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為您講述朱棣的故事。
在明成祖朱棣第三次討伐漠北歸來的時候,明成祖乘勢對兀良哈三衛(wèi)進行了圍剿。兀良哈部本來早已歸附,后來為蒙古本雅失里和阿魯臺所脅迫,也曾助韃靼擾邊。明成祖遣使往諭,兀良哈部急忙獻馬贖罪。但是,兀良哈部仍不時依附蒙古阿魯臺出沒于塞下,與蒙古部族沆瀣一氣,于是朱棣就要拿兀良哈出氣。
這次明朝大軍出師3個多月以來,一直無仗可打。閑來無事,朱棣就和身邊的人談論用兵之道。有一次,明成祖問諸將驅(qū)虜之策,諸將不敢妄語,自稱淺陋,“惟成算是命。明成祖真的大談起來,倒也頭頭是道:“兵法云,多算勝,少算不勝…波濤雖險,靡不獲濟。”
這些話,應該說反映了明成祖一貫的用兵思想。但在數(shù)十萬大軍遠征之時,和將領悠閑地談論這些,其中隱含著幾分尷尬。那么多大臣反對出師,自己不聽勸阻,動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結(jié)果卻無仗可打,明成祖的尷尬心情是可以想見的。
趁回師之機,明成祖選騎兵和步兵各數(shù)萬人,分五路前往,自己親自率領鄭亨、薛祿等從西邊邀擊。明朝大軍到達屈裂兒河,兀良哈部有數(shù)萬人往西逃,不少人陷于沼澤中。明成祖騎兵沖擊,斬首數(shù)百級。他們自相踐踏,死者無數(shù)。明成祖在高處瞭望,見其余眾又聚在一起,遂分左右翼進行夾擊,并命軍士持神機銃埋伏于叢林中,等敵人到近前時再發(fā)。
兀良哈部往左逃,左翼明軍馬上追擊。敵人到叢林處,又遭到神機銃的轟擊,死傷甚眾。明成祖又親自率騎兵追奔30余里,斬其頭目數(shù)十人。第二天,明成祖又命部下搜索余寇,捕獲甚多,各路將領紛紛前來報捷。這時,兀良哈部的人大都逃往山谷。一些老弱“皆詣軍門,俯仰待罪”,明成祖命令盡予釋放。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襲擊,良哈部沒有任何應戰(zhàn)的準備。明軍以雷霆萬鈞之勢,突然予以打擊,自然是大獲全勝了。諸將對這次大勝都頓首稱賀,明成祖只輕描淡寫地說:“用兵豈吾所得已哉!”就是說,這次北伐不是我是想打的,是蒙古人逼近騷擾而已,我是自衛(wèi)。所以就這樣,第三次北征也總算打了這么一仗。這話顯然是說給那些反對這次北征的人聽的。
從興安山以東到嫩江流域,南到長城,北到黑龍江和庫頁島,幾乎是整個東北(東北三省和東北外省)。松花江以東,是海西女真的故居。這個地方最初是成吉思汗分封給他的兄弟和侄子的。成吉思汗西征期間,他離開了大師穆華立,并授予他國王指揮這一地區(qū)。因此,當朱元璋要求朱棣帶人進攻東北時,這一地區(qū)的首領是穆華立的后裔那霸,當時他是國王。在沒有太多抵抗的情況下,他帶著20萬蒙古士兵向明軍投降。
趙厝是個很有權勢的人。他不僅善于撰寫文章,而且善于分析國家事務。趙措建議漢朝的景帝也這樣做。這本來是一個事關當前利益和未來利益的問題。為了漢朝的長治久安,漢朝的景帝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趙厝的方式。你認為趙厝只會說話嗎?當然不是。趙厝既然可以提議斬藩,自然有信心處理善后事宜。他知道漢朝的景帝有能力平息叛亂,所以必須斬封藩屬。
從元朝的角度來看,首先,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重稅和賦役使全世界人民痛苦不堪。二是社會矛盾突出,民族矛盾激化,元政府的殘酷統(tǒng)治使自己失去了民心。元軍內(nèi)部紛爭不斷,軍閥無暇顧及叛軍,這使得朱元璋家族在陳友良和張世誠南下后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凱闊帖木兒和博羅帖木兒在擔任左宗棠總理后的長期黨爭引起了公眾的憤怒,導致了朝廷和其他軍閥的攻擊。
任何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只要遇到溫和的中原之鄉(xiāng),就會很快腐化墮落!第一個與中原相連的是遼!在那些日子里,契丹人就像國王一樣。他們打算東西南北作戰(zhàn)。他們在西夏北宋時期并不是對手。蒙古草原也在遼國腳下!然后與北宋簽訂了禪源協(xié)議。通過協(xié)議,我們可以得到舊硬幣和絲綢。這樣,遼宋之間就有了一個世紀的和平。廖了解了漢族文化,享受了漢族人的生活。上層階級過著醉酒的生活。軍隊也失去了戰(zhàn)斗力和游牧民族勇敢的優(yōu)勢。
明永樂八年(1410年)至水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漠北蒙古的統(tǒng)治,曾經(jīng)御駕親征五次。
明成祖是因為漠北蒙古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故,才不得不御駕親征呢?這五次御駕親征的都隨心所愿了嗎?
