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壽陽公主的梅花妝,為什么會流行起來?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一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屎罅糁吹脦讜r,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壽陽公主是南朝時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傳說黃歷正月初七這天,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下,殿前有幾棵臘梅樹,有幾朵梅花飄下來了,其中一朵輕柔地打著旋兒,落到壽陽公主的額頭上。壽陽公主她醒來之后,對額頭上的梅花渾然不覺,頂著它走來走去。宮女們笑著上來幫她摘掉花瓣,但是公主的額頭上已經印上了花痕,就像投影上去一樣,栩栩如生,洗也洗不掉,三天后,才漸漸淡了。
宮女們覺得額頭上裝飾幾朵梅花花瓣,更顯嬌俏,也學著在額頭上粘花瓣。這種妝就成了宮廷日妝。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叫做“梅花妝”。
由于臘梅有季節(jié)性,不能經常保持,于是,女子們便想方設法采集其他黃色花粉,而后做成涂飾粉料代替臘梅,以便長期使用。大家把這種粉料稱為“花黃”。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梅花妝”不久便流傳到了民間,很快受到女孩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富有大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爭相仿效。
在當時,人們都認為不貼花黃,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上兩頰畫成各種花紋成為少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裝飾。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變這種貼黃的裝飾,別作一番打扮。同時,“黃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jié)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還說明這姑娘心靈美好,品德高尚。這樣,“黃花閨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了。
“梅花妝”后來有所發(fā)展,不只是黃色,還有紅色綠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動物形,比如小鳥小魚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還有紙片、玉片、干花片、魚鱗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異錄》上說:“后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薄盎ㄗ印本褪琴N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貼在額上,比金片更輕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漸漸不貼花鈿了,但后來只要形容艷妝或精致的妝容,就用“梅花妝”一詞。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其實北朝時期貼花黃之風俗比南朝劉宋要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梅花妝”為什么會流行起來?
壽陽公主是宋武帝的女兒,這個“宋”是六朝(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的那個“宋”。六朝的社會審美就是喜歡綺靡之風,衣裙多繁復裝飾,甚至織進金線。金、翠、紅是主色調,頭飾和衣飾是搭配的。在這樣的艷妝之下,寡淡著一張臉顯然很不協(xié)調,所以社會審美迅速認可了在面部也貼金描翠的方式。隋唐兩代延續(xù)了這種審美,特別是唐代,貼花鈿的風氣很強勁。花鈿變得很大只,一張臉甚至貼好幾片——大約唐代女子的臉胖大,不多貼些顯得太空曠。到了宋代,女子的服裝色彩漸漸素淡,“梅花妝”就漸漸消失了。
這其實有動物的求偶特征。大凡動物,面部都有對稱的花紋。六朝以來直到唐代,女子的求偶環(huán)境比較寬松,特別是未婚女子,貼上花鈿,等于在臉上寫了征婚啟事。盡管沒有明文規(guī)定說已婚女子不可以貼花,但只有“黃花閨女”,才可以貼黃花,成為約定俗成。
到了晚唐,面部貼花似乎越來越紅火,而且是以翡翠玉片(一說翠鳥羽毛)為主——“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翠鈿貼靨輕如笑,玉鳳雕釵裊欲飛”。玉片是有點重量的,用米飯粘肯定不行,勞作出汗還會掉下來,很麻煩,容易讓人分神。唐李復言《續(xù)玄怪錄·定婚店》里說,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閑處,未嘗暫去”。可見貼花鈿的膠粘性很強,用的是方便的“呵膠”——刷在貼花背面,呵口氣就有了黏性,比貼郵票還方便。呵膠是用魚鰾搗熬制成,叫魚鰾膠,粘家具木器都不成問題,貼在臉上對皮膚也沒傷害(還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呢),用熱水泡一下就自行脫落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8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