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配的忠心,讓他面北而死,曹操都為他嘆息。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guān)內(nèi)容。
在三國時期,天下出現(xiàn)了不少忠貞仁義的人。要知道有這樣的性格,有時候能夠成就一個人,就像是關(guān)云長。當然了有時候也能毀掉一個人,就比如我們今天所講的審配。
審配這個人從小就是一個忠烈的人,別人都不敢在這樣的事情上和他開玩笑。又因為他太正直了,導(dǎo)致了他被人重用只能做一個小官。后來袁紹成為一方的霸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審配的才能,就開始把他當做心腹任用。后來袁紹讓審配管理軍務(wù),并且去攻打曹操。當兩方的人馬對峙的時候,正好有一個人犯了法被審配給關(guān)起來了。這個人后來逃跑了去投奔了曹操,他知道袁紹軍隊的弱點在哪里,于是在聽到幫助下曹操打贏了這場仗。就連審配的兒子都被敵人給抓走了,這時候就有很多人認為審配現(xiàn)在的權(quán)利這么大,又有強大的家族做支撐,他的兒子又被人抓走了,他一定會產(chǎn)生反叛的心思。
袁紹也考慮到了審配會反叛自己的可能,于是就準備找一個人替代他的職位。這時候正好軍中有一個和他不和睦的護軍,袁紹就詢問他對這事情怎么看??墒沁@個人卻覺得審配這個人喜歡拿自己和古人相比較,性子剛烈忠貞。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家人在敵人的手上,就產(chǎn)生不該有的心思的。袁紹就納悶在這種時候,這個和審配關(guān)系不好的竟然不順著自己說話。這個人看出了他的不解,就勸說以前他們兩個人是因為私事鬧矛盾,但在大事上是不能胡亂攀咬的。袁紹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不再提這件事情。不過由于這件事情的發(fā)生,審配和這位護軍的關(guān)系竟然有了改善。
當袁紹死了之后,很多人都愿意擁護他的大兒子繼承他的位置??墒沁@大兒子素來不喜歡這些像審配一樣忠義的人,和審配關(guān)系不錯的人害怕袁紹的大兒子會加害他。所以就把袁紹的遺言篡改了,扶持了他的另一個兒子登位。這件事情被袁紹的大兒子知道后就想自立,可是軍中的人不愿意給他兵馬。于是他一生氣,就把那位和審配關(guān)系不錯的護軍殺死了。
后來審配的侄子叛變了,他為曹操的兵馬打開了城門,審配也被曹操活捉了。當他被帶到敵軍的營帳里面的時候,有人用鞭子抽打他的頭,還說他這次死定了,可是他絲毫也不害怕。這時候曹操問他知不知道城門是誰幫他打開了。他說不知道。曹操告訴他,就是他的親侄子辦的事情。他心里十分憤怒,沒想到自己的侄子竟然會背叛主公。
曹操其實是不想殺他的,可是無奈他對袁紹太忠心了。當曹操問他為什么在城里面留這么多箭的時候,他只是說當看到曹操,就恨自己留的箭少。他一直都不向曹操屈服,曹操只能把他殺了。在臨死之前,他對行刑的人提出了一個要求。他希望讓自己向北面跪?qū)χ八?,只因為他的主公就在北面端坐著?/p>
這件事情要從袁紹開始說起。
袁紹的主要謀士包括田豐、沮授、審配、逢紀、郭圖、許攸、辛評辛毗兄弟等,袁紹身死之時,袁紹軍中最具影響力的兩人:田豐下獄被殺、沮授戰(zhàn)敗被擒,略過不提,許攸本不受重用,又投靠了曹操,同樣不提。當時軍中的最重量級人物就成了審配(在之前沮授受猜疑被貶的時候,袁紹已經(jīng)將2/3的兵權(quán)從沮授手中收回,轉(zhuǎn)授給了審配和淳于瓊。之后沮授被擒,淳于瓊在烏巢被殺,審配自然就成為了軍中權(quán)力第一人)。而逢紀之前為了推到政治宿敵田豐,已經(jīng)在政治上倒向了審配(注:此處為本人猜測)。因此,這兩人是有條件可以矯詔立袁尚為嗣。
至于為什么立袁尚為嗣,也要從袁紹開始說起。袁紹極為寵愛袁尚,據(jù)史書記載,素有廢譚立尚之心。但是可能是因為袁紹自己覺得自己壽命還長,同時他本身又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所以一直只有言論而沒有行為。但是可以想象得到,他肯定是詢問過他身邊的重要謀士,比如審配、比如逢紀。那么很有可能兩個人已經(jīng)表達過了對袁尚的認同,而事實上袁尚的才能也確實要比袁譚更突出。袁譚對于這種事情不可能一無所知,那么自然會形成相對立的政治派別。在袁紹死亡之前,袁譚派和袁尚派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在無形中形成了。
現(xiàn)在的問題是,袁紹突然死亡,沒有留下遺言。如果審配和逢紀迎立袁譚的話,很可能遭到袁譚的政治報復(fù)和打擊,就算不受打擊,也再難以和之前就靠向袁譚的郭圖、辛氏兄弟競爭。因此,干脆矯詔立袁尚為嗣,這樣也可以將實力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里。至于袁家的結(jié)局,那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至于審配為什么寧死不降,這個應(yīng)該跟忠心無關(guān),跟個人性格有關(guān)。
根據(jù)歷史記載來判斷,審配應(yīng)該是一個多才無德、剛愎自用的人,這樣的人在遭遇毀滅性的政治失敗,選擇死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順便補充說明一下當時情況:
袁紹非常寵愛袁尚,因此袁尚應(yīng)該是在中軍行走。袁譚深為長子則應(yīng)該是統(tǒng)兵在外。審配和逢紀屬于袁紹不能或缺的謀士和指揮官,肯定是在中軍帳前。
而郭圖和辛氏兄弟則是袁紹特意派給袁譚的幕僚參謀。這既符合各個政治派別的利益,也直接導(dǎo)致了袁氏兄弟的最后分裂。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chuàng)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云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勛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莫屬。
荀字文若,豫州潁川人。永漢元年(189年)舉孝廉,任守宮令,即為皇帝掌握筆墨、紙張的那類小官。因董卓專權(quán)棄官歸家,又以潁川是四面受敵之地,勸鄉(xiāng)里人離開故土。荀自身到了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但預(yù)料袁“終不能成大事”(《三國志?魏書十?荀傳》),于初平二年(191年)毅然轉(zhuǎn)投曹操。曹操將他比作張良,時年29歲的荀自此最早投奔曹操的頂尖謀士。當然,資歷并不等于功績,而且就出謀劃策來說,荀的名頭也不如郭嘉、荀攸響亮。陳壽稱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魏書十?荀傳》)。既如此,何以將荀推上功勛榜的首席?
