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zhàn)究竟是什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昆陽之戰(zhàn)
昆陽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戰(zhàn),毛澤東曾對此戰(zhàn)高度評價。
公元223年,新朝皇帝王莽派王邑、王尋率兵42萬進攻綠林軍。
綠林軍的部隊發(fā)現(xiàn)新莽軍隊大兵壓境,都驚慌失措,紛紛退入昆陽城內。
綠林軍的首領們召開軍事會議。
普遍的意見是:大家各自化成小股勢力散去。
劉秀說:敵人強大無比,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抵抗。劉縯還在進攻宛城,肯定是沒法來支援的。我們放棄抵抗的話,只要一天時間,敵軍就會消滅我們,繼而再擊破劉縯。想不到生死存亡之際,大家不能肝膽相照,只想著保護自己的妻子兒女和一點私人財產!
劉秀當時在軍中的地位是不如各位將領的,他的這番話刺痛諸位將領內心的怯懦和自私。
將領們吼道:你小子竟敢這么說話?
劉秀對此一笑置之,就走了。
按照正常情況下,昆陽城內的綠林軍將會作鳥獸散。不過,王邑的大軍先鋒已經到達了城外,后續(xù)部隊源源不斷,一眼望不到盡頭。
很明顯,想跑已經來不及了。
眾將領們一籌莫展,就請劉秀來計劃。
劉秀讓王鳳和王常留守昆陽城,昆陽城的守軍將近一萬人足以堅守。自己則到其他縣去搬救兵,最終里應外合才是破敵之道。
計劃已定,劉秀和李軼趁著敵軍包圍尚不嚴密,帶領十三人連夜騎馬沖破包圍而出。
新莽軍中的嚴尤向主帥提出建議:昆陽城雖小但是墻很堅固,想要攻破并不容易?,F(xiàn)在的重點應該是要去救援宛城。叛軍進攻宛城久攻不克,只要我們大軍壓境他們士氣會崩潰。宛城平定了,昆陽也就不攻自破了。我們現(xiàn)在沒有必要在這個并不重要的昆陽城浪費時間。
這個戰(zhàn)略建議見解很獨到,他完全分清了主次矛盾,把目標直指劉縯所進攻的宛城。如果新莽軍采用這條方案,歷史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種結局。
王邑說:以前,我們大軍包圍翟義,最終沒能生擒其頭領,被百般指責。現(xiàn)在我們有百萬大軍面對小小昆陽,要是拿不下,豈不是讓人恥笑?我要攻破昆陽,殺光全城的人。然后讓前隊唱著歌后隊跳著舞向宛城挺進,豈不是平生一大快事?
聽聞此話,我的心中浮現(xiàn)出一個三國時期的董卓的樣子,這是一個過分迷信暴力的人。
新莽軍將昆陽城圍得水泄不通,據(jù)歷史記載,他們的包圍有幾十層,設置的營寨有幾百個,鼓聲號角聲遠遠傳出幾十里。
攻城手段也是層出不窮,挖地道、沖城車、高臺射箭等等。昆陽守軍怕被箭射中居然身上背著門板走路。
在如此強大的攻勢之下,昆陽城內的守軍開始動搖。主將王鳳感覺堅持不住了,就向新莽軍請求投降。我認為,王鳳的堅持不住,更多的是來源于壓力而不是形勢。因為后來的事實證明了,他們還能堅守很久。
王邑一口拒絕了綠林軍的投降請求。
我要屠光全城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投降就無法實行屠殺了。
勝利就在眼前,大家繼續(xù)猛攻!
