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科舉沒有之前是怎么選拔人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東漢末年,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边@首民謠說的是什么意思呢?這還要從我國秦漢時期的選官制度說起。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就廢除了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世卿世祿”制度。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已經(jīng)建立起了有系統(tǒng)的官吏任免制度,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1975年發(fā)現(xiàn)的云夢睡虎地秦墓,在死者的身邊堆放著許多束竹簡,上面抄錄了不少秦國的法律,而其中就有《置吏律》和《除吏律》,也就是任命和免除官吏職務的法律。
秦國(朝)的時候,任命一名官吏需要怎樣的條件呢?最基本的有三條:首先家里要有錢。當初韓信還沒投奔項羽楚軍與秦朝為敵的時候,在家里游蕩,就是因為他是個沒錢沒勢的普通百姓,不能被推薦做個小吏。其次要會寫字,熟知法律。不管你相信不相信,隸書這種文字樣式居然就是秦代的獄吏發(fā)明的。據(jù)說他們要寫的文書太多,容不得他們慢吞吞地用高貴典雅、字形繁復規(guī)整的篆書來寫,所以就發(fā)明了這種在當時算做“簡化字”的隸書寫法。
再者就是至少要十七歲以上,才有擔任官吏的資格?!段韭伞飞蠈懙妹髅靼装祝簩W童十七歲以上、會寫“諷箍書”九千字才能為官。這些當然只是做官的最起碼的條件。具備了這些條件,才有可能被“推擇”。
接下去的漢朝,在初期也基本上按照這個標準和辦法來選擇各級官吏。但是逐漸地就發(fā)現(xiàn),這個辦法好是好,可是在吸引人才方面,還不夠廣泛。畢竟除了懂法律、會寫字的辦事人員之外,國家還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才能的人才啊。于是,在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就下了一條“求賢詔”,要求各地推選“賢士大夫”。文帝的時候,又開始實行舉“賢良”、舉“孝廉”,不過還沒形成一條固定的制度。等到漢武帝的時候,一套新的選官制度才算基本成形了。
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漢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十月,武帝下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武帝親自對這些人進行了以古今治國之道為主題的策問,應對的人有一百多名。著名的學者董仲舒,就是在這次策問中被武帝賞識,任命他做江都相。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正式詔令全國,命全國各地郡國各舉孝廉一人。
通過察舉和征辟措施,西漢武帝時期朝廷上真是人才輩出,濟濟一堂。儒雅者,有公孫弘、董仲舒、倪寬;篤行者,有石建、石慶;直言不諱者,有汲黯和卜式;推舉賢能者,有韓安國、鄭當時;趙禹、張湯為之制定法律,司馬遷、司馬相如則都有一支生花妙筆;滑稽人物有東方朔、枚皋,應策答對有嚴助、朱買臣;唐都、落下閱精于歷數(shù),李延年精于音律;桑弘羊是理財高手,張騫、蘇武成為出使的英雄;大將有衛(wèi)青、霍去病,臨終受命還有霍光和金日碑……
到了東漢,仍然沿用“察舉”和“征辟”的選官制度。順帝時候,更是下了一道詔書:“郡國舉孝廉者,限制年齡在四十歲以上;儒生要通章句,文吏要能夠?qū)懽嗾?,才能應選。如果其中有出類拔萃的特別優(yōu)秀人才,像顏淵、子奇那樣的人,可以不受年紀的限制。”除了上面所舉的宗資辟除范滂為功曹的例子,還有比如安帝建光元年(前121年),下令讓公卿及以下至郡國守相等各舉有道之士一名;大將軍鄧鷺曾辟除弘農(nóng)楊震為自己的幕府,后逐漸升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司徒、太尉等職;而汝南太守王龔,以袁閥為功曹,又辟召陳蕃等為屬吏——這位陳蕃,少年時就懷抱“大丈夫當掃天下”的志向,后來官至太尉,與宦官勢力斗爭到死。
