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對鮮虞的族源關(guān)系認識不清,所以,將鮮虞與白狄、中山國綁在一起,成為中山國歷史研究最大的麻煩。首先將鮮虞分離出去,再來認識中山國的源流關(guān)系。
“鮮虞”一名最早出現(xiàn)于《國語·鄭語》?!秶Z·鄭語》幽王八年(前774年)云:“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yīng)、鄧、陳、蔡、隋、唐;北有衛(wèi)、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則皆蠻、夷、戎、狄之人也”。此處的“狄”當指白狄,而“鮮虞”明顯以一個單獨族群并列其中,由此看來,“鮮虞”并不是“狄”?!蹲髠鳌ふ压辍范抛ⅲ骸磅r虞,白狄別種?!币舱J為“鮮虞”不是“白狄”,歸入“別種”。那么,“鮮虞”究竟何人?
約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山西的舜帝推翻了堯帝的陶唐朝,建立虞朝,當時可能稱“夏虞”。約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大禹推翻了“夏虞”,建立了“夏后”朝。在社會動蕩變革中,以有虞氏為主體的夏虞朝的遺民向外遷徙。河南的虞城、浙江的上虞大概是這次向東遷徙的印跡。向北遷徙的走的過遠的,目前還未找到蹤跡,而大部分停留在農(nóng)耕與游牧結(jié)合部發(fā)展。在河東的稱“鮮虞”,在河西的稱“獫狁”?!磅r虞”和“獫狁”實際就是“夏虞”的記音。“獫狁”在陜西北部、涇水一帶活動,西周中后期,發(fā)展最盛,曾發(fā)展到甘青一帶,秦人在西漢水的老巢就是被他們給端掉了,才有了非子這一支的發(fā)展。后來集結(jié)于涇水中游一帶,形成國家,這就是“義渠”?!傲x渠”是“有虞”的記音。義渠處于農(nóng)耕與游牧的交界地帶,抵擋了北部游牧族群的向南深入,對秦國的發(fā)展起到了屏障作用,也是為秦最后統(tǒng)一中華農(nóng)耕區(qū)具有重大貢獻的。
“鮮虞”這一支從晉南北遷,大致生活在太行山中北部西側(cè)一帶?!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云:“石山,鮮虞之水出焉,而南注于虖沱”。據(jù)譚其驤《山經(jīng)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七輯)考證,今源出五臺山西南流注于滹沱河的清水河即是鮮虞之水。說明他們在這一帶生活很久。歷經(jīng)夏后、夏、商、西周,他們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很大的族群。從太行山北端及中部的陘井向東部擴散。到春秋時期,已遍布今保定、石家莊一帶了。
“鮮虞”是夏虞朝遺民,主體應(yīng)是山西舜帝之后裔,不屬于姬姓部落。所有將鮮虞歸入姬姓,并沒有多少根據(jù)。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以肥子綿皋歸(《左傳·昭公十二年》)”。而山西舜帝時,在陜西戶縣建有扈氏,商祖上甲微曾報殺父之仇,殺了有扈氏的首領(lǐng)綿臣。兩者都是“綿”字系列,疑其與有扈氏同為山西舜帝一支后裔。
河北新市(今河北正定市東北四十五公里的新城浦)古時有鮮虞城,更是增添了另一層混亂?!稘h書· 地理志》注引應(yīng)劭云:“新市,本鮮于子國,今鮮虞亭是也?!?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中山國新市條:“有鮮虞亭,故國,子姓”。《路史》載:“鮮虞:續(xù)志云:子姓國,鮮虞子,中山新市也。有鮮虞故城,白狄別居,種最大,晉伐之。(昭十五定四哀六。)今定之新樂。(《通典》)漢盧奴故鮮虞縣,后周鮮虞郡,唐鎮(zhèn)州。(應(yīng)氏地理記:左人城西北四十左人亭鮮虞故邑。左人即今定之唐縣)”。從此又引出鮮虞子姓一說。1977年天津武清出土的東漢《鮮于璜碑》亦說鮮虞璜為殷“箕子之苗裔”。更證實了子姓一說。不僅為子姓,而且為箕子的后裔?!逗鬂h書》卷41《第五倫傳》李賢注引東漢應(yīng)劭《風俗通義·姓氏篇》稱“武王封箕子于朝鮮,其子食采于朝鮮,因氏焉”。后來注家或認為“朝鮮”為“鮮于”的誤文,或認為是武王封箕子朝鮮,其子食采于,因合稱鮮于。關(guān)于“箕子封朝鮮”的記載,目前所見始于《逸周書》。云:“王曰:‘咨爾商王父師?!逇椮拾钔?,靡所私。乃朝鮮于周,底于遐狄,其以屬父師?!憋@然,封箕子于朝鮮的目的是阻止狄人對中原的侵擾。