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薄昭,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
薄昭會死,是劉恒縱容的結果,也是自己作死的結果。
薄昭,文帝之母薄姬唯一的弟弟。前196年,劉恒前往代地就國時,薄昭隨其入代地。
對于文帝而言,薄昭最大的功績,無疑就是從龍之功。
前180年,諸呂之亂爆發(fā),由呂雉扶持上位的漢少帝劉弘被忠于漢室的大臣所廢,周勃、陳平等人欲立遠在代地,素有賢名的劉恒為帝。而被推舉為皇帝,對于劉恒來說固然是好事,可此時京師局勢尚不明朗,周勃、陳平等人是否真的忠于漢室,劉恒并不肯定。
所以,此時的劉恒雖覬覦皇位,但卻并不敢冒然的前往京師登基為帝,是懼怕自己這時前往京城登基,會淪落為傀儡,甚至是枉送性命。
雖說,劉恒現在并不敢直接前往京師登基,但對于皇位,劉恒還是很覬覦的,所以他并不想就這么直接放棄。于是乎,他就讓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師探明情況,如若周勃、陳平等人真的是真心擁戴,他就啟程進京,反之若他們有一絲的遲疑,就斷然不入京城。
就這樣,身背重任的薄昭就冒著生命威脅前往京城,替劉恒探明情況。薄昭進京后,他就迅速前往周勃府邸,向周勃問清事情的緣由經過,探明他真實意圖。之后,通過交流,薄昭得知周勃、陳平等人確是真心擁戴劉恒為帝的,于是薄昭就回到代地,向劉恒說道:“沒問題,別懷疑了”,這時,劉恒才放心去了長安當皇帝。
劉恒即位后,薄昭因有從龍之功,被冊封為“軹侯”。
一躍間,薄昭成為了天下最為顯赫的皇親國戚,外甥是當今圣上,姐姐是當今太后,這天下恐怕就沒有比他更為尊貴的外戚了!
在如此顯赫的身份下,薄昭開始逐漸迷失了自己。
薄昭自身把控能力本就弱,這點與他相伴數十年的劉恒應該知曉。此時,對于薄昭而言,為避免其被權力迷了雙眼,文帝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用恩澤贍養(yǎng)而不應當把權力交付給他,然后派賢良在旁輔佐于他”,但是文帝卻并沒有這么做,他不但不對薄昭加以限制,反而是賦予他重權,且對于他的胡作非為也是一概無視。
最終,正是文帝的縱容,薄昭開始變得越發(fā)的驕橫跋扈,胡作非為,而后更是枉送了性命。
前170年,為強大西漢,漢文帝開始推行新政,如禁止列侯擅自征收捐稅,苛刻百姓,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而為了讓新政能夠順利實施,就派遣監(jiān)察官員前往各地巡察,此時監(jiān)察官員鐘毓就被派往太原。太原是薄昭的封地,此時薄昭雖未在太原(在京師擔任車騎將軍),但他的侄子薄貴卻在太原。薄貴這人,仗著薄昭與薄姬的權勢,在太原是為非作歹,做了很多壞事,弄得是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而大臣鐘毓本就是一個嫉惡如仇的直臣,他眼見太原百姓被薄貴弄得是如此悲慘,自然是惱怒不已。震怒下,就以薄貴魚肉百姓,貪贓枉法為由,下令將他處死。
試想,薄家的血脈本就稀薄,此時自己的侄子又被殺,薄昭豈能放過鐘毓?于是,為了報復,薄昭就率兵將回京的鐘毓給私自捉拿到自己的府中。
最初,薄昭并不想殺鐘毓,只是逼迫鐘毓向皇帝認罪,然后為薄貴披麻戴孝!可是披麻戴孝乃是兒子給老子做的事情,鐘毓豈能答應這樣屈辱的條件呢?再者,在鐘毓看來,薄貴本來就該死,要為這么一個該死的人披麻戴孝,對于他來說就更是不可能。所以,對于薄昭的要求,鐘毓是斷然拒絕,且在拒絕之時,還羞辱了薄昭一番。試想,薄昭本來就因薄貴的死,對鐘毓是惱怒不已,這時鐘毓還如此無視于他,這豈能忍?
