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名相桑弘羊為何沒有傳記?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縱橫捭闔,加強集權,獨尊儒術,改革幣制,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fā)展高峰,也是如今我們漢族名字的緣由所在。
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以至于班固驚嘆“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并且列舉:“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zhì)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shù)則唐都、落下閎,協(xié)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wèi)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勝紀。”,然而,蹊蹺的是,作為班固評價運籌帷幄的名相桑弘羊,卻在《史記》和《漢書》中并無列傳,豈不是怪哉?
桑弘羊,河南洛陽人,漢武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經(jīng)濟專家,漢武帝遺詔輔佐漢昭帝的四名顧命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之一。約生于公元前150年~前140年左右(筆者推算),出生于商賈家庭,十三歲因心算聰明入內(nèi)侍奉漢武帝,歷任侍中、大農(nóng)丞、治粟都尉、大司農(nóng)等職,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鳳元年(前80年),上官桀等籌劃政變,桑弘羊因牽連被滅族。
桑弘羊是歷史上著名的宰相和經(jīng)濟學家,第一個提出工商富國的思想并且予以實施,主張采取積極的財政調(diào)控政策,由國家積極介入工商業(yè)以增加經(jīng)濟性收入。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在掌管國家財政期間,為了徹底解決財政困難問題,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諸如機構改革、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酒榷等財經(jīng)政策,從而為武帝繼續(xù)推行文治武功事業(yè)奠定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使得漢武帝時期“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司馬遷語),這對于后代以至于當下,都有著非常積極的貢獻作用,堪稱名相。
桑弘羊面對文帝時期私鑄銅錢、幣制混亂的局面,改革幣制,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廢除過去所有錢幣,以新鑄的五銖錢(三官錢)為全國唯一通行的貨幣,禁止郡國和民間鑄錢,由政府指定上林三官統(tǒng)一鑄造。這樣不但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而且起到了穩(wěn)定市場和流通效果,使得漢朝的五銖錢成為質(zhì)量穩(wěn)定的錢幣,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余年而通行不廢,桑弘羊厥功甚偉。
桑弘羊出任大司農(nóng)(九卿之一)后,進行組織改革,奏請漢武帝設置了“大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大司農(nóng)的屬官增加了太倉、均輸、平準、都內(nèi)、籍田五令丞和斡官、鐵市兩長丞。加強集權,統(tǒng)一全國財經(jīng)管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對鹽、鐵、酒實行專賣,利用壟斷價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推行均輸平準,調(diào)節(jié)商品流通,平抑市場價格。
均輸法規(guī)定郡國向朝廷貢納的物品,均按照當?shù)厥袃r,折合成當?shù)赝撂禺a(chǎn)品,上交給均輸官,負責物資的轉(zhuǎn)運和販賣,以統(tǒng)一管理全國的物資轉(zhuǎn)運和貿(mào)易;創(chuàng)立平準令,以各地均輸?shù)奈锲泛统⑸a(chǎn)的車船、器具為后盾,當某種商品過分漲價時,就以平價向市場拋售,使其物價下降;反之,如果某種商品價格過低,就大量買進,促使物價回升。這些措施有力地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勢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穩(wěn)定了市場。
桑弘羊大力推行納粟拜爵、補官及其贖罪政策,師法商鞅,實行多交粟帛可以免除徭役,納粟拜爵,并增加了贖罪內(nèi)容。以上這些措施的施行,增加了財政收入,特別是增加國家糧庫的儲存,“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平準書》)。
桑弘羊還提出移民屯墾戍邊,從根本上解決戍邊的糧食供應問題。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與田千秋等聯(lián)名上書,建議武帝擴大輪臺屯田,加強輪臺、渠犁的屯田規(guī)模,以保障軍糧供給。然而卻沒有被漢武帝采納,相反漢武帝還批評了桑弘羊等人,并自我檢討,下詔罪己(“輪臺罪己詔”),這也為以后桑弘羊失勢被殺留下了隱患。
桑弘羊掌管財政23年,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出謀劃策,殫精竭慮,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和看重,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詔近臣托孤,任命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接受遺詔輔政。加封桑弘羊為御史大夫,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共同輔佐少主。桑弘羊也因此達到人臣職位高峰,成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
