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巴蜀和韓國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之間爆發(fā)矛盾,但誰也干不過誰,只好都跑來找秦國評評理。秦惠文王對于送上門來的戰(zhàn)爭理由,自然不可能不心動。他想將蜀地納入自己的地盤,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但是秦惠文王卻在這件事上犯了難,一方面他是真的想借著這個機會伐蜀,但伐蜀困難重重,首先秦國到蜀地距離比較遠,“道險狹難至”。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當時已經是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成為主旋律,各個諸侯國之間只要找到機會就互相攻打,而韓國又來攻打秦國。
這讓秦惠文王很為難,如果先去攻打韓國,到時候再去解決蜀地恐怕會陷入被動局面,但是如果先攻打蜀地,那么韓國很可能會利用這樣的機會搞偷襲,這不是秦惠文王想看到的結果,所以他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的秦惠文王就召開了一個會議,希望底下那一班臣子能給點好的建議。結果司馬錯和張儀又爭論起來了,張儀的意思是先解決韓國,而司馬錯的意思和張儀正好相反,他是想攻打蜀地。
我們知道,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動動嘴皮子就能引起列國間的戰(zhàn)爭,他認為秦國應該先攻打韓國,攻打韓國確實重要。原先晉國就是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三家分晉之后,韓國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如果能夠攻下三川,就基本到了洛陽的郊外,那么周王室很可能就害怕地獻出九鼎,這正是秦國夢寐以求的,這不正是秦國的王業(yè)嗎?
而反觀蜀地,“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p>
即便是攻下來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飛地,于秦國沒有什么益處。張儀說的不是沒有道理,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就已經有了得天下的野心,現(xiàn)在韓國要攻打秦國,這不正是秦國穩(wěn)定魏國和楚國,解決韓國進而逼近周王室的最佳機會嗎?
但是張儀只想到了攻打韓國的好處,卻沒有想過韓國能不能攻下來,要知道,韓國雖然在戰(zhàn)國七雄中的實力屬于比較弱的,但是這不等于韓國就是好惹的,要不也不會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而且唇亡齒寒,秦國一旦攻打韓國,攻下了三川逼近周王室,其他的諸侯國不會坐視不理,他們不會允許秦國就這樣東進。
在這件事情上,司馬錯看的就比較遠,他認為先平蜀地對秦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首先平蜀地是非常容易的,他們本身就是戎狄的地盤,又正好有動亂,秦國出動強兵平蜀地就如同豺狼驅逐狼群,那簡直太容易了。
得到蜀地就能擴大秦國的地盤,得到蜀地的財富就可以富民繕兵,不傷己就能讓他們屈服,這對秦國來說不正是好事嗎?而且攻打蜀地不僅不會被諸侯們討伐,甚至還能為秦國贏得平定動亂的好名聲,這是一箭好幾雕的事情,對秦國來說,利遠遠大于弊。
但是如果貿然攻打韓國,即便是攻下了三川,逼得周天子考慮獻出九鼎,這對秦國來說并不是好事,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可能激起韓國和周王室的激烈反抗,甚至諸侯國們之間會結盟,聯(lián)合起來對付秦國,到那時候,秦國就會被置于很危險的境地。
秦惠文王聽司馬錯這么一說就豁然開朗了,決定就按照司馬錯的建議先去平蜀地。讓司馬錯、張儀等人領兵攻打蜀地。
這一年的十月,蜀地就成為了秦國的地盤,這件事在列國之間并沒有引起任何的浪花,畢竟蜀地本來就是戎狄的地盤,而秦國又離得遠,所以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蜀地對秦國的用處,等到他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晚了。
后來蜀地就成為秦國的大糧倉,為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而且,經由蜀地,秦國開辟了攻打楚國的第二次道路。三十多年后的公元前280年,“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馬錯領兵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郡,逼著楚國讓出了漢北和上庸之地。
平蜀地的這一步走的是真好,而有意思的是,秦惠文王去世之后,其子秦武王繼位,驅逐了張儀,但秦武王的野心不小他,他下令“伐宜陽,定三川”,順利進入洛陽。到了洛陽的秦武王,非要去看九鼎,見到了九鼎,非要和身邊的大力士舉行舉鼎比賽,結果絕臏而死,秦武王到底是太著急了一些。
巴蜀之地在歷史上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了,歷史上戰(zhàn)國時期秦國和三國時期蜀國,都是以巴蜀之地作為糧倉,然而兩個國家的命運卻并不相同,秦國最終戰(zhàn)勝其他國家,統(tǒng)一了全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而蜀國卻并沒有能夠做到秦國那樣,最終不僅沒有統(tǒng)一天下,反而還滅了國,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為何蜀國沒能夠像秦國那樣完成統(tǒng)一呢?