于是乎,薄昭惱羞成怒下,拿起到就砍了鐘毓。這下可好,薄昭算是捅了一個大馬蜂窩了!鐘毓在朝中素有清名,群臣都敬佩他的剛正不阿,因此群臣聞訊,自然是震怒,為此是紛紛向文帝請奏,要求將薄昭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但是,薄昭畢竟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也是文帝唯一的舅舅,在薄太后的力保下,文帝最初并不想殺他,想著能保住他的性命。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卻突然又傳來鐘毓妻子自殺的消息,隨著這個消息的傳來,群臣算是徹底炸了窩,他們紛紛強烈要求文帝必須處死薄昭,否則天理難容。而此時,丞相張蒼更是披麻戴孝,懷抱著鐘毓幼子上殿申冤,老將周興也以辭官抗爭,最終文帝終于下定決心處死薄昭。
之后,薄昭奉旨進宮,見漢文帝為他設了靈位,且正在祭拜,薄昭自知已無活命的可能,無奈引咎自殺。
只能說,薄昭的死是咎由自取,也是文帝此前的刻意縱容。若不是文帝在此前的縱容,薄昭斷然不會有后來的肆無忌憚。而若不是薄昭的肆無忌憚,他斷然不會越過朝廷,直接砍死朝廷命官。而若不是鐘毓的死,即使薄昭有千般錯,他也斷然不會死。只得說這一切都是命。
薄昭被誅是因為什么,歷史上的為登上皇位都是免不了大開殺戒的,有皇室中沒有血濃于水這一說,在權利和利益面前什么都是浮云,那薄昭被誅是因為什么呢?薄昭的后人都有誰呢?下面就和 我一起來看看吧。
在民間故事里,漢文帝劉恒是?二十四孝?中的典范,代表事跡是?親嘗湯藥?:他被封為代王的時候,曾衣不解帶地陪伴在生病的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嘗藥,長達三年。后來,朝中大臣在討論合適的皇帝人選時,劉恒的這一舉動為其大大加分,終于被迎立為天子。
不過,文帝同時還有一個?大義滅親?的光榮事跡。誅殺的,正是薄太后唯一的親弟弟薄昭。
薄昭在劉恒被迎進未央宮之前,曾起過關鍵作用,他曾奉命見周勃;通過薄昭為中介,漢文帝得到了當時手握京師兵權、具有左右局勢能力的太尉周勃的支持。這是大功一件。薄昭也成了薄氏中惟一封侯的。后來周勃被誣謀反,中間穿針引線,給周勃求情的人,正是薄昭。
文帝曾把周勃以造反之罪下獄。他是否懷疑二人結盟,有利益勾兌?很有可能。以文帝的心思之縝密,必然很是警惕。
在民間故事里,漢文帝劉恒是“二十四孝”中的典范,代表事跡是“親嘗湯藥”:他被封為代王的時候,曾衣不解帶地陪伴在生病的薄太后病床前,給太后煎好的湯藥嘗藥,長達三年。后來,朝中大臣在討論合適的皇帝人選時,劉恒的這一舉動為其大大加分,終于被迎立為天子。
不過,文帝同時還有一個“大義滅親”的光榮事跡。誅殺的,正是薄太后唯一的親弟弟薄昭。
薄昭在劉恒被迎進未央宮之前,曾起過關鍵作用,他曾奉命見周勃;通過薄昭為中介,漢文帝得到了當時手握京師兵權、具有左右局勢能力的太尉周勃的支持。這是大功一件。薄昭也成了薄氏中惟一封侯的。后來周勃被誣謀反,中間穿針引線,給周勃求情的人,正是薄昭。
文帝曾把周勃以造反之罪下獄。他是否懷疑二人結盟,有利益勾兌?很有可能。以文帝的心思之縝密,必然很是警惕。
