲毫也不弱于秦國。在秦滅楚之戰(zhàn)過程中,秦國動員全國六十萬大軍,而楚國則也召集全國的軍隊相抗衡。如此可怕的動員能力,當時六國之中也就只有楚國能夠做到。
并且,當我們回顧這場決定秦楚兩國命運的曠世大戰(zhàn)時,便能發(fā)現(xiàn),若不是王翦老謀深算,趁楚軍東歸之時,發(fā)動進攻的話。那么,鹿死誰手,則猶未可知。在王翦伐楚之前,李信20萬之眾孤軍深入,近乎全軍覆滅便是一個最為真實的例子。
同時,楚國所有難以被滅,跟楚國一直以來,所盛行的分封制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這是因為,在戰(zhàn)國時期列國都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時候,楚國中卻有著數(shù)量可觀的封君。這些封君往往占據(jù)一方,自身擁有很大的權(quán)力,正是因為有這些封君的存在,使得楚國始終都難以進行有效的變法。但就是這樣的情況,卻也成為了楚國難以被速克的原因,這是因為,秦軍在攻克楚國國都后,并沒有宣告楚國徹底滅亡,而又給深入楚國腹地,四處征討楚國的封君。反觀滅其他五國,近乎都是一戰(zhàn)兩戰(zhàn)足以定乾坤。
其次,楚國所以難被秦國掃平,實際上同楚國在戰(zhàn)國末期的勵精圖治有很大的關(guān)系。尤其是在考烈王執(zhí)掌楚國時期,楚國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并且楚國在考烈王時期,完全將泗水流域納入了楚國的疆域之中。同時,曾經(jīng)越國占據(jù)的江東地區(qū),在考烈王時期,也得到了極大的開發(fā)。這樣的情況,使得楚國得以在秦國發(fā)動滅國之戰(zhàn)時,能夠尚且一戰(zhàn)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秦滅六國之戰(zhàn),可以說是結(jié)束了一個長達數(shù)百年之久的戰(zhàn)亂時代。而在這場大戰(zhàn)過程中,楚國的抵抗力度最強,迫于無奈之下,秦國只得出動全國大軍進行征討。最后,秦國可能不知道,不超過二十年的時間里,楚人便上演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先容我挑一個毛病,大家都知道戰(zhàn)國七雄分別是秦、韓、趙、魏、楚、燕、齊,秦國作為七雄之一,怎么自己還要打自己啊。這么一來,最難打的應該是秦國自己,俗話說得好?最難打敗的敵人?就是自己。
秦國最難對付的一個國家,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國所面對的形勢都是不同的。在戰(zhàn)國的歷史上,楚國、魏國和齊國都對秦國造成過嚴重的威脅。其中在公元前298年,由齊國發(fā)起的伐秦之戰(zhàn),齊、韓、魏三國之兵已經(jīng)攻入了秦國的函谷關(guān),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在秦國的歷史上,可以說齊國是一個最具有威脅的對手。
如果僅僅從秦滅六國之戰(zhàn)來看,最難打的非楚國莫屬。秦國為了滅掉楚國整整動員了多達八十萬大軍,并且在交戰(zhàn)過程中還采取了守勢,最后還是利用強大的后勤才徹底壓垮了楚軍。楚國是唯一一個在最后的戰(zhàn)爭中能夠與秦軍一較高下的國家,是秦國最后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很多人會認為趙國是秦國最強大的對手,但筆者對此并不認同。趙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是秦國的主要對手,一直到長平之戰(zhàn)矛盾才徹底激化,長平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前260年前后,此時距離秦統(tǒng)一天下不到40年,趙國真正與秦國交手也沒幾年功夫。
而且,趙國基本上都是被秦國壓著打,長平之戰(zhàn)趙軍損失四十余萬,邯鄲之戰(zhàn)雖然勝利,但是此戰(zhàn)中魏國軍隊的增援功不可沒,趙軍單獨打敗秦軍,基本上不可能。后來的趙軍在李牧的帶領(lǐng)下兩次擊敗秦軍,但是又能怎么樣呢?
