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劉伯溫為何只被封為伯爵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中國民間留傳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闭f起這個劉伯溫,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此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之外,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卻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足足差了兩個等級。李善長的年俸為4000石,而劉伯溫年俸只有240 石,相差十分懸殊。
為什么李善長能封韓國公,而神機妙算,戰(zhàn)功赫赫的劉伯溫只是一個小小的誠意伯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他不是淮西集團成員。明朝有兩大集團,一個是淮西集團,還一個是浙東集團。其實這兩個集團根本不是同個級別的,淮西集團實力上遠勝浙東集團。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團的。他第一次離開濠州郭子興,準備單干的時候,只帶走了身邊的二十四個人。這二十四人分別為徐達、湯和、 吳良、吳楨、花云、陳德、顧時 、費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這些人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被稱為淮西二十四將。李善長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團的成員,而且還是個首領。朱元璋是一個同鄉(xiāng)觀念很重的人,這幫老鄉(xiāng)從一開始就跟著他南征北戰(zhàn),拋頭顱灑熱血,你說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賞了這些人嗎?我們知道徐達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首領,雖然是個文官,這些年沒有南征北戰(zhàn),但是在幕后確實做了不少工作,而且從不搶風頭,讓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長為韓國公。
第二,劉伯溫資格不如李善長。其實公爵和侯爵除了一個李善長,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一刀一槍拼出來的,跟文官沒有什么關系。朱元璋剛起義的時候,率軍攻打滁州,李善長就自動來投,當時朱元璋手下并沒有其他謀士。后來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時候,和宋濂等人主動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個時候朱元璋手下已經(jīng)有很多謀士了。從時間上來看,劉伯溫晚了許多。若是給劉伯溫封公爵,淮西集團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資格肯定不肯??梢赃@樣說,朱老板剛剛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你若是個人才,主動投靠的話,朱老板自然會分一些股份給你??墒侵煸暗钠髽I(yè)已經(jīng)上了規(guī)模,各地人才奮勇而至,你再主動投靠的話,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請。
第三,朱元璋不喜歡別人比自己聰明。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劉伯溫也是,而且很有可能還略勝朱元璋一籌。無論是先打陳友諒再打張士誠的戰(zhàn)略部署上,還是在龍灣戰(zhàn)役上,兩人都表現(xiàn)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更可怕的是,在安豐被圍,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準備率軍救援的時候,劉伯溫力勸朱元璋不能救援。因為一旦救援,那么張士誠必然會趁虛而入,到時候腹背受敵,十分被動。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從劉伯溫的勸住,執(zhí)意出兵安豐,后面局勢的變化可以說是跟劉伯溫預料的一模一樣。
如果你是皇帝的話,身邊有個大臣能力高過你,試問你能安心入眠嗎?難道真的不擔心有一天這人不把聰明才智用在治國安邦上,而是用在陰謀政變上嗎?再說了劉伯溫勸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豐的一個理由就是讓他借張士誠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說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話,還會睡的著嗎?
總而言之,劉伯溫雖然功勞甚大,但是由于他太過聰明,不是淮西集團,資格也不如李善長等原因,最后只能封個伯爵。
1、因為劉伯溫功高蓋主,而且劉伯溫當時得罪了不少大臣,于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用藥使劉伯溫慢性中毒身亡。
2、人物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論功行賞,對一干功臣進行了分封,公爵者以徐達為首共二十五人,侯爵者有唐勝宗、陸仲亨等共七十九人,伯爵者有劉伯溫、汪廣洋等十二人。其中李善長為韓國公,而劉伯溫只混了一個伯爵,也就是誠意伯。按說,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謀臣,可為什么兩者之間的差距這么大的呢?
