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崇禎手里必亡!他哥哥天啟皇帝才是明朝的“救世主”!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于明朝在崇禎手里滅亡是必然的!此話何解?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一個朝代滅亡的充分必要條件就是“內(nèi)憂”,其次就是“外患”,而明朝似乎兩者皆沾。但是問題是在前15位皇帝之中,明朝卻沒有滅亡,只是到了崇禎手里就沒了,有人說是背時,也有人說天命所歸民心所向!不過這也證實了一點,他崇禎只適合當(dāng)“打工仔”,不適合做皇帝!而他那個服用“仙藥”身亡的哥哥才是明朝的救世主!
對于崇禎(朱由檢)沒有帝王相,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朱由檢本來就是一個閑散王爺,每天過著清閑日子,沒有那么多的爾虞我詐,心思單純的很,只是哥哥朱由校(天啟皇帝)因掉水后落下病根,最終服用了“仙藥”促使的病癥加劇,最后身亡。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朱由檢就被朱由校一道遺旨捧上了皇位。
其實朱由檢當(dāng)了皇帝之后也是一個倒霉催的,畢竟按照古代的教育制度看來,也只有皇儲才有資格向大政治家學(xué)習(xí),而他朱由檢原本只是一個親王,所以在未成年之際,沒有受到過類似于張居正這樣的大政治家輔導(dǎo),也沒有被孫承宗這種厲害的帝師調(diào)教,至于治國之道深入了解,朱由檢真的不是差個一兩半兩的。
不過朱由檢卻有心當(dāng)好這個皇帝,所以即為就鏟除了閹黨,斬殺了魏忠賢,之后還一心撲在政務(wù)之上,為了能夠博得盛名之賢,常年后宮也只有皇后一人,也不納妃,甚至衣服上面都打補丁,這也讓朝中大臣抹淚哭喊道:“堯舜在世乎!”
但朱由檢卻沒有想到斬殺了閹黨之后,明朝就出現(xiàn)了一個漏洞,因為魏忠賢還在的時候,朝廷雖然烏煙瘴氣,但是至少還能在富商以及地主階級的人身上抹點油水,維持一下朝政以及國家的開支,魏忠賢一倒臺,這一條“續(xù)財”的道路就沒了,明朝也瞬間變窮,有時候軍餉都發(fā)不出,一時間讓軍營里面的士兵怨聲載道。對此朱由檢腦子也大,最后腦抽的去西北征稅,而西北地區(qū)本來就是天災(zāi)嚴(yán)重的泛濫區(qū),這征稅無疑不就是逼的他們造反嗎?
此外,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倒臺,原來被壓制的東林黨就出來作怪了,之后借著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的口號,開始了自己的斂財之路,化身成為了大商人、大地主的形象代言人,在賑災(zāi)款上面可是多有“伸手之嫌”。
最重要的就是這一群東林黨人士還染指武將戰(zhàn)事不利,以此為借口誣陷其貪污軍餉,而自己又從中撈取難財。反觀崇禎卻對東林黨言聽計從,直至李自成攻入了京城,朱由檢才看清東林黨的嘴臉,這也難怪朱由檢在死前會抱怨:“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而東林黨大臣卻言道:“獨夫授首,何足道哉!”(筆者懷疑崇禎皇帝也就是因為這句話,結(jié)合以前種種,最后羞憤自縊的)
由此觀之,所以筆者才有近日之言,斷定這個朱由檢確無天子之相,只能老老實實的當(dāng)一個閑散王爺之輩(雖許有些馬后炮,但卻也實在)。不過天啟皇帝朱由校可是有一兩把刷子的,許多史料上都稱天啟皇帝是個“文盲皇帝”,但這個“文盲皇帝”卻能夠在明朝風(fēng)雨搖擺之際:薩爾滸戰(zhàn)役慘敗、遼東女真步步緊逼、四川又有土司叛亂,扛起救國的大旗,通過閹黨穩(wěn)固皇權(quán),打壓誤國東林黨,還到處安插親信,用了短短7年久重新將皇權(quán)收納手中,此外還在皇太極背后釘了一個鐵釘子,安排了大將毛文龍駐守,使得皇太極如鯁在喉,何況天啟皇帝在澳門問題上態(tài)度堅決強硬,只有一個字“打”,最后還勝利了。
