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劉邦在稱帝之后,最想做的一件事,莫過于先干掉韓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只能怪韓信當初坑了劉邦太多次,以至于劉邦完全不能容忍這樣的一個隱患在身邊。其實在劉邦稱帝之后,韓信已經沒有多少能力再能造反,可是對于劉邦來說,韓信是必須死,而他的理由還不僅僅是解決隱患,還有殺雞儆猴的意思。
在劉邦稱帝之前,為了能奪得天下,封了不少異姓王,這些人后來有的獲得了劉邦賜名“劉”姓,成了劉邦的心腹,有些則是始終以自己姓名在漢室掌權。對于劉邦來說,那些個不是劉氏家族的人,很難信任,所以就想要借著韓信的人頭,來驚醒一下那些王。
然而劉邦的做法只是適得其反,不僅沒有威懾到外面的那些王,反倒是在令人看到劉邦流氓的秉性之后,更多人想要反他,這也導致了一個很悲催的結果,就是剛剛平定下來的天下,又開始亂了起來。
這時的劉邦很后悔,是真的非常后悔殺韓信,不過他后悔的理由不是應不應該殺韓信,而是后悔自己殺的太早,應該先穩(wěn)住各位王之后,再殺掉韓信,那樣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件事本應該有人可以告訴劉邦的,奈何劉邦稱帝后信不過任何人,導致心腹武將、謀士走了一堆,張良也選擇離開,沒有能給劉邦一個好的建議。
結果就因為殺韓信太早,導致劉邦直到60多歲了,還要在外面四處平叛,到了年邁了才有機會回家鄉(xiāng),一句“作大風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盡了身為帝王的悲涼。
一、韓信之死
韓信是被呂后殺死于長樂宮的鐘室中。
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韓信臨斬時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二、劉邦殺韓信可以歸結以下幾個原因:
1、要尋找最初的源頭,恐怕就是韓信主動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事了。漢四年(前203),韓信平定齊國后,內心開始膨脹起來,因此修書一封,派人送到廣武軍前與項羽對峙的劉邦手頭,請劉邦封自己一個假齊王。
劉邦后來封了他真齊王,不過,那時劉邦心里已經對韓信很不爽。這一不爽,直接導致了后來改封楚王的結果,齊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諸侯,韓信如果真得造反,還有鎮(zhèn)壓余地。劉邦已經起了戒心。
2、直接導致劉邦動殺機,應該是韓信收留鐘離眛一事。在劉邦打敗項羽、全力搜捕項羽殘余的過程當中,韓信卻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項羽手下大將鐘離眛,這給了劉邦打算殺害韓信的最大理由,你韓信是想里通外國、還是圖謀造反。
任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和擔心。于是,他用陳平“偽游云夢”之計,將韓信捕至洛陽,當時就準備殺的,經大夫田肯勸說,才暫緩下手。作為皇后的呂雉,對劉邦已動殺機這一點,當然再清楚不過的了。
3、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韓信,而在劉邦的疑心,韓信功勞太大,名聲太響,威望如日中天,劉邦自然忌憚。同時,韓信又不拘小節(jié),任性率真,對劉邦形成了壓力。可以說,韓信在世一天,劉邦就多一塊心病,時時感到潛在的威脅。
擴展資料: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與彭越、英布并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羽,后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發(fā)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zhàn)擊敗代、趙。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于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fā)謀反,貶為淮陰侯。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zhàn)”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表n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zhàn)”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皣繜o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并著有兵法三篇 。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信
韓信臨終之時,曾經仰天長嘆,悲切地說:“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意哉!”這說明,韓信幾乎從來就沒有下過謀反的決心,也從來就沒有過謀反的行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必死之因。
楚漢虎將,韓信第一,用蕭何的話說,乃是“國士無雙”。他征戰(zhàn)南北,功勞無數,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沈沙決水、傳檄而定、背水一戰(zhàn)、拔旗易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都是韓信用鮮血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語。他東出陳倉,定秦、破魏、滅代、趙、燕、齊,最后打敗楚軍,為劉邦打下大片江山,劉邦因此有“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之嘆。但讓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蓋世英雄,最后卻死于婦人之手、鐘室之中。
前196年,皇后呂稚命人將韓信誘捉,斬于長樂宮鐘室,并夷其三族。然而,韓信為什么必死呢?