然而東漢時候,“察舉”和“征辟”制度的弊端也顯露出來了。一方面,有好名好事之徒鉆這一制度的空子,為自己博取聲譽。例如有一個叫樊英的南陽人隱居在壺山,年輕的時候就以學問品行聞名于海內(nèi)了。這樣的人才如何能不舉薦,不征召呢?州郡前后來禮請他,他不應召;公卿分別以賢良、方正、有道等名目舉薦他,他不去。就連安帝專門賜策書召他,他也不前往。
順帝即位以后,又一次派使者帶著策書、禮品,前去禮聘,樊英推說自己病得很重了,還是不肯赴京。這樣高尚的人,皇帝都征辟不到,怎么能表明皇帝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順帝下詔把郡縣長官罵了一通,讓地方上套上馬車,務必把這位如此有名的人士送上京來。到了京城,甚至用轎子把樊英抬到了皇帝面前,樊英仍是借口有病,不愿就職?;噬嫌谑桥商t(yī)為他看病,每月送上美酒。又專門為他設了高壇,讓公車令為他開路,尚書給他領路,皇上賜給他幾、杖,待以師傅之禮,賜他高官。
這位樊英果真有什么過人之處嗎?天下引頸而待。結(jié)果他給皇帝出的幾個主意都平平,讓傾慕他名聲的人們大為失望??墒峭ㄟ^這幾招,樊英無疑已經(jīng)名利雙收。另一方面,這兩項選官制度都必須經(jīng)過推薦的程序,而當朝綱廢弛、奸人當?shù)赖臅r候,他們所舉、所征、所召的人與他們只能是一丘之貉,使朝廷和地方上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他們哪管有沒有真才實學,是不是真正的國家棟梁呢?他們所舉薦的“秀才”(即“茂才”),連字都不識;舉薦的“孝廉”,根本都不贍養(yǎng)自己的父親。所謂的“寒素清白”,其實貪污枉法,殘暴百姓,什么都做得出;所謂的名將呢,干脆連殺雞都害怕,哪有什么膽子去迎敵打仗?
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xiàn)了在文章開頭引用的那首民謠,對當時的黑暗政治進行了淋漓的揭露。順帝不是下過一道限制“孝廉”年齡的詔書嗎?可是時間一長,郡國守、相根本不把這條限制放在眼里。有一次,廣陵郡推薦了一名孝廉名叫徐淑,年未滿四十。長官詰問他,他大言不慚地回答說:“詔書上不是說像顏回、子奇那樣的奇才,不受年紀限制嗎?”尚書令左雄在一旁冷眼旁觀,這時冷冷地冒出一句:“當初顏回聞一知十,孝廉你又聞一知幾呢?”
等到東漢末年,社會政治日益腐敗,又爆發(fā)了規(guī)模巨大的黃巾軍起義,東漢政府名存實亡,“察舉”和“征辟”也不可能執(zhí)行下去了。
西周時期的玄關用人制度是世卿世祿制度,這個制度的好處就是官一直做著,老子是什么級別的,兒子就什么級別的,這樣子子孫孫一直延續(xù)下去了。當然也有壞處,就是別人就不用想晉升了!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軍功爵制度,利用軍功擔任官職,之前看到的戰(zhàn)神白起就是利用軍功授予的爵位,非常能夠調(diào)動人的積極性,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提升許多沒有爵位的士兵,壞處就是只是片面依靠軍事,當然,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決定的。
之后就是秦漢時期,之初就是沿用軍功爵制度,之后的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察舉制和征辟制度。察舉制是地方向中央推舉人才,原則一般是孝廉和才能。征辟制度則是中央向地方征召人才,類似于現(xiàn)在的公務員考試。
東漢時期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就是按照門第出身進行選拔官員,這個類似于西周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也是有一點點區(qū)別的。就是分為上中下三等,上中下又分為上中下,這就是九品,沒有辦法!
南北朝時期,實行的是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比九品中正制度還要厲害,因為這個是將出身進行固定化,設置了籍譜。這樣就實現(xiàn)了身份的等級認定。壞處就是依然是世卿世祿制度的變種,導致士族和庶族的矛盾激化。
這就是唐朝之前的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一個字一個字的回答的,希望能幫到你!
