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頉]有藩王之亂的王朝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眾所周知,藩王之亂一直是封建王朝內(nèi)亂的根源之一,比如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不過,隨著王朝制度的完善,藩王的問題在唐朝以后就少了很多,比如下面這個朝代就沒發(fā)生過藩王之亂。
第一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次于漢朝,國祚最長的封建王朝,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宋朝農(nóng)民起義雖多,卻沒發(fā)生過藩王造反的情況。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宋朝的制度沒給藩王造反的條件。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建國之后,為了防止武將專權,采取了收地方精兵充實禁軍的政策。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后,把這個政策發(fā)揮到極致,造成了宋朝百年強干弱枝的局面。還有,宋朝的藩王沒有封地,沒有兵權,而且不是世襲的,想造反比登天還難。
除了宋朝,秦朝也沒有藩王之亂,但是秦朝根本不存在藩王的問題。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秦始皇在位時沒分封藩王,秦二世篡位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幾乎把秦朝宗室都殺光了,所以不算在內(nèi)。
還有,清朝除了康熙初期,發(fā)生過以吳三桂為首的異姓三藩之亂,從來沒發(fā)生過宗室親王造反。清朝的統(tǒng)治者,吸取了漢唐明等朝代的教訓,把親王皇子都留在了京師,沒有給他們兵權(除了清初多爾袞等人,還有康熙第十四子外),從而杜絕了藩王的問題。
朱棣幾乎算得上中國數(shù)千年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以藩王身份反叛成功當上皇帝的人了。無論是西漢的七王之亂,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乃至朱棣之后的寧王之亂,這些藩王通通沒有成功,那么,這么低的成功概率,為什么朱棣會反叛呢?
朱棣
第一。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太過急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幾乎將明朝的藩王的權力剝奪一空。這使之前掌握著軍政大權,割據(jù)一方的藩王,都無法容忍。作為藩王的朱棣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和勢力,別無選擇。
建文帝
第二,朱棣的野心。朱棣被封為燕王后鎮(zhèn)守如今的北京地區(qū)。他始終直面著草原游牧民族??恐约簝?yōu)秀的能力,朱棣面對外敵,勝多敗少。卓越的能力和強大的部隊,給了他信心和野心。
第三,建文帝朱允炆幼稚的治國水平和政治能力。過于急切的削藩手段和幼稚的政策,導致建文帝與大臣離心離德。在與朱棣的戰(zhàn)爭過程中,居然發(fā)出了不讓傷害朱棣的命令,讓前方大將束手束腳。
靖難之役
第四,朱棣逆天的運氣。朱棣叛亂后,以一隅敵全國,無論是實力水平、部隊人數(shù)、經(jīng)濟能力,這些通通遠遠差于建文帝。因此在戰(zhàn)場上朱棣不斷的被擊敗,幾乎走投無路。而這時,建文帝皇宮內(nèi)幾個太監(jiān)叛亂,找到了朱棣,朱棣當機立斷,直搗黃龍,攻入了空虛的南京城。從而一戰(zhàn)獲勝,奪取天下??赡苓B朱棣自己都覺得運氣太好了,繼位后征發(fā)10萬民夫,大修武當山可能也是與此有關。
第五,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叛亂是朱家王朝的內(nèi)部事情,從而使地方官沒有參與進來。大大減少了阻力。
新朝初建,往往會吸取前朝滅亡教訓,推行新的制度,以加強皇帝的權力。但在推行新制度的同時,王朝新的弊端又產(chǎn)生了,于是成為一個死循環(huán)。就以明朝舉例,明朝時期皇帝擔心藩王造反,于是對藩王進京進行了限制,卻發(fā)生了靖難之役。時至清朝,吸取明朝教訓,推崇王爺不準出京制度,結果導致內(nèi)部腐朽,最終亡國。
那明朝時期和清朝時期的藩王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首先我們說說明朝的藩王制度。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nóng)民出身,因此他最看重的就是血脈。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為穩(wěn)固皇權統(tǒng)治,對異姓功臣大肆屠殺,可卻沒有對朱姓子孫動手,可見一斑。在藩王制度上,朱元璋沿襲上古周朝,分封藩王23位。
“非親子弟不足以鎮(zhèn)撫而捍外患?!?/strong>盡管朱元璋深知分封藩王有其弊端,但他最終還是這樣做了。“朕封諸子,頗殊古道”,在朱元璋看來,效法古人制度并無過錯,只要管理好藩王勢力,也不會出錯。
因此,朱元璋規(guī)定藩王不奉詔不準進京,同時規(guī)定藩王可三年進京朝見一次,既防止藩王與朝臣勾結,又防止藩王之間的串通。事實上,朱元璋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明朝除了朱棣外,還沒有出現(xiàn)過其他藩王造反的事件。
而朱棣造反其實也是例外,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的話,朱棣也不會發(fā)動“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后,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而朱棣而成為明朝皇帝,繼續(xù)采取削藩政策。
剝奪藩王軍權和行政權,但給予藩王皇室的優(yōu)待,如此做法的確有效限制了藩王勢力,但物極必反,當明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時,明朝藩王勢力毫無辦法,只能看著敵人的屠刀揮向自己,淪為砧板上的肉。
清軍入關后,建立清朝。在吸取明朝教訓后,清朝對一系列制度進行了改革,其中的藩王制度,更是與明朝大相徑庭。
清朝冊封了許多王爺,而且是世襲制,雖為世襲,但爵位一代比一代低。其次,清朝王爺同樣沒有軍權和行政權,而且不允許離開京城,需要永遠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清朝王爺雖然地位高,可以參政,但因身處京城,沒有造反的實力。可王爺大量聚集在京城,難免與朝臣勾結,形成不同的派系,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就是典型。此外,王爺們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因此在遇到外敵時,同明朝一樣,沒有絲毫反抗的余地。
總而言之,明朝與清朝的范圍制度都是在走極端,各有利弊。但分封的藩王皆是皇室子弟,因此屬于一家天下,難以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所以在朝代滅亡時,平民百姓都是以“吃瓜群眾”的態(tài)度在觀望著,因為在他們看來,誰當統(tǒng)治者,都與他們無關。
一家之天下,一家之王朝,注定是背離人心的,于是在清朝末年,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家天下”理念終于壽終正寢,而代表著“天下為公”的思想則迅速登上歷史舞臺,開始引領著新的時代浪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3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