而正定一帶正是狄人入侵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封箕子于正定的鮮虞城一帶是可能的。今之“朝鮮”似乎過遠,并不在西周的疆域范圍,也起不到防狄的目的?!渡胶=?jīng)》所說的“朝鮮”在潼關(guān)風陵渡以西,并非邊地。因此,“朝鮮”為“鮮虞”之誤文是有可能的?;颖环庵ㄒ粠ы槃t防狄,叛則可衛(wèi)燕南北夾擊,實為雙“防”之舉。如果正定的新市一帶確為周初箕子封地,那么,在箕子受封之前,這一帶應(yīng)是鮮虞人的地盤,筑有鮮虞城。而箕子受封以后,占據(jù)了“鮮虞城”,箕子后裔便以“鮮虞城”的地名為姓,實為子姓后裔。而舜帝后裔的“鮮虞”并不姓“鮮虞”,所以,從自周初始,以“鮮虞”為姓的并非鮮虞族群,實為“子”姓殷之后裔。而鮮虞族或鮮虞國與“鮮虞”姓無關(guān),也與“子”姓無關(guān)。以上史料記載,還能說明另一問題,至少到商朝末期,鮮虞這一族群已擴散到正定一帶,可能組成了方國。后因箕子被封于此,或擠走他鄉(xiāng)或融于其中了。
進入春秋以后,擴散在河西、河東的山西虞朝的后裔先后完成了國家體系的建立,河西為義渠、河東為鮮虞。公元前677年,晉獻公繼位,一方面誅殺同族鞏固君權(quán),一方面在晉中南大力擴張,先后滅掉霍、魏、耿等十數(shù)小國,使晉國快速成為強國大國,但也造成晉中南地區(qū)的劇烈動蕩。導致晉南一部分戎族遷入伊洛山區(qū),到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之弟叔帶覬覦王位,聯(lián)合楊泉、泉皋、伊洛諸戎攻打王城,這部分戎族已參與周王室的紛爭,已是一股不小的勢力。這一動蕩向北、向東傳遞,打破了太行山東北部的平靜。山西中北部的鮮虞人再次向太行以東涌入。在太行山東面,鮮虞人形成一股不可小視的勢力。鮮虞這一族突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是公元前662年對邢國的攻擊,一出場亮相就是一副強勢形象。
《呂氏春秋·簡選篇》:“中山亡邢,狄人滅衛(wèi)”,這里所謂的“中山”是指鮮虞。天平、王晉的《狄滅邢、衛(wèi)實為中山滅邢、衛(wèi)考辨》已經(jīng)討論了這一點,但他們所說的中山,實際也是指鮮虞。自公元前662年以后,活動在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這支鮮虞人,史料多稱為“狄”。因都于“中人城”,原中山之地,所以,自從“中人”一役為晉所敗之后,史料也有稱其為“中山”,以其地名代替鮮虞。
根據(jù)《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至僖公二年(公元前662—658年)的記載:鮮虞人公元前662年冬十月,首先對邢國發(fā)起攻擊,慶幸這時齊桓公執(zhí)政,齊國正盛,極時出兵相救,邢國得以保全。公元前659年,再次對邢發(fā)起進攻,齊桓公又組織齊、宋、曹三國聯(lián)軍救邢,聯(lián)軍只開進到聶北(聶北:在山東茌平西。公元前635年邢亡入齊),便與潰逃的邢人相遇。二次救邢后,“邢遷夷儀,諸侯城之”。邢國所遷的夷儀,尚有兩說。一說在今邢臺的西邊(今漿水附近),一說在今山東聊城的西南。這可能第一次攻邢已攻破邢都,安置于漿水。第二次攻邢后,邢遷都于聊城西南一帶。衛(wèi)文公雖有光復衛(wèi)國之志,尚不能收復原衛(wèi)國疆土,有何力滅亡北邊的邢國。由此看來,邢國最后落腳地應(yīng)在聊城一帶。
在第一次破邢之后,公元前660年,鮮虞一路南下,對衛(wèi)國發(fā)起攻擊,攻破衛(wèi)都朝歌后,“遂従之,又敗諸河”。衛(wèi)在齊國等的幫助下,“諸侯城楚丘(河南滑縣東)而封衛(wèi)”,從此,淪為一個小國。
鮮虞占據(jù)了邢、衛(wèi)大部分地盤,此后與齊、邢、衛(wèi)多有接觸。據(jù)《左傳》記載:公元前642年,“邢人,狄人伐衛(wèi),圍菟圃”。公元前640年,“齊、狄盟于邢,為邢謀衛(wèi)難也。于是衛(wèi)方病邢”。公元前639年,“狄侵衛(wèi)”。公元前630年,“狄侵齊”。公元前628年,狄有內(nèi)亂,衛(wèi)乘機攻狄,狄乞和,二國會盟。公元前629年,“狄圍衛(wèi)。衛(wèi)遷于帝丘(河南濮陽)”。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亂。衛(wèi)人侵狄,狄請平焉。秋,衛(wèi)人及狄盟”。公元前627年,“狄侵齊,因晉喪也”。以上所謂的“狄”,大致就是鮮虞人這一時期的活動。
