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和劉伯溫誰對朱元璋更有用?劉伯溫最后是怎么死的?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善長與劉伯溫,都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的非常厲害的功臣,兩個人對朱元璋來說都是很有用的,可以說缺了任何一個人,歷史就不會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樣子。但是,如果要從他們兩人中間選出一個對朱元璋來說更重要的人,那會是誰呢?李善長和劉伯溫到底誰更厲害,誰對朱元璋來說更有用呢?
劉伯溫是明朝初年的開國功臣曾一度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李善長也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將深得朱元璋器重。這兩人一文一武在一起對決,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中央行政機構效仿元朝中書省,并在此基礎上略作了一些改革。
元制:中書省設左、右兩丞相,平章政事若干,以及左右丞等職務,其中左、右兩丞相是正職,右丞相略高于左丞相,平章政事是副職,左、右兩丞是具體執(zhí)行者。朱元璋取消了平章之職,以左職高于右職,其余的照舊。
由于李善長在戰(zhàn)爭年代一直是群臣之首,因此立國后左丞相的位置非他莫屬。朱元璋起于淮西,功臣勛貴也大多來自淮西,朱元璋封公爵六人,全都是淮人;候爵二十八人,絕大多數(shù)也是淮人,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淮西集團。
朱元璋做上了皇帝以后,與諸將自然拉開了距離,原本負責調和諸將的李善長就成了朱元璋與諸將溝通的橋梁,淮西勛貴們不能再和朱元璋勾肩搭背,就轉而依傍李善長這棵大樹?;次鲃踪F緊密團結在李善長的周圍,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威脅。
朱元璋曾打算用“張良”(劉基)來制約“蕭何”(李善長),因為劉基不屬于淮西集團,而且與李善長有很尖銳的矛盾。洪武元年,明軍攻下開封,朱元璋前往開封督戰(zhàn),并考察在洛陽建都的可能性。
在臨走之前命御史中丞劉基與李善長輔政太子居守南京,在留守期間,劉基和李善長產(chǎn)生了矛盾。當時,劉基認為宋、元以寬政失天下,當前應吸取教訓嚴肅綱紀,令所有御史大力監(jiān)察群臣,然后稟報皇太子處理,這樣就搞得人人自危,得罪了許多人。
中書省都事李彬貪污犯法,依律當斬,李彬是李善長的親信,為李善長做了許多不法之事。李善長找到劉基,請他暫緩治罪,然而劉基沒有給這個面子,將李彬逮捕入獄,并派人馳報正在開封的朱元璋,不久,朱元璋批準處死的文書發(fā)回。
李善長不甘心,他企圖拖延行刑時間,等到朱元璋回來后再當面講情,于是對劉基說,當前正在求雨,不宜殺人。劉基卻說,殺了他,天必定下雨。于是就殺了李彬,李善長十分生氣,朱元璋從開封回來后,李善長立刻控告劉基在祭壇下殺人,大不敬,因此老天不下雨。李善長的其他親信和仇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跟進告狀。
上天似乎也不向著劉基,處死李彬之后,一直沒有下雨,劉基關于“殺之,天必雨”的預言沒有兌現(xiàn)。
為了求雨,劉基給朱元璋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解散安置陣亡士兵妻子的寡婦營,聽任改嫁,或送還回鄉(xiāng)與家人團聚;二是死亡工匠官府代為安葬;三是原張士誠手下將吏免于充軍。
朱元璋對此一一照辦,但雨還是沒下,為此朱元璋遷怒于劉基。這時恰好劉基妻子去世,他借機回鄉(xiāng)辦理喪事,朱元璋批準了他的請求,同時把他手下的一些御史、按察司官員貶往開封,李善長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直到這年冬天,朱元璋才將劉基召回。
李善長和劉基的矛盾并沒有結束,李善長隨時準備要劉基付出更大的代價。
大明立國后,李善長和劉基都處于半退休狀態(tài),但是兩人似乎并不愿放棄手中的權力,也不愿意看到對方復出后取得對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矛盾仍在發(fā)酵,蓄勢待發(fā)。
而劉基顯然不是李善長的對手,李善長不僅樹大根深,實力雄厚,還擁有一大批手握實權的親信,而劉基除了與朱元璋關系密切外,再也找不到一個外援。兩人實力的差距,也體現(xiàn)在洪武三年那次封賞中,李善長位列功臣之首,劉基則不在功臣之列,兩人的差距何止一光年。
洪武四年,李善長和劉基正式退休,事實上兩人都是退而不休。李善長推出了他的親信胡惟庸,間接掌握了中書省大權。劉基雖處江湖之遠,但仍不斷透過特殊管道保持和皇上的聯(lián)系,從而對政局施加影響,他隨時都有復出的可能。
雖然劉基隱藏的很深,但那只是表面現(xiàn)象,其實質很可能是大員在野的清高,作為皇帝的近侍,他不屑于和中下層官員打交道,這也是他在朝中沒有勢力的原因。
洪武七年,朱元璋任命李善長的親信胡惟庸為左丞相,劉基得知這一情況非常憂慮,預言這將會造成一場災難,他憤懣地說道:“使我言不驗,蒼生之福也?!彼膽n慮也不完全出自公心,他看低胡惟庸的真實原因是不愿李善長進一步擴大對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
這句話傳到胡惟庸的耳朵里之后,胡惟庸等人十分憤恨,新仇舊恨涌上心頭,于是他們決心報復。
浙江和福建的交界處有一塊地方叫談洋,歷來是鹽盜的老窩,也是方國珍以前的地盤,劉基上書朱元璋,請求在這里設巡檢司加以管理,然而當?shù)乩习傩詹辉赴徇w,產(chǎn)生了矛盾。
胡惟庸得知此事后,指使他人控告劉基,說談洋地有王氣,劉基想霸占這塊地方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當?shù)乩习傩詹唤o,所以劉基才請立巡檢司驅逐老百姓。
這一指控擊中了劉基的命門,朱元璋最大的忌諱就是大臣圖謀不軌,無論是付諸言行還是思想上的意淫,都是不可接受的。劉基精通風水,這一控告將劉基的特長和朱元璋的禁忌巧妙的結合起來,簡直就是為兩人量身定做的。
朱元璋聽后,十分生氣,罰了劉基的俸祿,劉基自然很害怕,進京向朱元璋解釋,后留居南京。沒過多久,劉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yī)前往探視,據(jù)說劉基喝了御醫(yī)的藥后病情加重。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親制文賜劉基,并派人護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劉基就死了,年六十五。