然而,桑弘羊和霍光的經(jīng)濟理念不同,桑弘羊一系列經(jīng)濟措施,朝廷幾乎完全控制了生產(chǎn)銷售和市場,使得地主官僚、貴族和商賈強烈不滿;首輔霍光忠心漢室,提倡緩解內(nèi)部矛盾,因此應該適當放松管制,然而桑弘羊卻一意孤行,再加上當時平準均輸弊端不少,因此二人之間矛盾逐漸激化。
桑弘羊的命運在著名的“鹽鐵之議”發(fā)生改變,“鹽鐵之議”是歷史上最開明的一次會議典范,相當于如今的“聽證會”。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以經(jīng)諫大夫杜延年為代表的賢良文學士60余人參與了會議,針對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進行辯論,歷時五個多月,雙方在會議上爭相詰難,議論頗為壯觀。郎中桓寬根據(jù)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為《鹽鐵論》傳世。
“鹽鐵之議”雖然桑弘羊占了上風,面對詰責侃侃而談,儒生們目瞪口呆,啞口無言。然而丞相田千秋明哲保身,大權在握的霍光雖然沒有參加會議,然而利用漢武帝的罪己詔的政策,堅持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從而最終以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qū)的鐵器專賣為結束,桑禍二人矛盾得以凸顯,桑弘羊于是和上官桀等人勾結,利用上書皇帝的方式,指摘霍光執(zhí)政的各種弊病,想把霍光拉下馬,然而漢昭帝對于霍光十分信任,不理會反霍光勢力的要求。
“鹽鐵之議”后的第二年,元鳳元年(前80年)九月,上官桀等籌劃政變,昭帝、霍光在政變未發(fā)動之前,先發(fā)制人,將主謀政變的大臣統(tǒng)統(tǒng)逮捕斬除,桑弘羊亦牽連被滅族。
縱觀桑弘羊一生,幾十年掌管朝廷財政大權,主持或參與制定的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和制度,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作為出色的政治家,他對政府管理和軍事外交亦作出過較大貢獻。然而,卻在司馬遷和班固的筆下并無傳記傳世,原因何在?
就司馬遷而言,《史記》中的傳記一般都是蓋棺定論,除了漢武帝在世有《孝武本紀》外,其他大多是已故之人才有傳記,而當時桑弘羊在世,因此司馬遷并未單獨或者合并列傳,只在《平準書》篇章間略帶過。
另外,古代中國以農(nóng)業(yè)立國,在兩千余年封建歷史中,“農(nóng)本商末”、“重農(nóng)抑商”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思想主調(diào),占據(jù)主流的儒家思想固有的“士農(nóng)工商”觀念對工商業(yè)極不重視,因此針對提倡工商富國思想的桑弘羊,自然很難得到以道統(tǒng)自居,以繼承孔子思想為己任的司馬遷和班固的青睞。
然而,司馬遷即便是對重商思想不予重視,也會如實記錄歷史,“不虛美、不隱惡”是太史公的良好品德,在《平準書》中,借用卜式的言語表達對桑弘羊的不感冒:“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諷刺桑弘羊販賣獲利,應該被烹煮,并且最后揶揄平準政策“于是外攘夷狄,內(nèi)興功業(yè),海內(nèi)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明確表示反對。然而也對桑弘羊的功績予以表明“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馀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如果說司馬遷不給桑弘羊列傳還有借口和理由,那么百年之后班固的《漢書》也未列傳就有失偏頗,作為漢武帝時期重要的宰相大臣,作為漢宣帝的四名顧命大臣之一,霍光和金日磾都有單獨傳記,就連上官桀也在《漢書·外戚傳》予以簡單介紹,然而桑弘羊卻沒有。卻在評論漢武帝時期人物的時候,給予評價“運籌則桑弘羊”(《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確實蹊蹺。
以筆者看來,一則是班固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和司馬遷一樣,認為桑弘羊提倡工商富國不符合道統(tǒng),另外桑弘羊最后結局是謀反被滅族,作為一個罪人,自然難以列傳(司馬遷則不同),因而就忽略而過。以此觀之,班固的個人偏好也影響對歷史的記錄,這點和司馬遷的境界還是大有差距的。
桑弘羊,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實權人物,名氣不如其他文臣武將那樣十分顯赫,然而,為漢武帝時期的經(jīng)濟強盛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得漢武帝可以縱橫捭闔,稱雄天下,可以說厥功至偉,其經(jīng)濟思想和政治主張到現(xiàn)在都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此篇文章算是為桑弘羊正名吧。
咱們中國歷史上的北宋和南宋不都是趙姓的嗎?要說有名的要數(shù)開國君王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還有書法家趙孟頫等等,
一、寫五位山西歷史名人的故事20字 A 三晉大地,人杰地靈,兩千多年來,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
他們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晉文公,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著名的政治家藺相如、狄仁杰、畢士安、田呈瑞、楊深秀;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廉頗、衛(wèi)青、霍去病、關羽、薛仁貴、楊業(yè);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和學者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司馬光、米芾、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羅貫中、傅山、閻若璩,地圖學家裴秀,治黃專家賈魯;。
他們象歷史長河中燦爛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給當時的社會以積極的影響,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 1、傅說,古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
