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名廚分別為: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董小宛、宋五嫂、蕭美人、王小余。
1.伊尹: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diào)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在我國內(nèi)地的不少地方和港、澳、臺地區(qū),赴宴開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湯菜,可能就是沿于此。
2.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diào)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
3.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4.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5.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chuàng)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shù)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6.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7.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gòu)乘龍舟游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8.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聞名于江南?,F(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chuàng)制。
9.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10.王小余:清朝乾隆時期名廚,烹飪手藝高超,并有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許多方面得益于王小余的見解。
十大名廚的成名經(jīng)歷
伊尹
擅長政治的名廚-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洛陽市嵩縣莘樂溝),奴隸出身。因后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diào)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養(yǎng)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fā)現(xiàn)臼內(nèi)水如泉涌。這個善良的采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里,回頭看時,那里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發(fā)現(xiàn)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yǎng)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于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diào)技術(shù),又深懂治國之道;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愿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fā)現(xiàn)其才干,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jīng)長期觀察,伊尹終于發(fā)現(xiàn),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后,血緣聯(lián)系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媵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diào)、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zhí)政大臣。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后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易牙
舍棄兒子的名廚-易牙的名字非常復雜,他還有兩個名字叫狄牙和雍巫。
先說易牙。易牙名牙,但并不姓易,姓什么沒有流傳下來。因為出身有易氏部落,才稱為易牙。
再說狄牙。一種說法是"狄"、"易"古音相通,因此易牙又稱狄牙。另一種說法是易牙出身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狄人,故稱狄牙。
易牙是齊桓公的御用廚師。
齊桓公國事勞神,患上了失眠癥,夜里睡不著覺,想起煩心事就翻來覆去,唉聲嘆氣。易牙就問齊桓公:"國君您反正也睡不著覺,要不我給您做點東西吃?俗話說心情不好的時候胃口就會大開。"齊桓公一想也行,就說:"那你就炒兩個菜下酒吧。"易牙穿衣起床,抖擻起全部精神,煎、熬、燔、炙,調(diào)和五味,做了一桌子菜,色香味俱全。齊桓公立馬來了精神,大啖一頓。第一口下去,滋味鮮得差點連舌頭都吞下肚去,結(jié)果連酒都忘了喝。吃飽之后,齊桓公一覺睡到天亮,失眠癥不治而愈。從此,齊桓公再也離不開易牙了。易牙知恩圖報,趁機替長衛(wèi)姬說話,齊桓公于是答應立長衛(wèi)姬的兒子武孟為太子??墒谴饲耙呀?jīng)立了鄭姬生的孝公為太子,如此一來埋下了齊國日后的危機。
"殺子以適君":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一心想著賣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歡心。國君何等尊貴,絕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后來他看見自己4歲的兒子,選了用自己兒子的肉?;腹谝淮挝缟派?,喝到一小金鼎鮮嫩無比,從未嘗過的肉湯,便詢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為祈國君身體安泰無虞,殺子以獻主公。當桓公得知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內(nèi)心很是不舒服,卻被易牙殺子為自己食的行為所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親骨肉,從此桓公寵信易牙。
太和公
烹魚大王-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長期生活在太湖之濱,擅烹水產(chǎn)為原料的菜肴。他烹制的炙魚,名噪天下,曾得到吳王僚的贊賞。吳公子光為了謀奪王位,設(shè)計刺僚,就派專諸到太湖向太和公學烹炙魚手藝,學成后,吳公子設(shè)宴請僚,并令專諸在獻炙魚時刺殺吳王僚。僚是死,專諸也被吳王衛(wèi)士殺死,成了王公貴族爭權(quán)奪利的犧牲品。太和公的超凡手藝,竟被用于宮廷之亂,是連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
膳祖
唐代名廚-膳祖為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曾自編《食經(jīng)》50章,主持段府廚房的女廚師膳祖,烹調(diào)技藝原本精湛,又得段的調(diào)教,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diào)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具有獨特本領(lǐng)。她烹制的名食,后來太多記載在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中。
膳祖是唐朝一代女名廚,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文昌對飲食很講究,曾自編《食經(jīng)》50章。因他曾被封過鄒平郡公,當世人稱此書為《鄒平郡公食憲章》。段文昌府中廚房題額叫 "煉珍堂",出差在外,住在館驛,段文昌便把供食的廚房叫"行珍館"。主持"煉珍堂"和"行珍館"日常工作的就是膳祖,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diào)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具有獨特本領(lǐng)。段府40年間,這女廚師長從100名女婢只選中9名傳藝。段文昌的兒子段成式編《酉陽雜俎》,里面的吃食就是出自他們家那位女廚師所做的飲食。
