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斗,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社會動蕩不安。面對動蕩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做為獻給統(tǒng)治階級的南面術(shù),無為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解析
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治國理念.png" />
無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為,是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fā)揮民眾自我能動性,適于統(tǒng)治者。而儒家思想核心是道德規(guī)范,傾向于不妄為,適于每一個人。二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這一點值得注意。
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研究無為而治也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什么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么也不做。他說過:“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這里的“必作”利‘為’嗚“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盁o為”并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道德經(jīng)》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guī)律,以規(guī)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guī)律。
“道”散形為炁,炁聚形為“太上老君”?!独献酉霠栕ⅰ?/p>
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guī)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以法治國,而非人治;人過多的干預社會秩序則亂,法治則井然有序?!盁o為而治”對于帝王個人準則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才擺在合適的崗位上,具體事情分攤給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2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