歷史上著 名的中興名相。出身于奴隸,治洪時因發(fā)明“版筑法”而聞名遐邇。
商朝至高宗武丁時,西戎為患,朝政日衰。聞傅說有賢名欲用之,然傅說出身低賤,急擢恐引貴族不滿,武丁便假托“天命”,夜夢得圣人,“名曰說, 舉以為相”。
傅說為相后,極力輔佐武丁59年,遂使“殷國大治”,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中興名相。 2、百里奚,人稱"五羖大夫",他是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現(xiàn)在平陸縣南村鄉(xiāng)槐下村有百里奚墓。
3、重耳(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時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立為晉君后,重用狐偃、趙衰等人,修明內(nèi)政,整飭法紀,增強戰(zhàn)備,又號召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帶之亂,迎襄王復位,樹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大敗楚軍。
旋在踐土主盟諸候,周天子亦奉如參加,策命他為“伯候”(霸主)。 4、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將領。
5、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原為宦者令舍人。
6、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前607年,趙盾族弟趙穿攻殺晉靈公于桃園,他認為趙盾身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誅國亂”,罪責難逃,乃直書“趙盾弒其君”,以正視聽。
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7、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
8、荀況(約前 313一前 238),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儒學分化中,代表革新勢力。9、李牧(?一前 228),戰(zhàn)國末趙國將領。
長于用兵。10、紀信(?——公元前 204年),趙城(今洪洞縣)人,秦末劉邦起義軍的將領。
在項羽圍困滎陽城時,代劉邦舍身赴難,使劉邦解脫重圍,轉(zhuǎn)敗為勝。 11、郅都,西漢河東大陽(今平陸縣)人。
漢文帝時,原為侍從官,漢景帝時,為侍衛(wèi)統(tǒng)領。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zhí)法嚴峻,以敢于直諫著稱。
12、衛(wèi)子夫(?——前90),漢武帝后,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西南)人。13、衛(wèi)青(?——前 106),西漢名將。
字仲卿,河東平陽人,衛(wèi)皇后弟。初為平陽公主家奴,后為漢武帝重用,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候。
14、霍去?。ㄇ?140——前 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衛(wèi)青之甥,官至驃騎大將軍、封冠軍候,后任大司馬。
15、霍光(?——前68),西漢政治家。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為驃騎將軍霍去病弟。武帝時,住奉車都尉。
與桑弘羊等同受遺詔,立昭帝為嗣,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16、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
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后以軍功為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nèi)侯。 17、尹翁歸(?——公元前62年),臨汾人,西漢著名官吏,以剛正廉潔。
執(zhí)法嚴明,治理社會秩序而著稱。18、張敞(?——公元前48年),臨汾人,西漢宣帝時大臣。
以治賦有方,善理社會秩序而聞名。 19、班婕妤(約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漢樓煩(今朔縣)人,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學,善詞賦,著有《自悼賦》、《搗素賦》和《怨歌賦》等,抒發(fā)宮中苦悶之情。
20、郭泰( 128—— 169年),東漢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貧賤,少好學,善論談,博通古籍。
建寧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會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為之撰文。 21、王允(137——192年),東漢末大臣。
字子師,太原祁(今祁縣)人。少有大志,勤于習誦經(jīng)詩,朝夕不忘馳射。
獻帝即位,任太仆,遷尚書令、司徒。后與呂布密謀,誅殺董卓。
22、貂蟬,東漢并州郡(今忻州)人,23、呂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稱,善弓箭,號為“飛將”。24、關羽(?—— 219),三國時期劉備部將。
字云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被曹操拜為偏將軍,封漢壽亭候。劉備為漢中王,任他為前將軍。
25、張遼(165—— 222年),字文遠,三國時代雁門馬邑(今朔縣)人。五大名將之一。
任中郎將,賜爵關內(nèi)候。26、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陽郡楊縣(今洪洞縣東南)人。
三國時曹操翦除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將之一。 27、賈逵(173——228年),字梁道,河東襄陵(今襄汾縣)人,東漢、三國之際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二、周村發(fā)展歷史作文 周村,我的家鄉(xiāng),它養(yǎng)育了我,我美好的記憶在這里留下的也最多,我愛我的家鄉(xiāng)。今年是周村開埠100周年,作為一個周村人,真為之驕傲!
