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介之推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受封建等級關(guān)系以及忠義道德影響的中國,在古代,君君臣臣的關(guān)系或蠻橫,或讓人動容。而封建統(tǒng)治下,必然涌現(xiàn)出許多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以介之推為例,感受一下古人的忠孝之道。
晉獻(xiàn)公在位時期,由于朝廷內(nèi)部紛爭,公子重耳一路逃亡,備受艱辛。流亡路上,一頓飽飯都難以滿足,更別說魚肉珍肴了。
一行人以野菜為生,吃久了,難免使人氣色欠佳。介之推看到公子重耳受苦,不忍心這樣,于是便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與野菜一起煮成湯,使其成為公子重耳的飯食。
逃亡路途漫漫,在路上,介之推強忍疼痛,拖著受傷殘缺的大腿走路,公子重耳問其緣由,愧疚自責(zé),決定回國后嘉獎護主有功的大臣。
等回到晉國后,公子重耳平定了當(dāng)時的叛亂,并且順利成為國君。毫無疑問,當(dāng)時伴隨重耳流亡的一行人,也都成為了國之有功者。
重耳獎賞了功臣,卻唯獨忘記了將身體上的肉割下來奉養(yǎng)自己的介之推。介之推并沒有將這件事看成國君的過錯,而是用一襲肺腑之言,勸慰自己和母親,這些話,也讓我們看到古代臣子的奉獻(xiàn)與忠孝。
介之推說:“國君流亡了這么長時間回到晉國,是上天沒有滅絕晉國的子嗣,說到底,是上天的力量幫助國君而不是那流亡的一行人,現(xiàn)在那些人卻因此領(lǐng)到了豐厚的嘉賞,這就是偷盜,因為他們盜取上天的功勞作為自己的功勞?!?/p>
“更可笑的是,下面的人贊賞這樣的做法,上面的人嘉賞這樣的做法,這種君臣之間的互相欺騙,實在是我難以忍受的?!?/p>
介之推將重耳的順利回國看成上天的功勞,這是符合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這種勸慰,也超脫了一般的層次,用哲學(xué)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
介之推的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對君王說出這番話,但是忠誠勇敢的介之推選擇了歸隱,因為他認(rèn)為自己既然發(fā)出了怨言,如果再去討賞,就如偷盜者一般,并下定決心不再拿國家的俸祿。
介之推與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便下令讓人放火燒山,想用大火將當(dāng)年救濟自己的大臣尋出來,好重用介之推。
但介之推與母親心意已決,即使面對熊熊大火,也不可以違背自己的誓言與良心。晉文公下令全國,嚴(yán)禁煙火,只吃冷食,也就是用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寒食節(jié)來紀(jì)念介之推。
古人的精神在某些時候可以成為我們治療心靈的良藥,走上仕途,光宗耀祖是古人的慣性思維,但值得我們肯定與欽佩的是他們能脫離這種慣性思維,在人人奔走的境地,用自己的淡泊與魄力超脫滿是欲念的社會,留下自己的一片清風(fēng)。
生活在節(jié)奏快的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更是應(yīng)該像介之推一樣明白自己的責(zé)任,發(fā)揮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去斤斤計較自己得到的,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
或許介之推在當(dāng)時如果向晉文公提出請求,會得到豪宅、美女、金錢財富,但是或許他的內(nèi)心不會如此幸福。因為無雜念的心靈帶給了他最后的安慰,這種道德風(fēng)尚是我們所感慨的。
介之推的一番話實在是體現(xiàn)了古代臣子的一片苦心,而縱觀整個歷史長河,這種忠言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每一句都包含了自己對國家的深切期望,每一句都是一顆顆赤誠火熱的心靈,
這就是割肉奉王忠臣將,不受功不言祿,為國報效的介之推。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薄惹亍ぷ笄鹈鳌督橹撇谎缘摗?介之推不言祿 先秦 : 左丘明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p>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p>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古文觀止 , 寫人 , 歷史故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見文公》)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xiàn)公的兒子有九個,現(xiàn)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莨压珱]有親信,(國)內(nèi)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rèn)為是自己的貢獻(xiàn),(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xiàn)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dāng)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br>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zé)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yīng)吃他的俸祿了?!?br>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理解 感:感覺到很重的怨懟和酸楚情緒,總有言不由衷的感覺。
介之推是一個不求榮華顯達(dá),不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親不遺余力。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現(xiàn)在外,絕對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這種品行是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的。
另外,寒食節(jié)為介之推而設(shè),中國歷史上以人命銘紀(jì)念傳統(tǒng)節(jié)日,介之推為第一人。
介之推,一些著作中也稱介之綏?!读邢蓚鳌吩黄湫胀?,名光,字裕。介之推祖籍一說為山西夏縣裴介村;一說為銅鞮人(山西沁縣南,文見《重建潔惠侯廟碑記》);明代沈周《疏介夫傳》曰:“其先趙魏之郊,從樹藝為生,子孫甚繁衍,至今始徙于宋……其后,介之推又徙晉,晉以其先人之聞納之”。
賞析 這是一個歷代流傳很廣的故事。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內(nèi)亂出奔到國外,一路辛苦流離,餓得奄奄一息。隨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內(nèi)亂平定后,重耳回國,榮登皇帝的寶座,就是晉文公,即文中所稱晉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賞功臣,卻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請,而介之推執(zhí)意不肯出來。傳說來人縱火燒山,想將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親合抱一棵大樹,就這樣被燒死在山上。燒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為了悼念介之推,從此人們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清明,“寒食”是斷火冷食的意思。這一天舉國都不許生火,只能吃冷食。據(jù)說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故事還沒有完。介之推被燒死后,文公很悲傷,他砍下那棵大樹,制成木屐穿上。嘆息著說:“悲乎,足下!”據(jù)說這又成了“足下”這一典故的出處。
