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弓弩威力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2000多年前,戰(zhàn)國七雄爭霸,當時最先進的冷兵器莫過于弓弩。在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fā)掘中,也多次出現(xiàn)過上百件弓弩。令考古專家興奮的是,一件保存最為完整的弓弩破土而出,尤其是弓弩上“檠”的發(fā)現(xiàn),以前只見諸史書,現(xiàn)在終于出現(xiàn)了實物,更是破解了歷史謎團。
兵馬俑出土的弩
有啥特殊
弩機是青銅所做 弓弦弓背等輪廓鮮明
2009年,秦陵博物院開始對秦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fā)掘,每次成果的出現(xiàn),都備受關注。近日,又一重大成果出現(xiàn)—最完整的弓弩亮相。
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考古領隊申茂盛告訴華商報記者,此次發(fā)現(xiàn)的弓弩是前幾天剛清理出來的,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應該是供該陶俑使用。他說,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上百件弓弩,但這件保存最為完好,弓弦、弓背、弩機等均輪廓鮮明、保存較好。其中,弓背彎曲長度145厘米,弓弦長度130厘米左右,弓弦的直徑0.8厘米,表面光滑圓潤,非編織物。據(jù)推測,弓弦的材質可能是動物的筋。其中弩機是青銅所做,目前還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xù)對弓弩進行一點一滴的清理??脊湃藛T根據(jù)出土的弓弩,繪制出弓弩的復原圖,可以一睹弓弩的模樣。
另有驚喜
傳說中的檠也首現(xiàn)真身它能保護弓弩不變形
除發(fā)現(xiàn)最為完整的弓弩外,申茂盛說,價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確了弓弩上的“檠”(qíng),“檠”以前只在史書上記載過,從來沒有明確過其實物到底是啥。而此次檠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當時弓弩的保護、運輸?shù)榷加泻艽笞饔谩?/p>
申茂盛說,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中,弓弩常有發(fā)現(xiàn),但對其結構的認識,眾說紛紜,尤其是“檠”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檠”是弩的輔助桿,但這樣會把弓弩固定死,后來這種說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說是“韜”(裝弓弩的袋子)的撐木,但是韜比弓弩大很多,檠的作用不應該與韜有關。但檠到底是何作用,在學術界一直是個謎團。
申茂盛告訴華商報記者,此次他們工作做得特別細致,在對弓弩進行清理時,驚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發(fā)現(xiàn)了三個等距離小孔,直徑在0.6厘米,小孔應該是用來穿繩子的,這樣檠的作用也就解開了。申茂盛說,打仗時弓弩是張開的,而在平時不用時,如果保護不好,弓弩則容易變形,會影響威力,而檠則起到保護弓弩的作用。不使用弓弩時,通過這三個小孔用繩將檠與弓綁縛在一起,再用一個短的撐木支撐,形成三角形,將弓固定,使弓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不變形。
在打仗時,則把檠取下來。類似于現(xiàn)代人對皮鞋的保護,不用時在鞋子里放入鞋模,保持鞋子不變形。也就是說,秦代武士作戰(zhàn)時,需要將弓弩上的“檠”取下來,彎弓射箭;平時則用“檠”將弓固定,防止變形。運輸時,也用檠固定,方便運輸。
申茂盛說,此次發(fā)現(xiàn)也證實了古代對檠作用的描述,比如:《說文》:檠,榜也。……弛弓防損傷,以竹若木輔于里繩約之。朱熹《集傳》:“以竹為閉,而以繩約之于弛弓之里,檠弓體使正也?!薄痘茨献印っ憚铡吩弧靶韫讯竽苷{”,第一次明確了檠木的使用方法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能射多遠