這從側面證明,奪取巴蜀之地對秦國的強大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在秦惠文王時代準備攻打蜀國時可以得到體現(xiàn):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原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史記·張儀列傳》
地小民貧是秦國彼時面臨的現(xiàn)狀,那么拿下巴蜀之地以后呢?
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史記·張儀列傳》
同樣以巴蜀為糧倉,為何秦國變得富強,而蜀國卻越來越弱小呢?
奪取巴蜀之后,秦國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疆域,而且還得到巴蜀之地的大量人口,肥沃的土地,秦國實力大增,甚至產生輕視諸侯的心理,由此可見巴蜀之地對于推動秦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回到剛才的問題,那么為何秦國可以借助巴蜀之地壯大自己,劉備的蜀國為何就不行了呢?
兩方面原因:政治和地理;
秦國延伸到東邊的疆域一直到崤山為之,以崤山為界,西邊都是秦國的領土,東邊則是六國,以崤山為界,所以把東面的六國稱之為山東六國,它附近有一座著名的關隘就是函谷關,是秦國設立在東邊最大的一座關隘。
蘇秦合縱六國,讓秦國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關,染指中原,就是以這條界限為依據(jù)。從下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以崤山和秦時函谷關為界限,這條分界線把長安和洛陽一分為二,而長安所在的位置就是關中腹地,也就是說秦國基本上控制了整個關中平原。
坐擁兩個天府之國,而且都具備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所以當初蘇秦去游說秦惠文王的時候,怎么說的呢?
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史記·蘇秦列傳》
正因為坐擁兩大糧倉,這讓秦國擁有了不斷出兵東方,和山東六國爭奪領土的資本。所以我們看戰(zhàn)國這段歷史,秦國不斷的挑釁山東六國,年年發(fā)兵攻打山東六國,秦國哪里來的這么多物資?答案就在這里,就是因為秦國坐擁巴蜀和關中的緣故。
但之前一個關中顯然還不足以支撐秦國年年窮兵黜武,直到秦惠文王時代派遣司馬錯奪取巴蜀之地以后,秦國的實力大增,除了供應本國糧食需求以外,還能支援戰(zhàn)場開支。而反觀蜀國呢?卻并不具備這樣的地理優(yōu)勢。
雖然蜀國同樣占領著易守難攻,且沃野千里的巴蜀,但是蜀國并不具備秦國的另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關中。關中之于秦國的作用就像一把劍對著山東六國,只要秦國實力允許,它隨時可以兵出函谷關攻打山東六國,打贏了繼續(xù)前進,而東面幾乎無險可據(jù),打輸了可以退回函谷關,據(jù)險而守。
蜀國的短板就在于這里,因為蜀國的東面被一道秦嶺給阻絕了,魏國只要守好東面的關隘,蜀國就拿魏國一點辦法都沒有。蜀國的尷尬處境就在于這里,只能守,卻不能進,所以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發(fā)動的北伐,無不以失敗告終。
這是在地理位置嚴重吃虧導致的結果,因此不管是從地理優(yōu)勢還是國家資源來說,蜀國的處境都是遠遠不能和秦國相提并論的。秦國坐擁兩大糧倉,可以說占盡地利,想不富強都難,反觀蜀國只有一個巴蜀之地,雖然能夠維持政權的生存。
但是想要圖謀發(fā)展顯然是極為困難的,加上諸葛亮為了打開蜀國戰(zhàn)略發(fā)展的口子,不斷發(fā)動北伐試圖沖破魏國以秦嶺為依托對蜀國的封鎖,年年的軍事行動也耗盡了蜀國的實力。但這也從側面證明,正因為坐擁巴蜀,諸葛亮才有源源不斷的資源發(fā)動北伐,這些顯然都是富庶的巴蜀帶來的紅利。
綜上所述,正因為秦國擁有關中,不至于像蜀國那樣被封鎖在巴蜀之地,秦國能夠把關中作為戰(zhàn)略突破口東進染指中原,而蜀國卻不能,橫亙在蜀國東面的秦嶺幾乎斷絕了蜀國任何的發(fā)展可能。對于蜀國來說,巴蜀是生存之本,對于秦國來說,巴蜀不過是大后方的一個糧倉。
這固然也是蜀國失去荊州這個橋頭堡以后面臨的困境,倘若蜀國沒有失去荊州,依然還是大有作為。
