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不想死怎么辦?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從古至今不管是在什么時候,治理國家的統(tǒng)治者都知道光靠道德約束是管理不了人的,畢竟人性當中有善也有惡,所以就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與刑法來約束人們。而在眾多刑法中,死刑是對犯人最大的懲處了,一般只有那些罪大惡極的人才會被判處這種刑罰,而一旦接受了這種刑罰,很多時候都是難逃一死的。
不過有一句話說得好,世事無絕對,雖然在當下社會中被判死刑的人大多都逃不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免除一死的。很多朋友聽到這里會想到免死金牌,確實這是一種可以免除一死的方法,但有時候免死金牌是會失效的,畢竟這是統(tǒng)治者賞賜給有貢獻人的東西,收回來的辦法有很多種。古代死囚不想死怎么辦?這些方法可以免除一死,比免死金牌都管用。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還有幾種方法可以免除一死,而且比免死金牌都管用,其中一種就是宮刑。說到宮刑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進宮做太監(jiān),因為想要成為太監(jiān),就要忍受“凈身”這一關。而宮刑與“凈身”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雖然都是將身上的一塊肉給切掉,但是太監(jiān)是可以生活在紫禁城當中的,吃飽穿暖這方面沒有問題,甚至只要會來事,巴結他的人還真不少。
而選擇利用宮刑來逃避一死的囚犯就不一樣了,他們在承受宮刑以后,并不會進宮成為太監(jiān),而是生活在尋常百姓中間,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他們不僅會承受肉體上的痛苦,還會受到周圍人的歧視,被認為是社會上的異類,很多這樣的人結局都不會太好。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也可以免除一死,那就是等到朝廷大赦天下的時候。
古代人在遇到大型自然災害,需要人力勞作的時候,或者是什么重大的節(jié)日與喜事的時候,統(tǒng)治者一般都會大赦天下,這樣一來犯了死罪的囚犯就可以免除一死了。不過這種事很難遇到,一般人都不把希望寄托在這上面。其實古代人最常用的是最后一種方法,那就是行賄,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限,斷案人員大多都是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所以有很多冤假錯案出現(xiàn)。
一些有實力和背景的人家,就會花一筆錢將犯人從牢房中買出來,然后隨便找一個替死鬼就行了,這樣的事在當時非常容易實現(xiàn),只要對方不是像包青天那樣的青天大老爺就行了。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如果臣子不想死,那么可以有三種方案嘗試一下。第一,直接逃命,從此亡命天涯。第二,找人替代自己接受懲罰。第三,拼命地求饒。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第一個方案,直接逃命,從此亡命天涯。古代社會是一個追求三綱五常的封建社會。所以,古代的君王,可以沒有任何理由的處死自己的大臣。有可能一個,一句話說錯了或者一個眼神就會丟掉小命。因此在古代,作為臣子雖然有權又有錢,但是也是一份時常需要擔驚受怕的差事。當古代的君王要處于臣子死刑的時候,臣子不想死,就只有逃走,古代沒有現(xiàn)代這么先進,所以想要逃走也不是什么難事,但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古代喜歡誅九族之類的懲罰,一個人跑容易帶著一大家子跑就不容易了。所以,很少有人選擇逃跑,可能直接就范還能保全家人。
第二種方案,找人替代自己接受懲罰。古代社會沒有現(xiàn)代這樣嚴謹,甚至可以說,視人命如草芥。所以在古代,如果君王要臣子死,臣子不想死,大可暗箱操作。自己在朝中這么多年,肯定有好友,讓自己的朋友幫個忙,找一個同樣犯了死刑的死囚犯,在處刑的時候代替自己接受懲罰,這樣一來還是有一定的機會能夠自保的。
第三種方案,直接求情。在古代的這種封建帝制,可以說,古代的法治是建立在人情之下的,這個人情就是皇帝的人情,只要皇上的情緒好,那么隨時都可能饒你一命。因此,直接當場求情,是最好的辦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也廣泛的出現(xiàn)過這一幕。
只是在古代這種重視禮教的朝代,君要臣死,臣子大多數(shù)都是選擇毫無理由的去赴死。
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清代詩人鄧漢儀在《題息夫人廟》中嘆到:“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人們除了因為年邁、意外或者疾病去世之外,也有一些人由于作奸犯科被法律判處死刑。
在我國古代,有多種形式的死刑。最為普遍常見的就是斬首之刑,其他還有腰斬、凌遲、車裂、剝皮等等。在古代被判處了死刑的囚犯大多會集中在秋后處死,只有少部分犯了重罪的犯人會被判處斬立決。所以在被真正處死之前,死囚們還有一線生機。在我國古代,一般來說有四種辦法可以免去一死。
