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用文言文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起發(fā)起的新文化運動,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刊登都是采用新式標點符號的白話文。從此之后,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使用白話。而古書上的記載,留下的歷史,基本上都是文言文,不管是人物對話也好,還是事情的記載,都是文言文,那么問題來了。古代人平時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
答案肯定不是的,古人說話與現(xiàn)在說話其實區(qū)別不大,最多是一些現(xiàn)代的詞語古代沒有罷了,哪怕是朝堂之上的大官雖然在廟堂之上侃侃而談,引經(jīng)據(jù)典,但他們在私下交流也是說的大白話。古代人們受教育率很低,十個人里有一次認字的就不錯了,一百個人里只有三四個“先生”,老百姓不懂文言文,說的都是方言型白話文,為了能使的朝廷的政令不出現(xiàn)誤解,官員們都是用一種通用的口音來當作官話和官腔,類似于現(xiàn)在的普通話。
所以古人說的話也是白話,也就是說一套寫一套。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朱批:“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苯o封疆大吏年羹堯的朱批:“朕實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夠上對天地神明,爾用心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的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下的抗倭令:“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笔遣皇怯行╇y以置信?
要知道文言文的發(fā)明,是伴隨著書寫文字而出現(xiàn)的,對于那時候的人來說,書寫是用來記錄口語,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其他人,或者是自己心目中的神靈,這么重要的事情,自然會用一些比較重要的不容易損壞的書寫載體,那么這個成本就上去了,所以中國人發(fā)明了文言文這個東西,是在表達清楚含義的前提下,對口語進行省略變形。要注意文言文的發(fā)明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一點點堆積而成,在時代上要比文字慢一點,但不會慢太多。
同時文言文的出現(xiàn)也可能是由于發(fā)聲器官進化不到位。語音出現(xiàn)在文字之前,實際中你會發(fā)現(xiàn)有這個音但不一定能對應著字。由此推斷,字是從語音里脫胎出來的。早期發(fā)聲器官進化不到位,能使用的音節(jié)比較少,所以對應的字少。音節(jié)發(fā)音比較模糊,所以一個字會對應很多個意思。再一個就是審美的需要。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翻譯成白話就沒有了詩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意境,這畫面,必須用文言文。
另外古人最早是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后來是把文字書寫在竹簡上。龜甲、竹簡等作為文字的載體,不僅原材料貴重而且制作復雜,因此必須將松散的口語大白話凝煉成以單字詞為主的文言文,目的是在有限的書寫空間里用最少的字詞盡量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容。不過,即使是古人的白話,在我們?nèi)缃褚琅f是不太懂的,因為白話文是一直變化的,沒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啊,要想了解古人,還是要學好文言文。
首先我要糾正下大家的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古代人都在說文言文這一個誤區(qū),因為這個東西是很多人都理解成這個樣子的。
? ? ?其實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古代人并不是都在說文言文。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和表達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一樣。我們現(xiàn)在寫作文用的語氣跟我們說話時候用的語氣并不是很像。
? ? ?所以說同樣我們也可以充分的意識到古代人的文言文僅僅是一種書面語言,古代人說話還是相當正常。
? ? ?因為中國古代文言文通常是在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書生之間傳遞的,大部分的平民是沒有文化的。大部分的平民連大字都不識,怎么可能說出來特別寓意的文字呢。
? ? ?中國古代將讀書人奉為圣賢之人。所以說中國古代人還是比較推崇文化人,這一說的。而且有些階級在中國古代是非常低下的。
? ? ?在官僚主義社會中。指有關這一類的人能夠接觸到或者是寫一些深刻的東西,一般的平民,我們將它稱之為白丁。他們一般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即使接觸到了也看不懂。
? ? ? 而且古代的封建機制的等級制度非常的嚴重。參加科考的學生也有具體的要求。比如捕快這一階級的子女不能參加高考,因為捕快在封建機制中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叛國之罪的子女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還有商人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
? ? ? 所以說在官僚機制的封建體制中呢,只有一些讀書人和官員才能夠接觸到一些寫的文字類的東西,而平民那是接觸不到這些東西的。
? ? ?如果說一個人連這種東西都接觸不到那么他們怎么可能會讓文言文的方式說話?而且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僅僅只有在官僚之中才能,聽得懂。
? ? ? 我覺得文言文就是用來區(qū)別讀書人官僚和平民之間的區(qū)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誤區(qū),覺得古代人都是像文言文里說的那樣說話的,我覺得那樣說是不正確的。
? ?
? ?
古人說的也是白話,也就是說一套寫一套。
比如雍正就特別愛用白話寫朱批,給封疆大吏年羹堯的朱批,朕實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上對天地神明,爾用愛我之處,朕皆都體會得到,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明太祖朱元璋下的抗倭令,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水滸傳里面就像有大量的口語:明明有好酒,為何不賣于俺吃,惹得灑家性起,一把火燒了你這鳥店。
擴展資料:
我們現(xiàn)在的中原話就和古代不一樣,由于時間的推移,人員的變遷,古時的中原話和現(xiàn)在的閩南話、客家話有相近的地方,因為這是有根據(jù)的(電視上的語言學家曾經(jīng)講過),大概在唐朝和宋朝的時候,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和出于政治的需要,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把大量的中原人遷往南方。
就是現(xiàn)在福建、廣東等地(當時中原人比較多),客家人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到南方的,福建的地理相對比較封閉,所以能保留下來當時的語言信息,客家人生活的環(huán)境也比較封閉,所以說這兩種語言有代表性。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國方言
其實古人聊天和現(xiàn)代并無太大差別,大部分采用的是白話文,文言文是作為一種寫作語言,書寫體的存在,要是古代說話都用文言文,聽的人辛苦,說的人也不容易啊。
日??谡Z交流據(jù)說在先秦的時候,日常生之中,還是大部分采用文言文對話,算是言文合一的時期。但是隨著是時間的流逝,人們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為了讓對方知道自己所要表達的意識,更加方便明白,便把言語的使用日漸白話化,形成了日常交流使用的簡單化語言。這種言語表達簡單,意思明白,幾乎一下子就在全國范圍內(nèi)形成日常交流模式,到了漢代的時候,普通百姓閱讀文言文就已經(jīng)需要有批注才行了,后來的朝代更是把這種便于交流的言語延續(xù)下來,在唐宋時期留下來的詩詞之中,還能找到白話文的存在,包括后期一些皇帝也很喜歡用白話文發(fā)圣旨。
文言文作為書寫載體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以前言文合一,后來用了白話文,怎么還很多文章的書還還是用文言文呢?其實呢,在紙還沒有出來的時代,需要刻進竹簡之中,當然是越簡潔越好了,后來造紙術出來,成本太高,為了節(jié)省成本,就延續(xù)使用了文言文。這是一個原因,當然還有一個,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口語的特點,本來就不同的口音,古有?三里不同音?之說,如果寫成白話,不同地區(qū)的人可能會看不懂,只能繼續(xù)使用文言文。而且日??谡Z發(fā)展變化較大,也比較適用于寫作,有可能會造成口語變化之后,后人看不懂前人文章的事情。
自秦后兩千年來,時代變遷,但是作為文字記錄的文言文,我們依舊能看懂,這就是中華文明的閃光點,形成自我一體的固定寫作方式,貫通古今,我們先人是不是很厲害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4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說曹髦的死毫無意義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 曹睿為什么要賜死他的母親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