當韓信將大部分江山打下來后,劉邦就對這個功臣不怎么待見了。不過,這有一個漸漸疏離的過程。當年,韓信平定齊國,要求劉邦封他假齊王,盡管劉邦確實封了他王,卻已經不高興了。后來,劉邦得知韓信收留了鐘離眛,便立即用陳平之計,將韓信抓到洛陽,準備斬首,經大夫田肯勸說,才降為淮陰侯,軟禁在身邊。
這些,平心而論,皆是作韓信之過。但過錯雖有,總不致死。并且,劉邦將韓信由齊王,遷楚王,降淮陰侯,最后軟禁,也給予了應有的懲處,按說不當死。而他的罪狀為與陳豨聯(lián)合謀反,則根本經不起推敲,你想,被軟禁的韓信,自身難保,他有什么能力作內應?再說,他消滅呂后和太子又有什么用?劉邦正當盛年,手握百萬大軍,他一個卸了職的將軍,能興起什么風浪?謀反是假,陷害是真。
其實,韓信之死,是功高蓋主所致,也是劉邦疑心作祟所致。試想,韓信戰(zhàn)功如此之高,名聲如此之響,怎不讓皇帝心驚膽戰(zhàn)?而呂氏,作為劉邦的結發(fā)夫妻,對于他的心思,自然洞若觀火。于是,與蕭何一合謀,輕易就消除了劉邦的心腹之患。
俗話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過是一塊帝王的遮羞布。蕭何的作用,既不是動機,也不是關鍵,蕭何不出謀,自有張何、李何、孫何為他們劃策。韓信之死,最初的設想,可能既非蕭何,也非呂后,應該是劉邦,劉邦平定叛亂回來,得知韓信被殺,立刻“且喜且憐”,這至少能夠證明,韓信的死,符合他的心理要求。
所以,韓信臨死會仰天長嘆,后悔沒有聽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更加說明,他從來就沒有下過謀反的決心,也從來就沒有過謀反的行為。
兵仙韓信的一生應該是相當凄苦的。所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大概是韓信一生最真實的寫照。這里面的兩婦人指的是韓信淮陰老家的漂母以及權傾天下的呂雉。
漂母
韓信微賤的時候,由于沒有謀生的本事,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為了生存,厚著臉皮跟隨當地一個亭長,整天按飯點到他們家吃飯,一頓兩頓還可以,可日子一長,亭長也受不了啊,他不過是個基層公務員,一個月就那么點工資,家里還有幾個孩子撫養(yǎng),哪有閑錢養(yǎng)韓信這么一條大漢,日子一久,亭長老婆就開始打雞罵狗,整日里裝臉色給韓信看,并且提前吃飯的時間,讓韓信每次過來,都看見他們家倒洗鍋水,兩三次過后,韓信終于明白了,人家不要他了。
這時候的韓信臉皮雖厚,但還是有點自尊的,于是從亭長家出來,做個魚鉤去河邊釣魚,時間一長餓得發(fā)慌,幸虧河邊有個浣衣的漂母,因同情他的遭遇,每次見面都把自己的干糧分一半給他吃,韓信因此活了下來。由此可知,漂母對韓信有活命之恩。其后的呂雉,就是由她主謀,將韓信騙至長樂宮誅殺。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意思。那么,生死一知己呢。普天之下,能成為韓信知己的,怕也只有蕭何一人了。韓信起初投靠項羽,并不為項氏叔侄看好,直到推翻暴秦,才當了個執(zhí)戟郎中,期間多次給項羽獻計,奈何項羽不聽。萬般無奈,韓信就離開項家軍,投奔了據說能知人識人的漢王劉邦。
韓信身份卑微,到劉邦軍營又沒有引薦之人,所以劉邦也只給封了個連敖的小官,后來同事貪污,韓信法當連坐,法場上即將砍頭的時候,仰天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漢王難道不想爭奪天下嗎,為什么要屈殺有用的人才呢。一句話引起監(jiān)斬官夏侯嬰的警覺,覺得他有可能是個有用之才,遂叫上來攀談幾句,當下為韓信的見識折服,其時夏侯嬰雖然比較欣賞韓信,但還是沒有發(fā)現韓信的真正價值,不過舉薦韓信當了個治粟都尉。
都尉已經是郡一級軍官了,相當于現在的少將,而連敖呢,也就相當于現在部隊的司務長,不過少尉軍銜。從少尉到少將,韓信可謂是一步登天了,可他還是很不滿足,直到以后遇到漢王丞相蕭何。
追韓信
