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朱元璋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后,李善長被殺,并且全家70多口人一個不留,僅僅因為長子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而幸免于難。李善長一案也成為了明朝開國以來最大的懸案。之所以說是懸案,并不是說案件懸而未決,而是這個案子太過于離奇,離奇到大家都不會相信,作為明帝國的首席開國功臣,真的會謀反嗎?
不止朝廷要員不信,就連街頭巷尾民間小人物也是不信的。李善長被殺第二年,就有一個偏遠地區(qū)的縣官上書鳴不平,按照常理,以朱元璋的脾氣,他自己欽定的案件誰敢說不服?看到奏折應該龍顏大怒才對。而事實是,朱元璋把奏折留中了,那名縣官也沒有受到任何的處分,仿佛沒看到一樣。這就奇怪了,難道朱元璋默認了縣官的鳴冤書?
再者,我們從常理來推導,李善長所謂的謀反案件,是被胡惟庸牽連進去的。也就是說,謀反的主謀是胡惟庸,想當皇帝的也是胡惟庸,而李善長是從犯,助紂為虐而已。試想一下,假如李善長幫助胡惟庸謀反成功了,他能獲得什么樣的待遇?無非也就是開國的特等功臣罷了,生封公,死封王,還能怎么升?而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朱元璋的特等功臣了,這些榮譽,他在朱元璋這里應有盡有,何必還要在但一次風險,去幫胡惟庸謀反呢?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推導,李善長都不可能謀反。而朱元璋更是心知肚明。縱然如此,朱元璋還是把他殺了,以謀反的罪名。
原因到底是什么?飛鳥盡,良弓藏嗎?恐怕未必是。如果是,朱元璋何必廢這么大周折到處“收集”和“制造”李善長謀反的證據(jù)?又何必等這么長時間?要知道,朱元璋殺起人來根本不需要理由,排名第四的功臣宋國公馮勝,根據(jù)《明實錄》記載,賜死馮勝沒有罪名,原因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惹得朱元璋不高興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絕對不是為了殺李善長而殺李善長,他費盡心機用十年時間編制罪名,這個步驟是萬萬不能省掉的。而且有很大的意圖。
我們都知道,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因為謀反,被朱元璋誅了九族。胡惟庸死后,丞相制度被廢除,并且朱元璋規(guī)定,子孫后代永遠不準復立丞相之位,后世敢有建立恢復丞相職位的,處以極刑。胡惟庸成了丞相制度的殉葬品,也成為朱元璋撕開廢除丞相制度的一個關(guān)鍵口子。
但是朱元璋怎么能保證他百年之后,子孫后代聽他的話呢?萬一丞相制度死灰復燃怎么辦?自己幾十年的努力豈不是前功盡棄?因此,朱元璋一定要把事情做絕,絕到讓后世的人提起“丞相”這兩個字就會心驚膽顫,讓后世子孫沒有一丁點的可能去妄圖恢復這個制度,他要尋找一種辦法,即使在他死后,也能確保丞相制度再無重現(xiàn)大明江山的可能。
這個徹底湮滅丞相制度的最后一個殉葬品,就是李善長。光死了一個胡惟庸還不夠,只有李善長也死了,丞相制度才會變成一個可怕的夢魘,讓人一提到就感到恐怖和窒息。
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的第一任丞相,他的身份地位不用多說。丞相作為一種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制度,要想把他徹底廢除,就必須培養(yǎng)一個丞相中的“惡人”。這個人必須十惡不赦,讓丞相這一制度背上足夠的惡名。胡惟庸便是朱元璋培養(yǎng)了十三年的“惡人”。但是,胡惟庸是遠遠不夠的,他的資歷遠不及一起打天下的李善長。如果李善長也是同胡惟庸一樣的“惡人”,那豈不是就說明,“丞相”是一個惡的制度,必須加以廢除?如果不除,今后再出現(xiàn)一個李善長,大明朝怎么辦?
為了大明基業(yè)的千秋萬代,朱元璋必須廢丞相這樣一個“惡”的制度。這個位置上連續(xù)出了兩個“謀反”的人,其中一個還是開國特等功臣。這樣的制度不廢除,難道留著過年嗎?
以上,就是朱元璋必須殺死李善長的唯一原因。
因為李善長對于朱元璋沒有忠心,而且在后期朱元璋給了他很大的權(quán)力,但是他慢慢目中無主,朱元璋讓他代理朝政的那段時間,雖然說讓他臨時代理朝政,但是朱元璋并沒有明說,重要的事情還要由我作主才行。當時的他直接無視朱元璋的存在,就算朝廷中重要的一些軍事大事,也不向朱元璋匯報,自己就直接做主了。
?
這一點讓朱元璋非常生氣,覺得李善長太不懂規(guī)矩了,如果天下的事情都由他作主了,那還要皇帝干什么,只是讓他臨時代理一段時間,可沒有說重要事情都不用稟報了,占著朱元璋對他的信任,將朱元璋也不放在眼里了,所以朱元璋覺得這種人是不能留的,因為歷帝王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奴才,下令將李善長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處死。
?
