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宋朝的人到底有多幸福,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歷朝歷代中,要說軍事領域最慫的王朝,絕對非宋朝莫屬。因為從趙匡胤開始就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武將沒有太大的發(fā)展前途,所以很多人覺得宋朝還是去當個文官比較好。
其實要是這樣想你就大錯特錯了,宋朝軍隊的軍士的待遇是歷朝歷代中最好的。我說的待遇好類似于我們常說的鐵飯碗,編制內。也就是說你在軍隊里面老老實實的干到退休,國家給你各種優(yōu)惠政策加保障,保障你生活一輩子。這在封建王朝之中,宋朝算是做的最好的一個王朝。
宋朝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朝代,打仗時少不了的。這樣自然就造成了一大批殘疾的軍士。這些殘疾人沒辦法再上戰(zhàn)場,怎么辦呢?辦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留在軍營的后勤部門,做一些雜物,比如掃掃地,打打水之類的,活比較輕松,沒有生命危險。軍隊除了供給你吃喝之外還給你發(fā)正常俸祿的一半,這待遇相當不錯了。當你干到退休的年齡,軍隊會給你發(fā)安置費,除了安置費之外,還會給你和你的家庭發(fā)放耕地,牛等農(nóng)用的牲口和用具,并且給你的這塊地你可以不用交賦稅,種下的糧食都是自己的。不要小看這一塊地,在作為農(nóng)業(yè)大國的宋朝,有地就代表了有資產(chǎn),就不會被餓死。而且不用交賦稅,這讓其他人很羨慕。
這樣的情況下,當時宋朝人當兵的積極性是很高的,就像是今天考公務員一樣,激情四射。但是由于重文輕武的政策,軍隊難以得到真正的長足發(fā)展和正規(guī)化的訓練。在面對強敵的時候軍隊和將領難以協(xié)調,最后導致了后期南宋屈辱的歷史。不得不說,當兵還是去宋朝,至少比其他朝代的待遇好一些。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從古裝影視劇當中了解。但是,影視劇為了藝術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歷史面貌完全展現(xiàn)出來。尤其是,古人最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電視劇誤導。很多人估計還認為古人都穿綾羅綢緞,住高大上的房子,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隨時可以大魚大肉。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節(jié)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古人勞動場面
衣:平民老百姓的服飾?在我們的想象當中,古人穿的衣裳都像古裝劇當中男主角穿的那樣,都是衣冠楚楚,看上去很華麗。即便是路人甲衣服也是大袍襦裙,放在現(xiàn)在感覺也不賴??!其實,在古代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服飾,并沒有貴族所穿的衣服那么華麗。且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服飾和款式。
勞動人民
根據(jù)《中國全史》當中的說法:“農(nóng)民的服飾以束髻、穿草鞋和短袖長襦為特征。市民的常服以包發(fā)巾,加抹額、穿襜褕和束大帶為特征,廚役的服飾以扎帶、著褠、穿襦褲和戴小帽為特征,勞役人的服飾以束發(fā)、穿衫褲和加臂褠為特征?!?/strong>
無論貧賤富貴,古人的服飾款式都是差不多了。華夏民族固有服飾的特征是“交領右衽,頭戴冠冕”。古人服飾,分為“衣”和“裳(襦裙)”,衣和裳連在一起的叫作深衣,目前流行的改良漢服都屬于“深衣”。古代服飾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布料、顏色和頭上戴的冠不同。
先說布料,平民老百姓所穿的是布衣,也就是粗布衣服。布料屬于麻葛制品,老百姓家里都可以種麻,自己可以紡織。而貴族和有錢人的家庭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屬于絲織品。絲織品來源于蠶桑,民間雖然也養(yǎng)蠶繅(sāo)絲,但是織出來的絲帛主要是補貼家用,也是普通農(nóng)民的經(jīng)濟來源之一。所以,有錢人和窮人的穿著在布料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了。
