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唐元明皆亡于農民起義,而宋朝卻是個例外,宋朝沒有亡于農民起義,而是亡于外族入侵。之所以這樣,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宋朝“揚文抑武”政策的推行。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有感于唐末五代時期武將囂張,掌握軍隊以后,常常廢除自己所服務的君主,取而代之,這種現(xiàn)象在唐末五代數(shù)十年間輪番上演,頻繁出現(xiàn)。為了杜絕這種現(xiàn)象的重演,趙匡胤當上皇帝后,大力推行“揚文抑武”的政策,重文而輕武。
而朝廷的政策是民間追求的風向標,所以宋朝民間有“好男不當兵”之說,民間不尚武,而一個不尚武的基層群體,遇事往往忍字當頭,很少會揭竿而起搞起義暴動。
當然,兩宋300多年間,并非沒有農民起義,像宋太宗時期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宋徽宗時的方臘起義,南宋初的鐘相、楊幺起義,已經算是規(guī)模較大的起義了,但與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相比,則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其次的原因就是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手工業(yè)的繁榮。農民什么情況下起義?餓!一個國家,農民如果餓殍遍地了,農民才會起義。宋朝一直比較重視農業(yè)生產,而且手工業(yè)也較發(fā)達,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有事做,就業(yè)問題得以解決,雖然宋朝不是農業(yè)稅最低的時代,但也絕不是苛政猛如虎的時代,這樣便緩和了官僚、貴族、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同時,宋朝的救助體系相對健全。
宋朝針對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從宋朝初年開始,就發(fā)起設立了救助機構,如福田院、居養(yǎng)院等等。民間也響應政府號召,一些地方官員和富戶,普遍辦理義莊、社倉等,憐貧扶弱,救助孤寡,像范仲淹在家鄉(xiāng)蘇州吳縣設置義莊,用以贍和救濟族人,這些舉措給了基層群眾以救助和安慰,減少了農民鋌而走險的可能。故宋朝的農民起義次數(shù)不多,規(guī)模也不大,今天人們熟知的宋江起義,也不過幾十人作亂山東,就被炒得沸沸揚揚。再者,宋朝對于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往往是以減小影響的方式處理,大都是招安,比如對于起義首領,大都許以官爵,對于解散的義軍士兵,往往也發(fā)路費,回家后還分給荒地開墾,給生產發(fā)展的機會,這也有效降低了起義的規(guī)模。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宋朝的政治大部分時期相對清明。宋朝的政治架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一方面少有獨斷專行,對于大政方針,皇帝不會一人獨斷,多與那些文官商量確定后頒布實施,因此在朝廷直接出臺的苛政較少;另一方面,那些文官又熟讀四書五經,愛民的思想深入骨髓,凡確定國家政策上,往往考慮農民的實際和他們的承受能力,因此也很少涸澤而漁,像王安石變法過程中,曾經制定頒布過與民爭利的政策,就遭到了許多朝臣的攻擊,這樣,也大大降低了農民起義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9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神秘的西夏文字長什么樣
下一篇: 哀牢國是怎么消失的是被誰所滅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