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皇帝普遍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偶然還是必然?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從古至今,沒有哪個皇帝不希望長命百歲、江山永固的。然而,終究難逃黃土一抔。人們對于那些歷朝歷代過于英年早逝的皇帝們,還是寄予了不少關注與同情,就如東漢皇帝們普遍都比他們的皇后短命,仿佛歷史疑云,引發(fā)人們猜想。
公元25年,劉秀登基,史稱東漢,與西漢合稱大漢王朝。就國力而言,東西漢相差不大,就人口壽命來看,平均在29歲左右。
然而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連27歲都不足,其中夭折和非正常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一,但是東漢皇后的平均壽命卻在40歲開外,究竟是必然還是偶然?與其說是令人費解,不如探究一下這背后的深層原因。
封建君主繼承思想,導致皇位選擇局限
東漢共傳8世14帝,平均壽命只有26. 71歲,除嬰帝劉懿外,生卒可考的有13位。其中,劉秀、劉協(xié)、劉莊三位帝王分別為63歲、53歲、47歲。
另有4位皇帝死于30到39歲之間,2位死于20到29歲之間,其它4位皇帝最慘,20歲未到便魂歸西天了,相較之下63歲的劉秀還屬高齡了。
雖然東漢皇帝短命,但皇后卻很長壽,19位皇后中生卒可考的有8位,平均年齡40.75歲,比皇帝長壽14.04歲。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皇位繼承制度,在萬世一系,子孫沿襲的思想基礎上,使儲君選擇都集中在嫡系皇親范圍內。
未滿弱冠之年,便被推舉到皇位之上的幼帝并不少見,東漢王朝是首當其沖的代表,超過9位皇帝即位時未滿16歲。封建君主繼承思想,導致皇位選擇局限,是東漢喜立幼帝的原因之一。
皇室生活驕奢淫逸,幼帝過早生育,醫(yī)療水平受限
封建時期,歷代皇帝均是三宮六院,嬪妃無數。但東漢由于幼主居多,身體尚在發(fā)育中,便過早大婚,過度縱欲,子嗣夭折者屢見不鮮,能夠存活下來的,多也是孱弱體質。
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引述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tǒng)的論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
文中還從病理病因上進行了具體解釋:“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币庵高^度沉迷享樂,生下身體羸弱的后代,后子亦重復這種荒淫放縱的生活,再過早生下先天不足的子女。
此外,東漢的三級醫(yī)療體系依次是中央、專門、地方,以中央太醫(yī)院為首,代表東漢最高醫(yī)療水平,卻也是差強人意的。
居然醫(yī)術和巫術還在并用,在治療疾病這種嚴肅的問題上,仍存在各種迷信行為與冒險的機會主義,同時,還有明顯的等級差別與管理漏洞,這些都是東漢皇帝短命的因素之一。
“主少母壯、后宮干政”政治格局,帶來無窮后患
西漢時期皇后地位逐漸走向正統(tǒng),先帝亡故,幼子即位,成為皇太后的皇后便可充當監(jiān)護人,垂簾聽政,權力無異于與皇帝,結果造成外戚干政、宦官專權等重大隱患。