趙國的國力軍力還是越來越弱。秦軍雖然暫時失利,但是依舊有能力發(fā)兵攻趙,趙國最后毫無懸念的滅亡了。
"王翦大破荊軍。歲余,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
這段話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卷七十三,所謂荊地,是指當時最后一個被秦國消滅的楚國。因為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曾經(jīng)改名為楚,秦始皇為了避諱,就將楚國叫做"荊"。
在秦國滅楚之后,才將觸手伸到"百越"之地。這個"百越"本來是春秋晚期的越國,主要在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地區(qū),這些人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都和中原人有很大的不同。雖然越國曾經(jīng)被楚國征服,但是楚國也并沒有能力直接管轄他們,只是作為一種藩屬國的形式存在。
在楚國覆滅以后,根據(jù)《絕越書》記載:
"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
這些百越各族紛紛自立,這在秦始皇看來是一個相當大的禍患。雖然這地方史稱"蠻荒之地",可如果放任這些越人自立,他們有可能結(jié)合形成更大的部族,成為一支對秦朝不利的力量。
在征討百越的時候,因為當時他們居住分散,秦王派遣大將屠睢為主將,征集了50萬大軍。將兵力分為五路南下,進攻百越。
"乃使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jié)余干之水。"
其中一路由今江西向東進發(fā),攻取東甌和閩越,這主要在現(xiàn)在的福建境內(nèi)。這一路相對順利,出兵當年就平定了。而其他四路都遭遇了很大的打擊。尤其是位于今天廣西的"西甌",這地方群山峻嶺,到處是山林野獸,除了居住已久的土著居民,秦軍很難找到方向。
再加上交通不便,運輸很難及時送到,盡管秦軍已經(jīng)用盡全力,仍然僵持不下。公元前218年,西甌軍對秦軍發(fā)出反擊,秦軍傷亡慘烈,"伏尸流血數(shù)百萬"
因為當時的主將屠睢見許久戰(zhàn)爭沒有進展,心情十分焦急,于是殺紅了眼,甚至濫殺無辜,引起了當?shù)鼐用竦姆锤?,不久被暗殺,秦軍的糧道也被百越軍給毀了。秦和百越的這次戰(zhàn)爭,秦可以說傷亡慘重。
"當是時,秦禍北構(gòu)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屠睢戰(zhàn)死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秦始皇那里,這讓秦始皇震怒,一個小小的蠻荒之地,動用五十萬大軍,居然死傷慘重,這也讓始皇開始意識到這些越人的強大,如果任由他們發(fā)展下去,只會給秦國帶來更大的威脅。
此時也正是秦國剛剛滅亡六國的時候,秦國已經(jīng)沒有其他的敵人了,百越可以說是當時秦國的唯一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始皇下了很大力氣,首先,要解決這五十萬人的糧草問題。
官員史祿給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既然陸路不通,咱們就走水路吧。他提出可以在湘水和漓水之間修建一個渠道,然后只用順著渠道運糧,嶺南大軍的糧草就一定能解決。
這讓秦始皇很高興,于是史祿征調(diào)了十萬軍官和農(nóng)夫,開鑿水渠,這個渠修了五年的時間,終于能夠讓糧船順江而下,糧草問題終于解決。這條渠被稱為"靈渠"這一次,秦王的大軍終于勢不可擋,一舉將嶺南拿下。
"三十三年(前214),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史記?秦始皇本紀》卷六
這一戰(zhàn)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場戰(zhàn)爭,史稱"秦甌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最關(guān)鍵的取勝條件,是這條神奇的"靈渠",這條靈渠可以說是中原文明傳入嶺南的重要渠道,成為了孕育中華民族之靈的湘漓走廊。連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實現(xiàn)了南北航運的暢通。
這條靈渠的建造并不容易,動用了十萬大軍還耗費了五年的時間。既然百越人這么難對付,秦始皇為什么非要對付他不可呢?像當年的楚國一樣,當成附屬領(lǐng)地處理不也很好嗎?
賈誼在《過秦論》里評價秦王為: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欲望遠遠不止中原地區(qū),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就是費了再多的錢財,再多的人力物力,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他也在所不惜,他根本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這也是后來為什么秦政權(quán)到了二代就被推翻的原因。
不過始皇修建靈渠,終究是將嶺南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并入中國版圖。在秦始皇去世以后,這些嶺南人建立了南越國,當時駐守嶺南的秦國軍官趙佗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帶進了嶺南,越人逐漸改變了野蠻的習俗,漸漸被漢人所同化。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軍大舉進攻南越國,并將之滅亡。從此以后,嶺南各郡徹底并入華夏版圖,從此再未分割過。現(xiàn)今我們可以看到,這片"蠻荒之地",變成了我國沿海最重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區(qū),為我國的經(jīng)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可以看出,驍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的嶺南人當年成功的拖垮了秦國,現(xiàn)在還是能夠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勢。秦始皇的征服欲沒能成功,反倒給后世招來了禍患。
難怪太史公說,"秦王懷念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quán),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所謂"以史為鑒",讀歷史,能夠開闊人的心胸,擴大人的眼界。尤其是像《史記》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更是值得細細品味,其中的歷史故事和教訓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史記》是精裝的正版原著,一套6本,盒子上下是用布包起來的,長期存放在書架上不易磨損,字跡印刷清晰,絕沒有漏印現(xiàn)象,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是必須要入手的。
在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當中,趙國可能不是最強大的,但絕對是最難啃的。秦國跟趙國的戰(zhàn)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公元前二三六年到公元前232年這4年期間,趙國僅憑一股之力就阻擋住了秦國的向東爭討的步伐。第2階段為公元前229年到228年。這一階段是秦國逐漸占據(jù)上風,并且最終消滅趙國的事件。在這中間秦國還因為吃過一次大虧,休整了三年。秦國跟趙國實際進行戰(zhàn)爭的時間足足有8年。為什么這么難打,主要跟一個人有關(guān)系,這個人就是名將李牧。
自古以來就有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句話可不是隨便亂說的,在秦國消滅趙國的戰(zhàn)爭當中,李牧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存在。在第1階段,林木帶領(lǐng)的趙軍連續(xù)兩次擊敗了秦軍,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秦軍不得不放慢自己,消滅6國的計劃。只不過后來秦國也懂得了,沒有辦法強攻就要使用離間計。李牧因為離間計被趙王處決,從此趙國就失去了頂梁柱。
當然趙國能夠抵擋這么久,除了名將李牧之外,跟趙國的國力也有一定關(guān)系。因為兩國距離的原因,所以秦國跟趙國兩個國家有著深仇大恨,在長平之戰(zhàn)之后,趙國的40萬強族都被白起坑殺。在當時趙國家家戶戶都舉辦喪事。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趙國失去了主力軍隊,但同時也加深了趙國人民對秦國的仇恨。秦國侵占趙國每一分的土地都會遭到當?shù)匕傩盏姆纯?。所以秦國要打敗的不僅僅是趙國的軍隊,還有趙國的人民百姓。在歷史上秦滅趙的過程足足持續(xù)了8年。但實際上在長平之戰(zhàn)結(jié)束之后,趙國就基本沒有足夠的兵員來應對秦國,但即使這樣秦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甚至為此進行多次的休整。在趙國滅亡之后,就算強大的楚國面臨秦軍的進攻,也是短時間分崩瓦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6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明代書法家沈度,被朱棣譽為,我朝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