暴力的王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能會失敗。他的兵法就是純粹的數(shù)字計算,簡單粗暴。42萬對陣1萬,平均40個人打1個人,還剩下兩個閑的沒事,站在旁邊吶喊助威。
所以,他從來都不把敵軍放在眼里。
如果說王邑和王尋兩位主帥是膨脹的,那么新莽軍中唯一保持清醒得人就是嚴尤。
嚴尤再次提醒:《孫子兵法》有云,圍城必闕。包圍攻城一定要留一個缺口,以誘使敵軍放棄守城選擇突圍。
這條兵法堪稱經典。如果圍城不留余地,敵人無法突圍,只會堅定他守衛(wèi)的信念。
但王邑再次一口拒絕,他根本不相信兵法。
他似乎只相信: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兵法都是膚淺;在強大的猛攻之下,一切反抗都是渣渣。
戰(zhàn)略上藐視,戰(zhàn)術上……也藐視。
違背兵法,反其道而行之。王邑,今夜我服了你!
王邑的狂妄自大,使得戰(zhàn)爭勝負的微妙關系悄然發(fā)生著改變。這種改變使得綠林軍從毫無勝算,變得有獲勝的可能。
此時,劉秀在郾城、定陵等地召集了部分兵力,大概人數(shù)在一萬人左右。
可能,這就是他們能夠征集到的最大兵力了。也有可能,時間不允許他繼續(xù)招兵買馬。
劉秀即將憑借這萬人去和新莽的42萬大軍決戰(zhàn)。
不過,在出發(fā)之前,有的將領居然命令小股士兵留下。原因是,讓他們留下看守財產、貴重物品。
劉秀心里很鄙視,表面很冷靜,他警告大家:我們這一戰(zhàn)生死未卜,要是能勝,金銀財寶享用不盡,要是敗了,人頭都不保,還要這點財產有什么用?
在劉秀的勸說下,大家終于決定同心合力,去進攻新莽。
從這次發(fā)生的情況中,能看出,這就是農民軍的特點。再回憶昆陽被圍之初的時候,各位將領都要帶著妻子家人逃走。在守衛(wèi)了一段時間后,居然又改變堅守的計劃,向敵人投降。從這些種種跡象表明,這只武裝力量不過是烏合之眾。在面臨真正的考驗的時候,是不能渡過難關的。
但是劉秀的加入和王邑的狂妄使得一切發(fā)生了轉變。王邑的狂妄,使得綠林軍想投降而不可得,劉秀的加入則多次在關鍵時刻對農民軍起到醍醐灌頂?shù)淖饔?,匡正了軍中的膽怯、貪婪之風。
歷史無數(shù)次向我們證明了從烏合之眾到精銳之師,只相差一個卓越的統(tǒng)帥。
劉秀在此次戰(zhàn)斗中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為了鼓舞士氣,他親自帶領一千多人作為這支援軍的先鋒。
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只有四五里的地方,劉秀停下腳步,命令士兵構筑防御陣地。
王邑、王尋聽說劉秀援軍到達,絲毫不放在眼里,派幾千兵去進擊。
劉秀勇不可當,連殺幾十人,新莽軍敗走。
各位將領非常詫異,說:劉秀一直都比較膽小,沒想到大敵當前卻這么勇敢。我們應該一起助他一臂之力。
劉秀用他的行動,使得這支援軍終于擰成一股繩。他們排除了個人內心的自私、懷疑、懦弱,決心跟隨劉秀奮戰(zhàn)到底。
取得首勝之后,劉秀和眾將士們繼續(xù)前進,將不斷遇到的新莽軍都一一擊敗。他們士氣越來越旺盛,以一當百。
劉秀命令士兵向城內射箭,箭上幫著“宛城已經攻克,大軍已經來援”的書信。城內守軍得信后,意志更加高昂。而新莽軍卻士氣低落。
決戰(zhàn)時刻終于到了。劉秀親自挑選了三千名士兵作為敢死隊,把進攻的目標直接對準王邑所在的中央軍。
但王邑根本沒有將劉秀放在眼里,他做了兩個決定。第一,親自率領一萬精銳迎戰(zhàn)劉秀援軍。第二,下令:各大營地,都不許亂動,未得命令不可私自進攻叛軍。
王邑的行為,非常符合他的一貫作風——狂妄自大。
在他眼里,劉秀根本不堪一擊。
本大帥親自率領中軍的一萬精銳之師去迎戰(zhàn),難道還不摧枯拉朽、一舉而定?
