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興大將,為何兩人的結局如此不同,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wèi)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唐肅宗曾發(fā)自肺腑地感謝郭子儀:“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備受后人推崇,被稱為“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
郭子儀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歷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長得儀表堂堂,“長六尺余,體貌秀杰”。
依靠自己的天賦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儀在武則天時期就高中武狀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為武衛(wèi)大將軍。
李光弼同樣出身名將之后,父親是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他比郭子儀小11歲,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樣少年成名,不到20歲即被任命為左衛(wèi)親府左郎將,封云麾將軍。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許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會在這樣的官場上富貴但略顯乏味地度過一生。
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徹底地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軌跡,也讓郭、李兩人在亂世中盡顯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在平叛“安史之亂”中,兩人盡展平生軍事才華,挽大唐帝國于將傾。郭子儀大戰(zhàn)河北,收復兩京,抗拒吐蕃,單刀赴會,智退30萬回紇敵軍;李光弼出奇制勝,取得常山大捷,和郭子儀、唐肅宗會師靈武。而后又以少勝多,在太原完勝叛軍。此后兩人同心協(xié)力,經過7年鏖戰(zhàn),成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護者。
不過,這樣的兩個人,他們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這是怎么回事呢?
郭子儀在平叛“安史之亂”后,繼續(xù)執(zhí)掌兵權,統(tǒng)領天下兵馬,直到85歲才溘然長逝。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而李光弼卻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終,只活了57歲。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儀極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卻是政壇低能兒。
郭子儀對皇上惟命是從,忠心耿耿。
天寶十四年,當“安史之亂”爆發(fā)時,唐玄宗下旨郭子儀率朔方軍平叛,郭子儀二話沒說,起兵討伐安祿山;至德元載,正當郭子儀在河北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欲直搗范陽時,唐肅宗在朔方的一紙召喚,郭子儀當即率5萬兵馬趕赴朔方。
相州之戰(zhàn)后,唐肅宗將失敗的罪責讓郭子儀一人承擔,罷免了他一切軍權,賦閑京中。唐代宗即位后,聽信讒言,再罷郭子儀兵權,讓他督建皇陵。面對這些飛來橫禍,郭子儀泰然處之,毫無怨言,仍對皇帝忠心不二。
面對皇上的賞賜時,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只接受財物,力辭官位。
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辭掉官職,特別是對“太尉”和“尚書令”的封賞,郭子儀堅決不受。而代宗賞給他的美女、珍寶,他卻欣然笑納。他還在生活上極盡奢華,“侈窮人欲”,目的就是要讓皇上放心。
郭子儀對同僚謙讓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
大宦官魚朝恩對郭子儀羨慕嫉妒恨,經常在代宗面前詆毀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也心知肚明,但他卻對代宗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p>
魚朝恩還別有用心地宴請郭子儀,部下都勸他不去,但郭子儀卻獨自赴宴,不帶一個侍衛(wèi)。郭子儀的寬容,讓魚朝恩佩服得五體投地,流著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p>
實際上,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這個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發(fā)的。但郭子儀為國家社稷計,在“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主動向肅宗舉薦了李光弼,可見郭子儀的胸襟和大度。
