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真的存在嗎?為什么有人質疑屈原是司馬遷杜撰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認知當中的端午節(jié),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而屈原這個愛國詩人的形象,早就已經(jīng)深入人心,可是如果這個時候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屈原其實在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都是司馬遷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你會怎么想?為什么會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究竟有什么證據(jù)?屈原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前言
這個懷疑由來已久。疑團主要有四:其一,清末的經(jīng)學大師廖平、民國的大學者胡適等人,發(fā)現(xiàn)在先秦的文獻都沒有“屈原”的記載,因此他們認為屈原是虛構。其二,最早提到屈原的文章是西漢賈誼寫的《吊屈原賦》,而且在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介紹了屈原生平后,“屈原”才橫空出世,為人熟知,以前一直默默無聞。其三,屈原愛國,受楚國人崇敬,敵國憑什么也要崇敬他,為他投粽子喂魚?其四,端午節(jié)起源于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和屈原八竿子打不著。針對對這些歷史疑點,我發(fā)表一下個人看法。
一.在先秦史籍中,為什么“屈原”沒有見諸記載?
我想,可能跟秦朝“焚書坑儒”事件有很大關系。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郡縣制”,要求按古制分封。遭到丞相李斯駁斥。秦始皇采納李斯言,下令焚燒 《秦記》 以外的列國史記。非博士官所職,天下人敢有。私藏《詩》《書》和百家言的人都到守尉那里一起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九族;官吏知情不報與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大刑勞役侍候。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可以保留。如果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可見,秦始皇為了凈化統(tǒng)一后六國人民的思想,維護秦王朝專治統(tǒng)治,已經(jīng)下定了決心要整頓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百家爭鳴導致思想混亂的社會局面。在秦始皇如此強大社會輿論壓力前,哪一個人敢冒殺頭示眾滅九族的風險去私藏書籍?
在此事件中,受害最大的當然是秦國以外的六國歷史文化。而且楚國又是六國中受害最重的。楚國歷來是南北民族矛盾制造者,是影響國家統(tǒng)一的絆腳石。南北矛盾由來已久,不僅在戰(zhàn)國,在周朝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否則周昭王怎么會葬身魚腹呢?
屈原作為反秦急先鋒,是秦國頭號通緝犯。為什么秦王派張儀到楚國用重金賄賂了靳尚和楚懷王寵姬鄭袖,離間楚懷王與屈原關系?說明屈原早就被秦國盯上了。不要說六國統(tǒng)一了,就是沒有統(tǒng)一時都恨不得挑撥楚懷王殺了他。屈原注定是要被秦國趕盡殺絕的。
屈原的詩文大多數(shù)都是憂國憂民,維護楚國利益的詩歌和言論。秦王怎么可能容忍屈原這樣狹隘的愛國思想留下來禍害自己統(tǒng)治?
可以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就是要焚像屈原這樣的狂熱愛國主義的詩書,坑就是要坑像屈原這樣的政治儒生。
所以,我認為在先秦史籍中沒有出現(xiàn)“屈原”的記載根本原因:一.屈原官位最高時只相當于部長級別(左徒),而且長時間被楚懷王疏遠不受重用,所以當時各國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記載本來也不多。二.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了焚書坑儒大清洗運動。像屈原這樣早就被秦國盯上的政治文人,即使有記載,也會被趕盡殺絕。焚書坑儒的鐵律實際上就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不信,你仔細看看秦始皇焚書內容就知道了。所以這樣看來,屈原不從史冊中滅跡,誰滅?
二、為什么屈原跟賈誼不是同一朝代人,司馬遷把他們拉到一起寫《屈原賈生列傳》不是歷史虛構?
許多人一看到屈原是戰(zhàn)國人,而賈誼是西漢人,就認為司馬遷把屈原與賈誼放在一起列傳,風馬牛不相及,懷疑司馬遷虛構造假。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賈誼為屈原作《賦》時離屈原死只有百余年。屈原(前340-278),賈誼(前200-168),屈原死后78年賈誼就出生了,出生在秦朝(前221-207)滅亡后沒幾年。這代人可以說對秦朝文字獄印象是有,但心情亢奮之時,發(fā)發(fā)牢騷,估計還是有可能的,畢竟不是秦朝統(tǒng)治嘛。
秦王焚書坑儒,人滅人,但天不滅人。就在屈原(前340-278)懷石投汨羅江死后百余年,歷史一幕又重演了。賈誼在朝廷主張變法,被反對派周勃,灌嬰等人污蔑陷害,遭孝文帝疏遠,貶為長沙王太傅。當他經(jīng)過湘水時,看到濤濤的江水,想起了自己境遇何不就像當年那個懷才不遇投江而死的屈原,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慷慨激昂的《吊屈原賦》。這才使得憂國憂民的屈原,涅槃重生。好人自有好報!