據《后漢書·皇后紀》記載,和帝與皇后鄧綏育后劉勝、劉隆兩位皇子。和帝死后,鄧綏以劉勝體弱多病為由,廢長立幼,立劉隆為帝。
劉隆夭折后12歲的劉祜登基,自和帝屢次出現(xiàn)歷史上絕無僅有“主少母壯”的政治格局,一太后兩立幼帝,干政足足16年。
由于權力催化下,皇后“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以此達到長期霸占權柄,掌控朝政的目的。鄧綏只是其中代表之一。
先帝早逝,太后挺幼主,獨攬大權,引來朝堂不滿,為平衡權力,太后只好向娘家求助,以及依賴向宮內心腹,造成重用外戚與宦臣的局勢,各方勢力經過激烈角逐,前任太后不幸失勢,新任太后臨朝,仍重蹈覆轍。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權斗爭從未停息,就像一個無解的死循環(huán)。正是這些原因,東漢多幼帝,幼帝多早亡,皇后多當政,多比皇帝長長壽,看似偶然,卻是必然的。
從漢桓帝之后,家族基因已向好發(fā)展,桓靈二帝的祖輩和后代壽命已經較長了,他倆短壽純屬是自己縱欲過度,但即使是這樣,漢桓帝也活到36歲,漢靈帝33歲,這比不荒 淫的漢和帝的27歲強很多了。
自漢明帝后,家族基因應該是有問題的,明帝九個兒子有五個短壽,漢和帝一脈更是斷絕。漢安帝雖然是因為瘟疫染病,要不然能多活幾年,但是他的兒子活到30歲,孫子更是3歲就夭折,漢安帝的父親也是30歲便去世,說明漢安帝一脈的基因還是沒能向好發(fā)展。
到了桓帝靈帝一脈,可以說靠著自然選擇,他們已經具備了長壽的潛質,至少不會英年早逝,前提是自己不作。漢靈帝是漢桓帝的侄子,因為漢桓帝只有女兒,沒有兒子,所以漢靈帝即位。他們父輩的年齡都無記載,往上追溯,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劉開,也就是漢桓帝的爺爺。劉開是漢和帝的弟弟,漢章帝的第六個兒子。
雖然沒有記載劉開的出生年份,但好在有去世的年份,漢和帝是老四,漢章帝有八個兒子,就是說劉開比漢和帝稍微小幾歲,要比漢章帝去世的年份早幾年出生,因為后面還有弟弟出生。按照這個區(qū)間,劉開應該活到了50歲。并且劉開有16個兒子,足見他身體不錯。漢桓帝也不是沒孩子,有三個女兒,生育能力正常,只是因為沒兒子才由侄子繼承。漢少帝和漢獻帝都是靈帝的兒子,少帝被逼自 盡,這個不算壽終正寢。而漢獻帝可是活了54歲。
就是說劉開這一脈身體還是不錯的,也正因如此,其后人才熬到了有繼承皇位的一天,可以說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桓靈二帝不好好珍惜向好的基因,二人都縱欲過度,使得東漢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壬辰,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三十一。?在《資治通鑒》中,對漢章帝劉炟(音如達)的死,只有寥寥幾字。
漢章帝是東漢第三位皇帝,與其父漢明帝共創(chuàng)?明章之治?,這是東漢最盛期。蹊蹺的是,父子二人均猝死。漢明帝壽48歲,還說得過去;漢章帝向來健康,壽僅31歲,史料亦不載所患何病。
漢章帝開啟了東漢皇朝的?短命模式?,接下來的漢和帝劉肇只活了27歲,漢殤帝劉隆8個月,漢安帝劉祜32歲,漢順帝劉保30歲,漢沖帝劉炳3歲,漢質帝劉纘9歲,漢桓帝劉志36歲,漢靈帝劉宏33歲
戰(zhàn)國時,人們視百歲為壽命極限,中壽為60歲;西漢時,《淮南子》認為?凡人中壽七十歲?,多了10歲;到東漢《太平經》,則提出?人壽八十歲為度,霸壽以六十歲為度,仵壽五十歲為度?,又降了10歲。從時代的健康水準看,東漢明顯低于西漢。