在虞鮮人攻邢敗衛(wèi)的強勢出場后,再一次引起注意,已經(jīng)到了公元前530年前后。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時,周天子賜給的樊、溫、原、攢四邑,晉的疆域到達了太行山南部和黃河北岸地,漸向東、北發(fā)展。邯鄲是趙穿的封地,早已是趙氏的地盤了。公元前587年,欒書為中軍元帥時,食封于欒邑(今趙縣境內(nèi),欒城縣由此得名)。公元前546年,彌兵大會后,晉國得以專力向北、向東發(fā)展。公元前541年,晉國首先向北山戎無終氏及群狄發(fā)起攻勢,“晉中行穆子(荀吳)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大敗之(《左傳·昭公元年》)”,迫使其北徙代地(山西渾源到河北蔚縣一帶)。為了控制太行井陘通道向太行山以東擴展,清除散布于山西盂縣、昔陽一帶的戎狄障礙便是下一個目標。公元前530年,“晉荀吳偽會齊師者,假道于鮮虞,遂入昔陽。秋八月壬午,滅肥,以肥子綿皋歸(《左傳·昭公十二年》)”。晉國一出手,首先滅掉了鮮虞的一支肥國。第二年,“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晉荀吳自著雍以上軍侵鮮虞,及中人,驅(qū)沖競,大獲而歸(《左傳·昭公十三年》)”鮮虞的國都可能就在中人,這一次直奔鮮虞的主體,使其遭遇重創(chuàng)。公元前527年,伐鼓(河北晉縣)?!皶x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三月,……鼓人告食竭力盡,而后取之??斯亩?,不戮一人,以鼓子鳶鞮歸(《左傳·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21年,“鼓叛晉”,第二年,“六月,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負甲以息于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以鼓子鳶鞮歸,使涉佗守之(《左傳·昭公十二年》)”。晉國這一次打擊行動,至少并沒有完全滅掉鮮虞和鼓,而是使其臣附與晉。鼓國的叛變,使鼓國徹底滅亡了?!秶Z·晉語九》載:“與鼓子田于河陰,使夙沙厘相之”。鼓子鳶鞮還是給劃了一塊吃飯的地方。從此,肥、鼓淡出,不著于史。
此后晉與鮮虞長達近20年,沒有大的沖突。公元前507年,晉與齊、宋、衛(wèi)等國在召陵會盟,圖謀伐楚,鮮虞趁機舉兵反晉,“秋九月,鮮虞人敗晉師于平中,獲晉觀虎,恃其勇也(《左傳·定公三年》)”。隨后,遭到晉國報復。公元前506—505年 “晉士鞅、衛(wèi)孔圉帥師伐鮮虞”;“晉士鞅圍鮮虞,報觀虎之敗也(《左傳·定公五、六年》)”。
公元前497年,由趙氏內(nèi)訌演變?yōu)闀x卿內(nèi)爭。晉定公和智、韓、趙、魏挫敗晉國的范氏、荀氏勢力,晉卿中行寅、范吉射逃往朝歌(河南淇縣)和邯鄲氏趙稷聯(lián)合對抗,并在齊景公的斡旋下,齊、魯、衛(wèi)、鄭等國支持這支反晉勢力。公元前 494 年,趙鞅率軍圍朝歌,齊、衛(wèi)、魯、鮮虞聯(lián)軍攻晉五鹿(河北大名東)以救范氏。隨后,齊、衛(wèi)、魯、鮮虞聯(lián)軍攻占晉棘蒲(河北趙縣境)。鮮虞介入了晉卿內(nèi)爭,加入到齊、魯、衛(wèi)聯(lián)盟。公元前491年,趙鞅包圍攻克邯鄲,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齊國將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逆畤、陰人、盂、壺口,會鮮虞,納荀寅于柏人(隆堯縣西)。
公元前490年趙鞅攻陷柏人城,荀寅、范吉射奔逃齊國,晉八年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公元前489年,晉趙鞅率師伐鮮虞。
《呂氏春秋·權(quán)勛》曰:“中山之國有仇繇者,智伯欲伐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仇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鐘?!嗾侣噍灦校列l(wèi)七日而仇繇亡”。程恩澤《國策地名考》第十八卷《由》:“方以智曰:‘春秋仇由國,今之太原府盂縣也,智伯欲伐仇由,即此?!劭h今屬山西平定州,東北半里有仇猶城”。仇由可能是散布在山西中部的鮮虞的一支,但不一定與立國中山地的鮮虞國有主從關(guān)系。又《古本竹書紀年》載:“晉出公十八年(公元前457年)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邱”。《水經(jīng)注》卷十二《巨馬水》引《竹書紀年》稱:“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窮魚之丘,《水經(jīng)注》以為淶水所經(jīng)之射魚城即窮魚之丘,在今淶水縣西。