據(jù)《史記》記載: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
資料記載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35或145,死不詳。我認為前145更準確些。因為賈誼死為前168,按古代16年一代計算,孫子應該生于前136年。根據(jù)此段敘述語氣,司馬遷是把賈嘉當晚輩看。所以我認為司馬遷出生前145年好些。
這樣從時間上看,司馬遷與賈誼也沒有磨面的機會,更沒有私交。他對賈誼的個人情況了解大部分可能也是從其孫子賈嘉書信里得到的。因此司馬遷跟屈原和賈誼都沒有關系,把他們放在一起列傳,完全出于賈誼與屈原兩個出生年代相近,人物命運相同。他們同樣是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同樣是被奸人所害,不被重用,同樣是懷才不遇,郁悶而死。所以我認為司馬遷把屈原和賈誼兩個放一起列傳,實在適合不過了。
三、屈原愛國,受楚國人崇敬,投粽子喂魚,其他敵國憑什么也崇敬他?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屈原是楚國人,他憂國憂民,出生入死,一心想挽救國家于狂瀾,但始終不被楚王理解,直至國破人亡,含恨而死。楚國人崇敬他可以理解,但其他國家崇敬他似乎不可理解。
這個問題,只要放在歷史長河中看,就迎刃而解了。秦朝的統(tǒng)一可以簡單歸納為硬件設施的統(tǒng)一,而精神文化等軟件設施遠沒有統(tǒng)一,而這方面統(tǒng)一從漢朝才真正開始。
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吸收古今內外所有民族的文明成果,為其所用。
所以,秦朝不喜歡屈原愛國憂民思想,不代表其他朝代都不喜歡。歷史證明,一切無私為民的思想永遠是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燈塔,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永遠會被人民牢記!
四、端午節(jié)起源于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為什么八竿子照樣打得著?
風俗需要在民間和統(tǒng)治階層中間慢慢醞釀,淘汰掉其中各自認為消極的成分,留下共同認可的精華。所以,風俗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洗禮和沉淀的過程。比如“過年”風俗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定下來,歷時上千年,比”端午節(jié)”耗時更長。
所以,端午節(jié)起源于西晉,比傳說中的屈子時代要晚五百年,非常正常,不足為怪。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國的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內政,聯(lián)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這天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后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xiàn)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云、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xiàn)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蕩,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于自然現(xiàn)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tǒng)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fā)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司馬遷是怎樣評價屈原的?這與司馬遷本人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
關于司馬遷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議論部分都寄托著作者個人的政治幽憤在內,而以這兩段議論最突出。在司馬遷看來,他與屈原有著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土”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shù)十萬兵力連戰(zhàn)十余天,轉戰(zhàn)千余里,最后才因失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丑態(tài),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著奉觴上壽,現(xiàn)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說李陵的壞話,于是就想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立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辱。他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發(fā)憤寫出《離騷》一樣。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傳》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憤的原因。
答案:
(1)司馬遷認為屈原“正道直行”,忠貞為國,卻遭到誹謗和打擊這是極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終保持自己高尚的節(jié)操。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日月可鑒。
(2)司馬遷因李陵案而遭受宮刑,本想著為國分憂,卻被誤解。他的這個經(jīng)歷與屈原非常相似,因此,他寫屈原也是在寫自己,是在替自己表明心志。
VIP全場試卷免費下
?
更多本題試卷
?
漢代文人對屈原的評價述評
162閱讀
?
新課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每周一練試題A卷 附解析
650閱讀
?
司馬遷與屈原
8322閱讀
?
對屈原的評價
201閱讀
?
屈原真的存在嗎?為什么有人質疑屈原是司馬遷杜撰的?
258閱讀
?
2019-2020學年高中語文 專題四 第11課 屈原列傳講義 蘇教版選修《史記》選讀
189閱讀
?
《屈原列傳》學案
375閱讀
查看全部
題目
司馬遷是怎樣評價屈原的?這與司馬遷本人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系?
反饋
解析
解答
關于司馬遷的政治遭遇:
全文中的議論部分都寄托著作者個人的政治幽憤在內,而以這兩段議論最突出。在司馬遷看來,他與屈原有著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0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