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說起徐茂公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關(guān)于這個原因,《舊唐書·李勣傳》中就記錄了太宗所說的話:“汝于李勣無恩,我今將責(zé)出之。我死后,汝當(dāng)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碧谧匀簧钪顒?徐茂公)的忠誠。不過,必要的“市恩”是肯定的,太子為人謙遜有禮,但年紀(jì)尚輕,性格柔弱(至少在表面上)。
這種時候,一位值得托付的老臣對于新君即位后的政局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太宗擇親擇賢,自然是從太原起兵開始的功臣中選擇。僅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是太子的舅氏,自不必提;高士廉(647年)、李靖(649年)、房玄齡(648年)等均已薨逝;尉遲敬德不僅年邁,且沉迷于修仙煉丹之術(shù),已是“半仙”,其人之性格也難負(fù)此重任。在此情況下,李勣的重要性也就愈加凸顯。
據(jù)《舊唐書·李勣傳》所載,太宗托付李勣之意,早有萌生:
太宗又嘗閑宴,顧勣曰:“朕將屬以幼孤,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于李密,今豈負(fù)于朕哉!”勣雪涕致辭,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見委信如此。
《資治通鑒》此段內(nèi)容大致相同,只是改成了“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fù)李密,豈負(fù)朕哉”。不管這二書如何記述,都表明了太宗“屬以幼孤(太子)”的意思,將李勣這位文武皆允、忠義誠信且熟諳政治(這很重要)的大臣留給太子李治,自然于國家而言,是一個穩(wěn)妥的決定。
對于太宗貶李勣的舉動,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就有專門的論述:
太宗遷李世勣為疊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與之無恩,我死,汝用為仆射,以親任之?!笔且衙髦绖拗ɡ菓眩粖Z予之閑而相形以成恩怨,其為無賴之小人,灼然見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太宗不決而托以國政,利在高宗,則為高宗用,利在武氏,則為武氏用,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而操利以籠之,早已為世勣所窺見,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謂其才智有余,任之以邊陲可矣,錮之于疊州,唐惡從而亂哉!
當(dāng)然,在作出評價前,王夫之先說了一段話,其中有“以利為恩者,見利而無不可為?!骶灰岳D其臣……”。把這段話放在此評論前,顯然是有深意的,王夫之向來對自己不認(rèn)同的人或事都有措辭激烈的抨擊,這次也一樣,他所持的觀點也與歷代不少史家相同,都認(rèn)為李勣是一個圓滑小人,不忠不義,間接助武則天篡逆。當(dāng)然,關(guān)于李勣到底負(fù)不負(fù)太宗,這得商榷,但李勣確實發(fā)揮了太宗所希望他發(fā)揮的作用,對高宗初年的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一錘定音,決定了此后唐室發(fā)展的命運。
總而言之,太宗是希望老臣李勣(徐茂功)效忠于新君高宗,故此才行貶官之舉,希望“市恩”于子,以拉攏這位重臣將來對自己兒子的全力扶持。事實上,這個目標(biāo)已經(jīng)達成,無論武氏為后究竟孰是孰非,但李勣確實幫助帝后擊敗了長孫無忌等“關(guān)隴集團”的余波,全面掌握政權(quán),開始了“永徽之治”,發(fā)揮了自己應(yīng)有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