明成祖朱棣北征的背景是什么呢?
在永樂初年,蒙古貴族由于意見上的分歧,導致了內(nèi)部互相殘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戰(zhàn)爭,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韃靼部居住在現(xiàn)在的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qū);瓦刺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生活在今老哈河(在內(nèi)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
這三個部之間經(jīng)?;ハ鄽垰?,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家常便飯,所以明朝的邊疆的安全,也是十分堪憂,經(jīng)常受到這三個部落的侵擾
。朱棣繼承了明太祖對待蒙古的政策,是很明智的,也是很靈活的。他一面與其通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
另一方面,明成祖對待蒙古貴族的侵擾,實行絕不妥協(xié),絕不姑息的態(tài)度,如果蒙古貴族無理侵擾,就給予迎頭痛擊。
由于韃靼部是三個部中最強盛的,本雅失里因仗著自己勢大,因此變得很驕做,把明朝也不放在眼里,對明朝十分的不友好。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派往韃靼的使臣郭驥被殺,朱棣見韃靼對明朝是這樣蠻橫,心中大怒,也是下定決心,決心征討韃。從此便引起了朱棣一次御駕親征蒙古的戰(zhàn)爭。
在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對征討蒙古做了充分的準備后,便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王聰作副手,王忠、李遠為參將,率精騎10萬北征靼。
丘福率兵臨行前,朱棣再三提醒丘福不要因自己的兵力強盛而輕敵。丘福一副惟命是從的樣子。
同年的八月,丘福率領明軍的鐵騎,氣勢如虹地出塞了,前鋒抵達臚胸河(今克魯倫河)南岸,不費吹灰之力,明軍便殲滅了韃靼的游兵,乘勝過河后,又意外的俘房了敵兵的一名官員。
丘福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他不顧諸將動阻,便輕易地相信了俘房的話,并且讓他作了明軍的向?qū)?,丘福不知這是本雅失里誘敵深入的計謀,孤軍深人,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導致全軍覆滅。
朱棣聽說丘福因不聽自己的勸告,而全軍覆沒,即痛心又后悔,但為時已晚,朱棣非常生氣,感覺本雅失里也太不自量力,朱棣決定給韃靼部落一點顏色看看,為了消除邊患,朱棣決定御駕親征。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萬大軍親征,并調(diào)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沿途每前行10天就存一批糧,以準備大軍回返時食用。待這一切準備完畢以后,朱棣便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漠北蒙古的御駕親征。
本雅失里聽說朱棣親率明軍大舉進攻,盡棄輻重牲畜,僅率七騎向西逃往瓦刺部。而太師阿魯臺則向東逃走。
朱棣打敗本雅失里后,便開始興兵進攻阿魯臺,這場戰(zhàn)役,朱棣是志在必得的,雙方在飛云壑和靜虜鎮(zhèn)(今哈拉哈河南岸)交戰(zhàn)。朱棣親率精騎沖鋒上陣,戰(zhàn)況空前的激烈,阿魯臺在對戰(zhàn)中墜馬,見大勢已去,他便逃遁而去。
朱棣乘勝追擊追擊,斬殺無數(shù)。就在明軍酣暢淋漓之際,由于明軍食糧已盡,朱棣只好下令停止進攻,勝利還師。這樣朱棣就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御駕親征。
經(jīng)過這次對韃靼強有力打擊之后,韃靼部向明朝稱臣,每年向明朝進貢馬匹。明朝也給予他們優(yōu)厚的賞賜,朱棣不計前嫌,還封阿魯臺為和寧王。
韃靼被明軍打敗后,瓦刺部逐漸強盛起來。瓦刺首領出兵殺了本雅失里后,并氣勢洶洶的一再聲稱要進攻韃靼。
阿魯臺知道自己現(xiàn)在是勢單力薄,不是瓦刺部落的對手,便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刺,為本雅失里報仇。
阿魯臺由于勢單力薄,便率兵奔至明長城附近。
而瓦刺部得寸進尺,不斷要挾明朝給他厚賞,見明朝遲遲沒有動作,并妄想占領明朝的寧夏、甘肅地區(qū),屯兵邊境,向漠南進逼。
明成祖朱棣審時度勢,一是為了滿足韃靼部的請求,另外更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朱棣決定第二次御駕親征親征瓦剌部。
在永樂十二年(144年)三月,朱率30萬大軍由京師出發(fā),并讓皇太孫隨行。四月,朱棣在興和(今河北張北)挙行了大規(guī)模閱兵式。
六月初,前鋒在 三 峽口(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擊敗了瓦刺部游兵。朱棣乘勢向西北方向進攻。
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明軍遭到了瓦刺軍的依山阻抗。朱棣分析了當前的形勢,立即做出了決斷,朱棣便以精騎引誘瓦刺軍離開山勢出戰(zhàn),另外部署神機炮及時炮擊,自己率鐵騎沖入敵陣,明軍士氣大增,一路勢如破竹,殺敵無數(shù),瓦刺軍潰敗。
朱棣順勢追擊,朱棣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對于瓦刺的進攻,迅速做出了英明的決斷,他分兵三路夾擊瓦刺軍的反撲,他親率一路精騎再次沖入敵陣,瓦刺軍再嘗敗績.