在政治上,秦國起初面臨的是山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對抗自己的處境,所以在蘇秦時代,秦國硬是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但這十五年對于秦國來說影響并不大,只能說這屬于一個休戰(zhàn)期,但坐擁巴蜀和關中的秦國沒有戰(zhàn)爭消耗,反而囤積了不少糧食。
對于秦國來說,除了損失十五年的時間以外,基本上沒有其它損失。隨著張儀瓦解六國之約,山東六國形同一盤散沙,秦惠文王時代最大的成績就是拿下了巴蜀,直到繼任者秦昭襄王上臺后,在范雎的幫助下,在政治上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
導致山東六國始終無法團結一起,充分利用山東六國之間的矛盾,秦國為自己染指中原找到了突破口,通過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領土,在秦始皇時代終于一統(tǒng)中國。就政治上來說,這是歷代秦國君主不斷努力的結果。
而蜀國方面,當時主要的敵人就是曹魏,實際上就政治上的復雜程度來說,蜀國面臨的局勢顯然要單純許多,畢竟秦國面對的可是六個國家。歸根結底,蜀國最大的硬傷還是地理上的短板,幾乎可以說,地理上的尷尬處境決定了劉禪時代蜀國的整個發(fā)展方向。
那就是突破這個發(fā)展瓶頸,甚至可以用一句調侃的話來說,后蜀國時代絞盡腦汁想的都是如何翻越秦嶺和攻破曹魏的關隘,因為只有打破了地理和曹魏的軍事封鎖,蜀國才能進一步談更長遠的發(fā)展。可以說,這讓蜀國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給浪費在這上面了。
相比之下,秦國顯然具有無限廣大的發(fā)展可能性,換句話來說,秦國已經在想著如何稱霸中原,消滅六國了。蜀國還苦苦掙扎于無法走出秦嶺這座大山對自己的地理封鎖,無法打破這個封鎖,蜀國所有的遠大計劃都是空談,蜀國的士兵無法進入關中,收復中原就永遠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如此一比較,也就不難怪為什么秦國變得越來越富強,走得越來越遠,直至統(tǒng)一中國,而蜀國卻會困死在巴蜀之地這個地方,直到被魏國的軍隊主動攻入巴蜀,進而滅亡,究其原因不是蜀國的政治出現(xiàn)問題,而是地理位置決定了蜀國和秦國會出現(xiàn)不同的走向。
當然就是秦國
秦惠文王致力于法治和耕戰(zhàn)。他的舉措對秦國法制的完善和法治傳統(tǒ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他任用名士張儀,確定以“連橫”破“合縱”的外交方略,多次擊敗各國聯(lián)軍。秦惠文王采納司馬錯的謀略,出兵伐蜀國和巴國,設置巴郡。又出兵攻楚國奪漢中,設置漢中郡。從此秦國占據(jù)關中、巴蜀兩個“天府之國”,取得了戰(zhàn)略優(yōu)勢。
秦惠文王與他的先輩及子孫一樣,始終把建立帝業(yè)作為秦國的戰(zhàn)略目標,并通過切實的步驟,一步一步向這個目標邁進。
秦滅巴蜀之戰(zhàn),于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的戰(zhàn)爭。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巴國、蜀國位于今四川省、重慶市一帶。到了戰(zhàn)國中期,巴國、蜀國兵戎相見,這給秦國攻占巴蜀之地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借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zhàn)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華陽國志?蜀志》)。
于是,秦惠文王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占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秦國,楚國和巴國、蜀國也是非常鄰近,二者都處在長江流域,可謂一衣帶水。那么,問題來了,戰(zhàn)國時期,占領巴蜀地區(qū)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呢?也即楚國為何沒有對巴國、蜀國動手呢?