強弩最遠能射七八百米 是AK47有效射程的兩倍
據(jù)專家介紹,弓弩很早就發(fā)明了,戰(zhàn)國時期廣泛運用于軍事。弓弩與弓箭相比,可以分解發(fā)射,先把弓弦拉到弩機上,之后再進行發(fā)射,這樣就提高了準確性。
在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中,有一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弓弩手拉弦、上箭、射擊,之后密集的箭雨灑向沖鋒的敵人,敵人紛紛倒地的同時,秦軍中的步兵和車兵開始沖鋒,就是依靠著這樣的戰(zhàn)術,在兵馬俑一號坑中,弓弩手一般分布在最外側,充當先鋒。
據(jù)介紹,當時的弓弩也分很多種,按照張弓方式,弓弩分為三種:蹶張(手足并用張弦),腰引(身體平坐地上,弓弩放平,雙腳蹬弓干,腰上掛鉤鉤弦,靠腰和手足三種合力拉弦),擎張(主要是靠人的手力和臂力開弓)。
弓弩在軍事上的使用開始于春秋時期,楚國最先使用,射程是由弓的張力確定的,弓的張力是指把弓弦拉鉤到弓弩弩機的牙上所需要的力。那么,在一號坑發(fā)現(xiàn)的百余件弓弩都屬于哪種呢?申茂盛說,目前發(fā)現(xiàn)的弓弩大致都差不多,但是哪種張弓方式,目前還不清楚。
當時的弓弩射程有多遠?秦俑博物館原館長、“秦俑之父”袁仲一曾告訴華商報記者,有的強弩最遠能射七八百米。弱弩有效射程一般在百米左右。目前在兵馬俑坑發(fā)現(xiàn)的只有這一種,但具體是哪一種弩目前還不清楚。史書上記載秦朝有連排弩,但是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袁仲一說,是不是強弩,主要看弓背的硬度,硬度越大射程越遠。至于秦國弓弩是否在當時最先進,袁仲一說,當時各國的弓弩都差不多,秦國的勝利主要還是在于作戰(zhàn)勇猛。
據(jù)專家介紹,強弩射程800米,是蘇制AK47步槍4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的兩倍??脊艑<医榻B,將來根據(jù)對弓弩的考古發(fā)現(xiàn),復原出接近真實的秦代弓弩,可以根據(jù)機械運動學以及機械設計原理推算出弓箭的射程,這樣就能對當時弓弩的射程等作出正確的評估。
凡伏遠弩自能施張,縱矢三百步,四發(fā)而二中;擘張弩二百三十步,四發(fā)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發(fā)而三中;單弓弩百六十步,四發(fā)而二中:皆為及第?!薄缎绿茣贰R簿褪欠h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
穿甲射程1,精度射程2,傷害射程3.這個意思我想很容易明白,我就不解釋了.一般來說3是全動力射程(就是最大射程)的接近2/3,2基本是一半左右(不一定全部情況都是),而1在1/3以下,比如英國長弓,它的最大是360米,但是穿甲射程只在120米以下,可萊西之戰(zhàn)甚至在80米才開弓,但是其實他對于無防護目標的傷害最大距離是230米,這是西方實驗的結果.(當然這些都只是我根據(jù)自己以往搜集的各種數(shù)據(jù)得到一種經(jīng)驗值,可沒有什么權威,不一定對).那么按照這個數(shù)據(jù),即使按照傷害射程計算,伏遠最大射程也超過675米,按照漢朝數(shù)據(jù)這個等級就不是單兵用的了.而是重型弩.擘張則在510米左右,對比漢朝6石和8石這是可信的,而后面的角弓和單弓(我記得我曾經(jīng)看過這其中只有這兩種是單人的,不過不是很確定,呆會去看下),單弓應當在300米以上,雖然不知道什么上弦方式,但是對比漢朝的4石弩,考慮到技術的進步,可信.但是角弓則超過了450米,如果是臂張這是不可能的,我覺得踏張或者腰引的可能性高些.
首先弩有7種,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其中,只有角弓和臂張是輕弩.其余皆為重弩.
其中大木車弩,弓長12尺(!!!,不知道唐度是多少,按33厘米算4米長,這絕對不可能是單人弩,后面的描述也寫明是床弩,而伏遠級別還在它之上),"車上定弩弓,以鐵鉤繩連掛至軸車上,車行軸自轉,引弩即持滿弦","絞車張之,大矢自付,一發(fā)聲如雷吼".