第一,兩人追隨朱元璋的時間不同
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shù)啬旮哂械轮?,并對他以禮相待,并將他留下掌管文史書籍。此后,李善長成為朱元璋的參謀,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并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而那個時候,郭子興還在呢。至于劉伯溫,他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時候,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從時間上看,李善長跟隨朱元璋的時間更加久。
第二,兩人和朱元璋的關系不同
李善長和朱元璋是老鄉(xiāng),都是安徽人,而朱元璋的身邊老鄉(xiāng)還不少。久而久之,他們成為了一個團體,也就是淮西集團,他們與朱元璋的關系更加緊密。相比之下,劉伯溫就不同了,他是浙江人,與朱元璋的關系一般。
第三,兩人對朱元璋的貢獻不同
李善長在加入起義軍后,出力很多。他不僅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在后勤保障上,對朱元璋的幫助也很大,這就是為什么朱元璋一直將他比作漢朝的蕭何。而且,李善長給朱元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梢哉f,李善長在朱元璋建立大明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很大,功勞也很大。其實嚴格說,李善長并非一個謀士,他更像蕭何和諸葛亮那樣的人物,做的工作很多??墒?,劉伯溫更像是一個謀臣,雖然他也出了力,功勞也很大,但相比之下,他絕對沒有李善長對朱元璋的貢獻更大。
劉伯溫能封個伯爵都算朱元璋開恩了,拋開劉伯溫之死的陰謀論,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封賞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顧的成分。因為封賞的背景是大業(yè)初成,國家框架已經(jīng)建立,朱元璋需要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線,善治者、善征者才是這個階段的主角,劉伯溫屬于善謀者。而且封賞都是有理有據(jù)的,功勞的大小、資歷的深淺、陣亡將領的子嗣安撫都在考慮范圍內(nèi)。所以劉伯溫作為一個元朝舊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蓋不了資淺,健存無需安撫,給個伯爵,又任過最高監(jiān)察長官的實職,“名分”上無可挑剔。
洪武分封的規(guī)則定律
“以師直取元順帝,擴廓帖木兒失勢,可不戰(zhàn)而降。”——《明太祖實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遠征西北,當時北元的擴廓帖木兒率軍攻打蘭州,朱元璋便問將軍們這仗該如何打,眾將一致認為直搗黃龍就能解決蘭州問題。所以當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鄧愈為左副副將軍,湯和為右副副將軍往征大漠。這場仗打到六月份結束,眾將凱旋后才開始的對號封賞。
這次封賞只有公、侯、伯三檔,子、男二檔不置,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之中除了文臣之首李善長,其余分別是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也就是說遠征漠北的幾位大將里,湯和未封公爵,常茂受父親常遇春的恩蔭得了開國公爵。常遇春的戰(zhàn)功恩蔭到子弟不足為奇吧?他于前一年北伐中原時暴斃軍中,怎么說也算個“工傷”,既然只封六個公爵,總有一個犧牲品,那就是湯和,前邊幾個他也擠不掉啊!朱元璋找個理由說他“與朕同里闬,結發(fā)相從,屢建功勞,然嗜酒妄殺,不由法度?!彼越o了個侯爵之首。
開國二十八侯: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云龍、顧時、耿炳文、 郭興、王志、鄭遇春、費聚、趙庸、吳良、吳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康茂才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 臣、梅思祖、陸聚。
兩個伯爵是劉伯溫與汪廣洋,公伯八人其實還體現(xiàn)不出分封法則,二十八候才能體現(xiàn)朱元璋的分封思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話說“凡今爵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蹦敲粗煸笆窃趺粗凉珶o私的呢?在談及明朝的開國功臣時,少不了淮西二十四將的概念,即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朱元璋離開濠州獨自奔赴定遠發(fā)展時,帶走的二十四人。