胡惟庸對劉基的誣告是一脈相承的,這一事件是洪武初年李善長與劉基因“李彬案”交惡的延續(xù),是一次典型的報復殺人。這個被世人認為智比諸葛、神機妙算的軍師劉伯溫,最終還是敵不過李善長。
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蕭何,能主后勤,善法令,開國之后位列百官之首,公爵;劉伯溫則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智計百出,善謀略,開國后主管御史言官,伯爵,地位比李善長低,但御史言官常常是無論官大官小都能參劾,輪重要性前期打江山的時候倆都很重要,中后期治理天下劉伯溫稍微弱于李善長。
李善長生于1314年,卒于明朝1390年,享年76歲。他是安徽人。他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他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老鄉(xiāng)。他因才華而受到朱元璋的賞識,從仕途之初就跟隨左右,直到明朝開國。他是朱元璋非常喜愛的開國功臣之一。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被授予免死金牌,他的深情和信任可以免除。
李善長從小愛讀書,足智多謀,對法律有一定的研究,能預知很多事情。況且他說的大部分都是對的,他知道怎么去判斷人。他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才能選人用人,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賞識。為什么說李善長英明神武?當時,朱元璋攻占滁州時,制定了自己的戰(zhàn)略,也參與了重要事件的決策。李善禪負責軍需,朱元璋當時非常信任他。
晚年因謀反罪被朱元璋賜死罪。原因是胡有一顆叛逆的心,這一點朱元璋也知道。胡一直想把李善長拖下水,但李善長始終不愿意,最后讓他的弟弟去勸李善長。久而久之,李善長終于對哥哥說:“我老了,我要死了,你要小心?!边@句話的意思是,反正我老了,我死了你還愛我。也是因為這句話,免死金牌最終沒能拯救李善長一家70多口人,結局很慘。
劉伯溫和李善長。
明朝開國以來,能人不少,但劉伯溫和李善長是上策。所以很多人喜歡比較這兩個人,從各方面分析他們誰的能力更強。
劉伯溫不善于與人打交道。他為人剛正不阿,而李善長卻善于向朱元璋獻媚。他缺少劉伯溫的自尊和與生俱來的驕傲。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跳一會兒舞,劉伯溫不行。在李善長之前被朱元璋處死。
兩人在策略上都有自己的見解。劉伯溫點子多,往往能看到大局,決勝千里。李善長也不錯。擅長后勤,為朱元璋分擔幕后工作,李善長是朱元璋最早的班底。兩個人就像是張亮和蕭何在劉邦的角色。有人會認為李善長是大明第一功臣。畢竟他的付出和努力,甚至他的價值,都遠在劉伯溫之上。
這兩個英雄的關系不是特別好。歸根結底,它們是權力斗爭的結果。在淮西學派與董哲學派的斗爭中,兩大皇派是對立的,他們之間的關系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劉伯溫不給李善長面子,執(zhí)意要處死林兵。誰是林兵?他是李善長的心腹。
隨著兩人矛盾的激化,朱元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甚至在你魚死網(wǎng)破的時候,卻絲毫沒有勸阻的意思,因為他對英雄有所懷疑。胡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出現(xiàn),大大改變了這種局面。他加重了劉伯溫的倒臺,你生病的時候他還追著你。以胡為代表的淮西學派打敗浙東學派,一代謀士滅亡。
可悲的是,這兩個人是如何爭得上風,最后的結果也是被朱元璋消滅。不知道他們死的那天上帝有沒有為他們哭泣,這是明朝的一大損失。
李善長之死
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我們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跟隨朱元璋經(jīng)歷戰(zhàn)爭洗禮的人很多,這些開國功臣我們卻并不熟悉。李善長是反抗朱元璋的重要人物。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的死因。
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后,從開國功臣開始集權,甚至很多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殺了。那么,李善長的死也是因為朱元璋的中央集權嗎?據(jù)史料記載,李善長是被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處死的。李善長不僅沒有保護好自己,連親人都受到迫害。最后只有李善長的兒子活了下來。
那么,李善長真的有叛逆之心嗎?當然不是。隨著李善長年齡的增長,管理能力開始下降,李善長的手下經(jīng)常做一些違法的事情。但是,李善長卻利用自己的權利,幫助仆人減輕罪責,甚至推脫罪責,這讓朱元璋非常氣憤。
導致朱元璋殺害李善長的是胡謀反案。李善長早就知道胡要造反,胡也多次表示要和李善長合謀。李善長雖然拒絕了,但也沒有上報朱元璋。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在審理胡謀反案時,胡誣陷李善長為共犯。此外,李善長的奴隸還指控李善長謀反,從而填補了李善長謀反的罪名,最終導致朱元璋下令將李善長處死。
劉伯溫最后沒有善終。
劉伯溫不得善終,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學問太好,上懂天文下懂地理,尤其擅長玄學;二是為人過于精明,把所有事情都看得透透的,這兩條無疑都犯了朱元璋的忌諱。
學問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候,老朱還未稱王,不過是韓林兒手下的一員大將,這個時候老朱也沒有想過要稱帝,但自從劉伯溫歸附他以后,野心逐漸膨脹。
當時,天下稱王的人有好幾個,除了韓林兒,還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朱元璋隨著勢力的不斷增強,也萌生了稱王之心,只是他心中一直沒有底。最讓他吃不準的有兩條:一是他命中是否有“龍象”;二是稱王的最佳時機。
精明
朱元璋稱帝后,對劉伯溫不溫不火,第一次大封功臣時,劉伯溫僅僅封了個伯爵,比起李善長、徐達等人相差太多。
