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著男裝”之風始于何時?為何在唐朝一度風靡?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眾所周知,唐朝社會風氣和人們的思想都較為開化,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唐朝女性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與尊重,自盛唐時出現(xiàn)且盛行許久的“女著男裝”之風,更是打破了傳統(tǒng)禮教“男女不通衣裳”的服制(即服飾制度)約束。
一、“女著男裝”之風始于何時
其實“女著男裝”并非唐代首創(chuàng),根據(jù)現(xiàn)有文字資料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晉書·五行志》就記載了“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亦被記載為穏嬉、末嬉、妹喜、未喜等)是夏桀(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的寵妃,這位不安心于后宮生活樂于參與政治活動的女性,喜歡戴男人的官帽以及穿戴像男人一樣裝束,可謂女子男裝的先行者。
齊靈公
此外,《晏子春秋》也記載了齊靈公喜歡身邊的媵妾侍婢作男子裝扮,這一行為被民間女子一一效仿,可齊靈公卻下令民間女子禁止穿著男裝宮內(nèi)則保留此風,這個做法引起民間的不滿。
晏嬰
最后齊靈公不得不接納晏嬰的建議禁止宮內(nèi)宮外女子做男裝打扮,自此女子穿男裝的風潮才漸漸過去。
到了唐代,“女著男裝”之風再度來襲,而彼時唐朝男裝與胡服相融合,男子日常穿搭標配是頭裹幞頭、身著圓領袍、腰系革帶、腳蹬靴子,這也是唐高宗時期逐漸流行于女性之中的男裝穿搭,后來逐步演變?yōu)椴挥霉ヮ^。
這股風潮最初是從皇宮中流行開的,唐高宗時期的一次家宴上,太平公主就以“紫杉、玉帶、皂羅折上巾”的男裝打扮出席,唐高宗與武則天非但沒有斥責太平公主衣身著男裝不成體統(tǒng),還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由此可見,他們對于女兒著男裝的行為是默許的,從中也可了解到唐初已有“女著男裝”的現(xiàn)象,也是自高宗起,這一現(xiàn)象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唐玄宗時期,宮里的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nèi)外,斯一貫矣”,此時“女著男裝”不僅僅是顯赫權貴獨有的愛好,也為平民百姓所接受,宮內(nèi)宮外、貴族民間,女子們身穿男式衣衫、腳踩男人的皮靴的裝扮也成為當時的時尚穿搭。
唐武宗的愛妃王氏,就曾身著男子袍服陪同武宗外出狩獵,由此可見女子穿男服到唐后期仍然存在,只是此風已大不如前。
在唐代,女婢穿男裝被稱為“袍褲”,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把袍、衫的袖子脫下來纏在腰上,原本是一種男裝的穿戴的法,后來被用來代指代穿男裝服侍主人的婢女。
透過唐五代時期的文學作品,也能看到“女著男裝”現(xiàn)象在民間的十分普遍。
裴铏的《傳奇·虬須客傳》中記紅拂為避楊素追捕“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李公佐《謝小娥傳》里的女扮男裝為父報仇的小娥:“爾后小娥便為男子服,傭保于江湖間?!?/p>
馬縞《中華古今注》里愛著男裝的士人之妻:“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nèi)外一體也?!?/p>
唐代女子身著男裝的形象在已出土的文物壁畫上也有所展現(xiàn)。
二、促使唐代“女著男裝”之風興起的因素
▇開化的社會環(huán)境
唐朝統(tǒng)治者多有胡人血統(tǒng),對于胡人文化的認同與推崇也豐富著唐朝禮俗、服飾、音樂、舞蹈等諸多方面的發(fā)展。初唐時期開化的社會風氣,以及統(tǒng)治者性格奔放、不羈,也使得宗教禮數(shù)在唐朝難以得到嚴格地實行,因而“女子無才便是德”風氣并不明顯,這也讓當時女性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女子不再遵循舊制所要求的“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nèi)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不僅可以自由參加社會活動,公主與外臣還能飲酒、對詩、游戲等文化互動。
此外,參加體育活動也深受唐代女性所喜愛,當時騎馬、射箭、打獵、蹴鞠等戶外體育活動較為普及,如果女性穿著儒群參與其中不僅活動不便還會產(chǎn)生危險,而基于胡服便捷、方便的特點改良后的男裝,便成了很多女子的選擇,這種的裝束不僅降低了危險系數(shù),也便于隨時隨地馳騁疆場,“女著男裝”的普及也隨之加速。
▇男女平權意識的覺醒
一直以來,唐朝與眾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形成了多遠交融的繁榮景象,少數(shù)民族女性的直爽、灑脫性格,以及少數(shù)民族母系氏族中婦女能有較高社會地位的遺風,也在影響著漢族長久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一定提高,在生活乃至政治方面都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
同時,佛家、道家文化在唐代的興起,也讓大眾形成“眾生平等”“陰陽均和”等思想意識,為當時男女平權意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男女不通衣裳”服制的打破也側面說明了這一點。
三、“女著男裝”風氣的消失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力受到損傷走向內(nèi)憂外患的衰落局面,面對屢次胡人的入侵以及華夷意識的加強,唐朝對胡風也漸漸摒棄,女子也鮮少著男裝,服飾也轉回傳的統(tǒng)博衣寬袖,衣袖寬大、長裙曳地再次成為唐朝女裝的主流,從前風靡全國的“女著男裝”風尚也逐漸消失。
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彩、創(chuàng)新的手法、典雅華美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為豐富、最為富麗雍容的一個篇章。它上承歷史源頭,下啟后世之徑道,和其它藝術共同創(chuàng)造了唐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在中國服裝史乃至世界服裝史上寫下了令人驚嘆的一筆。?