周村,號稱“天下第一村”。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漁獵開墾,繁衍生息了;我國封建帝國,周村一直是商業(yè)名城;近代,周村是革命要地,同時這里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的《大染坊》就是講述的周村的繁榮經(jīng)濟。
周村是古老而又新興的商貿(mào)名城。自古商業(yè)發(fā)達,明末清初周村就以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魯中工商業(yè)的重鎮(zhèn),開始走向繁榮,成為遠近聞名的“旱碼頭”,被人們譽為“金周村”。清乾隆帝到周村來觀元宵燈會御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1904年,與濟南、濰坊同時被辟為商埠。
而早在春秋戰(zhàn)國,周村就已經(jīng)有了家庭手工絲織作坊,成為“桑滿園、戶養(yǎng)蠶,機聲不斷、家織綢緞”的著名絲綢產(chǎn)地,是遠近聞名的“絲綢之鄉(xiāng)”,同時,也成為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目前,全區(qū)已形成了蠶繭、繅絲、絲織、印染、絲綢原料、絲綢機械、絲綢服裝、科研、教學等完整的行業(yè)體系。全區(qū)年生產(chǎn)絲綢2000多萬米,占全省絲綢行業(yè)的三分之一呢!怎么樣?厲害吧!
這只是過去的繁榮景象。而近幾年來,周村區(qū)以專業(yè)市場為代表的第三產(chǎn)業(yè)迅速發(fā)展,先后建立了紡織大世界、沙發(fā)及沙發(fā)材料等較大型專業(yè)批發(fā)市場。九六年全區(qū)集貿(mào)市場成交額達到54.7億元,其中紡織大世界達到32.3億元,位居全國“雙百強”大型專業(yè)市場第19位。而且,周村的招商引資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周村區(qū)是山東省的紡織工業(yè)基地。紡織行業(yè)已經(jīng)形成了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紡織機械、服裝設計、生產(chǎn)、經(jīng)營非常完整的產(chǎn)、學、研、貿(mào)一條龍體系。全區(qū)企業(yè)技術裝備水平居全省領先地位,擁有一批國外引進的先進生產(chǎn)流水線, 其中,具有八十年代末國際先進生產(chǎn)水平的劍桿織機300臺,噴水織機200臺。
周村區(qū)有一批傳統(tǒng)名牌產(chǎn)品響譽全國。如300年生產(chǎn)歷史的周村大酥燒餅、有500多年歷史的王村食醋、黃酒,300多年生產(chǎn)歷史的銅響樂器。鳳陽牌沙發(fā)是全國家具行業(yè)的名優(yōu)產(chǎn)品,曾獲全國最高質(zhì)量獎。 蘭雁牌牛仔服裝、北方牌、美亞達牌系列家具等十幾種產(chǎn)品都成為了在國內(nèi)外市場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名牌產(chǎn)品。
其實,這才說了家鄉(xiāng)在經(jīng)濟成績上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很多的“美”,如地理位置優(yōu)越、古文化悠久、民間藝術、古代廟宇等等。可是,如今的周村還比不上許多城市,周村是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有義務將周村建設成為一個美麗、富饒的現(xiàn)代化城市。朋友,你說對嗎?
那么接下來,作為中學生,就要好好學習,為周村的未來獻計獻策,投身其中。那么就將周村的未來作為自己的未來,以回報周村的養(yǎng)育之恩吧!