然而,宣布將檢查制度作為高級官員的選拔和分配方法是在漢文帝劉恒階段進行的。漢文帝劉恒繼位后的第二年,他下令舉賢正能直言不諱。在漢武帝階段,檢查和舉報制度進一步完善??偟膩碚f,一方面加強了儒家思想在推薦人才中的影響力,創(chuàng)造了儒家思想的標準。此外,調(diào)查的形式明確包括道德修養(yǎng)、大學問題、法案和智慧。
漢代的檢查制度主要包括四個過程。首先,皇帝下令設立學科,然后地區(qū)根據(jù)學科檢查人才。當這些人被送到中間時,皇帝親自詢問他們,最后根據(jù)預防措施的結(jié)果授予官員。檢查制度的學科很多,主要包括舉孝廉、舉茂才、賢良方正、明經(jīng)、明法、太學博士徒弟等。
可以說,檢查制度的建立改變了繼承世界的傳統(tǒng)風格,使越來越多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此外,在檢查制度中,高級官員的選擇非常重視道德修養(yǎng),這使得當時產(chǎn)生了嚴重的社會時尚。但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孝廉、性格等評價,其實是無法量化分析的,這也是檢舉制本身的不足。
總的來說,在這類高官選拔規(guī)章制度中,首先要配備中正官??h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中正負責對當?shù)匚娜说恼{(diào)查,掌握他的家庭情況、正常的道德才能和主要表現(xiàn),并做出品格的九級鑒定。產(chǎn)品代表家庭經(jīng)濟狀況,產(chǎn)品代表德才。
中正會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對文人的品格進行鑒定或調(diào)整。然后將相關評價意見交給司徒府,供選官參考。在先秦門閥陣營非常強大的情況下,九品中正制可以有效充分發(fā)揮任人唯賢,不計入門第的選拔用人標準,更好地撥出一些普通人。
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起源于商周時期的世卿世祿與尋訪制,經(jīng)先秦時期的選士、養(yǎng)士制,歷經(jīng)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定型為隋唐及后期的科舉制。
一、世卿世祿與尋訪制
在中國的商周時代,還沒有成熟的人才選拔機制,由于奴隸主貴族把持政權(quán),各級官吏實行“世卿世祿”,即奴隸主貴族憑借血緣關系,子孫世代為官,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者要想得到輔佐自己的賢才,比較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千方百計地實地尋訪,因此便有許多明君訪賢的故事流傳下來,舉幾個事例:第一國是伊尹,第二個是傅說,,第三個是姜尚。
二、選士與養(yǎng)士
到了東周,原來處于社會下層的“士”(包括軍士)逐漸成為一支新的社會力量。另一方面,周天子中央力量衰落,各地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壯大,為了軍事和政治上的競爭,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影響,紛紛招納賢士;某些貴族人士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壯大自己的勢力,也競相開門納士,而那些懷抱雄才的“士”們,則紛紛游走于各國諸侯之間,尋覓用武之地。這樣的社會變動就使原來的“世卿世祿制”失去了應有的基礎,出現(xiàn)了三種新的選士制度:“軍功”、“養(yǎng)士”和“客卿制”。
所謂“軍功”就是以功得祿,以功授爵,其中秦國的軍功制影響最為深遠,秦國軍功制突出兩點:一是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二是宗室貴族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系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從而造成戰(zhàn)國時代“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的特點。
所謂“養(yǎng)士”,是高門貴族以其威勢蓄養(yǎng)各方來客,以便為其效力,最著名的就是戰(zhàn)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和楚國春申君豢養(yǎng)門客的故事,比如孟嘗君,據(jù)稱他的門客多達三千,有才能的各盡其技,無才能的也有食宿,在關鍵時刻都助他一臂之力。
所謂“客卿制”,就是以客為卿,類似現(xiàn)代意義上的“引進人才”,委以重任。秦國地處邊隅,人才稀缺,因此它是戰(zhàn)國時代最早實行客卿制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如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本是虞國人,國亡后,穆公以五張羊皮從楚國人手中買的,委以重任;商鞅,本是衛(wèi)國人,應秦孝公的求賢令入秦實施變法,使秦國迅速走向強盛;秦昭王的宰相范雎,本是魏國人,有雄才,但在魏國幾乎被折磨而死,暗中隨秦國使臣入秦,后來被任用為宰相,協(xié)助昭王對內(nèi)實行“固干削枝”,剝奪親貴手中的大權(quán),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外實施“遠交近攻”,逐步擴張實力,為秦始皇消滅六國奠定基礎;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本是楚國人,荀子的學生,學成后入秦,最初在呂不韋門下,因建議消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被任為客卿,當秦王因韓國水工鄭國充當間諜一事下令驅(qū)逐外來客卿時,他上書秦王《諫逐客令》被采納,為秦國挽留了大批人才,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他又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成為中國大統(tǒng)一后的第一位宰相。
三、察舉與征辟
由秦及漢,中國進入了封建集權(quán)時代,統(tǒng)治者需要大批為它效命的人才,出現(xiàn)了多種人才選拔方式并行的局面,選官辦法其實有四種:一是“納貲”,二是“任子”,三是“察舉”,四是“征辟”。
所謂“納貲”,實質(zhì)上是公開的買官賣官,即交納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取得入選作官的資格;
所謂“任子”,應該是“世卿世祿制”的延續(xù),被后世王朝繼承下來,形成“門蔭制度”。漢代的“任子制”,只適用于高級官吏,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滿一定的年限(通常為三年),就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官,充當皇帝的侍從。
