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么殺了韓信還要夷他三族?韓信死前說了什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在漢初三杰當中,韓信的軍事造詣是最高的,他被世人譽為“軍神”、“兵圣”,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劉邦的漢朝。然而這位軍神最終的下場卻凄慘無比,他被呂后與蕭何所騙,被擒身亡,三族盡被誅殺。殺韓信的是呂后,不過實際上真正讓韓信死的是劉邦,如果不是他的授意,呂后不敢將韓信誅殺。更何況劉邦極其擅長借刀殺人,魏王豹就是例子。不過韓信畢竟是劉邦的開國功臣,漢初三杰之一,他到底哪里得罪劉邦了,從而讓劉邦非殺他不可呢?
其實早在劉邦建立漢朝以前,韓信就已經與劉邦產生隔閡。劉邦命韓信率軍攻打齊國,韓信勢如破竹,平定齊國。而此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情勢危急,他向韓信求援,韓信卻上書劉邦,希望他封自己為齊國的代理王??吹巾n信的書信,劉邦破口大罵,他認為韓信這是在威脅自己。張良勸說劉邦以大局為重,劉邦立刻醒悟,直接封韓信為齊王,韓信也立刻發(fā)兵救援。此事看上去已經和平解決,然而劉邦的心中卻已經埋下對韓信不滿的種子。
其實韓信的要求不算過分,只是他選取的時機不對,而且他的主公劉邦心胸狹隘。劉邦是一位知人善任的人,但是他心狠手辣。在漢朝建立以后,韓信已經功高震主,世人尊奉他為軍神,韓信卻不知收斂,反而洋洋得意。蕭何本就手無軍權,張良急流勇退,唯獨張良手握數(shù)十位大軍不愿放手。劉邦希望韓信能夠識時務,然而韓信卻不愿放棄手中權力,因此劉邦最終親自奪去韓信手中軍權,先是封他為楚王,后又改封為淮陰侯。
其實此時的劉邦已經對韓信十分不滿,然而韓信卻不自知,他在封地憤懣不已,經常抱怨劉邦,而且不加隱瞞。除此以外,韓信自視甚高,他被貶為淮陰侯以后依舊非常瞧不起周勃等人,就連對他畢恭畢敬的樊噲也被他所鄙夷。韓信樹敵眾多,在封地時又一直頗有怨言,甚至私下里還想聯(lián)合他人造反。
劉邦本就是依靠造反奪得的天下,他最敏感的就是聽到有人想要造反,許多功臣甚至因為被他猜忌就遭到誅殺。然而韓信卻對自己的想法不加掩飾,他又的確擁有造反的能力,這讓劉邦忌憚不已,可以說韓信一日不死,劉邦一日不得安寧。
在劉邦平叛的時候,呂后逼迫蕭何將韓信哄騙過來,最后將他誅殺。而就在韓信臨死前,韓信憤恨道:“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韓信的話無疑讓呂后更加忌憚,于是她將韓信三族盡數(shù)誅殺。劉邦回來以后得知韓信已死,十分開心,想必他臨走以前授意過呂雉,對于韓信可以誅殺。
韓信在戰(zhàn)場上的確是一位天才,只可惜他的政治能力稍遜一籌,不如張良等人,最終無法明哲保身,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三族也被株連,實在令人唏噓。
有一個典故叫做?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對于兵仙韓信來說,不管指揮多少人,都跟指揮一個人是一樣的,指揮的人數(shù)越多,所能夠發(fā)揮出來的威力就越大,這點是非常難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哪怕是當過紀律委員都有可能得罪大半人,何況是管理無限多的軍人呢?