周村古鎮(zhèn)旱碼頭原名周村古商城,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位于山東省中部,屬山東省淄博市轄區(qū)之一。
早在明末清初,周村作為商業(yè)名鎮(zhèn),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zhèn)、朱仙鎮(zhèn)齊名,成為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1904年5月19日(清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 *** 批準開辟為商埠,使得周村商業(yè)更加繁榮。
周村旱碼頭主要由大街、絲市街、銀子市街等古街組成,現(xiàn)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0000余平方米,古鎮(zhèn)內(nèi)古跡眾多、店鋪林立、街區(qū)縱橫,建筑風格迥異,為山東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fā)揮其商業(yè)功能,被中國古建筑委員會的專家譽為“中國活著的古商業(yè)建筑博物館群”,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山東省歷史優(yōu)秀建筑名單,并作為山東省“文化歷史與民俗”旅游區(qū)的開發(fā)重點被列入“山東省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是以體現(xiàn)魯中商業(yè)文化精髓為主要內(nèi)容的全省重點民俗旅游項目,是我國江北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商業(yè)街區(qū),體現(xiàn)了渾厚的古商業(yè)文化。
三、吉首地區(qū)歷史最有名的古鎮(zhèn)是 秦漢酉陽城舊址王村古鎮(zhèn)王村是秦漢時期酉陽城舊址,是湘西著名古鎮(zhèn),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五代十國時,彭氏土司小王朝廷建于此,故名“王村”。
是猛洞河風景區(qū)的南大門,鐵路、公路、水運交通都很方便,王村依山傍水而建,老式民居翹角飛檐,景觀獨特,鎮(zhèn)上既有青石板嵌成的五里長街,青磚砌成的古城墻,又有中華基督教協(xié)會福音堂臨水而建的土家吊腳樓,南臨酉水,西靠秀麗的群山,北有獨特的石林,東側對面山上還有西漢古墓群,著名電影《芙蓉鎮(zhèn)》曾在這里拍攝,該鎮(zhèn)也因此得名“芙蓉鎮(zhèn)”。古為湘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
早在秦汗時期,既為酉陽縣治,直至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土司彭福石遷都老司城,王村以前為土司古都。王村水運發(fā)達,上通黔川,下達鄂瀘,故有“楚蜀通津”之譽。
王村古鎮(zhèn)古樸雅致、獨具一格。那青石板鋪就的五里長街,那依山傍街而立的土家民宅,叫人一見鐘情,加之那純樸的民風及濃郁的土家風情,就更讓人留戀往返。
著名導演謝晉等在王村拍攝了電影《芙蓉鎮(zhèn)》,使王村熾聲中外。游人在這里不僅可以領略到土家古鎮(zhèn)的風光風情及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溪州銅柱”的風采,還可以觀賞《芙蓉鎮(zhèn)》的拍攝現(xiàn)場,品嘗《芙蓉鎮(zhèn)》中那香噴噴的米豆腐。
王村鎮(zhèn)旅游資源以山,水,瀑,古街,古建筑為主要特色。境內(nèi)有神奇險秀的猛洞河,有鱗次櫛比的土家吊腳樓群,有曲折迂回的五里五里青石板街,有刻古銘史的千年銅術,還有“天下第一漂”及平湖游等旅游項目。
其附近還有“瀑布驚雷”,“平橋晚眺”,“澄潭映月”,“松林晴雨”,“龍洞煙雨”,“天生石指”,“梧桐夜雨”,“楚蜀通津”等八幅迷人的風景。十六夜,2009-08-2509:02:38邊城茶峒邊城——茶峒地處渝、湘、黔三省交界,的確是名副其實的邊城,可“茶峒”更名為“邊城”大概還是因為沈從文先生當年《邊城》故事的緣由吧。
眼前,就是那個少年時因文字故事明明隱隱在心的邊城。歲月的云煙氤氳之中,細想那些世事里命運的不測,那些歷練下看似必然的定數(shù),當那些感情的千絲萬縷彌漫開來的時候總讓人生出清晰的感傷和淡淡的憂郁。
而那個翠翠的故事,總凄清得不忍揣測,那樣的結局依然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有著月下唱情歌民風的邊城古鎮(zhèn),如今早已不似想象里的清新純樸,往來的交通已經(jīng)有著平整的道路和橋梁,那些從前商旅渡口的熱鬧早已經(jīng)留在了逝去的時光里。
一條街道,與路過的許多的山區(qū)小鎮(zhèn)并無什么差別,而翠翠已經(jīng)被開發(fā)成一座收費的旅游小島,那潔白的雕塑木納地矗立在對岸,當?shù)厝说恼袛埳鈪s讓心里遺留的舊調(diào)牽掛驟然變味,沒有了去泛舟游覽的興致。十六夜,2009-08-2509:05:44里耶古鎮(zhèn)一條鋪滿青石板的石板路通向過去,紅漆褪盡的吊腳樓,一級級長滿青苔的石臺階,以及那古老而神秘的秦簡,石墓,像一冊彌漫古典的線裝書,記錄著古鎮(zhèn)的變遷,興衰。
循著一位飽經(jīng)滄桑且有著銀白長須飄逸的老者指引,獨步在充滿古色古香沉淀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里耶古鎮(zhèn)小巷里,感受著歷史的滄桑,尋覓著歷史的遺跡:青磚的色澤,木制的廊柱,獨特的吊腳樓建筑已在雪雨風霜侵蝕中陳舊。從遙遠的遠處飄來的打鎦子聲響以及梯瑪神歌的聲音,蕩滌在古鎮(zhèn)的上空,把我的思緒拉回到2000年以前的遷陵。
