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為何要舉那么多旗子,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古裝電視劇中經(jīng)常會看到:打仗的雙方軍隊中會有很多士兵舉著旗子,而且這些旗子可不像現(xiàn)在的國旗,都是些大將的姓氏等等。那么,古代打仗時為什么要舉那么多的旗子呢?
1、傳遞將令。冷兵器時代傳遞信息的方式和能力非常有限,如何讓士兵有效而準確的聽從將令是個難題,用旗子、旗語來解決是個不錯的想法。試想,古代的將領面對著千軍萬馬,他如何指揮呢?靠吼,還是像某些西方電影中演的在陣前來個慷慨激昂的演講。這些都不實用,就算你的聲音再高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到呢?而且如果士兵不見主帥很有可能潰散,如果用旗子,告訴士兵們跟著旗子走就可以解決種種問題了。
2、排兵布陣。旗子舉得高,可以讓更多人看到,有利于指揮、排兵布陣,畢竟古代又沒有電話。
3、振奮士氣。最起碼的,士兵有歸屬感,有方向感,有被領導的目標感。試想在千軍萬馬之中如果不知道跟著誰走,恐怕自個兒心里沒底吧!看到旗子最起碼心里有底,目標、方向明確,就剩下怎么砍敵人的問題了。北宋時期,遼國南侵,宰相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zhàn),當宋軍看到皇帝的旗幟時,“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氣勢百倍”。
4、軍隊標志。旗子即軍隊,很多電視劇中會有“設疑兵、空城計”的橋段,難道古代的將領就那么笨,看到旗子就不敢走了。不是的,將領們擔心的是旗子下面的士兵,如果旗子下面真的有兵,那就歇菜了。也正因如此,空城計這類的計謀才可以成功。比如韓信背水一戰(zhàn)時,乘趙軍傾巢而出,另調(diào)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并在軍營內(nèi)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余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jīng)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于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一哄而散。
古代的旗子的意義和地位不像現(xiàn)代的國旗、軍旗,所以古時候的旗子上面寫著將領的大名,也并非是“不敬”,更不是招搖過市。
1.國旗:表明你的軍隊所屬陣營(一般是最大的一面旗子,懸掛國旗)
2.軍旗:表明你的軍隊的番號或領導者(這面旗子一般最華麗,有專門的衛(wèi)隊看管)
3.團隊旗:所屬部隊的隊旗(一般旗手和隊長在隊伍右側(cè),部隊要跟著隊旗走)
4.傳令旗;就是早期的旗語,一般按照規(guī)律懸掛些彩旗用于下達簡單的作戰(zhàn)任務(進攻,撤退,停止前行等簡單命令)
5.家族旗;歐洲的一些古老家族的榮譽旗,家族士兵各自佩戴。
7.榮譽旗;主要是別上徽章和榮譽牌,代表著部隊的所獲得榮譽和戰(zhàn)斗經(jīng)歷。(新組建的部隊沒有,準確說也不是旗子,很多時候上面只有榮譽牌)
8.彩旗;沒有多大意義,一般只是彰顯部隊強大的額外配置(一般由平民舉著,虛張聲勢)
9.皇旗:皇帝的旗子,從意義上來說是家族旗+國旗的混合體。但是影響更大!
10.背旗:日本特色,主要由士兵背著,主要表明家族,方便讓大名搞清部隊進展(背著是因為人手寶貴,而日本的軍隊裝備不是很統(tǒng)一,武士一般自備武具,影響辨別,背面旗子就好多了)答案補充 在很多時候,消滅某只著名部隊,不是殺了他們多少人。而是在于繳獲了他們的軍旗!
特別是在西方國家,丟掉了軍旗,部隊很有可能會被取消番號(有點類似于解散)
中世紀到拿破侖時代乃至美國南北戰(zhàn)爭,部隊為了保護軍旗而成建制戰(zhàn)死的比比皆是。
許多士兵以奪取敵人戰(zhàn)旗為榮!很多時候奪取者會剪下一個角作為紀念,并作為終身榮譽(這代表著你消滅了一支部隊。。。)
中國古代打仗就簡單多了,旗子的作用偏向于令旗,榮譽旗一般只屬于將軍,而不是部隊。所以啊,中國打仗很依賴武將,真是將熊熊一窩啊
1、古人對熊、虎等猛獸有崇拜心理,在布上畫熊和虎,祈求祥瑞護佑,這就成了旗。不僅如此,古人將一些特殊符號畫在布條上,此為幟。在墨子中,兩者合二為一,首見“旗幟”一詞。在沒有社交軟件的古代,豎立在桿子上的旗幟,是體現(xiàn)等級、顯示位置和通信聯(lián)絡的神器,受到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在大軍中廣泛使用。
2、公元前204年,為鞏固側(cè)翼,韓信率數(shù)萬漢軍背水結(jié)陣,與二十萬趙軍在井陘對峙。二千漢軍伏兵乘趙軍輕敵出擊之機,攻占趙軍大營,“拔趙幟,立漢赤幟”。趙軍發(fā)現(xiàn)大營被踹,心無斗志,全軍覆沒,“背水一戰(zhàn)”由此而來。此戰(zhàn)中,軍旗的重要性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相對于兵器甲胄,古代軍旗熱度不高,粉絲不多。軍旗沒有兵器剛強鋒利,也沒有甲胄避銳護體,但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是民族尊嚴的代表,是大軍靈魂的體現(xiàn)。在大軍中,兵器甲胄是攻堅克難的硬件,軍旗是使命必達的軟件。裝備和意志的結(jié)合,軟硬兼施,才是打好仗、打贏仗的保證,如今,大軍的武器早已更新?lián)Q代,鳥槍換炮,可軍旗的精神內(nèi)核不但沒有變化,反而發(fā)揚光大,激勵著大軍從勝利走向勝利。
