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晉”?春秋因此進入戰(zhàn)國時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晉國自文公開創(chuàng)霸業(yè),襄公繼業(yè),一躍成為春秋強國。但是,襄公死后,晉國中衰,實力一度不及楚國,雖有悼公復霸,而悼公早亡,晉國始終達不到文襄之時的強盛。追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公族專權,正因此,才導致了最后的“三家分晉”。
晉國的公族并非是指的其姬姓王室成員分支,而是指的其國內(nèi)掌權的大臣以及其衍生的龐大家族,這在其他諸侯國中是非常罕見的。原因就是晉獻公“驪姬之亂”后,晉國直系血脈的諸公子被屠殺殆盡,原來執(zhí)政的晉國的宗室貴族突然勢微,以后國家的權柄落入執(zhí)政的大臣手中,造成后來許多的權臣及家族尾大不掉,逐漸成為國家的隱患。
到春秋中期時,齊桓公死去,齊國內(nèi)亂,中原霸權的爭奪落入了晉、楚的激烈角逐中。晉文公為了與楚國爭霸,從親信中選出了代表性人物作為卿大夫參政,以彌補晉國宗室成員衰微的現(xiàn)狀,這些人的家族之后就發(fā)展成為了公族勢力,我們稱他們?yōu)闀x國的“諸卿”。他們在行政時作為晉國君主以下最高行政長官,而在作戰(zhàn)時則是晉國軍隊中上、中、下三軍的最高統(tǒng)帥(正、副統(tǒng)帥),這種制度有點類似于清代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軍政合一。所以說,晉國公族的興衰貫穿著整個晉國的進程,而晉國的霸業(yè)又離不開公族的支持,所以說晉的霸業(yè)實際上是公族的霸業(yè)。
晉文公重用狐偃、趙衰、先軫、魏犨等人,使得這些人的家族逐漸發(fā)展起來。在晉文公時期,晉國國內(nèi)以狐氏、趙氏、先氏等人的家族最為得勢。而文公死后,晉國歷經(jīng)襄公、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平公多代國君,晉國的國力日漸強大,而國君的權利卻越來越小,公族的權利越來越大。而晉國國內(nèi)的原先多家公族勢力也在演變,在興衰更替后逐漸變成了趙氏、魏氏、韓氏、智氏、中行氏、范氏,這6家就是春秋末年,執(zhí)掌晉國國力的六卿。晉國的大部分權力和土地都在這六卿手中,比晉國國君的權力還要大,土地也更多。
到了晉出公十七年的時候,智氏的勢力最大,智伯甚至擁有決定誰來當晉國的國君的權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瑤執(zhí)政時期,智瑤剛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這三家便是韓、趙、魏。
由于韓、魏實力較弱,只好屈服于智瑤,只有趙沒有同意交出土地。因此,智瑤便聯(lián)合韓、魏攻打趙。智瑤是一個很聰明的君主,只不過因為性格的因素,最終導致了失敗。攻打趙氏,他提出用水攻的辦法,將晉水引入晉陽城,晉陽城危亡之時,趙氏暗中聯(lián)系了韓、魏,希望一起滅掉智氏。韓、魏害怕智瑤以后攻打自己,便答應了和趙氏結(jié)盟,結(jié)果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攻打智氏,智氏滅亡,土地被這三家瓜分。于是,韓、趙、魏便成為了強大的氏族,封地面積直接暴漲,它們被人們稱作“三晉”。
土地擴張以后,三晉不滿足于現(xiàn)狀,繼續(xù)蠶食晉國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了韓、趙、魏三家為獨立于晉國的諸侯國,給了三家名正言順的諸侯國身份,也間接允許了他們瓜分晉國。
公元前376年,三家廢除了晉國國君,最終晉國被三家瓜分殆盡。三家分晉是春秋時期晉國卿族逐漸削弱以至取代公室的一個特例,是中國古代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zhàn)國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99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