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由平民晉升的“太上皇”,無權(quán)卻安然度過一生!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在古代的時候太上皇是對于皇帝在世的父親的稱呼,古代皇帝的數(shù)量高達四百多位,但作為太上皇的人卻寥寥無幾,整個歷史中的太上皇才又有二十三位。
其中的情形卻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厭倦政事主動讓位給兒子的,如宋高宗傳位給孝宗,孝宗傳位光宗。有的是因為戰(zhàn)亂,自己的兒子、兄弟登上皇位,原來的皇帝只能被尊為“太上皇”,如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后,就遙尊父親為“太上皇”?!巴聊局儭卑l(fā)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為“太上皇”。有的則是迫于形勢,被迫退位,成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門之變”后的李淵最具代表性。
總的來說,這些被尊稱“太上皇”的人都要做過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卻十分特殊,從一介平民直接晉級為太上皇,他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劉太公(約前271~前197年),其名不詳(有史書稱其本名劉煓,字執(zhí)嘉,皆非正史),沛郡豐邑人(今江蘇徐州豐縣)。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別是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宣夫人(名不詳),全家都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兒子劉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對孤兒寡母。二兒子劉仲對農(nóng)活十分精通,田種的好,積累下了一點兒產(chǎn)業(yè),劉太公很看好這個兒子。三兒子劉季(后改名劉邦)整天吊兒郎當(dāng),不干農(nóng)活,憑著自己的擅長交游的優(yōu)勢在當(dāng)?shù)刈隽艘粋€亭長的小官,天天領(lǐng)著一幫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時候還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兩位嫂子很不高興,父親劉太公也整天數(shù)落他。小兒子劉交是劉邦的異母弟,母親李氏。他與前邊三個哥哥都不一樣,很喜歡讀書,多才多藝。
劉太公一家人忙時種田,閑時紡織,像大多數(shù)家庭一樣,家里有個讓他不省心的兒子,日子過得也算平平淡淡,沒什么波瀾。然而,事情還是發(fā)生了,給劉太公一家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始皇末年,劉邦以泗水亭長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這批犯人跑的沒剩下幾個。按照秦律,劉邦這是屬于嚴(yán)重的失職罪,就算到了驪山也是要判刑的。劉邦一合計,干脆就和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處躲藏。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發(fā)動起義,反抗秦朝,劉邦也趁著這股東風(fēng)加入了打擊秦朝的行列。經(jīng)過一系列艱苦的斗爭,劉邦率領(lǐng)從豐沛出來的一批草根階層竟然大獲全勝,把秦朝滅亡后,又把勁敵項羽打敗,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定名為漢。劉邦搖身一變,成為了漢朝的開國之君,劉太公也變成了皇帝的老爸,跟著過上了人人艷羨的生活。
二、政治上無權(quán)
劉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陽,在戍卒婁敬的建議下,又把都城遷到了長安。不過,在戰(zhàn)爭的破壞下,長安往昔的繁華不在,需要花費時間重新修整,就先以櫟陽作為臨時都城。
劉太公并未跟著兒子劉邦一起生活,而是在遠離皇宮的櫟陽居住。劉邦給太公安排了一個得力管家,帶著一大幫人,負責(zé)照顧太公的飲食起居。劉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氣,變得異常孝順,每隔五天來櫟陽拜見一次太公,非常準(zhǔn)時,場面浩浩蕩蕩,太公也很受用。
不過,有人從這種看似父慈子孝的溫馨場景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誰的太公管家。他對太公說:
天亡二日,士無二王?;实垭m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歸結(jié)起來就是,您老人家的兒子不再是您一個人的兒子了,而是天下萬民的皇帝了,您雖然是父親,卻只是皇帝的臣子?,F(xiàn)在皇帝每次來都帶著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來拜見您,給您行禮,您卻還把他當(dāng)成是兒子來看望父親,安然受用,這讓皇帝的臉面往哪擱呢?
