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沈度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王羲之、明成祖朱棣、館閣體、沈度,這幾個關(guān)鍵詞中流量最小的可能就屬沈度了,也不為一般人所知。但恰恰是他,被朱棣成為“我朝羲之”,而他的一手小楷也被后世認為是“館閣體”的祖師爺。真不知是沈度成就了“館閣體”,還是“館閣體”成就了沈度。
沈度是誰?
沈度(1357-1434)一生仕途也算坎坷,朱元璋在位期間就曾中舉文學,但因官場上的事情坐累被貶到云南。
后來直到明成祖朱棣上位后,因為喜歡書法,就下詔選舉一些書法好的文人來翰林院工作。而且經(jīng)過反復篩選,選出了二十八人專門學習二王的書法,而且提供內(nèi)府收藏的古代名人法帖,供這些宮廷書家臨習。
這時沈度因為一筆好字,而再次翻身進入翰林院,而且他的字還最受朱棣的寵愛。當時凡金版玉冊等必命其書,名出諸士之右,最后升任為侍講學士,官位顯赫。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中記載:
“太宗(成祖)征擅書者試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qū)W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羲之?!?/p>
沈度這個大明王朝的王羲之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朱棣之后,沈度仍然備受帝王的喜愛,在《續(xù)書史會要》中記載:
“仁宗萬里之暇,留意翰墨,嘗臨《蘭亭序帖》賜沈度,意法神韻,唐太宗不能過也?!?/p>
王世貞《藝苑卮言》記云:
“宣宗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fā)之?!?/p>
到了明孝宗時,《續(xù)書史會要》稱:
“孝宗皇帝酷愛沈度筆跡,日臨百字以自課,又令左右內(nèi)侍書之?!?/p>
由此可見,由于帝王的喜愛,沈度的書法一度在明朝前期百年不衰。就連晚明時期的一向輕狂的董其昌也免不了來蹭沈度的熱度,董其昌以沈度為松江人而自豪的稱:
“國朝書法,當以吾松沈民則為正始?!?/p>
“臺閣體”、“館閣體”的前世今生
有句老話叫“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為沈度的書法受到皇帝的喜歡,因此當時在翰林院上班的這些人以及內(nèi)閣官僚、科舉文人也都紛紛效仿沈度的楷書,就是為了博取帝王的喜悅,而開啟升遷之門。
明成祖朱棣當時主持了一件非常浩大的文化工程—《永樂大典》的編修,這項工程用了1300多人,全部是以小楷來書寫,這項工程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規(guī)摹上都遠超歷朝。而沈度的小楷書風,正好適應這種文化工程的書寫。
另外永樂大鐘上的經(jīng)文,有23萬字的內(nèi)容也是沈度所書。經(jīng)過這些巨大的工程后,因為長期公式化書寫,沈度的小楷也只能是方正、凈潔、工穩(wěn)了,已經(jīng)毫無個人情愫及藝術(shù)感可言了。
帝王的喜愛,可以說是“臺閣體”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也帶來了書法的繁榮。沈度書風的盛行,使得后世學子紛紛效仿,“臺閣體”也成為了高考標準字,而且這種與科舉考試的綁定,一綁就是五、六百年。
因此后世稱這種科舉考試和政府辦公用的文字為“館閣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對于館閣體書法,歷來爭議很多,所以我們要客觀看待,一味地貶斥或褒揚館閣體都有偏激之嫌。
館閣體書法的點贊與差評
館閣體書法存在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并且影響久遠,它的存在就證明了它的價值。
因為這些點贊館閣體:
館閣體是一種規(guī)范化字體。從秦始皇開始,歷代統(tǒng)治者從沒有間斷過對文字書法進行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努力。秦朝時李斯就為了“書同文”,受命秦始皇寫了很多標準小篆的碑文。漢代有蔡邕寫的《熹平石經(jīng)》、唐朝有《開成石經(jīng)》、北宋有《二體石經(jīng)》、明代有《洪武正韻》、清代有《乾隆御頂石經(jīng)》等等。
對書法普及推廣的作用。館閣體的底版是二王為宗,名門正派,大家閨秀,符合帝王的價值取向。加上科舉制度的誘惑,因此館閣體的熱度十分巨大。再加上這種字體屬于雅俗共賞,符合普通大眾對什么的需求,因此引發(fā)了全民學書的熱潮。因此在書法的普及和對民眾整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方面,館閣體發(fā)揮了正能量作用。
館閣中有書法大家。明代的沈度、沈粲兄弟,后期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幾位狀元郎如翁同龢、陸潤庠、劉春霖、黃自元、成親王等人,全都是筆法精妙的書家,作品也各具特色,為藝林所推崇。
科舉考試的公平。鄭板橋的日常書法被認為是“卵石鋪街”,康有為以“碑派”聞名。但是不管是誰,在科舉考試時,全部要寫這種方正平和的館閣體。就是為了公平、公正。這樣閱卷老師就無法通過筆跡鑒定來判斷文章是誰寫的了。
因為這些給館閣體差評:
書法家對館閣體的非議?!扒艘幻?、一字萬同、千篇一律”這些都是對館閣體的差評,也切中了館閣體的要害。這種程式化的字體,抹殺了人性,缺乏個性和風骨,傷害了自由書寫的精神,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匱乏。
形成了歪風邪氣。館閣體發(fā)展到清代后期,竟然科舉考試看的不是能力,而是成了寫字比賽,誤導了很多讀書人。文章寫的再好,再有學問,如果卷面有一個字茍且,就會招來申斥。清代著名詩人龔自珍就曾因不善寫?zhàn)^閣體而影響了仕途的升遷,進不了翰林,所以寫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詩句。甚至是太醫(yī)院的考試不看醫(yī)法看楷法,當時就有笑談:“太醫(yī)院開方,但須字跡端正,雖藥不對癥,無妨也。”
館閣體拖累了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因為館閣體的功利性,過于夸大它的實用性,而使得書法偏離了藝術(shù)軌道。結(jié)果是雖然全面學書,但是毫無生氣:學《靈飛經(jīng)》的失去了飄逸的美感,學顏真卿的失去了雄強的書風,學歐楷失其險峻。結(jié)果,活生生把書法寫成了印刷體,拖累了書法藝術(shù)的進步。
世間任何一樣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館閣體書法也是這樣,有功有過,從欣賞者的角度出發(fā),缺乏個性的東西是不完美的。但我們也要警惕以批判館閣體為由,以弘揚個性為風氣而借機兜售的“丑書、怪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6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