同時,laminin,中國古籍記錄的問題,在這些資料里,我還看到了一些很奇怪的記錄,比如有一種弩,沒寫是7種中的哪一種,,將12石之弩,設在絞車上,"一發(fā)7箭",達700步遠,"所中城壘,無不摧毀"
我們來看下:
弩力:12石(按漢制是360公斤,不知道唐多少)
箭數(shù):7
射程:1050米(按1.5來算)
威力:所中城壘,無不摧毀
而新唐書中寫得很明白——“凡伏遠弩自能施張”,很明顯是單兵弩,這段中列舉的四種弩都是單兵弩??瓷涑蹋h弩三百步,擘張弩二百三十步,角弓弩二百步,單弓弩百六十步。均在單兵弩的射程范圍之內。后面有宋的神臂弓的三百四十步(一說二百四十步)、克敵弩的三百六十步(這個是毫無疑問的),都在他們之上,也都是著名的單兵弩。(當然,這個關系到度量衡,這個后面談)
中國度量衡史》。唐宋時期的一步是學界公認的確定的長度——1。536米,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3位了。
宋朝最遠射程的弩是1000步(這個確定),力當是850公斤(這個是聽聞),而且是床弩,
還有就是關于弩的性能問題,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認識.我發(fā)現(xiàn)我們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都特別喜歡用射程來說話,但是其實弩的性能里威力和射程只是一個方面,同時還有精度和密集度.但是這卻是個矛盾體,密集度和射速有關,但是威力大,射程遠的弩速度都快不了.還有就是,不是射程遠,有效精度就會無限制的跟著長的.比如說你能打到1500米,那么你的精度射程就可以提高到750米嗎?不對,現(xiàn)代自動步槍在精度和初速上都遠勝于弩,最大射程超過1500米,但是精確目視瞄準距離只要求在200米,超過400米就必須用光學瞄準具,否則不保證精度.而你所說的單兵伏遠達到450米的精度射程,而你可以想象一下,像LAMININ所說,宋朝單兵強弩,其長度已經(jīng)達到1.5米,一個士兵趕剛在費了吃奶的力上完弩(我們假設他能上得去吧),雙手還在微微發(fā)抖的情況下,要握住長1.5米的弩,長1.5并且可以承受幾百公斤弩力的弩重量是多少?至少不低于10公斤,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打中450米外的人形目標---在沒有光學瞄準具的情況下,人型目標在在400米外就已經(jīng)不是非常清晰,你認為可能做到嗎?而且1.5米的弩,橫起來有人肩膀3倍寬,這個握持難度如何?豎起來快有一人高了,士兵如何攜帶,如何在野戰(zhàn)中保持機動?所以如果說它是守城用的可以接受,因為對機動要求不高,而且對于城下的目標可以進行概略射擊.反正打到就行了,但是如果你說它用與野戰(zhàn),是否會難以發(fā)揮作用呢?
而關于密集度,其實在野戰(zhàn)時,處于壓制對方的作用,密集度和精度才是重要的指標參數(shù),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施加給對方的數(shù)量才重要,而按你所說,弩又不能像弓那樣同時曲射來達到飽和效果,必須輪番前進射擊,為了保證這兩點,指揮官往往要進入到很近距離才開始下令射擊,就是在以弩而聞名的宋朝,武經(jīng)總要中就明確規(guī)定:凡臨陣時,百步用弩,六十步用弓.可見,即使有所謂能達到1500米的弩,真正作戰(zhàn)時也是要到很近距離才會釋放,并且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速度,不會是用半天才能1發(fā)的強弩(反正距離已經(jīng)近了),在軍隊中真正起到主力作用的是那些速度,射程,威力都居于中間位置的弩,比如6石的踏張.一味追求射程的數(shù)據(jù)是沒有作用的.
說到秦軍的裝備,一個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是秦弩,十多年前一部影響力頗廣的紀錄片《復活的軍團》曾對秦弩不吝溢美之詞,部分網(wǎng)友甚至認為秦弩是秦國橫掃六國的關鍵性裝備。 弩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其一,使用簡單易行,一個未受軍事訓練的農(nóng)夫,一天時間就可以學會弩的使用;其二,上弦后士兵能專心瞄準,在有效射程 *** 擊精準度高;其三,借助機械存儲能量,發(fā)射力道強,初速大,穿透能力強。以記錄古代科技知識聞名的《天工開物》曾記載說:「 ”凡弓箭強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強者五十步而止,即過咫尺,不能穿魯縞矣。然其行疾則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在電影《英雄》中,漫天箭雨給了觀眾十分深刻的印象,電影中的秦弩射的既快又遠,殺傷力驚人。