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雙方軍隊在打仗的時候,許多士兵都舉著旗子,而且這些旗子都是大將的姓氏等,那么在古代打仗為什么要舉那么多的旗子呢?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時代,要想在戰(zhàn)場上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了能夠有效指揮作戰(zhàn),于是就發(fā)明了旗幟這種通訊工具。
古代的軍隊也是有編制的,以 商代開創(chuàng)的?什伍?的編制來講:
商周時期軍隊的核心是戰(zhàn)車,1輛戰(zhàn)車及其配屬的步兵合稱?乘?,是最小的編制單位。
按《司馬法》的說法:每乘,3名上車作戰(zhàn),7名在車下作戰(zhàn),徒役20名。
每5乘編為1隊,由仆射指揮;每兩隊由?官?指揮;每10隊編為?卒?,由?卒長?指揮;每2卒編?師?,由?師氏?指揮。
那么這些旗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 通訊工作--旗語
古代打仗不像現(xiàn)代有高科技通訊設備可以用,所以旗子就是古代的一種通信方式,不同的旗子、旗子的組合代表不同的意思。
在冷兵器時代,傳遞信息的方法有限,如何讓士兵準確、快速的接收到將令就是一個難題,畢竟出征的時候,士兵那么多,總不能用喊的吧,分貝再高也傳遞下下去。
有的電視劇中會有傳令兵,將命令一級一級的傳下去,但這也是需要時間的,特別是在瞬間萬變的戰(zhàn)場上。
由前面我們介紹軍隊編制知道,大軍是由各個小分隊編組而成,每個組都有相同的各式旗子,當最前面的旗手接到命令后,就會樹起相應的令旗、后面的部隊依次執(zhí)行,這樣就很好的將命令傳送下去,而且速度快、準度度高。
2. 排兵布陣
打仗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而不像打群架,一窩蜂就沖上去了。所以排兵布陣的時候,就需要靠旗語指揮了,主將在牙旗下發(fā)號施令,各部將領得令后揮動旗語,士兵準備布陣進攻,再配合以鼓聲,士兵在號旗的帶領下沖鋒殺敵。
3、振奮士氣
北宋時期,遼國入侵,宰相寇準主張宋真宗親征,當宋真宗出現(xiàn)在澶州北城門樓時,城上的士兵,看到皇帝的旗幟時,?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shù)十里,氣勢百倍?。
4、軍隊標志,旗子即軍隊
很多電視劇中會有?設疑兵、空城計?的橋段,難道古代的將領就那么笨,看到旗子就不敢走了。
其實并不是,而是擔心旗子正面是士兵。
具體說來,古代中國軍隊的旗幟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牙旗
?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
牙旗是軍隊中地位最高的旗,古代出征祭旗就是祭的牙旗。
牙旗上多繡著主帥的姓氏,如曹操的?曹?字。
打仗時,牙旗在哪里,表示主帥就在哪里,一旦牙旗被毀,就代表主帥陣亡,將全軍崩潰。
將旗
在戰(zhàn)場上,軍隊分為五大營,即前營,中營,后營,左營,右營。
將旗代表將領,只要將旗在士兵就會拼死沖鋒殺敵,作戰(zhàn)時,士兵要拼死保衛(wèi)將旗,一旦將旗被砍,這支部隊就不復存在了。
號旗
當軍隊沖鋒的時候,號旗到哪里,士兵們就沖向哪里。每個小分隊都會攜帶號旗,主將可以根據(jù)號旗判斷部隊的進攻線,號旗上一般會有國號,防止混戰(zhàn)時,誤傷友軍。
陣旗
古人作戰(zhàn)講究陣法,而旗幟是陣法的核心關鍵,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五行軍陣?,后世的許多陣法、陣旗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演變而來,融合了五色、五旗,變化無窮。
聯(lián)絡旗
聯(lián)絡旗主要用于行軍的時候,前軍與后軍的聯(lián)系。聯(lián)絡旗共有5種顏色,分別是青色、紅色、白色、黑色、黃色。
當前軍在行進的過程中遇到山林阻礙時,需要開道便會舉起青旗。
而遇到危險地勢,容易有埋伏的地方時,便舉起紅旗;
遇到河流,便舉起黑旗。
前路一馬平川,舉黃旗。
原地休息舉白旗。
旗是我國偉大而又英明的華夏祖先發(fā)明的最早的通訊工具,旗的出現(xiàn),讓部隊能夠有效進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0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楚武王是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敢稱王
下一篇: 姬帶為什么要與自己的哥哥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