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據(jù)《太平寰宇記》稱易縣有魚山,較之射魚城距離中山為近,有待考證。又《國語》卷十五《晉語九·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云:“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趙襄子為趙鞅之子,據(jù)《史記·六國年表》,趙襄子在位時間自公元前457年至425年,《國語》將此條置于趙襄子即位之后至三家滅智之前,即公元前457年到453年之間。趙襄子伐狄應(yīng)在這一時期。
《水經(jīng)·滱水注》記載,滱水自倒馬關(guān)南流,東過唐縣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nèi)有小山,在城西,側(cè)而銳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妒酚浾x》引《括地志》稱中人城“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蔽鲿x張曜《中山記》說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爸猩健敝赡芤蛑腥顺嵌妹_M入戰(zhàn)國后的這三次戰(zhàn)爭,皆言中山,而不提鮮虞,以“中山代鮮虞”,這是因為鮮虞都于“中人城”的緣故。有學者認為《國語》記趙襄子伐狄言“勝左人、中人”而未言滅,可能是有道理的。但自趙控制了左人、中人后,鮮虞已經(jīng)失國,由此,便衰落下去了,消然淡出,絕于史籍。
通過以上所述,可以明確鮮虞既非白狄,姬姓,也非箕子后裔,子姓。鮮虞實為山西舜帝后裔,鮮虞人立鮮虞國于中山之地,而非“中山國”,也未見自稱“中山”,因此,鮮虞與中山國無關(guān)。戰(zhàn)國后史料多以“中山”代替“鮮虞”,或以“狄”這一籠統(tǒng)概念代替“鮮虞”,以致造成許多錯亂。剝離了“鮮虞”之后,再來討論“中山國”,就少一個糾結(jié)。
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shù)仞絕滹沱。 蕭王麥飯曾倉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詩。文天祥抗元失敗,從廣東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途經(jīng)滹沱河時發(fā)出這樣的慷慨。滹沱河,戰(zhàn)國時稱「 ”呼淪水”,秦叫「 ”厚池河”,東漢名「 ”滹沱河”。在大河的北岸,有一座歷經(jīng)滄桑矗立至今的古老城池。 歷史是正定之根 這是一座濃縮著浩瀚中華文明,有著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制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這座古城的名字叫正定。 正定,從渺渺遠古而來,東接瀛海,南跨滹水,西抵太行,北依恒山。踞渤海之陽而闊其懷,踞滹水之陽而掬其秀,踞太行之陽而浩其氣,踞恒岳之陽而憑其雄。7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烙下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標記,創(chuàng)造著燦爛的文明。 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蠶蛹,距今已有5400—55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鮮虞部落(公元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定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鋪),在群雄逐鹿的時代存續(xù)了281年。 新市,是正定這片古老土地的第一個稱謂。 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75年),鮮虞人在原鮮虞國的區(qū)域內(nèi)建立了中山國,設(shè)東垣邑,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中山文化,有史家謂之「 ”戰(zhàn)國八雄”。