太公聽后,大吃一驚,又回憶起今天兒子來看望自己的種種細節(jié),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涼意,他連忙向管家討教了一個主意。
五天后,等到劉邦再次到櫟陽拜見父親時,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一幕:
太公擁彗,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
劉邦再次帶著群臣來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時,太公提前拿著掃把等候在門口,見到兒子后,立刻邊掃地邊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禮迎接皇帝。劉邦見狀大驚,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擺手示意停止,又繼續(xù)說道:“皇帝,您貴為天下之主,不能因為我而擾亂了天下之法?!?/p>
太公的做法雖著實令劉邦大吃一驚,卻也讓他很滿意。事后,他知曉原來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賞賜管家黃金五百斤。
為了解決去看望父親到底要不要行禮的問題,幾天后,他直接頒發(fā)了一道詔書,云:
人之至親,莫親于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于子,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此人道之極也?!T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這道詔書中,劉邦把父親劉太公大大夸獎了一番,說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現(xiàn)在我是皇帝了,為了報答父親的教養(yǎng)之恩,現(xiàn)在我要正式尊奉父親為太上皇。
劉太公知道自己成為太上皇了,心里卻說不出有什么高興勁兒。畢竟,對兒子的脾氣他比誰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卻什么事兒都插不上手。劉邦在前一陣大封群臣的時候,連他最討厭的雍齒都封侯了,而劉邦大哥唯一的兒子劉信明明也有不少戰(zhàn)功,卻沒被封侯。
原來是劉邦當(dāng)亭長的時候,經(jīng)常帶著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煩,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鍋底,提醒劉邦鍋里沒飯了,劉邦的那群朋友見狀就走了。劉邦回頭看到鍋里明明還有不少飯,對大嫂心生不滿?,F(xiàn)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兒子為侯,就是記著當(dāng)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勸說下,劉邦還是封了大嫂的兒子為侯,名字卻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給侄子劉信封侯這件事上,劉邦也明確地和太公說“手提三尺劍爭奪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槍拼著命掙下來的,您只管安心養(yǎng)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經(jīng)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沒有資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個太上皇的名號。
三、娛樂生活很豐富
在成功勸說兒子劉邦給侄子劉信封侯之后,劉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來自己的兩個孫子劉盈和劉如意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他也說不上任何話了。
在櫟陽的日子過得雖然富足,沒過多久劉太公就覺得有些壓抑,整日悶悶不樂。劉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聽緣由。管家說,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說想念家鄉(xiāng)的老哥們兒了,年輕的時候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經(jīng)常聚在一起斗斗雞、踢踢球,說說笑笑?,F(xiàn)在自己老了,雖然是享福了,卻見不著往日的老哥們兒。櫟陽宮里伺候的人不少,卻沒有一個人能和他說說話,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劉邦聽說后,為了緩解父親的思鄉(xiāng)之苦,又為了讓父親高興,能夠安享晚年,從全國各地找來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寬的帶領(lǐng)下,仿照家鄉(xiāng)豐邑,在櫟陽重建了一座新豐城。為了讓父親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劉邦下令直接讓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都遷居到櫟陽,陪伴自己的老父親。更有意思的是,豐邑的民眾到了新豐之后,還能立馬找到自己的家,就連那些犬羊雞鴨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兒,可見匠人技術(shù)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遠離政治中心,劉太公似乎恢復(fù)了年輕時的活力,斗雞蹴鞠,玩的不亦樂乎。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安詳?shù)囟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萬年縣(今西安臨潼區(qū))。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過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為太上皇,盡情安享富貴尊榮。雖說沒有任何政治權(quán)力不免有點尷尬,但與其他太上皇相比,劉太公能夠富足的安享晚年,無疑也是幸運的。
我認(rèn)為最近幾年宮廷劇異?;鸨?,如《羋月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我們在這些宮廷劇中經(jīng)??匆娪刑蟪霈F(xiàn),有的甚至戲份還很多,但無一例外的是,永遠看不到太上皇出現(xiàn),也聽不到劇中人提及太上皇,最多說到:“當(dāng)年先皇在位時怎樣怎樣”。這引發(fā)了我的好奇心,太上皇的身份地位肯定比太后更尊貴啊,為何大家連提都不提,于是我特意為此去查閱史料,真相原來是這樣。
太上皇乃是現(xiàn)任皇帝的父親,皇帝在位時,如果他父還在世,那便稱其為太上皇?!疤匣省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秦朝,當(dāng)時秦始皇為了紀(jì)念其已故的父親秦莊襄王,因此追封他為“太上皇”,但由于莊襄王當(dāng)時已去世,所以人們認(rèn)為,這并不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位“太上皇”。
“太上皇”這個身份更多的是為了彰顯其身份尊貴,并無實權(quán)。在我國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23位太上皇,其中最早的一位是在漢朝時期,最后一位則是在清朝。下面我就例舉幾位“太上皇”讓各位認(rèn)識認(rèn)識,順便給這些身份無比尊貴,但卻猶如“隱形人”一般的人物刷刷“存在感”。
所以,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根據(jù)史料記載,秦莊襄王本名異人,后改名為楚(一作子楚)。早年,秦莊襄王曾在趙國邯鄲作質(zhì)子,后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不過,這位秦國的國君在位時間只有三年,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就病逝了,后來被嬴政追風(fēng)為太上皇。
?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yù)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yè)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yīng)募勤王,嶄露頭角。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杰,積極招兵買馬,準(zhǔn)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lǐng)李密株連,被捕入獄。
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guān)中、創(chuàng)立帝業(yè)的起兵計劃,并通過隋晉陽宮副監(jiān)裴寂將這個計劃轉(zhuǎn)告給了李淵。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后,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tǒng)左、右兩軍,并肩作戰(zhàn),于大業(yè)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guān)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后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占領(lǐng)河?xùn)|全境,關(guān)中震動。唐高祖準(zhǔn)備放棄河?xùn)|,謹(jǐn)守潼關(guān)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并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并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fù)了河?xùn)|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fù)了河南的多數(shù)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采取圍城打援的作戰(zhàn)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lǐng)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lǐng)袖時,表現(xiàn)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zhàn)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zhàn)、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nèi),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后,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nèi)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zhàn),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并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于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shù)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xù)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執(zhí)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zhàn)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后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zhàn)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fēng)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dāng)?shù)谝?。