試問天啟皇帝朱由校這些行為,與康熙當(dāng)年平鰲拜削三藩鞏固皇權(quán)確實是有的一筆,只是天啟皇帝意外落水,最后亂服丹藥身亡,令人惜由。不過在天啟皇帝的一些列措施看來,天啟皇帝確實算得上明朝末期的救世主!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親國戚、宗族輕視親情、兄弟相爭皇位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例如,的太子李和次子為爭奪皇位不惜犧牲兄弟。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射殺李和李元吉,最后踩著弟弟的尸體登上皇位,成為唐太宗輝煌生涯中罕見的污點。
比如清朝的時候,康熙皇帝一生威武,晚年卻為兒子們頭疼。雖然康熙帝在第一個兒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封他為太子,但他仍然無法阻止其他太子對皇位的覬覦。九個兒子爭奪皇位,讓康熙皇帝多次落淚。
其實原因不外乎這兩點:第一,古代帝王四海富貴,為其廣大子弟保證政權(quán)穩(wěn)定,大多有眾多妃子。無論是下層嬪妃被兒子看重,還是皇后的兒子被母親看重,都是為了保證自己能長期留在皇室核心利益圈。
其次,王子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從小就不再生活在一起,各自有家眷。所以,王子們和普通的民間家庭一樣,并不是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來保持和感情的骨肉。
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和明光宗朱常洛在一個月內(nèi)相繼去世,迅速將朱由校和朱由檢推到了歷史的前臺。當(dāng)時,朱由校只有14歲,因為他一登基父親就去世了,他連結(jié)婚和讀書的時間都沒有。他是明朝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半文盲皇帝之一。然而,朱由檢只有8歲,還是個天真的孩子。
兩兄弟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和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的皇室兄弟都不一樣。他們從小就是兄弟姐妹。朱由校登基后不久,就讓他的弟弟朱由檢做了信仰之王。
在宗申統(tǒng)治時期,關(guān)于光宗的地位常常沒有說法,更不用說兩個弟弟了。同時,兩兄弟是由西麗選府撫養(yǎng)長大的,他們小時候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
朱由校登上王位后,年輕的朱由檢不明白他哥哥此時的地位與他自己的不同。兩人在一起玩的時候,朱由檢問弟弟:我能做你做的官嗎?
這話一說,隨行的太監(jiān)都驚呆了。畢竟在古代封建王朝,就算是親兄弟,跟皇帝說話的后果也是很嚴(yán)重的。
然而,聽完朱由檢的話后,朱由校并沒有生氣。他只是慈祥地笑了笑,對弟弟說:當(dāng)然,等我干了幾年,等你長大了,你也可以當(dāng)官。
這是兄弟們在玩的時候開的一個玩笑,沒想到竟然成真了。14歲的天啟皇帝繼位僅7年,就落水得病,后不幸身亡。去世前,朱由校選擇了他的繼任者,并在信中寫道:
如果按常理丈夫生老病死,人也沒辦法,但接連不斷,在小區(qū)里生活生活的人都是有依靠的,都是屈從的。怎么才能后悔呢?帝五弟信王,聰明執(zhí)著,又孝順,所以為帝。
臨死前,朱由校高速召弟入京,還不忘幫助弟弟在群臣面前樹立威信,把滅亡的明朝壓在17歲的朱由檢身上。僅僅過了十幾年,龐大的明朝就如同毀滅一切,最后以滅亡告終。
隨著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始至終都采取四不政策的鐵血王朝轟然倒塌了。后人往往把明朝滅亡的責(zé)任完全怪罪于未代皇帝朱由檢,認(rèn)為這一切都是崇禎皇帝朝令夕改,刻薄寡恩所造成的。因此,對他是口誅筆伐,橫加指責(zé)。對此觀點,我不敢茍同。我始終認(rèn)為造成大明王朝覆滅的罪魁禍?zhǔn)?,其實?yīng)該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他才是大明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始作俑者。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強大的武力,推翻了蒙元的殘暴統(tǒng)治,建立了一個當(dāng)世最強盛的大明王朝。明太祖一朝,人們崇尚武勇,武人的政治地位很高,這就是大明王朝實行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四不政策的底氣所在。