二是拚袁紹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言辭驕慢,令其大怒。荀閱信后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nèi)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yīng)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如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德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能為!”(《三國志?魏書十?荀傳》)一席話令曹操心結(jié)頓消,確立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心理準備。荀還提出先取呂布的步驟,從而為官渡之戰(zhàn)掃平了障礙。建安四年(199年),圍繞是否抗袁問題,曹營又展開一場辯論,孔融等人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恐怕難以擊敗。荀指出:“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zhàn)而禽也?!保ā度龂?魏書十?荀傳》)而一切皆如荀所料。
三是緩設(shè)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勸說他恢復(fù)古時所設(shè)置的九州,從而控制更廣闊的區(qū)域。荀認為,這將使全國驚駭,許多人擔憂會被逐個剝奪地盤,天下就不易圖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復(fù)舊日京都,然后南征荊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議恢復(fù)古制,這才是國家的長久利益。曹操于是擱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為曹操組合了征戰(zhàn)南北的智庫群體。荀虛懷若谷,極善于舉薦人才。
他先推薦戲志才,使之成為曹操很得力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后,曹操給荀寫信稱:“自志才之后,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于是舉薦郭嘉。由于荀一般在后方調(diào)度,曹操此前還曾問他誰可替代隨軍謀劃,荀推薦了荀攸、鐘繇。建安十年(205年),河東叛亂,曹操又讓荀舉薦賢才。荀稱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yīng)變”(《傅子》)。杜畿果然成功平亂,并廣施仁政,頗具政聲。據(jù)《后漢書》所載:“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鐘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碑斒菚r,群雄并起,群雄之爭即人才之爭??梢哉f,荀所舉之人,其價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試想劉備因得諸葛亮輔佐,局面為之大變。荀攸、郭嘉、司馬懿與諸葛亮均是同等級的人物。倘若沒有荀攸、郭嘉用謀,曹操與袁紹的角力鹿死誰手,真難以預(yù)料??梢姡鲗Σ芪汗δ笱?。
第三,荀為曹操穩(wěn)固了賴以立足的后方陣地。
長期以來,荀“居中持重”(《三國志?魏書十?荀傳》),有隨曹操出征,而調(diào)度后方軍國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蕭何之于劉邦。興平元年(194年),時任兗州牧的曹操東征陶謙,委任荀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叛,并暗中迎接呂布。呂布到達后,張邈遣人告訴荀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保ā度龂?魏書十?荀傳》)大家都很疑惑,荀則料定張邈叛變,速布置防備。豫州刺史郭貢率幾萬兵馬來到城下,有人說他與呂布同謀,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面見荀,前來援助的夏侯認為不宜冒險,但荀推測郭貢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勸說。郭貢見其毫無懼色,認為鄄城不易攻下,便帶兵離去。荀又派程昱勸說范、東阿兩縣,終于為曹操保全了三城??梢哉f,也在危難之際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興平二年(195年),曹操獲悉徐州牧陶謙去世,欲乘機奪取徐州。荀勸阻道:“昔高祖保關(guān)中,光武據(jù)河內(nèi),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yè)?!保ā度龂?魏書十?荀傳》)為此建議曹操也穩(wěn)固兗州,收獲已成熟的麥子,積蓄糧谷,徹底戰(zhàn)勝呂布。若現(xiàn)在攻打徐州,呂布將乘虛侵擾,就會失去兗州,以致無安身之地。曹操采納其意見,儲存糧秣,積蓄實力,不久大敗呂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又建議對關(guān)中將帥施恩布德,以騰出手來對付袁紹。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勝利后打算南擊劉表。荀認為應(yīng)乘袁紹兵敗勢窮時加以平定,假如現(xiàn)今遠征長江漢水,萬一袁紹收集殘余,趁虛攻擊背后,大事就完了。曹操納其策,遂揮師北進。待徹底掃滅袁紹殘余后,荀于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議曹操出其不意攻擊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速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8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