瓦刺部受到明軍的重創(chuàng),失去以前囂張的氣焰,此后多年不敢犯邊。
第二年,瓦刺也向明朝貢馬謝罪。
經(jīng)過數(shù)年的休養(yǎng)生息,韃靼部的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曾兩次乘瓦剌部被明重創(chuàng)之危擊敗瓦刺部。
阿魯臺賊心不該,重新舉起反叛明朝旗幟,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jié),并時常出沒塞下.騷擾劫掠。完全忘記了朱棣當年赦免之恩。
朱棣感覺阿魯臺會念及往日恩情,曾寫信勸止阿魯臺,但阿魯臺不聽勸告.依舊是我行我素。
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魯臺競大舉圍攻明朝北方重鎮(zhèn)興和,殺了明都指揮王祥。
朱棣見阿魯臺出爾反爾,朱棣決意第三次親征,決定打擊韃靼的侵擾活動,給阿魯臺長長記性。于是明成祖進行了第三次對蒙古的御駕親征。
永樂二十年(1422年)ニ月,朱棣率大車出征。三月,車駕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當大軍到達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阿魯臺聽說朱棣親征,便乘夜從興和逃跑,避而不戰(zhàn)。諸將請求追擊,朱棣下令暫不追擊。
五月,大軍過偏嶺(今河北沽源南),舉行了閱兵式。朱棣告諭兵將:“兵行猶水,求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
朱棣還親自作平虜曲,讓將士傳唱,鼓舞士氣,七月,大軍到達煞胡原.俘獲了阿魯臺的部屬,得知阿魯臺丟馬棄甲從闊灤海北逃。
朱棣怕重蹈丘福深入陷沒的覆撤,便下令停止追擊。
在回師途中,朱棣認為兀良哈部是阿魯臺的羽翼,所以選派步騎2萬,五路并進攻打兀良哈部。在軍隊到達屈裂兒河(今內(nèi)蒙古洪兒河上游支流)時,兀良哈部聽說明軍前來進攻,便倉皇西逃。朱棣指揮軍隊夾擊圍殲,大敗兀良哈部。
九月初,朱棣回到北京。
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阿魯臺以為明朝放松了警惕,決意率眾襲擾明朝邊境。
朱棣聽說阿魯臺又來侵犯,決定再次親征,八月初朱棣舉行宴會,宴請從征的五軍將領。隨后舉行閱兵式。朱棣進行了對蒙古的第四次御駕親征。
九月上旬,軍隊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北)時,阿魯臺的下屬阿失帖木兒率部眾降附。十月,明軍繼續(xù)北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前來投降。朱棣立即封他為忠勇王,賜名金忠,其他人都有封賞。十一月朱棣班師回京。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阿魯臺又出兵侵襲大同等地,朱決定第五次對蒙古的御駕親征。
忠男王金忠自降明后,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多次表示想出兵攻擊阿魯臺,愿作前鋒效力。
朱棣批準了他的請求。四月,在進軍的途中,朱棣命令金忠所部捕獲阿魯臺部屬,聽說阿魯臺早就逃走了,就分兵四處搜捕,也沒見到他們的蹤影。
朱棣見狀,便下令班師。
七月,在回師途中經(jīng)過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和林西北)的時候,朱棣在軍中病死。
明成祖朱棣對蒙古的五次親征,一次是瓦刺部,四次是韃靼部落的,朱棣興的是仁義之師,他出師的目的和明確,就是為了明朝邊疆的安全,而且在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上,也是很開明的,雖然阿魯臺出爾反爾。
明成祖不畏艱難險阻,每次御駕親征,都有所斬獲,有力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增強了各民族的安寧,惜就惜在,明成祖病亡的太早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