一
首先,在戰(zhàn)國時期,巴國和蜀國雖然疆域遼闊,但是,其在整體實力上,無疑是弱于戰(zhàn)國七雄的。因此,對于楚國來說,同樣具有消滅巴國、蜀國的實力。不過,因為楚國的戰(zhàn)略方向一直是向中原地區(qū)擴張,這讓楚國錯過了攻占巴蜀之地的機會。楚國(?-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zhàn)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chuàng)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對于春秋時期的楚國,不僅和晉國長期爭霸,還消滅了諸多中原地區(qū)的諸侯國,比如申國、息國、蔡國、許國、陳國等。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同樣在向富庶的中原之地擴張。
二
在戰(zhàn)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推行?吳起變法?。在吳起變法之后,楚國和魏國、韓國、齊國等中原之地的諸侯國交手。因此,在主要精力放在中原之地后,楚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旁邊的巴國和蜀國。與此相對應的是,秦國自然也是在向中原之地擴張。不過,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fā)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對于向中原地區(qū)擴張的秦國,在公元前318年遭到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的聯(lián)合進攻。
雖然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中,秦國取得了勝利。不過,這也意味著秦國的進攻勢頭,遭到了魏國、韓國、趙國的堅決遏制。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國調整策略,先拿實力較弱的巴國、蜀國下手,無疑是一件讓人理解的事情了。也即秦國適當放慢向中原之地的擴張步伐,顯然可以化解山東六國的合縱聯(lián)盟。
三
另一方面,楚威王一至十一年(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楚國把兵鋒指向巴國最后一道鹽泉,很快攻占今重慶巫溪縣、巫山、重慶奉節(jié)縣一帶,置為巫郡。至此,巴國三大鹽泉已盡失于楚,巴國也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秦滅巴蜀之戰(zhàn)前,楚國實際上已經在蠶食巴國的疆域。對于楚國來說,比較看重巴國的鹽泉,這能為楚國帶來直接的利益。
但是,對于巴蜀之地的其他地區(qū),楚國則不是非常感興趣。畢竟在戰(zhàn)國時期,楚國長期是地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也即楚國更加看重能帶來直接利益的疆域。雖然大家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但是,這是因為秦國攻占巴蜀之地之后,修建都江堰等水利設施,這才逐漸讓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的。在秦國消滅巴國、蜀國之前,主要還是巴國的鹽泉更加令楚國覬覦,所以楚威王這位君主曾經多次攻打巴國,卻沒有直接吞并巴國和蜀國的打算。
四
最后,在戰(zhàn)國中期,相對于楚國,秦國的疆域則相對較小,主要包含了今甘肅肅、陜西省等地。因此,秦國對于攻占巴蜀之地的需求更加強烈,這成為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發(fā)動秦滅巴蜀之戰(zhàn)的重要原因。更為關鍵的是,在秦國出兵之前,苴國君主主動向秦國,而不是楚國求援,這給了秦國出兵干涉的理由。苴國,都城在吐費城(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qū)昭化鎮(zhèn)),是東周戰(zhàn)國時期開明氏蜀國的分封國,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開明氏九世)的王弟杜葭萌。所以也稱葭萌國。苴國雖然是蜀國分出的諸侯國,卻在戰(zhàn)國時期和巴國關系親近。到了戰(zhàn)國中期,蜀國派兵攻打苴國,后者不僅和巴國聯(lián)合,還順便向秦國求援。于是,秦國得以名正言順的派兵進入蜀地。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xiāng)(今彭州)被捉。對于坐收漁翁之利的秦國,不僅消滅了苴國,蜀國,還順便吞并了本就衰落的巴國。在此之前,楚國的多次進攻,一定程度了削弱了巴國的實力,促使秦國得以輕松消滅巴國。總的來說,在戰(zhàn)國中期,秦國順利攻占了巴蜀之地,從而完成了對楚國的戰(zhàn)略包夾。如果楚國能在秦國之前捷足先登,先消滅巴國、蜀國的話,那么,這就是楚國包夾秦國了。換而言之,巴蜀之地的歸屬,直接關系到了秦國和楚國之間的攻守之勢。
歷史對秦惠文王的評價:
1.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惠文王即位后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
2.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后,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王和商鞅。
3.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里。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象商鞅這種人,秦國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
1.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2.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wèi)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并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徐晃實力強勁,曾與五子良將有過激戰(zhàn),···
下一篇: 乾隆為什么會那么崇拜康熙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