但是沒想到的是,劉秀軍銳不可當。此前的連番作戰(zhàn)使他們勇氣倍增,再加上三千敢死隊在前沖鋒,劉秀軍應該是做足了準備工作。
這一番交手,王邑的軍隊連連后退,難以抵擋。
本來新莽大軍有42萬之多,其余部眾來夾擊圍攻,應該緩和局勢。但各軍都受到嚴令,不得私自應戰(zhàn),只好眼睜睜看著。
劉秀軍越戰(zhàn)越勇,殺聲震天,一鼓作氣就沖破了王邑軍。幸運的是,他們斬殺了敵軍的另一位主帥王尋。
中軍潰敗、主帥被殺,新莽軍陷入恐慌和混亂之中。
昆陽城內的守軍也看出了局勢的變化,他們也開門出戰(zhàn),里外夾擊。
新莽軍在失去有力指揮的情況下徹底崩潰,自相踐踏,向北方的洛陽逃竄。
恰好在此時,狂風怒號,暴雨傾盆,河水暴漲。新莽軍有一萬難以渡河,淹死者不計其數(shù),河水都堵塞不流。而王邑、嚴尤等人踏著士兵尸體渡過河水逃走。
綠林軍所繳獲的糧草、輜重不計其數(shù)。據(jù)記載,新莽軍的物資實在太多,綠林軍一連搬運了幾個月,最后實在無法,就放火燒毀了。
實際上,新莽軍的潰敗也有深層的原因,他們的42萬大軍很大一部分都是從臨近的郡縣強行征集。當時天下形勢已經大變,王莽已經失盡人心,無人愿意為之效死。所以,當遭受到外部強大壓力的時候,就會土崩瓦解。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并不少見,像昆陽之戰(zhàn)這樣以2萬兵力打敗40多萬的有,但是能夠完全殲滅的,幾乎沒有。昆陽之戰(zhàn)之所以能夠達到形同殲滅的效果,并非真正在戰(zhàn)斗中殺死。而是因為農民們解散了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加入到新莽的軍隊中了。
昆陽之戰(zhàn)成為推翻新莽政權的決定性戰(zhàn)役,此后,王莽再也無力組織起軍隊,終于被滅亡。
昆陽之戰(zhàn)王莽40萬軍隊失敗的原因
王莽大軍敗給的可不是天上的隕石,而是大勢所趨。敗在自己輕敵,敗在軍事上,敗在起義軍上,敗在戰(zhàn)術上等等。下面分幾個點,簡單介紹介紹。
1、其實當時王莽篡漢也是為了能給百姓帶來好的生活,但是事與愿違啊,矛盾還是越來激化,劉秀的漢軍才真正符合民眾的期望,所以劉秀的漢軍民眾才真正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個是昆陽之戰(zhàn)勝利的根本。
2、再從軍事方面來看,也就是從戰(zhàn)術來看,當時的起義軍在昆陽城堅守,再調集兵力沖出包圍,搬救兵,各個點不斷的消耗,所以看起來對面人多,但是戰(zhàn)場的主動權還是在漢軍這邊的。
3、還有就是起義軍的士氣,非常的高昂,這比王莽被動防守還是有效果一些的,不僅僅是攻心還有戰(zhàn)術上的意志力,積小勝為大勝。
4、起義軍的目標也非常正確,就是選擇龍頭目標,而且還打贏了,最后敵人群龍無首亂了套,最后徹底失敗了。
其實核心還是戰(zhàn)術上和起義軍的士氣上,都要高于這個王莽大軍了。
昆陽大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在兵力最懸殊的情況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例,這場戰(zhàn)役也是漢朝與新朝之間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戰(zhàn)。在這場大戰(zhàn)中,劉秀率領的漢軍僅有萬余人,而新朝王莽的大軍有近五十萬,雙方的兵力比例竟達1:40。
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在這場大戰(zhàn)中,劉秀似乎使用神奇的力量擊敗了王莽的大軍。所以在后代,劉秀贏得“位面之子”的美名。