建文帝朱允炆當(dāng)了皇帝后,以文抑武,尊崇孔孟之道,以至于朝中當(dāng)?shù)赖亩际且恍┦譄o縛雞之力的文人。因此當(dāng)燕王朱棣以清君側(cè)之名靖難造反時,朝廷根本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名將來領(lǐng)兵平叛。結(jié)果短短四年時間,擁有全國之力的建文帝朱允炆,卻被只有一府之地的朱棣逆襲成功,成就了朱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藩王造反成功美名。
明成祖朱棣依靠手下一幫武將奪取天下后,充分認(rèn)識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武力作后盾,簡直不可想象。因此,為了提醒后世皇帝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明成祖力排眾議乾坤獨斷,毅然決定把都城由魚米之鄉(xiāng)的南京,遷到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北京。明成祖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把明太祖的四不政策發(fā)揚光大。并更進(jìn)一步,從而形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局面。
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之前的大明王朝,綜合實力碾壓周邊異族,一枝獨秀。明英宗親政后,為了向蒙古炫耀武力,能夠亳不費力就迅速集結(jié)五十萬大軍,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明英宗這個涉世未深的少年天子,在大太監(jiān)王振的阿諛奉承下妄乎所以。居然不顧自己根本就不懂排兵布陣,非要一意孤行指揮大軍作戰(zhàn)。結(jié)果使五十萬明軍一頭撞進(jìn)蒙古人在土木堡設(shè)下的伏擊圈,把一手穩(wěn)贏不賠的好牌徹底打輸。不僅自己身陷囹圄,還幾乎把朝廷所有的精兵良將都消耗殆盡。
土木堡一役的慘敗,不僅使大明王朝陷入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機(jī),更使大明王朝的優(yōu)秀將領(lǐng)出現(xiàn)斷層。由于大批能征善戰(zhàn)的武將都在土木堡之變中非死即俘,剩下的武將都是沒有什么名望的平庸之輩。因此,造成了明朝的武將在朝廷里再也挺不起胸,抬不起頭,政治地位急劇下降。武將和文人共治天下的格局正式被打破,明朝武將開始低文人一頭的結(jié)局由此形成。這就為明朝后期明軍戰(zhàn)力不強,始終被后金壓著打留下了隱患。
土木堡之變后,蒙古瓦刺太師也先敢率大軍兵圍北京,也就是看出此時的明朝已是外強中干,再也不復(fù)當(dāng)年之勇。否則借也先一萬個膽,他也不敢兵臨城下前來挑釁大明王朝。明英宗的輕率之舉,徹底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走向,使一個本來在異族面前威風(fēng)凜凜的無敵雄師,一下子淪落為人人可欺的二流軍隊。
雖然明朝后來也出現(xiàn)了開創(chuàng)弘治中興的明孝宗朱佑樘,實行萬歷新政的大明首輔張居正,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等一批明君賢相良將,但他們也只能延緩遭受重創(chuàng)的明朝衰弱的時間而已。大明王朝滅亡的最終結(jié)局,其實在土木堡一役中就已經(jīng)命中注定了。崇禎皇帝只不過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坐在了那個位置上。再加上剛愎自用自命不凡的崇禎皇帝又做出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滅。不管崇禎皇帝自己愿意不愿意,他也只能無可奈何的去背亡國這個黑鍋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9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