筆者認為,電影終究是電影,真實的秦弩可能遠不如藝術刻畫的如此兇猛。 首先弩并非秦所獨有,中原諸侯強國都用強弩。比如在公元前342年,孫臏在馬陵道萬弩齊發(fā)伏擊魏軍,射殺龐涓。其次秦弩的工藝在諸侯中也并不是第一, 「 ”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弩的戰(zhàn)斗力的關鍵指標是有效射程,能射多遠和有效射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空談能射多遠,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秦弩 研究秦弩的有效射程,主要依賴三個方面。其一,兵馬俑的考古挖掘;其二,史料中關于弩射程及實戰(zhàn)的記載;其三,我們初高中課本上掌握的物理學知識。 史料的可信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對于史料中的射程數(shù)據(jù),我們應該采信大部分史料認可的數(shù)據(jù),對于偏離度較大的數(shù)據(jù),我們應仔細分析其中緣由。 《墨子·備城門》曾記載「 ”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這個應該是戰(zhàn)國早期的情況。到了戰(zhàn)國中期,《孫臏兵法》記載「 ”弓弩……發(fā)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 可是到了戰(zhàn)國末期,史料中所記載弩的射程突然進行了質的飛越。戰(zhàn)國策記載「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 ”…帶甲數(shù)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币舱且驗檫@條史料,很多人對于秦弩的戰(zhàn)斗力有了不切實際的想象。 以我個人之見,六百步這個數(shù)據(jù)并無多大意義。首先,這段話出自蘇秦之口,蘇秦是個說客,以口才聞名,仔細考察蘇秦在戰(zhàn)國策中的言論,會發(fā)現(xiàn)他很多地方都會夸大其詞,比如他提到各國兵力,動則帶甲百萬,帶甲數(shù)十萬,顯然不切實際;其三,六百步應為最大射程,如果強弩從山上射擊,依據(jù)物理學常識,落地時間加長,導致飛行長度增加,能射六百步也并不稀奇,但是最大射程并無意義,有效射程才有意義。 東漢末年,袁紹與公孫瓚反復激戰(zhàn),袁紹得以擊敗公孫瓚的精銳騎兵,強弩發(fā)揮過很大的作用,其作戰(zhàn)距離為數(shù)十步。 這一難得的實戰(zhàn)用弩史料來自《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原文摘錄如下: 「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shù)萬結陳于后。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shù)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fā),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尋遍史料,其中對秦弩并無特別的描寫,但是在宋朝的史料中,曾有一種叫神臂弓的弩赫赫有名,大書特書。完顏宗弼對神臂弓印象深刻,他在《遺行府四帥書》中,認為「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 ”熙寧中,李定獻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鐙。以鐙距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謂之「 ”神臂弓”,最為利器?!?這段話的意思是,神臂弓的最大射程足有300步;發(fā)揮最大威力的時候,能夠在一定距離上貫穿重甲。 對于神臂弓的有效射程,我們可以在宋軍的訓練和實戰(zhàn)史料中尋找。 《宋史·兵志久》曾記載「 ”弩手,帶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為本等”、「 ”神臂弓垛遠百二十步,給箭十只,取五中為合格,軍中少得該賞”。 抗金大將吳璘曾創(chuàng)立「 ”疊陣法”,讓我們得以一窺神臂弓在實戰(zhàn)中的使用。吳璘命令士兵距敵百步內才能發(fā)射神臂弓。 疊陣法原文摘錄如下: 「 ”每戰(zhàn),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fā);七十步,強弓并發(fā);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jié)。騎,兩翼以蔽于前,陣成而騎退,謂之‘疊陣’?!?