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lǐng)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jīng)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并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后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后,當(dāng)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fēng)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鑒于有些折沖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唐太宗當(dāng)即表示同意,并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后,交尚書省執(zhí)行。但當(dāng)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zé)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jīng)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jīng)同意的。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系,竟這樣固執(zhí)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么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并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并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么這些人原來承擔(dān)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并且兵不在多,關(guān)鍵在于如何訓(xùn)練。如果訓(xùn)練得法,人百其勇,何必湊數(shù)?」接著,還一連列舉了唐太宗即位以來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還嚴(yán)厲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聽后,沉吟半晌,終于誠懇地說:「我沒有深思熟慮,竟犯了這么大的過失。如果長此以往,還能求得天下大治嗎?」遂立即下令停止簡點中男,并給魏征賞賜了金甕一口。
貞觀四年(630)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shù)朝臣認(rèn)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qū)的嚴(yán)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yīng)該將他們?nèi)窟w到黃河以南的內(nèi)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jié)構(gòu),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dǎo)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變成易于制服的內(nèi)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shù)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yīng)該將他們驅(qū)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nèi)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qū)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xí)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后,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yīng)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于我,能將他們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并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區(qū)設(shè)立了定襄和云中兩個都督府,統(tǒng)領(lǐng)突厥降眾。對于愿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shù)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lǐng)袖」),敬若神明。
?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shù)民族的血統(tǒng),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后長孫氏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太子 - 后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由于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并不過分歧視少數(shù)民族。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yīng)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jié)為甥舅關(guān)系,相互學(xué)習(xí),友好相處。
貞觀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yán)加教管。在其吃飯之時,他便指著飯食對李治說:「耕種田地,春種秋獲,都要經(jīng)過辛勤勞動。只有愛惜民力,不奪農(nóng)時,才能常有飯吃」;見其乘馬,便說:「馬能代人步行,節(jié)省體力,如果使用得當(dāng),不盡其力,才可以常有馬騎」;見其乘舟,便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將來就會成為君主,想想水與舟的關(guān)系,能不畏懼嗎」;見其在樹蔭下乘涼休息,便說:「這棵樹的軀干雖然彎曲,但經(jīng)木匠的繩子量過以后,就可以鋸成筆直的木板。作君主的雖然無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諫言,就可以成為圣明天子?!顾⑶疫€教訓(xùn)其它幾個兒子說:「父親疼愛兒子,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導(dǎo),人人自知。作兒子的能夠忠孝兩全,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聽教誨,不遵禮法,必然招致殺身之禍,父親雖然疼愛,也是無可奈何的。以前漢武帝死后,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驕橫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詔書,就身死國除。作臣子的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xùn),小心謹(jǐn)慎,千萬不要學(xué)劉旦的樣子?!箵?jù)說,從此以后,這些龍子龍孫們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為。
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zhí)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后,由于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zhuǎn)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鑒于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為了平抑門第、為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biāo)準(zhǔn),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為了提供優(yōu)良教育的環(huán)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jiān)為首的京師學(xué)。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xué)、太學(xué)、四門學(xué),太宗時建立的律學(xué)和書學(xué),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xué)生學(xué)習(xí)。又設(shè)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fēng)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xué)習(xí)。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xué)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于黃河,勢余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rèn)為南北朝時期經(jīng)學(xué)分為南北兩學(xué),經(jīng)學(xué)紛云,于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jīng)定本》,是為《五經(jīng)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xué)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tǒng),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xùn).