唐代女裝演變迅速、表現(xiàn)性強。在唐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女裝的種類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著男裝”三種配套服飾。?
唐朝在現(xiàn)今服飾界,和對以后服飾業(yè)的影響,是它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與精神風貌。它呈現(xiàn)出唐朝文化處于顛峰與極盛狀態(tài)時,萬紫千紅,千姿百態(tài)和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唐朝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輻射力,對服飾產(chǎn)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們受用無窮,并福蔭著后世子子孫孫。
唐代是中國服飾史上唯一可以用“開放”一詞來修飾的朝代,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值得探究。
神根植于民族成分的更新
在中國服飾史上,穿胡服自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始可謂經(jīng)歷久矣,但穿著之盛流傳之廣,卻非唐代莫屬。從大量傳世和出圖的唐人畫塑作品看來,唐代腐女所穿胡服通常是由錦繡帽,窄袖袍,條紋褲,阮錦靴等構成,此種裝束深刻表達出民族互通的新氣象。據(jù)史學家考證,唐皇室具有濃厚的異族血統(tǒng),加之發(fā)跡于北朝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階層,因而在文化習俗上深受胡風影響。
得益于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政策
綜觀唐代女性服裝的面貌,其開放性表現(xiàn)除“傳統(tǒng)”意義上的胡服外,唐代女性還流行各種異國之服。
唐王朝統(tǒng)治期間,社會變革的深入顯而易見,門閥士族退出歷史舞臺,庶族階層逐漸躍升為歷史主角,以往不可逾越的門第界限終被官位等級所替代,土地改革使勞動者社會地位提高,人身依附關系減輕;商品經(jīng)濟獲得極大發(fā)展空間,市民階層逐步崛起成為一支新興的力量。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貴賤,尊卑,等級觀念與內(nèi)容也隨之淡化,改變。當然,這對于女性服裝的開放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定位于兩性關系的變化
脫胎于北朝統(tǒng)治集團的唐王朝,在兩性關系方面雖然是以男性統(tǒng)治為中心的社會制度和一夫一妻婚姻制度,但頗具“夷狄”之風的唐朝社會仍保留著許多母氏制度和“知母不知父”的原始婚俗遺風,因而女性一般地位較高。
唐代女性開放性服飾形成的根源
在唐代,對其服飾中諸多開放現(xiàn)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的還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她不僅以改國號這一驚天動地之舉公然向男權社會發(fā)出挑戰(zhàn),而且還利用手中權力有意識地提高女性社會地位,這些做法盡管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女性卑下的社會地位和兩性關系的傳統(tǒng)格局,但卻有力的沖擊了千百年來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社會模式。
男女無別,兩性關系較為寬弛成為突出的時代特點。反映在服裝上即為女著男裝的特色。唐代的女著男裝是既有男裝胡服,又有中原式男服,形制可謂多元。而這種選擇性又從一個層面反映出女性服裝的開放程度。
成型于審美文化的需求
脫胎于唐代詩歌的“盛唐之音”是一個寬泛的概括其審美文化特征與時代審美情趣的美學范疇,是建立在前述社會氛圍與思想基礎之上的。
就唐代女性服裝而言具體表現(xiàn)的就是意氣風發(fā),蓬勃向上,充分展示旺盛生命力的豐腴之美,和諧之美。需要指出的是,唐代的審美需求是特定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的審美情趣,而如何展現(xiàn)其美又開放類服裝帶來了新的契機。
唐代女性開放性服飾形成的根源
從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可以獲得很直觀的感性材料。這些身著襦裙的女性個個豐腴艷麗,其體態(tài)神韻生動的傳達出唐人的審標準。此時的審美價值取向似乎把善和美區(qū)分開了,而把美和真密切聯(lián)系了起來。
女性開放唐代服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6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