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滅亡,新市與中山都歸屬了趙國。 東垣,是正定這方熱土的第二個名字。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自出征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qū)東古城)平定趙國相國陳豨「 ”造反”。這一場戰(zhàn)役讓劉邦認識到了東垣這一帶地理位置的重要,只要東垣安定,燕趙一帶就能安定,于是給東垣改名「 ”真定”,取「 ”真正安定”之意。真定歸屬恒山郡(后為避漢文帝劉恒諱,恒山郡改名常山郡),又于漢景帝年間,置常山國,領(lǐng)真定縣。 真定,是正定這座城的第三個叫法。 這之后,在歷史上先后還常山、恒州、恒山、鎮(zhèn)州、滹陽等二十多個稱謂。 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中,繪制1000多年前的河北道鎮(zhèn)州(今正定)圖畫,正定城的歷史風貌和建筑格局歷歷在目。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正月,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巡幸到滹沱河南岸的常山郡,看見河對岸前燕大將慕容恪所筑軍事城堡安樂壘,「 ”嘉其美名”,當即決定將常山郡治遷至到安樂壘,以「 ”移郡理之”將原來的土筑城垣改為石砌城垣。 安樂壘,這個當初只有單純軍事作用的堡壘,從幕后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歷史舞臺上成為河朔三雄鎮(zhèn)之首?!顿Y治通鑒》上講:「 ”城之小者曰塢(北方稱壘,南方稱塢),天下兵爭,聚眾筑塢以自守?!边@里講,南方的「 ”塢”與北方的「 ”壘”都是一種具有防御性設(shè)施的城堡式建筑。安樂壘,就是正定城的前生。正定城的建城史從這時算起,歷經(jīng)風雨到了今天,已有1600多「 ”歲”。 「 ”千年正定城”,千年只是個概數(shù)。他的大氣、襟懷、威嚴,歷經(jīng)滄桑,卻愈發(fā)深沉、內(nèi)斂、厚重。 北宋左丞相、工部尚書宋祁這樣給正定定位:「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也?!?歷史巨輪行駛到清雍正年間,雍正元年(1723年),「 ”真定”因避世宗胤禛名諱,改名「 ”正定”。但「 ”正定”這個名字來歷絕不是這樣簡單。雍正皇帝對佛典頗有研究,他身為天子卻起有「 ”圓明居士”和「 ”破塵居士”兩個法號。他將「 ”真”改為「 ”正”,真定就成為了正定。而「 ”正定”正是佛教八正道之一。 正定城從遠古走來,軍事重鎮(zhèn),國之咽喉,「 ”燕南古郡,京師屏障”,這樣的重要地位從未被忽視。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各時期北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區(qū)域中心。
古中山國由來。我國東周時期,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狄族活躍于中國的北方。狄族的一支白狄在春秋時期建立了鮮虞國。鮮虞國被其他諸侯國攻滅后,于戰(zhàn)國時期,白狄人又建立了中山國。它是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時期秦、楚、齊、燕、韓、趙、魏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位于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與趙國為鄰,北部與燕國接壤,東部連接齊國的領(lǐng)土,被趙武靈王稱作“腹心之地”。它雖然只是面積“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國,卻能長期縱橫捭闔于大國之間,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很多史籍經(jīng)常提及,但遺憾的是,自古以來,沒有關(guān)于中山國的專著和系統(tǒng)資料,許多問題令人不解。被人稱之為“神秘的王國”。