《明史·劉基列傳》記載: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劉伯溫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通。還有人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幾乎無所不知。這些當然都是謠傳。
他知名度有那么大,是因為有人說了一句話,史書記載:
趙天澤應該是個評論家,很有影響力,他在評論人物時,首推劉伯溫,說他是諸葛亮似的人物。
這句話出來以后,劉伯溫的名聲便大的不得了。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他本人的確很厲害,精通經(jīng)史子集,無書不看,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占卜之學。
他考中進士的時候,是在元朝至順年間,當過元朝的高安丞,后來又做過江浙儒學的副提舉。當官的時候非常廉潔。但是他并沒有做多久,因為當時的元朝非常腐敗,并不適合他這種正直而且有報復的人生存。
回到家之后,劉伯溫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在家種田期間,著有《郁離子》一書,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如果不是遇到朱元璋,他很可能蹉跎歲月一生。
當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占領了金陵,有了根基,已經(jīng)沒有了初創(chuàng)時期的窮酸樣。朱元璋打下金華之后,開始招攬讀書人為他效命。
當時江南地區(qū)的才子,以劉基、宋濂,最為有名,所以朱元璋就去請兩位出山。
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整個過程挺耐人尋味的。因為他沒有像劉備那樣,三顧茅廬。
朱元璋請劉伯溫的時候,其實很簡單,或者說有些無禮。他僅僅是派人送了些錢財。其實從這一點,我們都能想象的到,朱元璋這個人根本就不尊重讀書人,他建國以后,用八股文難為讀書人,我感覺像是一種諷刺,是一種尖酸刻薄的做法。
這可能和他沒讀過書有關,也有可能是童年的陰影,還有可能是他覺得讀書無用。
像劉伯溫這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人,肯定要裝一裝的,不能一請就去,而且只是用了錢財,朱元璋本人都沒來。但是朱元璋并沒有誠心去請他,他只是命令劉伯溫的父母官孫炎,一定要把劉伯溫請來。
孫炎給劉伯溫寫信,劉伯溫才出來。我覺得,像劉伯溫這樣的名士,孫炎肯定是認識的,所以孫炎寫信,有老朋友給點面子的感覺。
朱元璋的這種態(tài)度也能反應出,他為什么僅僅給劉伯溫一個伯爵,因為他從心里就不重視讀書人這個群體。
劉伯溫在朱元璋集團的貢獻并不是很多,他是文臣,只負責出謀劃策,因此他并沒有像將軍那樣的戰(zhàn)功,也沒有像李善長那樣負責后勤事務的功勞。所以他一個顧問,并沒有多少功勞可言,這也是他爵位不高,功勞不大的原因。
劉伯溫剛見到朱元璋的時候,給朱元璋提了18條建議,朱元璋很高興。
接著,他又為朱元璋制定了戰(zhàn)略計劃,其實我覺得這個計劃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當時的問題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就倆選擇,估計沒有劉伯溫,朱元璋也選不錯。
不過,劉伯溫救過朱元璋一次,可能劉伯溫真的會算。史書這樣記載: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交戰(zhàn),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戰(zhàn),劉伯溫就站在他旁邊。劉伯溫掐指一算,突然大叫不好,催促朱元璋趕緊走。
朱元璋倉促之間就上了別的船,還沒坐下呢,就見剛才的船被大炮擊碎。
朱元璋是個薄情的人,如果他要重感情,就憑這救命之恩,怎么也能封個侯爵。
明朝建國之后,劉伯溫的表現(xiàn)就乏善可陳了,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
由于他才華出眾,清廉正直,所以和李善長、胡惟庸等人都玩不到一塊去。本來各玩各的也沒啥,但是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總能有事?lián)胶偷揭粔K去。這就導致了劉伯溫悲慘的下場。
朱元璋給劉伯溫封的是‘誠意伯’,這個封號很有講究,他只說明了劉伯溫的‘誠實’,沒有提劉伯溫任何的功勞,也沒有任何的才華,這是一個很尷尬的稱號,好像是說,我給你封個伯爵,是因為你的人品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謙虛都是裝出來的,內(nèi)心深處并不尊重。
泣血創(chuàng)作,路過的同學 加個關注 ,您的關注就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力。
,專注 歷史 領域知識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