其次是顏色,古代平民老百姓服飾用什么顏色呢?根據(jù)《禮記·玉藻》的記載:" 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朝服)不入公門。"什么意思呢?所謂的正色,就是“青、赤、黃、白、黑”五種富貴之色?!伴g色”是 “綠、紅、碧、紫、騮黃” 這五種顏色,被稱之為平民階級的顏色。比如,明朝的普通老百姓禮服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穿袍衫時,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的顏色,不能用大紅、鴉青或黃色。
再說頭上戴的冠,《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女子十五笄?!?/strong>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需要參加冠禮,戴禮帽。而女子到了十五歲,需要用簪子束發(fā)。普通老百姓,沒有加冠不戴禮帽,只戴頭巾,一般稱之為“幘(zé)”。
短褐
最后說一說,古代平民老百姓的勞動裝。古人一年四季不可能穿一件衣服,他們在夏天勞動可以不穿衣服,也可以挽袖袒胸,畢竟寬袍大袖在勞動的時候很不方便,但是在秋冬季節(jié)一般穿“短褐”。在唐沈既濟《枕中記》有一個小故事:“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于邸中,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開元七年(719年),一個叫呂翁的道士,獲得了神仙術。到邯鄲一客棧休息,見一少年盧生,穿著短褐,騎著小驢,將要下田勞動。盧生經(jīng)過客棧停下腳步進入客棧小憩,與呂翁共席而坐,席間談笑風生。只是盧生覺得自己衣裝敝褻,長吁短嘆,抱怨自己窮沒能出將入相,不過他說完以后就做了一個夢,也就是“黃粱一夢”這個成語的由來。
犢鼻裈
總之,“黃粱一夢”當中描寫了一個下地勞動的少年形象,“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古人下地勞動所穿的正是短褐(shù hè),用粗布做上衣,下面是褲子(貧窮人家穿還穿犢鼻裈,司馬相如曾在邛崍賣酒的時候就穿過),上衣的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頭上往往要裹頭巾。明朝楊士奇在 《漢江夜泛》中說:“短褐不掩脛,歲暮多苦寒?!?/strong>短褐遮不住膝蓋,一年到頭都寒冷,這就是古代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特點。
食:古代老百姓吃什么?我相信很多人聽說過五谷雜糧,所謂的“五谷”就是“稷(小米)、黍(黃米)、麥(小麥)、菽(豆)、麻(麻種子)”。此外,還有“六谷”之說,六谷多了稻(大米),主要是當時北方不產(chǎn)稻谷,稻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是后來才傳到北方的。
韓熙載夜宴圖
古代的肉食有“六牲(馬、牛、羊、豕、犬、雞)”根據(jù)《國語·楚語下》的說法:“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strong>在先秦時期,庶人(平民)不吃肉。在《禮記·王制》中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strong>古人平時殺牛、宰羊、屠狗,庶人平時不吃肉,一般在祭祀的時候才能吃肉。當然,這些規(guī)定在先秦時期很嚴格,到了秦漢以后,平民老百姓都能吃到肉。但是,牛還是在禁止宰殺的行列。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說:“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從漢朝開始,民間禁止殺牛,殺牛者死罪。到了唐朝雖然取消了殺牛死刑,但是殺牛要判一年徒刑。在《宋刑統(tǒng)》當中也規(guī)定:“諸故殺官私馬、牛,徒三年。”有人統(tǒng)計在《水滸傳》當中一共有48處描寫了吃牛肉的情節(jié),很顯然不靠譜。不過還有人分析說,《水滸傳》當中都是一群亡命之徒,藐視朝廷,他們吃牛肉,只能說他們不怕死。是的,在古代如果不怕死,還是可以去嘗試一下牛肉的味道。如果,不想死,還是老老實實的吃素吧!