中山國古城 。1935 年,在平山縣南七汲村出土了刻有文字的大河光石。證明了這一帶為戰(zhàn)國中山國的池囿和陵墓所在地,中山國撲朔迷離的歷史始露端倪。 20 世紀 70 - 80 年代,考古工作者發(fā)掘了戰(zhàn)國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今平山縣三汲鄉(xiāng)一帶)和中山王陵。靈壽故城,北依林山、西軫太行,南瀕滹沱河,東連大平原。城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桃形。東西寬 8 華里,南北長 9 華里,現(xiàn)存北城墻基,西城大部墻基,城內(nèi)隔墻墻基,北門闕基址、西門闕基址二處。西城區(qū)中部古道路一條長 940 米 。東城區(qū)北部黃山腳下有宮殿遺址,中部有官衙遺址,南部有平民居住遺址,街市遺址。西城區(qū)北部為中山王陵區(qū),中部有王公苑囿遺址、平民居住遺址,南部是市肆活動中心遺址。作坊區(qū)橫跨東西兩城中部,現(xiàn)存有燒陶遺址、鑄銅、鐵器遺址、冶煉遺址、制骨、玉、石作坊遺址。城西云兩華里是中山王陵區(qū)。城東三華里處是軍事駐防小城,東西寬 1000 米 ,南北長 1400 米 ,現(xiàn)存西、北、東三面城垣,和城中的一座召王臺。中山靈壽故城遺址地處平山縣三汲鄉(xiāng)一帶,是國內(nèi)保存較完整的大型遺址。許多器物制作 工藝水平之高,竟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二千多年以前工匠之手。中山國神秘的面紗開始被揭開。大型山字型銅器被首次發(fā)現(xiàn),是中山國國之象征、國王權(quán)威之象征的一種禮器。中山王 兆域圖銅版,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有方向和比例的陵墓規(guī)劃設(shè)計圖,反映了中山國人在制圖方面的聰明智慧。
中山國王,刻銘銅鼑、中山王刻銘銅方壺及中山王,刻銘銅園壺上面刻有長篇銘文,特別是大鼑上的銘文有469字,是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上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這三件青銅器在我國學術(shù)界稱作“中山三器”。銘文文字屬三晉體系,不僅刻字流暢,構(gòu)字秀麗,而且有現(xiàn)存史料中所沒有的歷史內(nèi)容,是研究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中山國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思想意識的重要資料。尤其是從中了解到中山文公、武公、桓公、成公、王尚的世系情況,填補了歷史的空白。銀首男俑銅燈,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雜技藝人的形象。這些青銅器體現(xiàn)著中山國在鑄造、藝術(shù)構(gòu)思和雕塑等方面的高度水平。通過大量的發(fā)掘材料,使我們對中山國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創(chuàng)造、生活習俗、思想意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中山狼史話 。中山國被趙國攻破之后的一天,趙國元帥趙簡子帶領(lǐng)人馬,盛氣凌人地在掠奪的中山國土地上,橫沖直撞,射殺禽獸。一時塵土飛揚,人聲鼑沸。這時,一只惡狼為逃避追殺之禍,慌不擇路,跑到正在趕路的文弱書生 東郭 先生面前,耷拉著腦袋,夾著尾巴,渾身顫抖,顯示出極為可憐的樣子,似乎有求救之意。心地善良的 東郭 先生,目睹此狀,頓生憐憫,連忙讓狼鉆進自己的書袋里,進行營救。趙簡子追趕惡狼,走到 東郭 先生面前,問 東郭 先生惡狼的去向。 東郭 先生心有余悸,但故作鎮(zhèn)靜,花言巧語,妄指去向,騙過趙簡子。趙簡子走扣, 東郭 先生小心地放狼出袋。惡狼一反常態(tài),張著血口,瞪著大眼,伸出利爪,吼叫著撲 向東郭 先生,情況十分危急!這時恰巧有位農(nóng)民路過這里,見此情景,問明情由,舉起鋤頭,打死惡狼,并嚴肅批評了 東郭 先生善惡不分、偏袒邪惡、心慈手軟的過錯!從此之后,中山狼知恩不報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同 時東郭 先生“軟心腸人”的鮮活形象也一直流傳到今天!