點評 介之推偕母歸隱的動機和心理是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的。介之推認(rèn)為晉文公能夠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體現(xiàn),“二三子”據(jù)天功為己有,是貪的表現(xiàn),無異于犯罪。而晉文公不以此為“奸”,還理所當(dāng)然地給予賞賜,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親和介之推有兩次對話。第一次是試探性的建議:“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賞賜呢?否則,就這樣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誰?”遭到介之推的拒絕,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確還去效仿,罪過更大。而且已經(jīng)說了晉文公的壞話,就不能再領(lǐng)取他的俸祿。母親再問說:就算不要賞賜,那么讓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樣呢?介之推又拒絕說,既然都要隱居了,又何必還要這樣的名聲呢?母親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堅定的,就表示要和兒子一起隱居。這一段對話寫得十分巧妙,既細(xì)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說理:介之推藐視富貴、正氣凜然和母親不動聲色、旁敲側(cè)擊,都一一躍然紙上。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dāng)時著名史家、學(xué)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xiàn)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 一作:憫 煢煢孑立 一作:獨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茍順?biāo)角椋瑒t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dá),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jǐn)拜表以聞。(祖母 一作:祖母劉)——魏晉·西晉·李密《陳情表》 陳情表
魏晉 : 西晉·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 一作:憫
展開閱讀全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 一作:憫 煢煢 孑立 一作: 獨立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dá),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高中文言文 , 古文觀止 , 抒情散文援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結(jié)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jǐn)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薄獌蓾h·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 誡兄子嚴(yán)敦書
兩漢 : 馬援
援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結(jié)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
展開閱讀全文∨ 援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fù)言者,施衿結(jié)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古文觀止 , 勸誡書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未し吨傺汀对狸枠怯洝? 岳陽樓記
宋代 :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
展開閱讀全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辭賦精選 , 國中文言文 , 古文觀止 , 寫景 , 抒情愛國
這是一個歷代流傳很廣的故事。春秋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因為內(nèi)亂出奔到國外,一路辛苦流離,餓得奄奄一息。隨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內(nèi)亂平定后,重耳回國,榮登皇帝的寶座,就是晉文公,即文中所稱晉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賞功臣,卻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請,而介之推執(zhí)意不肯出來。傳說來人縱火燒山,想將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親合抱一棵大樹,就這樣被燒死在山上。燒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為了悼念介之推,從此人們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為寒食清明,“寒食”是斷火冷食的意思。這一天舉國都不許生火,只能吃冷食。據(jù)說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故事還沒有完。介之推被燒死后,文公很悲傷,他砍下那棵大樹,制成木屐穿上。嘆息著說:“悲乎,足下!”據(jù)說這又成了“足下”這一典故的出處。
綿山因此也成為一大名勝。據(jù)史料記載,從三國曹魏時期到元末,歷代曾有6次大規(guī)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綿山毀于日軍戰(zhàn)火。解放后,綿山被山西省政府列為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復(fù)和擴建。不但重修了從龍頭寺到云峰寺被侵華日軍燒毀的寺廟,并且開發(fā)建設(shè)水濤溝瀑布群和棲仙谷自然風(fēng)光兩大景區(qū)。而每到寒食清明,人們更是會深切地懷念介之推的高尚氣節(ji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1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亞夫并沒有犯錯,他為什么會被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