既然不能吃牛肉,那么什么肉可以吃呢?在古代,貴族一般吃羊肉,羊肉被視為“美味珍饈”,所以“美”和“饈”字從“羊”。平民老百姓,肯定也吃不起羊肉。但是,吃得起狗肉和豬肉。比如樊噲就是屠狗的,張飛就是殺豬的,從他們的身份等級來看,平民老百姓能吃到狗肉和豬肉,不過到了唐朝吃狗肉不再流行。從《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當中就有描寫,范進的岳父就是一個賣豬肉的??梢?,明朝已經(jīng)流行吃豬肉了。
古人宴會
在古代吃不起肉,還是可以吃蔬菜,古代的蔬菜還是蠻多的。根據(jù)《中國文化史》的說法:“古代蔬菜見于記載的有葵、苴、荼、 芑、薺、菲、薇、韭菜、芹菜等,多是野生,有些已人工培植?!?/strong>在張騫沒有出使西域之前,我國的果蔬不是很豐富。不過也能吃到桃、梅、杏、棗、梨、海棠、香瓜、桑葚等本地水果。張騫出使西域以后,從西域帶回了豌豆、胡麻、無花果、甜瓜、西瓜、胡豆、綠豆、黃瓜、大蔥、胡蘿卜、胡蒜、胡桃等果蔬。漢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之后,能吃到南方的山姜、甘蔗、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橘等水果,據(jù)說有百余種。到了明代,引進了原產(chǎn)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紅薯)、西紅柿、馬鈴薯(土豆)、花生和辣椒,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關于佐料,我們要特別說一下,唐朝時期從西域引進了胡椒。到了明朝,從海外又引進了辣椒。據(jù)說辣椒最早是用于觀賞的,真正走上餐桌大概是清朝后期。云貴川地區(qū)的人將辣椒稱之為“海椒”,可能是由于鄭和下西洋從海上帶回來他老家云南昆明的,所以云貴川盛行吃辣,可能有這個原因。
除了胡椒和辣椒,古代的醬料其實蠻豐富的,據(jù)說周天子在用膳的時候饈有一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則一百二十甕(缸)。先秦時期的“醬”并非醬油,而是一種發(fā)酵佐料,比如豆瓣醬。平民老百姓家庭就鹽和油,古人吃的油,非植物油而是動物脂肪熬制的,稱之為“膏”。在《史記·貨殖傳》當中,雍伯就是靠賣油脂(油膏)掙到了千金。
陽燧
說了肉類、蔬菜和佐料,我們再說古代煮飯時的用具。先秦時期,一般家庭用三足“鍋”,其中一種叫鬲(lì),是用來煮飯,很多人也用“鼎”?!岸Α钡挠锰幒芏?,不僅僅可以用來裝食物,還可以用來煮肉、燒菜。在鐵鍋沒有出現(xiàn)之前,古人吃的食物,是煮、燉和烤(火炙)的。到了北宋時期,冶煉技術發(fā)達,到那時才有了現(xiàn)在煮飯和燒菜用的鐵鍋。
古人燒火做飯時沒有打火機和火柴,但是古代有兩種取火用具,一種是“陽燧”,一種是“火石”。根據(jù)《禮記·內則》的記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strong>其中,“金燧”因為從太陽取火,故又稱“陽燧”。陽燧是銅制的,形狀如凹凸鏡,向日照物取火。古人隨身攜帶著“木燧”,是一種木制的鉆火工具。而“石火”是一種礦石,一般是敲石取火,魏晉時始使用,唐時盛行。在李賀的《南園十三首》詩中就有:“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strong>這種古老的取火辦法,直到清朝還在使用,所以清代趙翼在《衰態(tài)》一詩中說:“燈前敲石火,飯后問朝餐?!?/strong>
估計很多人很好奇,古人一天吃多少次飯?從古籍的記載來看,最早的古人吃飯次數(shù)是一日兩餐,上午餐稱“饔”(yōnɡ),下午餐稱“飧”(sūn)。早在商代一日兩餐已約為成定俗,那時的記時法,稱上午7-9點為“大食”,下午15-17點為“小食” 。到了唐朝,在上午和下午兩餐的中間,多了一頓“點心”。據(jù)說,韓國將午飯還稱之為“點心”,很可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當然,在唐朝并沒有普及一日三餐,“點心”也只存在于貴族階級。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一個繁榮的朝代,所以唐朝以前的一日兩餐,在宋朝已經(jīng)變成了一日三餐,甚至一日四餐的情況都有。到了明清兩朝,一日三餐已經(jīng)成為定制,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改變。
在古代吃飯,還是有一些細節(jié)性的東西。比如,古人吃飯用的是 “箸(zhù)”。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筷子”叫法,源于明代。據(jù)說,現(xiàn)在日本的“筷子”還稱之為“箸”,可見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此外,先秦時期,每個月吃多少飯食,還有規(guī)定?!豆茏印睢分姓f:“男月食四石(按照秦漢度量衡,一石大約120斤,四石就是480斤),大女月食三石,吾子(小男小女)月食二石。”按理說一個成年人,一個月吃不了480斤。應該是說,一般家庭的成年男子一個月不會超出這種食用量。
古人織布