蕭何才是真正欣賞韓信的人,將之稱為?無雙國士?,也正是在他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并給予充分的自主權。韓信因此厚積薄發(fā),在戰(zhàn)場上迅速崛起,成為連項羽都畏懼三分的軍神。也可以這么說,漢室天下,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劉邦如果沒有韓信,他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因為帳下諸將,除韓信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項羽的對手。取天下天命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有那份實力啊。就這樣韓信不過風光了四年,到西漢立國以后, 韓信就開始受到劉邦猜忌。
劉邦懷疑他謀反固然有政治上的考慮,但韓信就沒有一點過錯嗎。由齊王移封楚王之后,生活講究排場,出行還僭用天子的儀仗,更有甚者,公然收納反叛,項羽麾下大將鐘離昧。鐘離昧在楚地有極高的聲望,韓信你秘密收留他什么意思,報恩,誰信吶。韓信的種種作為再加上劉邦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對他也就越來越是猜忌,于是在韓信收留鐘離昧之后,突然駕臨云夢,逼韓信殺死鐘離昧,并將之貶為淮陰侯,帶到洛陽軟禁。
這個時候,韓信已經無兵無權了,烹炒煎炸,也就全由著劉邦了,如果這時候肯收斂一點,恐怕以后也 不會死那么快??伤?,整日里稱病不朝并多出怨言。也不知他這么做到底為了什么,反正留給人的印象是:韓信遭貶之后,已經對朝廷不滿。一代軍神對朝廷有了二心,在劉邦、呂雉心里必然是非常危險的。當然,這些還不是韓信必死的理由。直到公元前200年,
淮陰侯
這一年,昔日麾下大將陳豨前往代地任職,臨行之時向韓信告辭,韓信將之帶到密室,語重心長的對陳豨說:代地,天下精兵所聚,如今你往代地任職,日子久了,一定會受到大王的猜疑,大王一旦猜忌,你的日子就危險了,所以這一回去代地,假如真有被大王逼的無路可走,舉兵造反的時候,一定派人告訴我,我一定會在京城響應。韓信說的對嗎?
不得不說,他這回才真正把劉邦看透了,陳豨到代地沒幾年,便被人狀告謀反,劉邦勃然大怒,親自領兵平叛,臨行之前想帶韓信隨軍,但韓信還是以身體有病為由推辭。劉邦就這樣很不放心的走了。史書上也說,劉邦走后,韓信私自招攬舊部,意圖在京城起事,事情最終敗露。這時候,呂雉就有了殺死他的心思了??梢獨㈨n信哪有那么簡單,韓信為人機敏,一旦事機泄漏,韓信舉兵謀反,整個京城恐怕就沒有人能制住他了。
事態(tài)非常緊急,呂雉便急招留守京城,輔佐太子劉盈的丞相蕭何入宮,如此一番密謀,決定有蕭何出面,將韓信騙至長樂宮誅殺。蕭何一生被韓信視為知己,可他為什么要親自出面,殺死韓信呢。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當中這樣解釋:因為漢高祖劉邦帶兵在外,蕭何留守京城,這時候突然發(fā)生緊急變故,蕭何身系一國安危,容不得有半點閃失,所以不得不立即殺掉韓信,不像英布的事還處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從容謀劃。
由此可見,當時局勢危如累卵,蕭何根本不用呂雉等人逼迫,他必須快刀斬亂麻啊。于是假稱大王已打敗陳豨全勝而回,在京官員都要去長樂宮祝賀。因為怕韓信又稱病不來,蕭何還親自給韓信寫了封親筆信,上面說:
被殺
雖疾,強賀。盡管有病,但最好還是入宮稱賀,否則,大王一定會起疑心的。蕭何一向老實,又是韓信的恩人,一輩子被韓信視為知己,信任的無話可說,如今蕭何都這么說,韓信還以為蕭何是為他好呢,于是想都不想,起身入宮。最終在長樂宮為呂雉伏兵誅殺。
韓信臨死之時,長嘆一聲: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滅三族,臨死的時候,韓信才后悔了,后悔什么,后悔沒有在當權的時候造反,然而,一切都晚了。俗話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以韓信的智慧,既然決心忠于漢室, 可為什么還屢次將自己置身于非常尷尬的境地。
蕭何因殺死韓信,所以被后人稱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經常因此斥責蕭何道德上的虧欠,可根據當時的形勢判斷,蕭何不下手行嗎,因為韓信本事太高,蕭何,作為留守京城,輔佐太子的國之重臣,是容不得有半點閃失的。所以韓信死后,蕭何傷感會有,但后悔,肯定不會,因為他自己會覺得,殺死韓信,是對漢室立下的大功。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孫峻都做過哪些事為何會被踢出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