然而現(xiàn)在生活在著里的里耶人們,已經(jīng)無法越過茫茫時空感受祖先們的生活空間,著里的純樸,安逸,平和也絲毫顯現(xiàn)不出著里2200年以前曾經(jīng)是金戈鐵馬遼車那爻大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場。以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和偏遠的地理位置也不敢想象著里還藏有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量最大的秦簡及我過最早的書信實物及最早的乘法口訣表。
時間是神秘的,它能隱匿,破壞,也能向人們敘說?!袄镆笔峭良易宓恼Z言,代表“拖土”的意思,也就是土家族的先民們在這里由漁獵轉(zhuǎn)向農(nóng)業(yè)墾殖而得其名。
作為湘西四大鎮(zhèn)之一,里耶不僅戰(zhàn)國時期是楚秦等國相繼開發(fā),對峙,征戰(zhàn)的前沿地帶,更是歷史上民族生息,雜處,繁衍之地。在18世紀時,里耶便擁有大型的墟場,碼頭,還有勢力雄厚的大商會,聚集在這里的大小商船就有200余艘,繁華的商業(yè)使得里耶曾一度有“小南京”之譽。
然而,這一切都歸功于穿城而過的酉水河,因為它扼守著湖南入川這條水路的交通要道。放眼望去,一條悠悠的酉水河穿過小鎮(zhèn)憂憂的流過,昔日水草澗邊生,船只繁華處的渡口如今已架起了里耶大橋。
然而至今仍然有行人愿意從橋小渡過。那搖船的少女仍在橋下固守著風雨,是在收獲“魚躍黃昏下”的奇妙美景?還是遙想著“長亭外,古道邊”的蜀漢秦音?抑或是在追尋著一個夢?酉水河依然靜靜的流著,仿佛在咀嚼著小鎮(zhèn)千古不變的歷史傳說與歌謠!十六夜,2009-08-2509:09:40“小南京”瀘溪浦市從湖南吉首市瀘溪縣城白沙鎮(zhèn)沿江而上20公里處,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四大名鎮(zhèn)”之一——浦市鎮(zhèn)。
浦市鎮(zhèn)位于該縣東南部,沅水西岸,與懷化地區(qū)辰溪縣隔江相望,全鎮(zhèn)面積238.68平方公里,人口約6萬。該鎮(zhèn)西北山巒重疊,中部丘陵起伏,至沅水河畔才地勢平坦。
丘陵、平原各占份五分之二。
四、關于吳川歷史 吳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zhèn),總人口822482人(根據(jù)第五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字為“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zhèn)(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zhèn)合并了中山鎮(zhèn),塘土叕(“土、叕”兩字合為一字)鎮(zhèn)合并了板橋鎮(zhèn)。
五、濟源軹城的歷史 軹城鎮(zhèn)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軹國,戰(zhàn)國時先為韓都,后為魏之重鎮(zhèn),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軹縣。漢代曾兩度封為侯國。唐初廢縣為鎮(zhèn)。清代分屬樂安鄉(xiāng)和玉川鄉(xiāng)。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建立初屬二區(qū)古軹國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zhèn),歷史上人杰地靈,先后出軹國故城始筑于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nèi)地。戰(zhàn)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
據(jù)《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nèi),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tǒng)一后設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nèi)郡,并設鹽鐵官。呂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并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jīng)歷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
軹國故城總面積約32.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東西稍寬,唯南城墻微向外折。東、南兩城墻地上保留較好,發(fā)現(xiàn)城門遺跡各兩處。西城墻角段地上尚存70米,發(fā)現(xiàn)城門與水門各一,北城墻僅東段地上尚留高1米許殘段;東城墻長1766米,寬約6—30米,高約1—8米;南城墻長1865米,寬約8—32米,高約2—9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層厚8—11厘米,圓
形夯窩,直徑6厘米,深0.5厘米許。南城墻發(fā)現(xiàn)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戰(zhàn)國、西漢諸夯土層,城內(nèi)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泥溝河(古涂溝水)自西南水門入城,北折經(jīng)水門穿城而過,城內(nèi)西北角圪塔坡(古稱金鑾殿)為宮殿區(qū)。城中心有古軹國祖廟,北宋時為大明寺。在寺前50米處,泥溝河西岸曾發(fā)現(xiàn)陶窯十余座,當為制陶作坊遺址。東城墻門內(nèi)有一座邊長100米的方形高臺,就是故城高臺建筑遺址。城垣內(nèi)歷年陸續(xù)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鐵器、銅器等物,其中漢文帝五株錢石范、石磨盤和銅薰爐很有價值,富有時代特色。經(jīng)勘查城垣內(nèi)里坊布局較規(guī)整。