除了飯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還提到食鹽的使用數(shù)量:“終月(一個月),大男食鹽五升少半,大女食鹽三升少半,吾子食鹽二升少半?!?/strong>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食用鹽的使用也有規(guī)定。雖然說一個月吃不了幾升鹽,朝廷限制食鹽的用量,主要是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錢,到玄宗時一斗米值13錢,糧食在那時比較穩(wěn)定。而鹽呢,唐玄宗以前,鹽由戶部經(jīng)營,每斗鹽10錢。安史之亂后,朝廷財政緊縮,每斗出售價達到了111錢,是原來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鹽增加到了310錢,30年間,鹽價上漲30倍,可見鹽巴在古代是搶手貨。據(jù)說,黃巢就是鹽販子,他能聚集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為很多農(nóng)民需要鹽這種生活必需品。人民買不起鹽,吃不起飯,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說的是,古人吃飯時,還要喝酒,當然指的是有錢人吃飯時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國某些朝代還禁止私人買賣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買賣酒,由政府自設店專賣,“收利以助軍費”。唐朝時期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開始征收茶稅,并分三等征稅。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販茶葉滿了300斤,皆處以死刑。
古代人的真實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在古時候的科技不如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沒有電,沒有網(wǎng)絡,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每次都看到電視劇上那些穿越過去的人,都光鮮亮麗的,但是他們的真實的生活是那個樣子的嗎?現(xiàn)在就來看看吧。
一、講衛(wèi)生
在我們的祖先脫離了原始時代的時候,他們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講衛(wèi)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當時規(guī)定,必須是要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人才是一個有修養(yǎng)的文明人。在商朝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帝王就已經(jīng)用青銅做成的浴盆泡澡了,到秦代的時候,皇宮的浴室設備就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的設施差不多了,供水,供暖,排水,設施齊全。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洗發(fā)水,比你想象的可要早得多,在《左傳》中記載著人們用淘米水來洗頭發(fā)。而且在魏晉的時候還出現(xiàn)了一種用豆粉和藥合制而成的東西,既能夠去除身上的污垢,還能夠保護自己的皮膚呢。
而這些在宋代以前都是只有皇室才能夠享受到待遇,平民老百姓是根本接觸不到的?;始壹热灰筮@么干凈,自然也不會讓自己的大臣每天都臟兮兮的去上朝。從漢代的時候,就會讓官員每過五天的時間就讓他們回家洗一次澡,到了唐代的時候這個制度還存在著,但是似乎好多人都不會利用這個假期去洗澡,洗澡只是非常少數(shù)人的享受。
如果講衛(wèi)生那么就不得不提刷牙了。在隋唐時代,刷牙的習慣就開始在平民老百姓之間流傳開來了,但是工具卻是十分的簡陋,只是用濃茶、鹽水或者酒來漱漱口,然后用手指或者是較為柔軟的楊樹枝蘸點鹽就開始刷牙,要不就干脆從樹上摘一片嫩樹葉放到嘴里嚼上幾口,那就是當做天然的口香糖了。
我們真的應該感謝那些宋朝時期的人民,他們用馬尾巴毛和動物的骨頭制作成了最初的牙刷,將人們從最開始的拿手扣的原始方法解脫了出來。也正是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公共浴池,這樣也可以讓各行各業(yè),無論是高低貴賤,男女老少,只要花上幾個錢就可以享受各式各樣的服務項目了。從此以后講衛(wèi)生就終于只是貴族的特權變成了全民追求的體面的生活方式了。
二、讀書
在古代,人們都認為讀書是一種高尚的職業(yè),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夠飛黃騰達,只有讀書才能夠出人頭地,才能夠讓自己的祖上感到榮耀,那個時候讀書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主流觀念,所以那些讀書人在無論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之下任然喜歡著讀書,書不離手。
在古代的時候的施惠每次出門的時候都會帶著五車的竹簡在路途上的時候來閱讀,也不知道這一路是不是顛簸,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看得進去,不管是怎么樣吧,反正是樣子都做足了。后來他的這種做法被人們稱之為學識非常的豐富。
讀書人晚上的時候也會讀書,因為晚上的時候沒有回去打擾,雖然說古時候的照明跟現(xiàn)在比起來顯得太差了,但是他們還是會孜孜不倦的讀著書。
三、工作
古代的人們很少能夠感受到無聊,為什么呢?因為古人都是過著太陽出來就出去勞作,日落了就回去休息的生活,老百姓要承受著非常重的課稅和兵役,讓他們每天都會忙于生計。而那些富有的人們則是吃吃喝喝的一天就過去了,他們有著別人給他們干活,自己又不用出去干活,就吃喝玩樂。至于那些官員,好的官員則是幫著皇帝分擔壓力,幫著皇帝處理政治事務,而那些不好的官員則是就是出去逛青樓,去附庸風雅,談情說愛。
四、夜生活
其實夜生活在古代的時候是到唐宋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以前的朝代都害怕有人趁著夜晚出來鬧事,就頒布法令,讓人們晚上都不準出來,于是在唐宋以前的朝代人們夜生活幾乎就是為零的。
到了唐代的時候,文化快速的發(fā)展起來,經(jīng)濟也穩(wěn)定了起來,隨著國際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不斷交流,人們的思想也是開始變得十分的開放了,可以說生活在唐代時候的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是頗高的,有著良好的物質基礎,每天晚上還有許多的娛樂活動。