所謂“察舉”,就是考察推舉,始于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時成為一種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通過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眾的人才推薦給朝廷,經(jīng)過考核,然后授予官職。察舉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潔者)、秀才(才能優(yōu)秀者)、明經(jīng)(通曉經(jīng)義者)、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等。對于被察舉的人,朝廷會提出一些治國和經(jīng)義方面的問題進行考核,叫做“策問”,應舉者回答朝廷提出的問題,叫做“射策”或“對策”。董仲舒就是在漢元光元年以賢良方正連對三策而被錄用的。
所謂“征辟”,就是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比如,幽默滑稽的東方朔本為一介平民,但卻在漢武帝征召時通過上書自薦到武帝身邊任職,并且運用它的幽默才智勸諫漢武帝的某些決策。漢代文學家和哲學家揚雄則是由于漢成帝賞識他的文才被直接征召到宮里擔任給事黃門郎(侍從皇帝,傳達命令的官員)。撰寫《漢書》的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被征召,有一些曲折的經(jīng)歷,他因為在家中撰寫《漢書》,以私作國史罪被告發(fā),遭逮捕入獄,他的弟弟班超為其奔走上訴,并把書稿送至京師,漢明帝讀后十分賞識班固的才學,特召他入宮任蘭臺令史(負責管理檔案的官員)??茖W家張衡也是因為聲名遠播,被漢安帝征召為郎中,后又升為太史令(負責天文與歷史的官員)。
單就“察舉制”和“征辟制”而言,它確實打破了貴族階級壟斷統(tǒng)治機器的局面,與“世卿世祿制”比起來,無疑是一種進步;與“客卿制”比起來,其選拔的范圍更加廣泛,從而保證了兩漢王朝對統(tǒng)治人才的需求。然而,它的弊病也與生俱來,首先,被察舉和征辟的人,要求“才高名重”,為社會輿論所推崇,結(jié)果許多士大夫故意修飾自己的品行,借以傳播名聲,抬高身價,有的甚至矯情造作,沽名釣譽,以便博取高官厚祿,真才實學反而被拋于腦后;其次,隨著政治腐敗,豪門大族賄賂請托,舞弊盛行,造成嚴重的察舉不實,因此有諺語諷刺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策良將怯如雞。”
四、九品中正制
是繼漢代察舉制和征辟制之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大體上應該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時候萌芽的。曹操在漢末群雄割據(jù)、軍閥混戰(zhàn)之中,企圖剪滅群雄,一統(tǒng)天下,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同時,曹操也從漢代的選人制度中發(fā)現(xiàn)了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數(shù)次發(fā)布求賢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zhì)”,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就可以起用他們來治國安邦。這無疑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有力糾正。這一指導思想的改變,帶來了“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從而為建立新的選人制度創(chuàng)造了條件。曹操死后,曹丕采納了禮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把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制度化,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從內(nèi)容上說主要有三條:
(一)設置中正:這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qū)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shù)郡人物之品評,
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chǎn)生,晉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舉,但仍需經(jīng)司徒任命。在一般情況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舉薦的現(xiàn)任中央官員兼任,有時,司徒或吏部尚書還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這是為了保證中央對選舉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對中正事務的干擾。大小中正官還都有名為“訪問”的屬員。
(二)品第人物:這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三)品評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內(nèi)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于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yōu)能少”等。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jù)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在上古三代時期,主要靠爵位的繼承,有少量的從民間選擇。
秦國實行的軍功爵制,打破了貴族爵位世襲制度。兩漢時期建立了察舉制和征辟制。察舉是由下而上的推舉,往往被大家族把持。征辟由上而下選拔,由皇帝選取有名望的人輔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也是被世家大族把持的選拔制度。
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平民學子有了跨越階級的可能。雖然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八股文的扭曲,但是科舉制任然是中國古代一個偉大的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0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