皇帝早逝,繼位者年幼,只好依靠外戚;而外戚專權,皇帝又難坐穩(wěn)龍椅。東漢落入怪圈中。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以洛陽為都,皇宮分南宮和北宮,漢章帝一直住在北宮,去世前幾年(史料未記具體時間),突然搬到南宮,這很可能是導致他猝死的關鍵原因。
漢明帝像
太子幼通帝王術
公元57年3月,漢光武帝病逝,太子劉莊(本名劉陽,因陽字太常見,難避龍諱,遂改名)繼位,即漢明帝。
《后漢書》稱劉莊?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但他能上位,最主要原因是他的母親陰麗華擠掉郭皇后,自己當上皇后。
漢光武帝大力推進?度田制?(即核查天下戶口,重新丈量土地,確保稅收,抑制兼并),見上奏稱?河南、南陽不可問?,大怒。此時劉莊才12歲,指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體現(xiàn)出超越年齡的老辣。
光武帝雖是漢景帝遠親,但少年時身份低微,靠大族支持才奪取天下,所以?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劉莊頗通帝王術,善于平衡各種力量。在對待名將馬援上,可見端倪。
馬援先祖是名將趙奢,趙奢本嬴姓馬服氏,因是趙國人,故稱趙奢,后代皆姓馬。
漢武帝為抑豪強,遷地方大戶入關,馬家從邯鄲到了扶風(今屬陜西省寶雞市),因家族成員參與陷害戾太子案,差點被滅族,直到王莽時才翻身。
王莽敗亡后,馬援投奔隗囂。當時公孫述占有西蜀,隗囂占有隴西,光武帝占有中原。馬援主張倒向光武帝,隗囂不同意,馬援便投奔光武帝。
初期光武帝不信任馬援,只安排了個閑職。隗囂倒向公孫述后,光武帝率軍征討。馬援熟悉西北地形,深知隗囂作戰(zhàn)方略,光武帝不得不重用他。
馬家靠女再得寵
馬援本是文臣,從建武十一年(35)獨自領兵后,14年間降服諸羌,平定隴西,南征交趾,北御匈奴。他表示?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聽上去很豪邁,卻讓漢光武帝極為不爽。
光武帝登基后,致力于?退功臣而進文吏?,鄧禹、耿弇、耿純、吳漢等刻意遠離軍事,馬援卻在62歲時依然請求出戰(zhàn)。光武帝勉強答應,卻派馬武、耿舒給他當副將。馬援與馬武、耿舒不和,人所共知,光武帝此舉用意甚明。
馬援病死在前線,在馬武、耿舒的讒言下,光武帝大怒,立刻取消了馬援的新息侯爵位。
馬家是關中大族,為緩和關系,光武帝收馬援的小女兒給太子劉莊當貴人,其時年僅13歲。馬貴人極聰慧,入宮后全力侍奉劉莊的母親陰麗華。陰家作為外戚,勢力有限,也愿以馬家為奧援。
光武帝去世后,在陰麗華堅決要求下,漢明帝立馬貴人為皇后。漢明帝可能不喜歡馬皇后,后者入宮28年,未有子嗣。漢代姐妹、親戚同時入宮的情況很常見,馬皇后與外甥女賈貴人可能也是同時入宮的,賈貴人生下劉炟,被馬皇后收為養(yǎng)子,子以母貴,即后來的漢章帝。
一直到繼位,劉炟都不知道自己非馬皇后親生,對她感情極深,一直視馬家為親族。馬皇后為人謙和,有文采,上位后,對馬家親戚約束較多。按慣例,后族可封侯,但馬皇后屢屢推辭,舉世皆稱馬皇后之賢。
馬皇后謙退,可能有忌憚漢明帝的因素。
滿城劉勝墓中放置食物的庫房
皇帝親手打大臣
《后漢書》稱漢明帝?性偏察,好以耳目隱發(fā)為明?。
漢明帝上朝聽政,公卿?皆長跪言?,他還創(chuàng)造了?撲罰?制度,當堂毆打官員,?九卿皆鞭杖?。一次對郎官藥崧發(fā)火,竟親自執(zhí)杖,藥崧嚇得躲到床下,漢明帝喝令他出來,藥崧說:?天子穆穆,諸侯煌煌,從沒聽說皇帝親自打人的。?