這是朱元璋有意打壓劉伯溫,不能讓他身居高位,權力中樞之地也斷然不能交給劉伯溫。事實上,開國以后,劉伯溫的身份依然是高級顧問,有事的時候問問計策,沒事的時候就一邊待著去。
劉基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基卻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年俸祿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并逐漸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劉基請求告老還鄉(xiāng),退出政治舞臺,時年61歲。
當時甌、閩間有一條狹長的地域叫談洋,該地區(qū)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方國珍便是從這起兵反叛的。劉基委托兒子劉璉上奏,建議應在該地區(qū)設立巡檢司以控制管轄該地,使那里的刁民無機可乘,不能互相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書吳云彈刻劉基,反指淡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基想要謀取作為自己的墓地,當?shù)匕傩詹淮饝阆胍谀抢镌O置巡檢司為難當?shù)孛癖?,才導致該地區(qū)形勢迅速惡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傳此文讓劉伯溫知曉。這是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是一種脅迫,如果沒有合適的反應,謀反的罪名就會臨頭。劉伯溫于是只好赴京親自上朝拜見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劉伯溫既不能辨白,又不敢離京。不久便發(fā)病了。此時胡惟庸攜帶補藥前來探望病情。劉基吃了胡惟庸拿來的藥后,頓時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石頭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劉基又利用空閑時間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舊不過問。又過了三個月,病情更加惡化。朱元璋派人前去問候劉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讓他乘坐傳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鄉(xiāng)。
不久后,一代絕世奇才便這樣去世了。
毒殺劉基,這是后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極大。首先,劉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進中書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時胡入相時間不長,地位并不穩(wěn)固,還處在“考察期”,又有汪廣洋牽制,未必能夠膽大妄為到這個程度。胡惟庸雖然嫉恨劉伯溫,但并無深仇大恨,彈刻劉基的奏章也強詞奪理,沒有能令人信服依據(jù),如果沒有來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許,本身就有誣告嫌疑,很可能反過來惹火上身。更何況劉伯溫已歸隱,不可能對其地位權勢構成威脅,做下毒這種風險很大而毫無回報的事,對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練著稱的胡惟庸而言,應該還不至于笨到這個程度。
再者,不露痕跡地毒殺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絕技,李文忠、徐達也是這樣因病受到探望和贈藥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關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載:“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y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碑斎唬窗埠钜蔡硬贿^抄家滅門的命運。至于徐達,“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赍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币笆氛f,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鵝所賜。此外,與胡惟庸同為丞相汪廣洋因否認胡惟庸毒殺了劉伯溫,在貶責途中被賜毒而死。
劉伯溫之死僅僅是一個開始。
五年之后,大清算終于來了。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發(fā)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終的罪名則是不可饒恕的謀反?!霸~所連及,坐誅者三萬余人”,實際數(shù)目遠高于此,因為被殺的都是以家族為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長、朱亮祖二國公二十列侯,身為太子老師的宋濂雖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十三年后,又有藍玉案發(fā)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藍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誅連被殺者又一萬五千人。朱元璋銖殺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無上,森嚴可怖的皇權。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殘的不僅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國家民族的元氣和活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1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