反觀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視,情商也顯得很低。
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職時,御史崔眾遲遲不肯交出兵權,李光弼當即將他緝捕下獄。適逢欽差前來宣旨,擢升崔眾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堅持斬了崔眾。
在邙山之戰(zhàn)中,仆固懷恩不聽李光弼的勸告,將軍隊列陣于開闊地帶,史思明乘機大敗仆固懷恩,直接導致邙山戰(zhàn)敗。李光弼重懲了仆固懷恩,由此導致兩人心生怨恨。
太監(jiān)程元振、魚朝恩也曾屢次誹謗李光弼,但李光弼卻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軍攻陷長安,大兵壓城之際,代宗數(shù)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擁兵不救。尤其是來瑱因遭程元振讒言被殺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兩人迥異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
唐朝的繁榮盛世靠的不僅僅統(tǒng)治者的過人政治才能,還要靠一群在戰(zhàn)場上所向披靡的勇士來守護國家。因而,唐朝的統(tǒng)治者還專門把從古到唐的武將一一列舉出來,表彰他們的功勞。在這之中,與郭子儀齊名的李光弼便是被人們認為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人。 關于李光弼是哪族人這個問題一定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實上,李光弼雖在唐朝做官,但是他并不是漢族人,而是契丹族人,那么為什么身為契丹族人的李光弼又為何會在唐朝落戶并且在唐朝朝廷做官呢? 原因是李光弼的父親本來是一名契丹族的酋長,但是在武則天時期選擇歸順了朝廷,并被授予左羽林大將軍一職,還負責擔任朔方節(jié)度副使這一職位。李光弼的父親還曾被封為薊國公爵位,最后是在與突厥的戰(zhàn)爭中去世的。 軍人家庭長大的李光弱,自幼喜讀《漢書》,尤擅騎射。他為人嚴肅剛毅,治軍極嚴。在溯方節(jié)度使王忠鬧賬下時,深得王忠鬧器重,曾當眾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來由于在擊破吐藩、吐谷渾的戰(zhàn)斗中屢建戰(zhàn)功,唐廷進封李光弼為云磨將軍。 時至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安史之亂"爆發(fā),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jié)度副使,率朔方兵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隆西北),至常山(今河北正定),常山團練兵聽說官軍勁旅進入河北,發(fā)動了兵變,捆綁了史思明的舊部安思義出降唐軍。 接下來,李光弼又出奇兵擊退了史思明的援兵,攻下了九門(即今河北黃城西北)三月,李光弼被唐廷任命兼范陽長史、河北節(jié)度使,在常山與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由于兵力懸殊,他請求郭子儀支援。同年四月,李光弼率軍與郭子儀的援軍會師,在常山的嘉山一帶大敗史思明,斬首萬余,生擒四千,史思明敗逃。朔方軍一舉收復河北十余郡,切斷了安祿山軍隊從洛陽到范陽的交通,聲勢大振。 李光弼本想繼續(xù)出擊范陽,但正值潼關失守,長安陷落,只能帶兵退守太原(即今山西太原西南)。至德二年(公元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兵十余萬圍攻太原,當時,唐軍的精兵都被征調到朔方軍保衛(wèi)唐肅宗,李光弼手中的兵力僅有萬余人,面對十倍于己的強敵,李光弼面對強敵仍然坐鎮(zhèn)不亂,鼓勵士卒加緊構建防備工事,先在城外鑿墩溝,又用挖出來的土加固城壘,暗掘地道,多次擊退叛軍來犯。不久,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父自立為帝,史思明則趕回范陽,留下蔡希德叛軍進次路線繼續(xù)攻城。 李光弼抓住這個機會,趁著敵軍防范不備。出兵反擊,大敗蔡希德,其部眾七萬多人,守住了太原。乾元元年(公元758),唐肅宗調動了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節(jié)度使集中兵力圍攻相州。但是唐肅宗擔心郭、李二人權力過大,故意不設主帥,只任命了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督九軍。 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從范陽帶兵趕到相州救援安慶緒,唐軍沒有統(tǒng)一指揮,很快敗退,郭子儀退守洛陽。魚朝恩把失利的責任全部推給了郭子儀,唐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話,解除了郭子儀朔方節(jié)度使的職務,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jié)度使。 