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yīng)當(dāng)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fēng)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陜西禮泉東北)。
?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中最無奈的選擇就是選擇嘉慶為皇帝起初,乾隆試圖選擇與皇后所生的皇長子永璉立為皇儲。永璉從小聰慧,乾隆登基后,就開始了秘密立儲制度,把7歲的永璉的名字寫在了立儲詔書上,并且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
沒想到這個永璉沒有這么好的命,竟然夭折了。后來又寄希望于皇后的另一個兒子永琮,永琮不到兩歲就出痘,也夭折了!
乾隆最心疼的幾個皇子都英年早逝,最后無奈從剩下的幾位皇子中,挑選了最為勤奮的十五子永琰作為皇儲,也就是后來的嘉慶帝。
(嘉慶帝)
乾隆為什么退位?1、不能超過爺爺?shù)脑谖粫r間康熙61年,乾隆曾說過他不會超過祖父的61年的執(zhí)政時間。
2、兒子嘉慶帝平庸,當(dāng)皇帝也得?實習(xí)?,乾隆做太上皇可以好好教教兒子當(dāng)乾隆皇帝選擇了平庸的嘉慶為太子,乾隆退位后做太上皇,乾隆想放手,但又不能放手,在決定把皇位傳給嘉慶的時候,乾隆還得做三年的太上皇來指導(dǎo)嘉慶。
(乾隆帝)
做太上皇的乾隆,權(quán)力可比嘉慶皇帝大多了,還想做個?十全老人?皇帝是?九五?,掌握國家各種權(quán)力,是一個國家封建統(tǒng)治的最核心人物,所以無論是權(quán)利還是地位,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
因此,皇帝是否受人尊敬,主要是看皇帝是否是明君,如果皇帝是一個以孝道治國的明君,那么這位皇帝就可以載入史冊。
乾隆帝想做一個十全老人,做太上皇期間,仍然處理皇帝應(yīng)該做的事情!
他掌權(quán)60年后,讓位于他的兒子嘉慶,自己當(dāng)太上皇,但對于權(quán)利仍然十分貪戀,真正的權(quán)力仍然掌握在乾隆手中,這三年來,嘉慶皇帝最多是一個實習(xí)生,處理的都是一些小小的雜務(wù)。
(皇帝玉璽)
乾隆十分貪戀權(quán)力,連皇帝玉璽都不想傳給兒子嘉慶!據(jù)說嘉慶皇帝登基的時候,乾隆連皇帝玉璽都不想傳授給兒子嘉慶,嘉慶皇帝氣得不行,對乾隆說:?皇帝玉璽都沒有,我不做這個皇帝了!?
后來是大臣劉墉和紀(jì)曉嵐兩人進宮覲見乾隆,向乾隆要玉璽。乾隆迫不得已才將玉璽傳給兒子。
乾隆連一塊玉璽都不想給嘉慶,更別說統(tǒng)治國家的權(quán)力了。乾隆當(dāng)皇帝三年,乾隆仍照常處理國家事務(wù),出兵討伐也是乾隆手里安排的,官員的任免也全部要聽乾隆的調(diào)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7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