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徐茂公歷經(jīng)了唐高祖、唐太宗和唐高宗三朝,受到諸位君王的重用。他一生中立下無數(shù)戰(zhàn)功,輝煌無限,活到了七十六歲。在旁人眼中徐茂公應(yīng)當(dāng)會幸福地度過余生,但實際上他在晚年卻深感抑郁,病中更是失去求生的意志,把死視為解脫,甚至讓家人把唐高宗送來的藥倒掉。而徐茂公這般態(tài)度和行為,已經(jīng)預(yù)示在他一生的經(jīng)歷中。
歸降大唐屈為人臣,功績赫赫難消疑心
徐茂公,在正史中原名徐世勣("勣"是"績"的異體字),字懋功,也寫作茂公。徐懋功在投靠大唐后,又被唐高祖李淵賜名為李,即李世勣,后來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改為李勣。因此,徐懋功、徐茂公、李勣等指的都是同一人。
在《隋唐演義》中,徐茂公被塑造為瓦崗寨的軍師,其神機妙算之功能和諸葛亮比肩。而在正史中徐茂公是唐初的名將,和李靖并稱。其實無論在正史內(nèi)外,徐茂公都是功績卓著的名臣。
徐茂公本來出身富家,同其父親一樣樂善好施,常常幫扶貧苦。公元611年正值隋末農(nóng)民起義之時,少年徐茂公便毅然加入了瓦崗軍,與李唐形成敵對關(guān)系。后來時任瓦崗軍首領(lǐng)的李密與王世充決戰(zhàn)失敗,駐守黎陽的徐茂公也同瓦崗軍一起歸降大唐。
歸降大唐后,徐茂公跟隨李世民征討各方割據(jù)勢力,立下功勞。最開始,徐茂公還算得上是李唐的盟友,唐高祖李淵也說徐茂公是"純臣",意指徐茂公忠實可信,并賜姓"李",先后封為曹國公、英國公。徐茂公對大唐也是忠心耿耿,先后參與了平定東突厥、高句麗,討伐突厥的各項戰(zhàn)役。
但在公元620年,黎陽被竇建德攻破后,徐茂公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臣子。并且徐茂公歸降出身,并非李唐的元老功臣,同時也不是李淵的親信或李世民的嫡系,這決定了他難以獲得唐太宗李世民絕對的信任。
后來在玄武門之變中,徐茂公誤判形勢,報以觀望的態(tài)度。事后徐茂公雖然依舊得到封賞,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不滿他的態(tài)度,加深了對他的防備。之后徐茂公便始終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猜忌,他雖然功勛卓越,在凌煙閣二十四將中,也只排倒數(shù)第二,僅僅高于秦瓊。
李世民由于無法全然信任徐茂公,一邊拉攏安撫他,不惜用自己的胡須為患病的徐茂公作藥引,一邊又通過各種形式的打壓借以警醒徐茂公。唐太宗李世民晚年還告誡太子李治,徐茂公雖然重視恩義,但李治既無恩于他,他日后很有可能不會盡心輔佐。所以為使徐茂公忠于李治,唐太宗便先貶謫徐茂公,好讓李治繼位后召回,施恩于他。
三朝功臣備受猜忌,朝廷紛爭耗盡心力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唐高宗便將徐茂公召回,恢復(fù)了他的職位。此時也是被壓制的黨爭集中爆發(fā)的時期,長孫無忌專權(quán),大肆誅殺與自己作對的舊臣和政敵,同時還架空了唐高宗李治。李治想要從長孫無忌的手中奪回權(quán)勢,便借"廢王立武"設(shè)下計謀,向長孫無忌發(fā)難。
唐高宗李治在"廢王立武"之爭中,曾詢問徐茂公的意見。徐茂公吸取了玄武門的教訓(xùn),回答唐高宗:這是陛下的家事,不需要問外人的意見。最終唐高宗的計謀成功,廢除了王皇后并立武則天為后,使得他和長孫無忌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
可以看到唐君王與徐茂公的隔閡不僅由來已久,更是經(jīng)久不斷。此時的徐茂公已經(jīng)歷任三朝大臣,得到三朝皇帝的重用,并在自己的職位上鞠躬盡瘁,立下功勞無數(shù)。然而即便如此,當(dāng)朝君主對他的懷疑仍然未消。顯然徐茂公心中也清楚這些不絕的猜忌,所以對待皇帝的賞與罰從未有遲疑或怨言,面對唐高宗的詢問更不敢多言。徐茂公只能在這種矛盾的奉獻與遺憾中無奈的嘆息。