由此便可見得韓信在軍事管理方面,具有著何等突出的才能,而這也讓他獲得了震動當世的功業(yè),以及千古流傳的聲名。幫助亭長出身的劉邦平定四方,讓他取得了楚漢爭霸的最終勝利,而韓信本人也成功成為了大漢帝國的開國元勛。
韓信的功業(yè)開始于漢元年(前206年),這一年楚漢戰(zhàn)爭爆發(fā),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策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出重圍,與項羽所封的三秦王章邯、司馬欣、董翳展開決戰(zhàn)。曾經打敗了眾多農民起義軍,差點就保住了秦朝的三秦王在韓信凌厲的攻勢之下,完全無法匹敵,章邯自殺,司馬欣與董翳投降,漢軍成功獲得了堅險而豐饒的關中。
項羽雖然失去了關中,但是麾下依然兵精將廣,與劉邦陷入了正面對峙,同時從屬于項羽的眾多諸侯國,也對于漢軍造成了極其強大的威脅。韓信在平定關中之后,又帶著人馬平定了魏國、代國、趙國、齊國等四方敵國,為劉邦攻占了廣泛的地盤,收攏了眾多的人口,也讓項羽主力漸漸淪為孤軍,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天平徹底偏向劉邦。
漢五年(前202年),韓信作為漢軍大將軍,指揮了徹底殲滅項羽的垓下之戰(zhàn),他使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戰(zhàn)術,動搖了楚軍的軍心,最終成功全殲十萬楚軍,讓曾經威壓當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迎來了烏江自刎的凄涼解決。
這個時候的韓信,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生功業(yè)的最巔峰,然而巔峰之后,便是急轉直下。劉邦得知項羽已經被平定以后,直接孤身一人進入韓信軍營之中,奪取他的軍權,隨后又將他的爵位?齊王?改封為?楚王?,后來又貶為淮陰侯。
到漢十年(前197年)的時候,韓信更是被夷滅三族,雖然說這是呂后所做的事情,但如果一定要說劉邦完全不知情,或者說劉邦從來都沒有這種心思,那么顯然是沒人愿意相信的,應該是劉邦平日里有流露出殺掉韓信的心思,甚至是可能有這樣的密令,所以呂后才會下手去滅掉這樣一個的功臣全家。
韓信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最終的結局卻很是凄慘,這究竟是為何呢?他自己總結原因說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這固然也符合我們一貫的認知,說的是皇帝為了自己皇權的穩(wěn)固,而消滅那一些有可能造成威脅的人,這是劉邦對不起韓信,但司馬遷對此事早有定論。
對于韓信被滅三族,司馬遷的結論是?不亦宜乎?,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恰當?shù)氖虑閱??為何這么說呢?司馬遷陳述了一大堆的理由,?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總的來說其實就是兩個字:驕傲。
韓信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就,主要就是來源于他的驕傲,哪怕是窮困落魄的時候,也堅信自己能夠成為萬戶侯。但等到他真正成就了功業(yè)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的驕傲,對自己的功勞與能力絲毫不加掩飾,甚至還想要獲得更高的地位,以至于在天下安定的時期還想要造反,如果他沒有那么驕傲的話,憑借他的功勞與能力,那他完全有可能成為周公、召公、太公那樣的人物,但就因為太過驕傲,最終導致了三族被滅。
其實驕傲這件事情,對于年輕人來說,是不能夠沒有的,哪怕生活再難,依然不改傲骨,不挫銳氣,盡管身居斗室,猶然心系天下,能夠有這樣的情懷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然而對于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來說,再驕傲就要不得了,這個時候就得?謙卑?,就如老子所言?功成,身退,天之道?,只是能夠做到這點的人終究很少,哪怕是韓信那樣縱橫沙場的絕世人杰也沒有做到,以至于身死族滅。
張亮、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杰”,他們?yōu)闈h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邦即位后,同年六月在洛陽舉行慶功宴。在酒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丈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鎮(zhèn),照顧百姓,繳納差餉,提供糧食,都不如蕭何:即使有百人,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三者皆是杰出之人,我可以用之,故取天下。項羽有個范增,用不上,可為我擒之?!?br>
作為一個國王,劉邦知人善任的能力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但別忘了:“陪君如伴虎”,“侍奉高真”。
正如劉邦所說,張亮、蕭何、韓信各有所長,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很難說他們誰的貢獻最大。三人的功德都是肯定的,都足以震主;最后只有韓信被殺。
為什么劉邦只殺了韓信,放了蕭何和張亮?