梵正
尼姑名廚-梵正,五代時的著名尼姑廚師,以創(chuàng)制《輞川小樣》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輞川小樣是用膾、肉脯、肉醬、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擺時,她以王維所畫輞川別墅20個風景圖為藍本,制成別墅風景,使菜上有風景,盤中溢詩情。宋代陶谷在《清異錄·饌羞門》中備加夸贊:"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 膾脯,醢醬瓜 ,黃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
劉娘子
南宋版大長今-劉娘子是南宋高宗宮中女廚,主管皇帝御食。劉娘子手藝高超,雖宮中規(guī)定作為"五品"官的"尚食",應由男廚師擔任,但她以燒得一手皇帝喜愛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人們尊稱她為"尚食劉娘子"。劉娘子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宮廷女廚師。
據(jù)《春渚紀聞》載:宋高宗宮中,有位女廚師劉娘子,高宗繼位之前,她就在趙構(gòu)的藩府做菜了,宋高宗想吃什么菜,她就在案板上切配好,烹制成熟后獻食,高宗總是十分滿意的。按照宮廷規(guī)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負責官員叫尚食,只能由男人擔任,而且是個五品官,劉娘子身為女流,不能擔當此官,然而皇宮里的人多稱她是"尚食劉娘子"。
董小宛
美女廚師-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董小宛,名白,字宛君,一字青蓮,藝名小宛,別號青蓮女史。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亦稱"金陵八艷")之一、時飲"東南第一美女"之譽。1639 年結(jié)識復社名士冒辟疆。明亡后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后與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另有認為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實為一人,并導致了順治出家,不過,此系誤傳,順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長他14歲,董小宛去世時順治皇帝僅13歲,況且董小宛從未去過北方。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聞名于江南?,F(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chuàng)制。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經(jīng)她手都有一種異香絕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風魚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蝦如龍須,油鯧如鱘魚,烘兔酥雞如餅餌,一匕一臠,妙不可言。
小宛經(jīng)常研究食譜,看到哪里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制作方法?,F(xiàn)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發(fā)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東坡肉"相映成趣。小宛還善于制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面、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nèi)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xiàn)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nèi)的土特產(chǎn)。
董糖已有350多年歷史了,它原名為"秦淮董糖"。制作創(chuàng)始人是明末清初"金陵八艷"之一的董小宛。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春,"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1611年--1693年),名襄,自號巢民,途徑蘇州,慕名親訪小宛數(shù)次,都因小宛外出未歸不遇。待小宛歸來時,辟疆已離蘇還鄉(xiāng),小宛深為遺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終日思念辟疆,特親自下廚,以精細白糖、褪殼芝麻、純凈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種酥糖,從秦淮托人轉(zhuǎn)帶給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兩人經(jīng)歷企慕、相識、熱戀,小宛終于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委身辟疆為妾。歸隱辟疆私家宅院--如皋城東北角水繪庵(后改名水繪園)。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饗客,饋贈親友,天長日久,商賈仿作供市,稱作"董糖"。
《崇川咫聞錄》記載:"'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號'秦郵董糖'。"
抗日戰(zhàn)爭前,坐落在如皋西大街、如皋最大的茶食店--"大麒麟閣"生產(chǎn)的董糖,就是使用"秦淮董糖"牌號?,F(xiàn)在如皋生產(chǎn)的"水明樓"(董小宛當年居住的樓臺、現(xiàn)辟作供游人游賞)牌號董糖,仍沿用當年小宛原有的配方。暢銷上海、北京、南京各城市。如皋籍臺胞回鄉(xiāng)探親返臺時,總要買上幾盒帶回臺灣和家人共食或款待客人。
宋五嫂
逃難成就烹飪高手-宋五嫂,是南宋年間從河南開封逃難至杭州的一位女廚師,因丈夫姓宋排行老五,人們就稱她為宋五嫂。在杭州錢塘門有一片小食店,當時從北方逃難來杭州的中原人很多,有官有民,大家思鄉(xiāng)難歸,很想嘗點鄉(xiāng)味以解鄉(xiāng)思。宋五嫂家賣的魚羹,正是傳統(tǒng)汴京風味,頗能招徠異鄉(xiāng)之客。有一日高宗趙構(gòu)也聞名品嘗,特派太監(jiān)來,叫宋五嫂做了魚羹送進宮,連皇帝都愛吃。此后,宋嫂魚羹身價百倍,于是名聲大振。方恒泰《西湖》詩云:"小泊湖邊五柳居,當筵網(wǎng)得鮮魚也,味酸最愛銀刀膾,河鯉洛舫總不和。"他贊的五柳居醋魚,有人說即是當年的宋嫂魚羹。
蕭美人
首位點心女大師-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王小余
清乾隆時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jīng)驗。他燒的菜肴香味散發(fā)"聞其臭香,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他對于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fā)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shù)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于王小余的見解。袁枚喜歡王小余,對王的要求亦很嚴。王小余死后,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yōu)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傳》。王小余是中國古代唯一死后有傳的名廚師。
1960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傳統(tǒng)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家族終于迎來了第一位非家族成員的合伙人,合伙人數(shù)量限制逐漸增加到1967年的20名。法國和英國的一些羅斯柴爾德家族男性成員不再恪守近親通婚的家族規(guī)定,與非猶太人結(jié)了婚。不過總體上還是如尼爾·弗格森總結(jié),與大多數(shù)金融公司相比,羅斯柴爾德集團的所有權(quán)和領(lǐng)導權(quán)仍然由主要家族成員共享。1992年集團的領(lǐng)導者伊文利退休,就欽定了他的家族繼任者,因為他說要"像一個家族一樣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0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蕭惠妃是什么結(jié)局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