故城近郊,古代遺跡甚多。城南2公里處泗澗村有著名的戰(zhàn)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冢祠;泗澗古墓群為古軹國貴族官吏墓葬區(qū);城北的屯軍村為守衛(wèi)古軹國的屯軍營防;城西的留養(yǎng)村是故城給養(yǎng)輜重倉儲所在地。東漢建武三年,吳漢率軍擊青犢軍于軹西,城東中王村(古名鐘公壘)為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鐘繇駐軍處,村東北尚有大冢四座,相傳為鐘繇父子墓葬。
軹國故城對研究其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和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都有重要實物價值。
六、王村鎮(zhèn)的歷史沿革 殷商時期,王村鎮(zhèn)即為姜姓諸侯國-——逄國所在地,春秋至南北朝期間為“逄陵”邑(縣)治所。
元至順元年(1330年),因王姓立村,地處山谷,故名王村峪。
明代中期開有店鋪,稱王村店。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為淄川縣正西鄉(xiāng)、西北鄉(xiāng)的一部分,簡稱王村。
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建制鎮(zhèn),屬淄川縣第六區(qū),1948年屬沖山區(qū)。
1956年改為王村鄉(xiāng),1958年建王村公社。1970年8月由淄川區(qū)劃歸周村區(qū)。1982年3月恢復王村鎮(zhèn)。2001年3月區(qū)劃調(diào)整,彭陽鄉(xiāng)整建制劃入王村鎮(zhèn)。
七、北徐王村歷史有人知道嗎 北徐王村屬于吳橋縣,吳橋歷史也就是北徐王村歷史,村歷史一般不立志,問村里老一輩人吧,口口相傳也有很多歷史事件呢
據(jù)清康熙版《吳橋縣志》載:“陶唐時治水分九州,邑當袞州之分”。在奴隸社會時期,黃河流域分九州,吳橋?qū)傩栔荨?春秋戰(zhàn)國時,吳橋縣地屬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滅齊,置齊郡,今縣地屬齊郡。 西漢初,在今縣地置安縣、重平縣。安縣故城在今水波鄉(xiāng)窯廠店,重平縣故成在今鐵城鎮(zhèn)南三十里。安縣屬青州平原郡,重平縣屬幽州渤??ぁ?東漢時廢安縣,今縣地為 縣,屬州渤??ぃ蝗龂鴷r為魏地,今縣地仍為 縣,屬幽州渤???。 西晉泰始元年(265),在安縣故址置東安陵縣(因區(qū)分于扶風之安陵縣,故加“東”字),后,晉室東遷,縣地先后為后趙、前秦、后燕所屬。至北魏天賜五年(408),改東安陵縣為安陵縣,屬冀州渤??ぁ?隋開皇六年(586),析東光縣之東廊城置安陵縣。開皇十六年(596),析安德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陵縣)置將陵縣(故址在今陵縣趙寨鎮(zhèn))。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 大業(yè)二年(606),析東光縣之宣府鎮(zhèn)得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隋末,河北竇建德起義,占據(jù)此地,國號“夏”,后為唐滅。 唐開德四年(621),析東光縣之宣府鎮(zhèn)復置安陵縣。時縣地分屬安陵縣與將陵縣。安陵縣屬觀州(今景縣),將陵縣屬德州。 貞觀十七年(643)安陵縣劃屬德州;永徽二年(651),安陵縣治徙白社橋(故址今景縣安陵鎮(zhèn))。 宋景祜元年(1043),將陵縣析長河鎮(zhèn),置長河縣(故址今山東陵縣境內(nèi)),屬永靜軍(今景州)。景祜二年(1035),廢安陵縣,并入將陵縣,靖康二年,宋室南遷,縣地屬金。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徙將陵縣之吳橋鎮(zhèn),置吳橋縣(址今鐵城鎮(zhèn))屬河北路景州。 元設行中書省,吳橋縣屬中書省燕南河北道河間路景州。 明洪武元年(1386),吳橋縣隸屬京師河間府景州。 清沿明制,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景州。 民國元年(1912),吳橋縣屬直隸省河間府。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隸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屬屬津道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吳橋縣為河北省屬縣。 1937年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9月,日軍占據(jù)津浦鐵路沿線, *** 吳橋縣 *** 解體。1938年初, *** 地方武裝二路軍在高家集(今屬山東省寧津縣大趙鄉(xiāng))設立吳橋縣 *** 。1940年末,二路軍被八路軍消滅,所屬吳橋縣 *** 亦隨之瓦解。 1939年2月,日軍侵占吳橋縣城,組織吳橋縣公署,隸屬滄州渤海道道尹公署。 1941年4月14日,中國 *** 在吳橋東光邊境地區(qū),建立吳橋縣抗日 *** ,仍屬冀魯邊區(qū)第六督察專員公署。 1944年4月,東吳縣抗日 *** 與東南縣抗日 *** 合并為東南吳縣抗日 *** ,隸屬渤海區(qū)一專署。 