今天筆者認真對待諸葛亮,做如下分析:
韓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但最后因為被劉邦懷疑,被控謀反,被處死。這種結局似乎再次印證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帝王鐵律,其實未必。
劉邦、蕭何和張亮可能不會這么放心。兩個人之所以能死的很好,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如何快速撤退。
應該說,張亮是劉邦三人中最放心的一個。一方面,張亮是朝鮮貴族的后代,屬于外族,在關中沒有自己的勢力,一直跟在劉邦身邊;另一方面,張亮深諳黃老之學,深知“不削其功,不顯其能”的道理,功成身退。所以,當劉邦獎勵他的功績時,張亮拒絕了劉邦“自選三萬戶”的獎勵,只要他“離開”這個地方。因為張亮沒有根基,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亮最放心,而張亮也能死得其所。
與張亮相比,蕭何在關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也引起了劉邦的懷疑。據(jù)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是否不忠。但蕭何三次打消劉的疑心和顧慮,從而化險為夷,幸免于難。小何是怎么做到的?之前兩次,蕭何都是以派中青年上前線,捐家產的方式打消劉邦的顧慮。第三次被劉邦懷疑時,蕭何深得關中民心,成為劉邦懷疑的重要對象。在這一點上,蕭何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做了類似“強行買私房放高利貸”的事情,用“自污”的方式毀了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放心,最后善終。
然而,韓信卻不同。他不知道成功后如何隱退,卻犯下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后被蕭何和呂后殺死。與蕭何和張亮不同,韓信作為一名武將,很容易被人懷疑,但最終還是被殺,原因如下:
1.太高調了
在職場上,老板要求自己業(yè)務部門的人比老板更了解自己的業(yè)務。確實如此,但是如果你一直在老板面前炫耀你的業(yè)務能力會怎么樣呢?韓信犯了這個錯誤。韓信是古往今來不可多得的統(tǒng)帥和將才。他能夠充分發(fā)揮弱小軍事力量的潛力。最后在十門口設下埋伏,徹底打敗強大的楚霸王項羽,讓項羽在烏江上自刎,為漢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是他太高調了,不知道什么是謙虛。他曾在一次與劉邦的聊天中提到,劉邦只有指揮十萬大軍的能力,而他本人卻沒有人數(shù)限制。越多越好?!绊n信所謂的兵越多越好
打下齊魯之地后,韓信居然向劉邦伸手,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眾所周知,他的所作所為觸犯了朝廷禁忌。那些全副武裝的帝王對手的王子們一直是最令人恐懼的。韓信作為一個手握兵權,用兵如神的武將,不懂得避嫌,甚至主動邀功。
作為繼承高震的軍事統(tǒng)帥,韓信不僅沒有以張亮和蕭何為榜樣,反而犯下了一些致命的錯誤,最后死了。
說實話,不滅了韓信三族能行嗎,留下他們就等于留下禍患,難道劉邦不怕他們起兵造反,或者說是報復自己嗎?所以說為了以防萬一,還不如直接處死,通通都處死,一個都不留,這樣的話,劉邦自己也還落得下心安,不用擔心自己日后會被韓信的族人報復。像是劉邦那樣的人,他只會為自己考慮。
其實換做任何的君主,一般都會這么做吧,這和做人不能趕盡殺絕的本意并不相同,因為自己的利益一旦受到損害,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自保,更何況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他們更是如此。你要說劉邦殘忍也好,還是不念舊情也好,在這個時候,他都會這么做,因為他要自保,他還要力保自己的江山。
關鍵是此時的劉邦早就已經恨透了韓信,估計早在韓信問他要封王的時候就已經恨透了韓信了,因為韓信這個人在挑戰(zhàn)他的底線。劉邦最痛恨的就是異性封王,這在他看來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韓信此人卻偏偏這么做了,而且還是趁劉邦危險的時候提出來的,當時的劉邦需要韓信救助,所以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但是現(xiàn)在的劉邦已經不需要韓信了,或者說是他也不想再用韓信了,因為自古以來都有兔死狗烹的案例。而韓信呢,功高蓋主,對于劉邦來說本來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早就想除掉韓信了,而現(xiàn)在既然都已經除掉韓信了,那么滅了他的三族不是很正常的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7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衛(wèi)懿公是什么樣的人不愛江山僅僅喜歡養(yǎng)···
下一篇: 鄧綏,東漢帝國女強人,掌朝十六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