▲古代犯人臨刑劇照
01
第一種辦法就是以宮刑代替死刑。在漢代,朝廷對于有一項很特殊的規(guī)定,那就是被判處死刑的人可以選擇宮刑來代替。漢代的司馬遷、李延年等人就是接受了宮刑。這種刑法雖然聽起來保住了一條命,但是這對于封建社會的官員來說,卻是極大的侮辱。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就曾嘆道:“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其實,在醫(yī)學并不發(fā)達的時代,被施以宮刑的人也會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如果一旦感染發(fā)炎,同樣也是死路一條。不過按照歷史記錄來看,這種方法也僅限于類似司馬遷這樣的朝廷官員或者貴族,普通百姓就連這種保命機會都沒有。
▲司馬遷劇照
02
第二種方法就是使用免死金牌,免死金牌的正式稱呼叫做“丹書鐵券”,最早始于漢高祖劉邦。這是劉邦發(fā)給有功的大臣們的一種證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免死。而且不同的朝代,對于丹書鐵券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次數(shù)都有規(guī)定。丹書鐵券也分等級,最高等級的可以免死不止一次。
不過這種免死金牌是由皇帝發(fā)出,至于算不算數(shù)也是由皇帝說了算。如果是犯下了諸如謀反等大罪,就算是有十個免死金牌也是沒有用的。例如朱元璋在開國時發(fā)出了一批免死金牌,但是后來有許多大臣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其中有許多就是曾經被頒發(fā)了丹書鐵券的大臣,例如胡惟庸、藍玉等人。
▲朱元璋劇照
第三種方法就是用錢買命。用錢來交換自身的性命,這在漢代官方是合法的,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曾經被判處死刑后,以50萬錢贖回自己生命。而司馬遷之所以不得不在宮刑和死刑中二選一,便是由于他拿不出50萬錢來。
不過這種情況與丹書鐵卷一樣,買不買得回自己的命,依然由皇帝說了算。比如漢武帝的姐姐在自己過世前,便猜到很有可能兒子在將來會犯下死罪,于是便向漢武帝提出提前用黃金為自己的兒子贖命。漢武帝當時倒是同意了,但是后來由于他這個侄兒犯下了重罪,依然被漢武帝處死。
▲漢武帝劇照
03
不過在很多朝代,至少在明面上是不能以錢買命的。但是俗話說縣官不如現(xiàn)管,被判處死刑的人,如果家中有足夠的財力上下打點,那么就算是不能大搖大擺,明晃晃地走出監(jiān)獄,也可以買來一個替死鬼,為自己受死。這種行賄的方式在本質上也屬于是花錢買命。
其實以上三種免除死刑的辦法都不適用于普通百姓,因為他們既不可能有大量的金錢贖回自己的性命,也不可能擁有丹書鐵券。不過下面第四種機會,卻是普通百姓免除死刑最大的希望。
▲清朝犯人舊照
那就是皇帝大赦天下。一般來說,新皇登基或者在遭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或者重大喜事的時候,皇帝可能會宣布大赦天下,免除所有死囚的死罪。但是這種機會非常稀少,在各個朝代的史冊上,都可以找到相關記載。但是這種大赦同樣對于一些重犯不適用,古代帝王最為痛恨的犯罪并不是殺人越貨,而是試圖謀朝篡位。所以不管如何大赦天下,如果是皇帝鐵了心要處死的人,同樣無法得到赦免。
結語
在現(xiàn)代社會,是沒有上述這些免除死刑的辦法的,除非發(fā)現(xiàn)了重大的錯判漏判。畢竟如今是依法治國,觸犯法律者必然會受到應得的懲罰。如果想要避免死刑,最好的辦法就是遵紀守法,不要作
這都不用說,在流放過程中偷偷逃跑肯定是不行的呀。
一般情況下來說,被發(fā)往邊疆或是被流放的囚犯們,大多都是自己或者因為自己的家人犯了大事,所以才被流放。
首先,先不說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了犯人不許逃跑,光是流放過程中的種種惡劣條件,就已經把犯人逃跑的這個想法打上了鮮明的紅叉。
在流放過程中,差不多每個囚犯身上都帶有十幾斤重的枷鎖,一個人想逃跑根本就打不開。而且如果你逃跑一旦被發(fā)現(xiàn),那么接下來你面對的將是極其兇殘的棍鞭刑罰。而在你受過實話之后,還要繼續(xù)走下去,走上上千公里。
而且在逃跑過程中,人生地不熟,身上也沒有多余的銀子可以打點,或許還存在與當?shù)卣Z言不通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流放途中,幾十里經常都不見人煙,獄卒們都是通過自己帶食物才能得以生存。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囚犯初期成功逃跑,那么在又累又餓又渴的情況下,他怎么能夠逃出獄卒們的手掌心?
而就算這個人成功逃跑,這個消息一旦被傳回京城,那么他的全家人都將受到連坐懲罰,或許當他僥幸回到京城的時候,家族中也恐怕只剩下他一人了吧。
這樣想想,與其嘗試逃跑,不如安安心心地表現(xiàn)乖巧,說不定哪天家人就打通了上下,亦或是遇上朝廷大赦,被流放的犯人們,也終能得到解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0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