這時,史思明借口安慶緒殺父謀位,以大逆不道之罪將其殺死,自稱大燕皇帝,帶兵繼續(xù)向洛陽進攻。唐軍之中有人建議退守潼關,可李光弼身經百戰(zhàn),知道以當下的兵力只能智取,不宜強攻,于是下令將官員和百姓都從洛陽撤出,留下了一座空城,自己率大軍扼守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東南)。 到史思明進入洛陽時,洛陽已是一座空城,只得在河陽南部修筑月城,與李光弼對峙。史思明幾次派部將進犯河陽,都被李光弼用計擊退。第二年,李光弼猛然出兵,大敗史思明于河陽,并乘勝收復了懷州(即今河南沁陽)。史思明全軍崩潰,不敢再戰(zhàn),連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陽。 據說當時李、史兩軍交戰(zhàn)之際還發(fā)生了這么一個有趣的事情。在當時李光弼聽說史思明從河北帶來一千多四戰(zhàn)馬,每天會放到河邊的沙洲吃草,于是命部下把母馬集中起來,又把小馬撿在馬廄里,等叛軍的戰(zhàn)馬一到沙洲,就把母馬放出來和敵人的戰(zhàn)馬混在一起。過了一會,母馬想起小馬,嘶叫著奔了回來,敵人的戰(zhàn)馬也跟著到唐軍陣地來了。 史思明一下?lián)p失了上千四戰(zhàn)馬,憤怒難當,命令部下集中幾百條戰(zhàn)船,從水路進攻。前面則用一條火船開路,想把唐軍的浮橋燒掉。李光弼得知這個消息,令人準備了幾百枝粗大的長竹竿,用鐵甲聚扎竿頭。等叛軍火船一來,幾百名兵士站在浮橋上,用個華頂住火船,火船沒法前進,很快船便燒盡而沉入水中。唐軍又在浮橋上發(fā)射石頭炮攻擊敵人的戰(zhàn)船,把船上的敵兵打得落花流水??梢娎罟忮龃_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公元763年二月,經過八年奮戰(zhàn),危害甚深,給國家和人們帶來巨大災難,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終于平定。 居功至偉的李光弼,卻遭宦官魚朝恩和程元振嫉妒和陷害。 同年,被逼謀反的仆固懷恩(平定安史之亂另一個大功臣)引來吐蕃兵攻入關中,占領長安,那時的帝國老大換了人,由唐肅宗變成了唐代宗,他逃到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后,急詔李光弼到陜州行在,李光弼卻怕魚朝恩那個閹貨,不敢前往,又不敢說不去,就采取拖延戰(zhàn)術,一拖再拖,拖著拖著就沒了下文。 從此以后,拖延戰(zhàn)術就成了他避禍的法寶,比如吐蕃軍被郭子儀打敗,唐代宗回到長安"老家",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李光弼不但借口詔書未到而拒絕上任,還把部隊帶到徐州收租去了,唐代宗再詔他入朝,他更是不敢去,因為朝中有魚朝恩、程元振——反正有那兩個閹貨的地方,他都不去,惹不起躲得起。 李光弼自安史之亂開始一直戰(zhàn)斗到安史之亂結束,無愧于"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的評價。但郭子儀被棄用、來瑱被誣陷致死等事件讓李光弼徹底怕了宦官,所以在安史之亂之后,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么召見他、需要他,他就是不敢前去面見皇帝。這雖然是李光弼在消極的保命,但另一方面在別人看來就是擁兵自重,即便是他曾經的老部下,也這么認為他而不再敬重他,這讓他郁郁寡歡,764年就病逝了,時年57歲。 李光弼身上,鮮明體現(xiàn)了中晚唐武將的悲劇宿命:盡心竭力、效忠王室,但在皇權猜忌防范之下難得善終。然而站在唐王朝一邊,對功勛武將的監(jiān)視掣肘,卻也有著一番難以言傳的情非得已。 李光弼戰(zhàn)功赫赫,被正史推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席功臣。令人扼腕的是,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光弼的結局卻很不幸,最終眾叛親離、悲憤辭世,對此,后世多認為是皇帝猜忌、奸臣陷害所致,但有一種聲音中肯指出,李光弼為人防心過重、剛而易怒,這種嚴重的性格弱點使其軍旅生涯善始而未能善終。 史書上把李光弼與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人相比,認為李光弼"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眾,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就是說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這四位有名的將軍有時還比不上李光弼。人們對他的結局也深表惋惜,認為"邙山之敗,閫外之權不專;徐州之留,君側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難免,匪躬之義或虧,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時期的國家柱石,兩人為平定“安史之亂”,保衛(wèi)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稱唐朝中期的中興名將。唐肅宗曾發(fā)自肺腑地感謝郭子儀:“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備受后人推崇,被稱為“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