光武帝死時,封王就藩的皇子們回洛陽,葬禮上與漢明帝同坐,言語失禮,這讓漢明帝深受刺激。后楚王劉英謀反,漢明帝大肆株連,?坐死徙者以千數?。
永平十七年(74),漢明帝把班固、賈逵等人找來,給他們看《史記?秦始皇本紀》,問司馬遷的贊語是否正確。班固立刻意識到,司馬遷對秦朝略有肯定,讓漢明帝不滿,馬上表態(tài),認為不妥。漢明帝為此下詔:?(司馬遷)微文刺譏,貶損當世,非誼士也。司馬相如頌述功德,言封禪事,忠臣效也。?意思是,司馬相如比司馬遷好。
不久,班固仿司馬相如的《封禪文》,寫了《典引》,以?光揚大漢,軼聲前代?。并在《漢書?敘傳》中寫道:?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以百王。?意思是,寫《漢書》是為頌揚漢朝,與《史記》不同。在《漢書?秦紀論》中,班固全盤否定秦朝,還譏諷司馬遷、賈誼的議論?不通時變?。
漢明帝接納馬皇后,因當時政壇上南陽派、竇家、馬家三足鼎立,竇、馬出自西北,水火不容。漢明帝想提拔馬家打竇家,馬皇后偏不入局。
東漢為何瘟疫多
公元75年9月,漢明帝猝死,年僅48歲??紤]到他父親光武帝有高血壓,漢明帝又比較好色,活到成年的兒子便有9人,且秋季溫差大,易引發(fā)猝死。
時人?視明帝若胡亥之慘?,但光武帝時,人口僅2100.8萬,漢明帝去世時,已達3412.5萬,還是有一定業(yè)績。
漢明帝的?嚴切之政?徹底壓制了外戚,但也留下兩大爭議話題。
一是?禁民二業(yè)?,不允許人們從事與農耕無關的事。西漢商品經濟發(fā)達,東漢卻出現(xiàn)持續(xù)通脹,許多地區(qū)甚至不再使用貨幣,退回到?以貨易貨?的原始狀態(tài)。
二是支持佛教。漢明帝稱夜夢金人,渾身放光,在宮殿上空飛行。大臣說,這個金人就是佛,明帝便派使者西行求法。學者韓偉提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禁不得祠?,?不得?應是佛陀的音譯,可見佛教至遲在秦朝已傳入中原,漢明帝不禁佛,可能是為宣揚自身權力的合法性。
東漢皇室壽命短,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比較突出。漢明帝的9個兒子大多短壽,除六子劉衍(壽54歲)外,可能都沒活到40歲。
一方面,東漢中期氣候突然變冷。東漢初,洛陽還能種柑橘,到曹操時,已不結果實。氣溫下降造成瘟疫流行,當時中醫(yī)的應對辦法不多。
另一方面,洛陽超過百萬人,城市管理能力卻沒跟上。許多貧民死后,無人收尸,引發(fā)疫病傳播,此外當時處死犯人需?棄市?,不許收尸,也是一個傳染源。
還有一點不容忽略,東漢時洛陽地震頻發(fā),大震后常有大疫。
皇室有個壞習慣
西漢御醫(yī)由兩部分組成:太常太醫(yī)主治百官之病,少府太醫(yī)主治宮廷之病。到了東漢,二者合并,統(tǒng)一歸少府管。
機構合并后,專業(yè)度卻沒提升。東漢少府太醫(yī)的最高負責人是太醫(yī)令,屬高官,下設官醫(yī)、中宮藥長、嘗藥監(jiān)等職位,后二者都由宦官擔任。在東漢宮廷醫(yī)生中,還有一部分是巫醫(yī),可見當時醫(yī)療水平不高。
漢朝皇室有一個不衛(wèi)生的壞習慣,即喜食老鼠肉。
食鼠歷史源遠流長,在安陽殷墟中,便發(fā)現(xiàn)了大量鼠骨。老鼠攜帶50多種寄生蟲,可能給食用者帶來巨大傷害,如制成臘肉,相對安全,但周代人更喜鮮鼠肉,甚至稱它為璞(玉的一種)。
在漢景帝墓中,代表御廚的藏坑中發(fā)現(xiàn)了鼠骨,此外,越王墓、湖南沅陵虎溪山漢墓、長沙馬王堆等漢墓中,都發(fā)現(xiàn)了鼠骨。特別是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耳室陶甕中有巖松鼠、社鼠、黃鼬之骨,他的妻子竇綰墓中陶壺,也有鼠骨。
學者董志翹發(fā)現(xiàn),在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這樣的一個?藥方?:?取彘魚,燔而冶 ;□□、薪(辛)夷、甘草各與(鼢)鼠等,皆合撓,取三指最(撮)一,入溫酒一(杯)中而飲之。?老鼠甚至還入了藥。
這種奇特的食俗,加上氣候劇變,醫(yī)療水平不高,東漢皇室成員早夭應不意外。老鼠生活環(huán)境骯臟,是否有毒,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將鼠肉放入菜單,給下毒創(chuàng)造了機會。
講馬援故事的連環(huán)畫《馬革裹尸》插圖
皇帝搬家有講究
西漢初期,皇宮保衛(wèi)體系承襲秦制,分三層:外圍由負責京師安全的中尉統(tǒng)領,中間由保護皇城的衛(wèi)尉統(tǒng)領,最里層由郎中令統(tǒng)領。