《史記·孝文本紀》云:“十年冬,(漢文帝)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死。”記載太略?!顿Y治通鑒·漢紀》載,“(漢文帝)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將軍薄昭殺漢使者。帝不忍加誅,使公卿從之飲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喪服往哭之,乃自殺?!睘槭裁匆蓾h使去找薄昭,薄昭為什么會被漢使激怒,又為何殺漢使者,都是一個謎;漢文帝為什么要鼓勵舅父自殺,薄昭不肯,還讓群臣穿喪服去薄家中逼其自殺,則更詭異。
在誅殺薄昭的事件中,薄太后并沒有出面。一種可能是薄昭犯的是大惡,薄太后不敢;另一種可能是,文帝早跟母親打過招呼,這個舅舅我殺定了。不管哪種,恐怕兩母子之間必然已存在隔閡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論這件事情說:唐代李德裕以為,“漢文帝殺薄昭,在法律上是圣明的,在道義上卻不適當。當年秦康公送晉文公返國的時候,曾發(fā)出見到舅父就如母親仍然在世一樣的感嘆。何況薄太后還健在,只有一個弟弟薄昭”。又引魏文帝(曹丕)說法:“對待國舅,只應當用恩澤贍養(yǎng)而不應當把權力交付給他。”
司馬光怪文帝在處置此事時,不孝,不智。不過,我覺得,薄昭之死,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文帝防止薄姓坐大,將來難以駕馭,欲加之罪。在對待薄太后的孝與不孝之間,漢文帝的角色轉換得很快嘛。
還有一點似乎沒怎么引起史家關注。在文帝上臺一年多時間里,實力很強的楚元王、齊哀王、城陽王等紛紛去世,也有不合常理之處。要知道,他們每個人去世時都正當壯年啊。
齊悼惠王劉肥有三子,對文帝威脅最大。大兒子齊哀王劉襄在平定諸呂之亂中功勞最大,本來差點被推舉當皇帝的,但功敗垂成,回去后很快就病死了。二兒子城陽王劉章,也有大功,文帝本來許諾說要封他趙地,后來有意打壓他,只給了齊的一小塊地方封王,劉章也在第二年就病死了。
三兒子濟北王劉興居,也只封了一小塊地,早就心存不滿。聽說文帝親臨太原,以為皇帝將親自統(tǒng)兵出擊匈奴,有機可乘,就發(fā)兵造反。漢文帝迅速布兵,又用了釜底抽薪之計,劉興居很快兵敗自殺了。——想必文帝看到濟北王造反,會心中一喜吧?
我真心覺得漢文帝算是中國歷史上綜合水平最高的幾位皇帝之一,不管是行政能力還是人品德行,都很說得過去了。但他一樣也在忙著除掉異己。只不過,他除掉異己的方式,既溫和,又讓人服氣,至少沒有留下大的把柄。
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個皇帝,然而他卻并非其父漢景帝的嫡長子。事實上,景帝一共生了十四個兒子,但是正室皇后薄皇后卻沒有誕下一子半嗣,無法令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延續(xù)下去。這種局面也導致了薄皇后從此之后不再受寵,王美人趁機上位,為后來劉徹繼位埋下了伏筆。
上圖——漢文帝像
薄氏其實并不是小家族,當年代王劉恒能夠繼任帝位,薄氏當家人薄昭功不可沒,他親自赴險,入長安為外甥探路,堪稱從龍有功的前三人??上У氖?,文帝正式登基后,和功臣集團進行了妥協,沒有給予薄昭實權,后來又取消了薄昭的爵位,最終導致了薄氏一族走向衰敗,無人為薄皇后撐腰。
一、薄昭隨劉恒入代并成為其心腹諸呂之亂后,功臣集團一致推舉代王劉恒繼任帝位。消息傳到代地后,劉恒并沒有陷入狂喜,而是冷靜地分析事情的可行性,經過和心腹的一致商議后,舅舅薄昭被派去長安打探消息。后來,正是因為薄昭傳回來了正面消息,劉恒才敢前去長安繼位。