郭子儀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歷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長得儀表堂堂,“長六尺余,體貌秀杰”。依靠自己的天賦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儀在武則天時期就高中武狀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為武衛(wèi)大將軍。
李光弼同樣出身名將之后,父親是左羽林大將軍李楷洛。他比郭子儀小11歲,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樣少年成名,不到20歲即被任命為左衛(wèi)親府左郎將,封云麾將軍。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也許郭子儀和李光弼就會在這樣的官場上富貴但略顯乏味地度過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徹底地改變了兩人的人生軌跡,也讓郭、李兩人在亂世中盡顯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郭子儀在平叛“安史之亂”后,繼續(xù)執(zhí)掌兵權,統(tǒng)領天下兵馬,直到85歲才溘然長逝。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卻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終,只活了57歲。為什么會這樣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儀極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卻是政壇低能兒。
郭子儀對皇上惟命是從,忠心耿耿。天寶十四年,當“安史之亂”爆發(fā)時,唐玄宗下旨郭子儀率朔方軍平叛,郭子儀二話沒說,起兵討伐安祿山;至德元載,正當郭子儀在河北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欲直搗范陽時,唐肅宗在朔方的一紙召喚,郭子儀當即率5萬兵馬趕赴朔方。
相州之戰(zhàn)后,唐肅宗將失敗的罪責讓郭子儀一人承擔,罷免了他一切軍權,賦閑京中。唐代宗即位后,聽信讒言,再罷郭子儀兵權,讓他督建皇陵。面對這些飛來橫禍,郭子儀泰然處之,毫無怨言,仍對皇帝忠心不二。
面對皇上的賞賜時,郭子儀深諳為臣之道,只接受財物,力辭官位。他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辭掉官職,特別是對“太尉”和“尚書令”的封賞,郭子儀堅決不受。而代宗賞給他的美女、珍寶,他卻欣然笑納。他還在生活上極盡奢華,“侈窮人欲”,目的就是要讓皇上放心。
郭子儀對同僚謙讓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魚朝恩對郭子儀羨慕嫉妒恨,經常在代宗面前詆毀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儀的祖墳。郭子儀也心知肚明,但他卻對代宗說:“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濒~朝恩還別有用心地宴請郭子儀,部下都勸他不去,但郭子儀卻獨自赴宴,不帶一個侍衛(wèi)。郭子儀的寬容,讓魚朝恩佩服得五體投地,流著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p>
實際上,郭子儀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這個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發(fā)的。但郭子儀為國家社稷計,在“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主動向肅宗舉薦了李光弼,可見郭子儀的胸襟和大度。
反觀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視,情商也顯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職時,御史崔眾遲遲不肯交出兵權,李光弼當即將他緝捕下獄。適逢欽差前來宣旨,擢升崔眾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堅持斬了崔眾。
在邙山之戰(zhàn)中,仆固懷恩不聽李光弼的勸告,將軍隊列陣于開闊地帶,史思明乘機大敗仆固懷恩,直接導致邙山戰(zhàn)敗。李光弼重懲了仆固懷恩,由此導致兩人心生怨恨。太監(jiān)程元振、魚朝恩也曾屢次誹謗李光弼,但李光弼卻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軍攻陷長安,大兵壓城之際,代宗數(shù)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擁兵不救。尤其是來瑱因遭程元振讒言被殺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兩人迥異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導致不同的人生結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1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