綜合上述史料,我們可以認為神臂弓的最大射程可達300步,有效射程則在100步和120步之間。 宋朝時機械科技比秦時先進得多,幾乎沒有理由認為,在史料中默默無聞的秦弩會比赫赫有名的神臂弓射的更遠、穿透能力更強。 到了明代,隨著神臂弓的失傳,明弩的戰(zhàn)斗力明顯滑坡,有效射程降低到了60步。 戚繼光從實戰(zhàn)經(jīng)驗出發(fā),在《紀效新書》中曾說:「 ”凡弩手射手,候鳥銃打放將完,賊至六十步之內,起火放,方許繼銃后射箭,無令不許擅發(fā)……比弩,以六十步為式,把高五尺,闊一尺五寸,三箭中二枝為善射……弩弓不可遠,遠則無益,徒費矢竭力。” 綜上所述,單兵弩依其力道的大小,有效射程應當在80米到180米之間,秦弩再神奇,有效射程也應當在這個范圍。 明代的《武備要略》曾對弩和弓的優(yōu)劣曾做過詳細的對比,作者認為弓箭箭身利于飛行,殺傷距離比弩更遠;但是弓箭的技能不好掌握,訓練難度較大,技能高超的箭手較為難得。弩則在短距離內又準又有力,但是超過一定距離命中率很低。 《武備要略》中的這段記載比較珍貴難得,因此筆者全文摘錄如下: 弩者,怒也,怒而擊之。擊力毋增加,而制弩之法有增加。沖斗弩制掛口長不過七寸,力不過百五六十斤,弩箭重不過二錢,五十步發(fā),準而有力,遠難命中。今弩制,掛口長九寸或九寸半至一尺者,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弩箭重三錢至四錢,百步能命中,其技不減于弓也。如弓力四五十斤,用箭有五六錢,何也?因弓矢之長,引弓拉滿,以至于彀,又加射者撒放之力,故箭發(fā)百步能殺敵者,此也。然而世之習弓矢者,比比皆是,計百千中未必得一精巧者。其技至難也。故阮子曰:「 ”世多善弩而拙于弓,弓無法準,故任巧由意,弩有法準,故易有善?!苯聃陱堝螅辛t能挽,下士亦可習,如法上射,朝習可以暮成,雨露無妨。上弦架箭,十步之內猶能殺人,若弓似不及矣。 古代亞述、波斯都是以善射聞名的民族,他們都曾在數(shù)百年間空前強大,不可一世,相繼成為兩河流域毋庸置疑的霸主。 亞述人遠程部隊大概占到了步兵總數(shù)的一半,遠程打擊能力十分猛烈,弓箭手部隊不僅射技精湛,部分弓箭手還有鐵制頭盔和良好的護身甲,與弓箭手部隊一起提供遠程火力的,還有大量護身裝備良好的投石索部隊。 技術嫻熟的弓箭部隊殺傷距離較弩更遠,在火力壓制上勝過一籌,同時,雖然比秦帝國早了五百多年,但是亞述人是有史以來最早完成了武器鐵器化的民族,鐵箭頭的殺傷效果又勝過了青銅箭頭一籌。亞述人弓箭手布陣在防護裝備精良的8列重步兵之后,弓箭沿著仰角曲射。而弩基本只用采用平射,很難借助己方重步兵的掩護,在遠程火力彼此較量的過程中,秦兵會更容易傷亡…… 絕大多數(shù)希臘人不善使用弓箭,希臘輕步兵主要使用標槍,標槍的殺傷距離在15到20米之間,標槍的射程不如弩,但是破甲能力更強;同時,因投擲標槍可單手操作,希臘輕步兵能同時使用一面圓盾護身。 在遠程武器的使用上希臘人頗有點專業(yè)化分工的味道,克里特島的希臘人以善射弓箭聞名,在希臘世界的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中,幾乎每戰(zhàn)看到他們的身影;羅德島的希臘人則以善于使用投石索聞名。?;钩前畹南ED人甚至在野戰(zhàn)中使用投石車,大敗馬其頓人的部隊,這一遠程利器的使用后來被馬其頓人借鑒,成為后來赫赫有名的馬其頓戰(zhàn)術體系的一部分。 投石索絕對不可小覷,如果弩在古典時代是東方特色,那么投石索便是地中海特色,西地中海巴利阿里島島民非常善于使用投石索,他們跟隨漢尼拔遠征羅馬,給羅馬人留下了十分慘痛的回憶;東地中海的羅德島島民則和他們近乎一樣的出色。 以色諾芬的軍事回憶錄《長征記》來看,羅德島投石手的射程兩倍于波斯投石手,克里特弓箭手的射程略輸于波斯弓箭手;但是羅德島投石手的射程甚至超越了波斯弓箭手。僅僅依靠兩百名羅德島投石手和部分克里特弓箭手的掩護,希臘重甲步兵得以避免了波斯大量遠程部隊不勝其煩的遠程襲擊。 但是投石索有弓箭手一樣的問題,掌握起來難度大,優(yōu)良的射手比較難得。 據(jù)傳巴利阿里島的島民從小就開始了非常嚴酷的投石訓練。中世紀英格蘭每次大型戰(zhàn)役能出動五千以上長弓手,則源于幾十上百年來相關鼓勵長弓法令的推行。據(jù)說,1363年愛德華三世曾頒布了一條嚴格的法案,所有15到60歲的男性公民需要在周日及假日在當?shù)亟虝⒓觾蓚€小時的強制射箭練習,并且禁止把時間浪費在除射箭以外的其他運動上,違者可以處以死刑。 大量手持盾牌,頭戴銅盔,手持標槍的希臘輕步兵在前,少量克里特弓箭手,持盾羅德島投石手(兩者累計通常在一千人左右)在后掩射,在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構成的希臘遠程部隊可以和波斯遠程部隊旗鼓相當。如果他們要來一場和秦弩的對決,想必也不會輸給秦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3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