朝中經(jīng)過這一番腥風(fēng)血雨的斗爭,所剩貞觀時期的老臣基本上已經(jīng)寥寥無幾。在這動蕩中,面對殘酷變數(shù),徐茂公應(yīng)當(dāng)也設(shè)想過自己之后的命運。他從年少之時起,便和一眾兄弟盡心竭力施展抱負,走到此時卻孤身立于朝堂,心中必然充滿無盡的悲涼之感。因為付出半生的事業(yè)竟需要人如此如履薄冰,身居廟堂高位,又功勞傍身,既是福分也是危險的深淵。
憂慮家族命運,為表忠心坦然面對死亡
晚年的徐茂公心中的蒼涼更甚,一度開始擔(dān)憂家族以及家人往后的道路和結(jié)局。平生已經(jīng)疲累于無盡的算計,此時又懼家族名聲毀于一旦。徐茂公甚至日日盼著早點離開人世,避免看到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眼前敗落。
徐茂公久病成疾時,家人為此尋遍名醫(yī),但是徐茂公拒絕家人為延續(xù)他的生命而奔波,對家人請來的名藥更是一口不進。徐茂公認為自己本是"山東田夫耳,位三公,年近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寧就醫(yī)求活耶?"就連唐高宗為他送來的藥,也被他命家人把藥給倒掉了。
結(jié)合徐茂公頗為不平的一生來看,他始終不被君主信任,卻又功高蓋世,如此形勢下很難全然功成身退。即使知道徐茂公無心作亂,在皇帝心中也始終會覺得他是一個不安的因素。因此徐茂公之所以如此坦然接受死亡,同樣也是為了能夠早日從權(quán)勢中心脫身,好讓朝廷放心,免得繼續(xù)受到皇帝猜忌,以至于給家族帶來災(zāi)難。
臨死前,徐茂公還特意囑咐自己的弟弟,要將子孫全部交給他,希望他能嚴格教導(dǎo),如果有不肖者,可以直接殺掉,以免受到后人譏笑??梢园l(fā)現(xiàn),經(jīng)歷了長久的被猜忌和朝廷的斗爭后,徐茂公格外在意外界以及后人的看法與評價。
雖然人活于世,在社會中必然要考慮外界因素,但是徐茂公當(dāng)時顯然已經(jīng)陷入極端的敏感與不安,難以正常面對外界的評說,可以說是將自己深深籠罩在了他人的眼光中。
徐茂公的一生雖然有輝煌有成就,卻似乎都在看人眼色去行動,雖有權(quán)勢也活的如履薄冰。所以自覺一生已經(jīng)得到了上天的厚愛,累于人世與朝堂的算計猜疑,不再強求生命的延續(xù)。這正是地位越高要承受的也越重,徐茂公的位置和角色也決定了自己的一生不會是平靜安寧的,所有的榮光必然會有一定的代價來支撐。
最終,徐茂公在公元669年去世,在他死后,唐高宗還為此輟朝七日,親自撰文并書寫了徐茂公碑額上的題《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十六字,并讓徐茂公陪葬昭陵。由此可見唐高宗還是將徐茂公的功績和忠心看在了眼中,給予了徐茂公相當(dāng)?shù)淖鹬亍?/p>
雖然徐茂公一直竭盡全力為大唐國土奉獻自己、表達忠心,但始終未能擺脫君王對自己的猜忌。在這種情形下,徐茂公卻能歷任三朝大臣,被委以重任。并且相對安然的走過七十多個年頭,跨過了君主的猜忌,越過了殘酷的紛爭,最后遠離紛擾平淡的離開。
這是因為徐茂公明白自己受到的質(zhì)疑,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梢哉f徐茂公這一生對大唐的忠心,不只是體現(xiàn)在盡心竭力的為大唐立下功績,更體現(xiàn)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君王排憂解難上,就連自己的死也為君王省下了猜疑的心力。所以在漫長的年歲中,即使有各種的阻礙與紛擾,徐茂公仍然能以一種相當(dāng)平靜的方式終了此生,而這正是徐茂公的過人之處,因為并非所有的偉大都要用慘烈的形式來彰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