呂后不殺劉恒讓人意外
當年呂后直接將劉恒趕出長安,去往苦寒之地,如果匈奴作亂,他們可能直接威脅到劉恒的生命,或者讓他背負抵抗不力的罪名,到那時他就只能任由呂后處置。要知道呂后在趙地干掉了劉如意、劉友、劉恢三個高祖子嗣,而代地和趙地沒什么實質區(qū)別,反而面對匈奴更大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勢力自然不愿意跟隨劉恒,代地勢力也不愿意跟著這種"短命主子"混。再者雖然劉桓具備一定的法理基礎,但是影響不大,初期也沒有賢良的名聲,這都對組建自己的勢力造成了阻礙,所以他的初始心腹極其有限。
上圖——代王劉恒影視形象
不過薄昭卻不同,之前的薄氏只是一個普通的家族,所以薄昭基本將身家性命托付給外甥,血緣和共同利益維護的關系紐帶,令薄昭成為了劉恒初期的第一心腹:
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從如代。
劉恒去代,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結果,作為唯二沒有直接被呂后除掉的高祖子嗣,這足以證明母親和自己本身是多么不得勢(另一子是劉長,他由呂后撫養(yǎng)),這也從側面凸顯了薄昭的重要程度。
二、文帝時期薄昭的車騎將軍只是虛名文帝繼位后,任命薄昭為車騎將軍,接手了長安城內的兵權,從表面上看,薄昭是武將中的第一人,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車騎將軍正式成為正式職位,大約是在文帝繼位后,可以算是文帝為舅舅量身打造的職位:
車騎將軍,漢文帝元年,始用薄昭為車騎將軍。
上圖——車騎將軍管理全國的騎兵和戰(zhàn)車
按照當時的編制,車騎將軍算得上是第二位的將官,排在第一的是大將軍。
上一個大將軍還是兵仙韓信,如果高祖不干涉,他在軍中的權力至高無上,這點從漢軍出蜀就能看出,然而韓信死后,由于天下幾乎沒有戰(zhàn)事,便沒有選出下一任大將軍,全國的兵權歸入了太尉(文職)的管理下。
因此文帝時雖然沒有大將軍,但是周勃在軍中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薄昭,對于車騎將軍薄昭來說,他最大的權力是掌管京師兵衛(wèi),起到保護保護文帝安全的作用。
長安城內的兵權之所以會從周勃手中被劃歸到薄昭手中,其實是功臣集團主動和文帝示好的表現,用來證明自己對新帝的忠誠,換句話說,京城兵權其實是周勃給與文帝而非薄昭的,文帝只是用自己能信賴的人占了這個位置,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作用。
所以在內無動蕩外無戰(zhàn)事的和平局面下,薄昭既不能通過作戰(zhàn)積累軍功,又無法通過平息叛亂獲得信任,其車騎將軍之職位有名無實。
三、薄昭意外犯法,使得爵位無法傳給后人。文帝執(zhí)政十年時,薄昭已經陪伴了他十年,可惜的是薄氏此時根本沒有壯大,而后來娶了薄皇后的劉啟,現在還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再加上功臣集團嚴防死守外戚干政,這讓薄氏連政治聯姻都難以進行。
上圖——薄昭影視形象
也就是在這年,郁悶的薄昭犯下了重大過失,殺害了漢朝派來的朝廷使者。這一舉動刺激到了功臣集團緊繃的敏感神經,他們紛紛要求文帝治罪薄昭。