最初的時候,朱元璋是很認可他的功勞的,還將他比成蕭何,但是他的結(jié)局卻與蕭何不一樣,因為他對朱元璋不忠心。蕭何對劉邦那真的是死心塌地的,在與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也是把劉邦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最后劉邦稱了帝,對他也是非常的尊重。但是李善長明知道胡惟庸會謀反,卻沒有告訴朱元璋。
?
劉邦去前線打仗時,就讓蕭何治理朝政,當時的蕭何辦事公正,對善待文武百姓,對老百姓也很上心,做了很多的實事,得到了臣民的一致好評,但是在劉邦回來后,蕭何就制造一些貪污的假象,讓劉邦痛斥自己,對自己放心。但是李善心就不一樣了,他因為占有朱元璋的信用,就目空一切,恃寵而驕。
說起朱元璋我們都知道開局一個碗最后升級成為一代帝王,當然朱元璋之所以能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除了自己的能力以外,也少不了文臣武將的幫助。其中有明之蕭何李善長,可以和諸葛亮比高低的劉伯溫,當然也有很多驍勇善戰(zhàn)的悍將。
熟讀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為了穩(wěn)定江山社稷而處死了很多功臣,其中包括已是暮年的李善長。朱元璋此舉難免讓人疑惑,朱元璋為何要處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呢?
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李善長做了那些錯誤的事情,然后分析當時的局勢是什么樣,最后在分析朱元璋為何要處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長。李善長自追隨朱元璋之后都做了那些錯事李善長從小飽讀詩書有奇高的智慧,在元朝末年追隨朱元璋,隨軍出戰(zhàn)立下很多汗馬功勞,可以說朱元璋能一統(tǒng)天下離不開李善長的輔助,李善長在朱元璋眼里如同漢初蕭何一般。
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并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此時的李善長可謂是文官第一人,隨著權(quán)利的提高,李善長的缺點慢慢的暴露出來,李善長表面溫和,內(nèi)心卻喜愛妒忌,待人苛刻。
當時的官員李飲冰、楊希圣只是對李善長有所冒犯,卻被李善長參了數(shù)本,致使李飲冰、楊希圣被罷免。因為政見不和辱罵劉伯溫,讓劉伯溫心感不安而告老還鄉(xiāng),李善長恃寵自縱,在朱元璋因病未上朝期間,李善長傲慢朝政多日未朝見。后來在告老還鄉(xiāng)之后,又大肆修建府邸等等錯事。
當然以上的過錯還不至于李善長遭受滅族之禍,李善長最大的過錯是面對胡惟庸意圖謀反,選擇不報,兩邊押寶之舉。朱元璋處死功臣良將時是怎么樣的一個局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手下的文臣武將已然成為兩股黨派,一邊是淮西勛貴,一邊浙東派,本來兩派相爭并無不可。作為帝王的朱元璋可以用兩派相爭來互相制衡兩派,朱元璋可以更好的實施皇權(quán),可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打破了這個局面。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為了避免重蹈之前王朝的覆轍,而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黃太孫。我們都知道朱標一向仁政深受百官們心服,朱標又甚有威嚴完全可以壓制的住兩派,但是朱允炆贏弱難以服眾,朱元璋百年之后恐怕這些功臣威脅大明江山。
朱元璋為了大明基業(yè)才大肆處死一些功臣良將,在朱元璋和朱標在世之時,那些文臣武將所犯之錯并沒有處死他們的必要。只是后來朱允炆太過贏弱,朱元璋不得已才大肆處死功臣良將。朱元璋為何處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長我們經(jīng)過分析李善長所犯之錯和當時的局勢,朱元璋為何處死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已然清楚無比了。
其一,李善長位極人臣對皇太孫朱允炆是一大威脅,李善長雖是暮年但影響力仍然很大,宰相門生更是遍布天下,自己雖然沒有謀反之心,其地位卻有謀反的實力。
其二,李善長放不下權(quán)利,李善長在朱元璋眼里可是比肩蕭何的存在,雖然已是暮年并且告老還鄉(xiāng),李善長并沒有放下權(quán)利的渴望。李善長的高老對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長是韜晦之計。李善長已然是朱元璋心中的一大隱患,正所謂李善長成也智謀敗也智謀也。
其三,李善長有蕭何之能也是被處死的原因之一,提起李善長大家都會想到漢初蕭何,但李善長有蕭何之才,卻無蕭何之心。蕭何一心忠心于劉邦,忠心于大漢天下,而李善長不同,李善長可以為了權(quán)利改投他人,李善長的能力也是威脅明朝基業(yè)的存在。不管李善長是否是垂暮之年,李善長想保全其身是不可能的了。
其四,李善長雖無謀反之實,卻有謀反之心。李善長在得知胡惟庸意圖謀反之時,選擇隱忍不報,表面上是為了避免生靈涂炭,實則是兩頭押寶。李善長此舉正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已經(jīng)有了謀反之心。
李善長不管當時真心想法如何,李善長的地位、性格、所做之事,加上當時的局勢,李善長必死也。如同影視劇中那樣,李善長大罵藍玉,就算誰做帝王必然處死悍將藍玉,和他李善長。朱元璋可謂是真英雄,好父親,好君王,為了大明基業(yè)甘愿背負罵名,為了百姓整治貪官污吏,為了自己的子孫掃平一些威脅皇權(quán)的存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