1.箕子鮮姓:出自子姓,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武王滅商,封箕子于朝鮮得姓。據(jù)《朝鮮譜太原譜》記載:商紂王有個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縣東),稱為箕子。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后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一講究享樂,國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殘暴?;佣啻芜M諫,紂王聽得不耐煩,干脆把他關(guān)起來了。周武王滅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yīng)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遼東,建立了朝鮮國?;拥淖訉O中有個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將國名“鮮”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鮮于”二字為姓,稱鮮于氏。根據(jù)《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jīng)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冻r鮮于氏奇氏譜諜》記載:“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人。”
2、大禹鮮姓:出自姒姓。武王賜我鮮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國是也。據(jù)(閬中)《漁陽郡鮮于氏大成宗譜》記載:“販販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傳十四世而生湯,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號、曰成湯。傳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為紂庶兄、官父師、販販販武王克殷、王訪問箕子、箕子以洪笵九疇陳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鮮。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遷居鮮虞國(中山國,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國為氏,生鮮虞申,故其始祖也?!?
3、出自鮮卑族:據(jù)《康熙字典》解說,鮮姓是鮮卑族演進而來。鮮卑是由東胡分裂出來的一個部族。東胡被匈奴擊破后,一部分退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南段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族一帶山中),因以得名。拓拔鮮卑是鮮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們世居于大興安領(lǐng)北段嘎仙洞一帶的大鮮卑山,開魏國(史稱北魏)基業(yè),是第一個進入中原而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其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對隋唐影響頗大。
4、出自回族:據(jù)康熙年間撰寫的隴西《鮮氏家譜》記載,回族中的鮮姓先祖為西域回紇人,宋金以前遷入內(nèi)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帶,后遷往甘青寧。今北京、江蘇、甘青寧的鮮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間創(chuàng)立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門宦(鮮門門宦)的先祖鮮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蘇南京竹行(今竹集鎮(zhèn)),后才落難至青海湟中的。鮮姓回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蘇、甘肅、青海和寧夏地區(q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9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燕王喜做了什么讓后宮三千嬪妃跟著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