在唐朝時期的那些達官貴族們是非常喜歡在晚上舉辦宴會的,這種宴會出了可以滿足他們的口腹之欲以外,還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友誼,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相當多的美味佳肴,但是當時的人們還是非常的喜歡喝酒的。在酒席上人們還會時常參與一些助興的小游戲,比如說劃拳、行酒令、投壺等等。
幾杯烈酒下肚以后,宴會的主人就會拿出一些寶貝來,讓宴會上的諸位賓客來欣賞,來評價,這樣又能滿足主人的虛榮心,還能夠增長眼光和才識,一番欣賞以后,雙方進行相互吹捧一番,然后哈哈大笑以后,就開始欣賞歌舞。
因為人的肚子的容量肯定是有限的,喝酒吃東西肯定一會兒就不行了,能夠讓人不惜玩一通宵,就是因為還有美女歌舞助興。當然這種聚會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達不到的,這是達官貴族才會有的揮霍。
而那些平民老百姓則是在青樓里面小聚,其實青樓并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淫亂不堪的,青樓的女子大部分都是非常有才情的,經(jīng)常能夠那些文人一起彈琴畫畫,能夠對弈賦詩的,而不是出賣自己的身體來討取生活的那種女子。
古代的文人在逛青樓的時候還會和那些煙花女子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有的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人生知己,還有的會私定終身。在宋代經(jīng)常流連于煙花之地最為出名的莫過于柳永,據(jù)說他去世的時候都沒有錢來棺材,還是他在青樓的那些紅顏知己出錢湊齊的給他買棺材,然后把他埋葬的。
在青樓的人們會聽個小曲,最為出名的莫過于白居易晚上去乘船游玩,結果遇到花船,聽了一個彈琵琶的小姑娘彈奏了一曲,還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梢娫诠糯臅r候,人們最喜歡的夜生活消遣方式是看歌舞了,說的庸俗一點就是看美女。
而那些沒有地位的女子則晚上也不會有那么好的機會出來游玩,只有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出出門,那么她們的晚上干什么呢?宮里的女子大部分都是湊在一起吟詩作賦,或者是彈琴作畫,而那些平民老百姓的則沒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尤其是那些老公出去打仗的,不僅要自己獨守空房,還要為自己的丈夫做衣服,她們要連夜為自己的丈夫縫制可以御寒的衣服,她們含著淚為自己的丈夫做衣服,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能不能活著回來再見自己一次,或者也不知道衣服寄過去以后,他們有沒有機會穿得上。
其實古時候的人民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過的多么好,也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過的多么壞,那些達官貴族們則是過得非常有趣,各種美女,各種喝酒,各種游戲,各種吟詩作賦,而那些平民老百姓則是過得比較慘,因為他們要承擔十分重的課稅和兵役,他們要忙著種田,他們要忙著自己能夠活下去,所以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玩耍。
所以古代的人們的真實生活是這個樣子的,達官貴族過得十分愜意,而那些平民老百姓則是過得十分悲慘。所以這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是非常有著警戒意義,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過得多么愜意,也許有的人還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穿不上衣服。我們不能只讓自己享樂,在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需求以后,我們也要嘗試著回報社會,也要幫助那些還吃不上飯、喝不到水、穿不上衣服的貧苦人民,幫助他們也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現(xiàn)在真的是非常的幸福,如果你要是生活在古代的話,生在一個達官貴族家里還好,你要是生活在一個貧苦人民的家中,那可就慘了。所以我們生活在現(xiàn)在要感謝那些人們,感謝那些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工作者,感謝那些默默守衛(wèi)著邊疆的無名英雄們,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有了現(xiàn)在幸福的生活,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是因為他們我們才能夠每天和自己最愛的人生活在一起,這世界哪里有那么多的安好,還不是有人將黑暗和傷害擋在了外面。
也許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們可以提出意見來,進行改正,但是一味的謾罵就是不對了,這會讓那些保護我們的人寒心,失去了他們,我們就不會有現(xiàn)在這么美好的生活了,我們可能生活的還不如古代的那些平民老百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3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蕭統(tǒng)是怎么死的是誰害死了他
下一篇: 馬超威震天下,劉備為什么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