1944年9月,東南吳抗日 *** ,復分劃為東吳縣抗日 *** 與東南縣抗日 *** 。 1945年9月15日,吳橋縣城解放,東吳縣抗日 *** 進駐吳橋縣城。 1946年2月,山東省 *** 決定按原疆域恢復東光、吳橋建制。吳橋縣 *** 駐今吳橋鎮(zhèn),屬山東渤海行署一專署。 1949年5月,吳橋縣屬山東省渤海行署滄南專區(qū)。 1950年6月,改屬山東德州專區(qū)。 1952年10月7日,吳橋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qū)。 1958年11月,吳橋縣與故城、景縣合并,仍稱吳橋縣。縣駐地由城關鎮(zhèn)遷至桑園鎮(zhèn),屬天津?qū)^(qū)。是年12月20日,劃歸天津市轄。 1961年7月,吳橋、景縣、故城三縣分治,恢復原建制。吳橋縣劃歸滄州專區(qū),縣治桑園鎮(zhèn)。北宋置吳橋鎮(zhèn)。金大定二年(1162年)在吳橋鎮(zhèn)置縣,以治所得名吳橋縣。據(jù)《吳橋縣志》載;“吳橋名鎮(zhèn),在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且“城外大河南岸舊有橋,傳為吳橋”。一說“燕吳王慕容垂嘗引兵經(jīng)過橋,故名吳橋?!?/p>
八、五岳的歷史 五岳,又作五岳,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岳山東的泰山、西岳陜西的華山、中岳河南的嵩山、北岳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
五岳之赫赫威名,早在周公所著的《周禮》中便已有所提及。傳說中自堯舜禹時期,帝王便以封禪為畢生榮耀。而秦始皇則為首位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皇帝,而封禪的地點,則為五岳中的東岳——泰山。
漢武帝之后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岳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岳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xù)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五岳,在中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歷程中,始終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擴展資料
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岳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被視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獨尊”之說??鬃印暗翘┥蕉√煜隆鼻лd流傳。 “重于泰山”、“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實已經(jīng)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積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岳恒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深山藏寶,如著名的“懸空寺”便隱匿其中。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見其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岳。秦時“奉天下名山十二”,泰山之次便是恒山。
橫臥中原腹地的嵩山,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炎黃祖源,三代都地。嵩陽書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武術馳名中外。
太室如龍眠,少室似鳳舞,三十六峰雄渾奇秀,更有奇特的地質(zhì)地貌,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匯聚一處,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zhì)“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zhì)博物館”。
西岳華山,五帝時稱“太華”,夏商時稱“西岳”,雅稱“華岳”。據(jù)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夏”、“中華”皆藉華山而得名?!白怨湃A山一條路”,險居五岳之首。五岳之中,唯獨衡山雄踞南方。《述異記》稱南岳系盤古左臂變成的。
南岳稱為衡山,因它位處星度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度應璣衡”,像衡器一樣,可以稱量天地的輕重,能夠“銓德鈞物”,所以定名叫“衡山”。又因軫星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這顆星主管人間壽命。而衡山古屬長沙。借名伸義,所以衡山有“壽岳”之稱。
后人祝壽,時常稱頌為“壽比南山”,其來源就是從這兒借喻的。南岳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獨秀”的美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4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