漢武帝時,認為這種防護體系外重內輕,遂將外圍改名執(zhí)金吾,下設8校尉,以分權;將郎衛(wèi)合并,郎中令改名光祿勛,護衛(wèi)人數增加到千人;內禁則交給少府,增設黃門、中黃門、佽飛等職,都是宦官。
到東漢時,皇宮內?悉用宦者?,士人非詔不得入內,成了獨立王國。漢光武帝住在南宮,并在那里去世,漢明帝則遷到北宮。南宮、北宮只隔一條街,但皇太后、皇后都住在南宮。入駐北宮后,漢明帝對外戚大開殺戒,竇氏家族、陰氏家族等均遭重創(chuàng)。
馬皇后雖不同意馬家親戚封侯,但允許他們掌握禁軍。漢明帝去世后,漢章帝意識到?嚴猛之政?激化了各級矛盾,且登基后,旱災、牛疫、地震、蝗蟲不斷,不得不?每事務于寬厚?,對漢明帝重點打擊的外戚也給予優(yōu)待,給馬防等三人封侯,還主動搬回南宮。
漢章帝的皇后即竇氏,竇氏家族自西漢起便不斷出皇后?;啬蠈m后,加上馬皇后去世,竇、馬之爭結果分明馬家紛紛因罪罷侯,一支遠遷西涼,到東漢末期,馬騰、馬超以軍功立足,一支則成文學世家,以經學家馬融為代表。
漢明帝居南宮后,基本被竇氏掌控,外界難知詳情。他英年早逝后,竇氏獲利最大,竇氏家族后來還暗殺過幾位東漢皇帝。漢明帝是不是被暗殺,史料無載。考慮到東漢疫情甚于歷代,病死也有可能。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皇帝一直都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存在。對于后世人而言,皇帝是高貴的、是神秘的,所以一直以來關于古代皇帝的話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他們的文治武功、他們的歷史功過、甚至包括他們的身世經歷和私人生活都能成為后世人熱議的話題。
其實、皇帝這一職業(yè)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光鮮亮麗,作為一個朝代的皇帝他們面對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一旦社會動亂、他們又不可避免的會成為眾矢之的,在一些爭權奪位的政治斗爭中、皇帝也往往會成為無辜的犧牲品。所以古代皇帝的壽命普遍都不長。
明朝皇帝除了多奇葩這個特點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是公認的壽命比較短的一群皇帝。但如果真要縱向比較的話,漢朝皇帝、尤其是東漢的皇帝才是壽命最短的一群皇帝。我們先看看下邊的這張表。
東漢共享國祚196年,前后出現(xiàn)了14位皇帝,其實準確點說應該是13位皇帝,因為后世一般都不承認東漢前少帝劉懿的皇帝身份。在這十三位皇帝中有10個沒有活過35歲,把他們的年齡平均一下、只有25歲不到,要知道在東漢時期、成年男性的平均壽命達到了35歲左右,那么東漢皇帝擁有絕對優(yōu)質的生活水平,為什么平均年齡跟當時的全國平均年齡還差了一截呢?仔細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皇帝面對的是整個國家、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自然要比一般人高了很多,再加上他們整日養(yǎng)尊處優(yōu)缺乏鍛煉,長此以往、身體上就會跟不上節(jié)奏和狀態(tài),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
其次、其實這一點還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原因的,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是很多人羨慕的,整日面對這么多的美女妃嬪,結果可想而知。
第三個原因可能跟東漢特殊的政治狀態(tài)有關。我們都知道漢朝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后宮干政、外戚專權最為嚴重的時期,后宮的女人們不管是有孩子沒孩子的都變著法的想過把獨掌大權的癮,一旦這些皇后或者妃嬪成功上位了,就肯定會想法設法的把自己的娘家人也好、把自己的老相好也罷都提拔起來,一來二去、皇帝就被架空成了傀儡?;实垡蚕胝茩嘌?、在沒有實權的情況下、稍微一反抗不是被廢黜、就是被這些外戚下黑手整死,活不久也是正常情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