這場大戰(zhàn)中有個小小的插曲,就是劉秀帶著共13人突圍昆陽。
劉秀
劉秀如何做好突圍的準備當時昆陽被圍,城內只有萬余兵力,不能久守,形勢危急。劉秀想帶人突圍去找救兵。劉秀當然知道從50萬大軍的包圍圈突圍是非常困難的,他自己也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形勢危機,劉秀是做了充分準備:
1.人員的選擇。在人員選擇上,劉秀必須考慮幾點:1) 人不能太多,人數(shù)太多容易引起敵方的注意;2) 每個人必定是武藝高強,有勇氣有謀略,可以說是智勇雙全。3) 每個人必須都有一定的威望,甚至可以憑自己的威望招來救兵,而不只是普普通通的傳令兵;
2.武器裝備要精良。馬一定是要良馬,武器以輕武器為主,例如弓箭和馬刀之類的短兵器。
劉秀
3.劉秀必須拿出必死的決心。從40萬大軍的重重包圍中突圍,那肯定是九死一生的,只要他們之中有一人能夠成功突圍,對于劉秀來講,突圍就是成功的。突圍之后就可以傳遞消息,找到救兵,解除昆陽之圍。
劉備精挑細選,選出13人的大名單作為突圍人選,做好突圍的準備。
13騎突出重重包圍雖然劉秀確實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戰(zhàn)場畢竟是兇險。
戰(zhàn)場
據(jù)史料記載,包括劉秀在內共13人從昆陽城南門成功突圍而出。更讓人驚訝的是這13人突出重重包圍后似乎沒受到多大損失,難道王莽的50萬大軍是紙糊的嗎?搞得好像是讓這13人大搖大擺地離開昆陽一樣?
《后漢書》:時城中唯有八九千人,秀使王鳳與廷尉大將軍王常守昆陽,夜與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出城南門,于外收兵。時莽兵到城下者且十萬,秀等幾不得出。
昆陽大戰(zhàn)戰(zhàn)場
13騎究竟有誰?他們后來的情況呢?史料并沒有明確記載這13騎中有誰,但從零散的傳記中可以判斷出這13人中必定包括劉秀、宗佻、李軼、鄧晨、劉隆、王霸這6個人。同時史料還記載馬武、臧宮、趙憙、傅俊、任光5人曾跟隨劉秀一起參加昆陽之戰(zhàn),打敗王莽大軍,雖然并沒有明確記載這5人在突圍的13人之內,但這5人既然一直跟隨劉秀,那么他們在13人大名單之內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如果馬武、臧宮、趙憙、傅俊、任光5人都在這突圍的13人之內,那么這13騎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1人,只有2人不知道是誰?劉隆、王霸、馬武、臧宮、傅俊、任光6人后來都名列云臺二十八將。
劉秀突圍
這11人中,史料記載因為昆陽大戰(zhàn)而受傷的只有趙憙。
《后漢書》:光武破尋、邑,憙被創(chuàng),有戰(zhàn)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
根據(jù)以上分析,劉秀共13人突圍,最多死2人,傷1人,其余10人毫發(fā)無損,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奇跡。
劉秀突圍
史料對劉秀昆陽大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的記載大有夸張之處,想來劉秀13騎從40萬大軍中突圍之事也不例外吧?但不管怎么樣,13騎終究是突圍成功了,昆陽大戰(zhàn)也確實以漢軍取得勝利而告終。在這場大戰(zhàn)中,劉秀功不可沒。在昆陽大戰(zhàn)之后,劉秀的人生也是繼續(xù)開著掛一路前行,直到重建漢朝,延續(xù)大漢江山200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