起初,文帝對這個要求持否定態(tài)度,然而卻令外戚亂政的陰謀論再次抬頭,逼迫自己做了最終決定,為了保障朝堂秩序而逼死了薄昭:
文帝惜國之法,令朝臣喪服就宅,哭而殺之,良史不以為失。
薄昭死后,帶來了兩個巨大影響。
首先,世人皆知薄昭的車騎將軍是虛名,所以他難以憑借身份在軍中拉攏親自己的勢力,傳統(tǒng)宿老更是不肯和他走得更近。
其次,薄昭是因犯罪被殺,這種情況使得他的軹侯爵位被取消,后人無法繼承,薄氏一族徹底地被踢出長安的高層圈子,并永遠關閉了上升通道。
從此之后,薄氏基本日暮西山,再無翻身的可能,即使文帝后來重感情讓薄氏之女嫁給劉啟,卻也無濟于事了。
上圖——周勃影視形象
四、結語薄氏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在文帝繼位后,憑借娘舅的身份為宗族爭取充分的利益,這和文帝之母薄妃清心寡欲、淡泊無為的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薄昭似乎沒有認識到自身所在的尷尬位置,尤其是在上一輪外戚干政剛剛結束的背景下,他的身份顯得更加敏感。
除了缺乏危機意識外,薄氏還存在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族內沒有優(yōu)秀的人才補上了,畢竟出身平民的薄氏對朝堂上復雜的權力斗爭還是不夠了解,比如當周勃遭到了文帝的猜忌時,薄昭便因為收取了周勃的賄賂而通過薄太后向文帝求情,而這件事居然沒有人反對,充分說明了在薄氏人眼中短期的財富要遠遠勝過為未來布局,這使得他們喪失了狠狠打擊功臣集團的最佳機會。
因此在后來薄昭犯法時,功臣集團們由于之前見識到他在薄太后面前的影響力,于是團結一致,意欲除之而后快,使得文帝頂著巨大的感情壓力也要處決薄昭。不難看出,正是薄昭的短視,為自己和宗族埋下了隱患。
薄昭仗著劉恒對自己的信任,多次干擾政權,并且貪污受賄,已經引得劉恒的不瞞,直到薄昭殺死了鐘毓,才徹底激怒了劉恒對他的忍耐,雖然期間多人求情,但劉恒逐漸加重了對薄昭的殺心,最后設下靈堂逼死了他。
初期的薄昭為了劉恒也可謂是出生入死,在劉恒還沒有登基之前,還為了他只身前往絕境打探情況,在確定長安沒有危機之后,才擁立劉恒登基稱帝,按理說這位功臣以后的日子應該是越來越紅火,可問題就出在薄昭在得到政權和榮華富貴以后,傲嬌縱容,對許多事情越發(fā)的不看在眼里。
仗著劉恒對他的顧念之情,三番兩次的干政,在朝廷之上更是不給劉恒的面子,直到薄昭的侄兒薄貴在在封地為非作歹引起禍亂,正趕上劉恒實施新政,就派鐘毓前往鎮(zhèn)壓,卻不然鐘毓在返回之時由薄昭親自接待,在看到鐘毓對自己侄兒的上報時,大怒把鐘毓綁回了府里,卻不然在與鐘毓爭執(zhí)之時,爭執(zhí)不過鐘毓,一怒之下殺死了鐘毓。
劉恒得知此事大怒要處死劉恒,被眾大臣聯名上書救下,卻不然鐘毓的夫人也一命嗚呼,劉恒在看到丞相交上來的鐘夫人的遺書之后,徹底對薄昭下了死心,擺下了活人祭要薄昭自殺,薄昭心傲仍舊不愿死。
劉恒又不愿落得個殺死自己舅舅的名聲,就派人天天穿著孝服到薄昭門口哭喪,最終薄昭無法忍受自殺身亡。
之所以薄昭有此下場,還是劉恒的驕縱容忍,劉恒作為一代帝王,淮南王劉長還是車騎將軍薄昭,對親屬的縱容是他最大的毛病,所以薄昭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